学术投稿

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尹耀慧;易振佳;钟广伟;胡建军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肝阳上亢证, 肾上腺, 蛋白质组
摘要:目的:观察平肝潜阳药物对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甲亢肝阳上亢证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左旋甲状腺素(L-T4)腹腔注射和附子汤灌胃造成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正常组、甲亢肝阳上亢证组及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组中肾上腺的差异蛋白质.结果:3组蛋白质斑点总体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l 5~8.5,分子量M 8.5~135.5kD.与正常组比较,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组中蛋白质点表达上调的有4个,下调的点有9个;在模型组中上调的4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而模型组中下调的9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上调.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质谱鉴定,发现其中10个蛋白质分别为神经介素B受体,NG-二甲基精氨酸二甲氨基水解酶,核苷二磷酸激酶,胶原蛋白(Ⅱ)α1链.泛素.硫氧还蛋白依赖性过氧化物还原酶,苹果酸脱氢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热休克蛋白-27,膜联蛋白-A1.结论:平肝潜阳药物治疗后的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的表达上具有差异,平肝潜阳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鉴定的这10个蛋白质的抗氧化、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及影响能量代谢相关酶等作用有关.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病案讨论教学法在《金匮要略》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本科临床教学法,从而促进临床教学改革.方法: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实际意义的病例形成病例摘要,让学生查找参考资料,参与讨论.结果: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结论:病案讨论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的目标.

    作者:黄仰模;刘浩;姜迎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左归丸对卵巢早衰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复方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POF)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小鼠透明带3为抗原,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雌性小鼠建立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设左归丸低、中、高不同剂量进行治疗,以泼尼松、己烯雌酚为阳性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脾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抗透明带抗体(AZpAb)水平.结果:POF小鼠CD+4/CD8+比值、NK1.1明显增高,AZpAb明显增加.左归丸各剂量组CD+4/CD+8比例较恒定;NK1.1明显增高,但幅度不及模型组;AZpAb增幅也不及模型组,差异显著;各剂量组问无线性量效差异.结论:POF小鼠CD+4/CD+8比例失衡,AZpAb水平增加,免疫机制失衡,左归丸可调节POF CI+4/CD+8平衡,抑制AZpAb水平,对POF小鼠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作者:朱玲;罗颂平;许丽绵;何玉萍;王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药物对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甲亢肝阳上亢证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左旋甲状腺素(L-T4)腹腔注射和附子汤灌胃造成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正常组、甲亢肝阳上亢证组及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组中肾上腺的差异蛋白质.结果:3组蛋白质斑点总体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l 5~8.5,分子量M 8.5~135.5kD.与正常组比较,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组中蛋白质点表达上调的有4个,下调的点有9个;在模型组中上调的4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而模型组中下调的9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上调.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质谱鉴定,发现其中10个蛋白质分别为神经介素B受体,NG-二甲基精氨酸二甲氨基水解酶,核苷二磷酸激酶,胶原蛋白(Ⅱ)α1链.泛素.硫氧还蛋白依赖性过氧化物还原酶,苹果酸脱氢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热休克蛋白-27,膜联蛋白-A1.结论:平肝潜阳药物治疗后的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的表达上具有差异,平肝潜阳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鉴定的这10个蛋白质的抗氧化、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及影响能量代谢相关酶等作用有关.

    作者:尹耀慧;易振佳;钟广伟;胡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刘明教授运用调畅气机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

    刘明教授,遵循<内经>传统的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博览历代医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注重气机变化,遣方用药中善以补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气机,以调理脏腑功能及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亦独具匠心,主张平补缓攻,调畅气机法贯穿治疗疾病的始终.在临床上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疗效昭著.

    作者:王圣治;刘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龙氏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以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龙氏手法为主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皖生;潘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针灸配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针灸配中药治疗组54例和中药治疗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效果,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灸配中药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中药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确切.

    作者:王凤耀;王永强;李淑红;鞠庆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脑屏障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及思考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现代医学对BBB主要的研究方法甭BBB超微结构的观察,色素伊文思蓝、金属镧或者放射性核素等示踪剂,CT、MRI等影像学观察.体外模型,特:指标等.简介现代医学BBB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并作述评.借鉴现代医学血脑屏障的研究一段,为从多方面研究中医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提供方法学,有助于中医理论研究、中药归经研究、阐明中医药及一灸的作用机制等.

