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泰复方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

刘华生;陈馨馨;周景华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 胰腺纤维化, 胰泰复方,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胰泰复方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L-精氨酸左下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个月后取胰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TNF-α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TNF-α含量低于中药对照组.结论:胰泰复方能降低胰腺组织中TNF-α的含量,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具有恢复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俞尚德应用甘草治疗消化系疾病经验介绍

    介绍俞尚德主任医师应用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等消化系病症的临床经验,包括甘草的用量、用法、配伍及副作用等.

    作者:李涛;陈洪宇;王永钧;朱彩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H22荷瘤小鼠的个体化辨证论治尝试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对H22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除正常对照组外,腋下接种H22瘤株,出瘤后,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非辨证治疗组(以下简称非辨组)、辨证治疗组(以下简称辨证组).采用小鼠四诊标准化、计量化采集方法,收集相关诊断指标,进行辨证,非辨组给予固定方治疗,辨证组根据具体证型给予相应的辨证论治.综合评估其生存质量及生存期限.结果:用药组生存期均长于模型组;辨证组各项四诊指标和证候的严重程度优于非辨组、模型组.结论:荷瘤小鼠是可以实现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经辨证论治对其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均有帮助.

    作者:肖芸;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袁亚丽;陈宝英;侯俐;廖明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强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左心功能Ⅱ~Ⅳ级或右心衰竭,辨证属心肾阳虚、血瘀水停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合剂口服,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B型利钠肽、心功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合剂可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效降低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于占文;殳长林;杨伟;韩建秋;冯慧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胰泰复方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胰泰复方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L-精氨酸左下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个月后取胰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TNF-α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TNF-α含量低于中药对照组.结论:胰泰复方能降低胰腺组织中TNF-α的含量,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具有恢复作用.

    作者:刘华生;陈馨馨;周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隔药饼灸对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调节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机体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年龄健康人员,将以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为主方的药物制成药饼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施灸,比较施灸前后RFER和RFIR的变化.结果:隔药饼灸后RFER与灸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RFIR变化不明显.结论:隔药饼灸能使红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机体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稳定.

    作者:靳聪妮;田岳凤;李雷勇;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谌宁生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谌宁生教授从医50余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独特而疗效确切的经验.

    作者:李勇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愈疡止血胶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胃镜下喷洒结合口服愈疡止血胶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除常规处理外,在胃镜下针对出血病灶局部喷洒愈疡止血胶Ⅰ号,并口服愈疡止血胶Ⅱ号4次/天.两组用药5天后均复查胃镜,结束临床观察.结果:在临床的止血疗效评定上,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79.31%,痊愈率分别为64.52%、37.93%,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治疗组为优;在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评定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2.41%,痊愈率分别为41.94%、17.24%,两者相比较,亦以治疗组为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愈疡止血胶在胃镜下喷洒结合口服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具有确切的效果.

    作者:李恺;李健;张尚斌;郭绍举;张竞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历代文献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常用药对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常用药对.方法:在对老年痴呆用药频次、频率以及常用中药归经和功效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别筛取补肾填精、祛痰开窍、活血化瘀类使用频率高的3味药:熟地黄、石菖蒲和丹参.然后以3味药为核心药物,统计与之配伍且具有相同功效的各药对的频率,并运用SAS7.0软件编程方法,计算其卡方分布.结果:熟地黄与何首乌、石菖蒲与远志、丹参与川芎在方内配伍频率高.结论:在补肾益髓、祛痰开窍和活血化瘀治则下治疗老年痴呆的常用药对分别为熟地黄与何首乌、石菖蒲与远志、丹参与川芎.