    作者:徐珑珑;郑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丰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与相关因素的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有91例,占调查人群的50.56%,非务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炎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押郁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情志刺激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胆主决断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牟新;周旦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作用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作者:张俊英;张海龙;袁艳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立足有效教学病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立足有效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选修课中融传统的教学法与PBL教学法为一体,结合启发式、交互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情境交融,优势互补.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戴晓明;蒋凤荣;戴建国;王子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难题与对策

    根据多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类,归结为五大难题,即诊断难:诊断是确定病因病机及决定治疗措施的关键,但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诊断无从下手;治疗难:辨证论治没有根据,治疗没有原则,使得证型无规律可循;疗效评价难:血压下降而症状可不消失,反之,症状消失血压可不下降,使中医疗效无法被人认可;科研设计难:中医临床优势与西医治疗优势不同,导致科研设计不严谨;成果推广难:辨证论治重复性低,中成药疗效不能肯定,导致高血压中医研究成果推广难.针对五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高血压病的临床和中医科研开拓了思路.

    作者:王清海;WANG Qing-hai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复方癌痛平胶囊提取精制工艺的试验研究

    目的:优选中药临床经验方癌痛平胶囊的佳乙醇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该方的主要药味进行醇提工艺优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各实验样品中有效成分胡椒碱的转移率.结果:佳提取工艺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h,第1次加7倍量,第2次加5倍量.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张裕强;朱华旭;郭立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腹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均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同时分别检查头颅多普勒(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和功能前后改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其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本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的同时,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了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莫晓枫;方剑乔;宣丽华;张舒雁;龚秀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层次观论中医

    通过层次观从理论角度、辨证角度和疾病治疗3个方面来阐述中医,解释了中医不能根据实验证明的原因,提出了中医的研究方向当从层次观着手,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模式.

    作者:阮善明;沈敏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证候是机体在痰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众多学者认为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疾病必然有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尤其体现在基因组学领域.就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的相关概念、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一致性、中医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建立辨证分析基因谱的.必要性与基本策略以及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研究的可行性做一浅要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作者:刘清华;林丽珠;周岱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魟鱼软骨多糖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虹鱼软骨多糖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魟鱼软骨多糖(RCG)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行分别连续(每周1次,共6次)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和虹鱼软骨多糖制剂,于第14周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微血管密度和凋亡指数.结果:第14周时,对照组(n=16)和RCG组(n=15)大鼠膀胱均可见明显肿物,光镜下可见癌组织侵入肌层.RCG组大鼠膀胱的重量和肿瘤的MVD小于对照组(t=3.005,P=0.005:t=2.841,P=0.008);RCG组大鼠膀胱肿瘤的AI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t=1.552,P=0.132).结论:RCG可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有关.

    作者:姜华茂;郭斌;孔垂泽;张春阳;刘贤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治咽茶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治咽茶新的制备工艺,优选佳提取条件.方法:以醇浸膏得率和绿原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4种因素[醇的浓度(A)、溶媒量(B)、回流时间(C)、回流次数(D)]对其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治咽茶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0%乙醇回流3次,10倍量,回流1.5h.结论:制备工艺合理.

    作者:徐英宏;冯川;姜清华;XU Ying-hong;FENG Chuan;JIANG Qing-hua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参皂苷Rb1对体外条件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粒-巨噬系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的影响.方法:设不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b1的细胞培养体系与时照,检测MSC集落生成率,MTT比色法测定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的活力.结果:在培养体系中人参皂苷Rb1浓度为10μg/mL时,MSC集落产率和MTT吸光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5~100μg/mL的范围内.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集落产率和MTT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浓度为50μg/mL时效应明显(P<0.01);在200μg/mL时.相应检测指标减低,但并未显示抑制作用(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小鼠骨髓MSC具有生长促进作用,但在高浓度时,其促进作用反而减弱.

    作者:韩大良;黄畅;郭少三;周希瑜;HAN Da-liang;Huang Chang;CUO Shao-san;ZHOU xi-yu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白术生品及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Ⅱ含量的研究

    目的:建立HPLC测定白术生品及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YWG-ODS柱(4.6ram ×250mm,5μm);流动相:甲醇一水(80:20);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76nm;柱温:30℃.结果:白术内酯Ⅱ进样量在0.1349~0.809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97.6%,RSD=1.7%.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白术质量控制的依据之一.

    作者:郝延军;桑育黎;贾天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芩的解热作用是其清热泻火解毒功效在药理学上的体现之一.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解热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目前研究发现,黄芩总提物以及单一活性成分中的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茎叶提取物),对感染性发热(内毒素、酵母致熟)及非感染性发热(松节油致热)都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目前只有黄芩苷及野黄芩苷解热机制的报道,其主要机制均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升高,从而发挥解热作用的.

    作者:徐珊;孟庆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