    作者:闫敬来;陈燕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CAG脾胃湿热证与CyclinD1 CyclinE及DN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茵(H. pylori, 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CyelinE)及细胞核DNA含量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Hp感染CAG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胃湿热证44例.脾虚证36例,正常对照组18例,分别采用组织化学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yelinD1、CyclinE和DNA含量,并分析比较它们间的相关性.结果:(1)Hp感染CAG脾胃湿热组的肠化程度明显高于脾虚组.(2)正常对照组胃黏膜内CyclinD1、 CyclinE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 Hp感染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患者胃黏膜CyclinD1、 CyclinE表达增强,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Hp感染CAG脾胃湿热组与脾虚组胃黏膜细胞核DNA含量(DI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组、萎缩伴肠化组、萎缩伴不典型增生组各组间DI值比较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一定的病情发展过程,脾胃湿热组病情进展较快,病情较重,原因可能是脾胃温热证与炎症关系密切所致.(2) CyclinD1、 CyclinE的表达增强可能与Hp感染及所继发炎症有关.脾胃湿热证和脾虚证之间细胞增殖可能呈递增的趋势,而这种递增可能提示了庆病发展的方向, CydlnE蛋白阳性表迭可能是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3) Hp感染CAG尚未发展为胃癌的过程中黏膜细胞可能尚处于病变早期或DNA合成速度相同.

    作者:宗湘裕;柯晓;余青;傅肖岩;黄恒青;周凡;唐福康;杨春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药预防胆囊胆红素结石的研究

    目的:观察防石胶囊预防胆红素性胆囊结石的作用.方法:将48只豚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每天只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喂胆红素结石诱石饲料,中药组喂胆红素诱石饲料及防石胶囊;计算胆囊结石发生率及胆汁中胆红素含量.结果:实验2个月后发现:胆红素胆囊结石发生率:模型组>中药组>空白组,胆汁中胆红素含量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防石胶囊能防止胆囊结石的复发.其机制可能和它们能降低胆汁中胆红素含量有关.

    作者:郭绍举;李健;黄彬;张竞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

    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4个方面论述了肾虚在消渴(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肾虚是消渴(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补肾、护肾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自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探微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甚至伴有肠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角度,阐述了络病辩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提示可以按照络病的治疗方法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作者:刘端勇;赵海梅;赵宁;吕爱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红景天复方对游泳小鼠血乳酸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景天复方对小鼠免疫器官和血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西洋参阳性对照组、红景天复方低剂量组和红景天复方高剂量组4组,用药4周后,小鼠进行无负重游泳40min,检测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0min和运动后40min4个时间点血乳酸浓度,测定其免疫器官质量并计算相应指数.结果:低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与生理盐水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高剂量组、西洋参组脾指数与生理盐水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运动前血乳酸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小鼠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40min血乳酸值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小鼠运动后20min血乳酸值与西洋参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复方方剂能通过促进小鼠胸腺及脾脏分化发育增强小鼠免疫功能,提高小鼠机体对乳酸的清除或利用,从而促进小鼠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作者:吴新正;何迎春;田道法;吴新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温经活血中药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温经活血中药对AngⅡ诱导VSMC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兔VSMC,以AngⅡ作为诱导因素,复制VSMC增殖迁移模型,用温经活血中药血清进行干预.应用MTT法测定VSMC增殖活性,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结果:AngⅡ作用后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距离明显增加,而中药组则降低.AngⅡ组PCNA阳性细胞数和吸光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DGF-BB呈强阳性表达,中药组则均显著降低.结论:温经活血中药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抑制PCNA和PDGF-BB的蛋白表达.

    作者:路广林;董建勋;郝钰;郑宏;陈淑长;黄启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活血解毒益气法对家兔PTA术后CRP ICAM-1及MCP-1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血解毒益气法组方对兔PTA术后CRP、 ICAM-1及MCP-1的影响.方法:运用球囊原位扩张、拉伤致兔颈总动脉PTA术后内皮损伤模型,术前3天予活血解毒益气法组方大、小剂量组和普拉固灌胃给药,造模成功后继续给药15天,采集标本;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观察其对CRP、 ICAM-1及MCP-1的影响.结果:活血解毒益气法组方大、小荆量组和普拉固均能显著降低CRP水平、ICAM-1和MCP-1的表迭,与模型组比较,P<0.01.各用药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活血解毒益气法组方可能通过降低CRP水平、ICAM-1和MCP-1表达的机制.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调节因PTA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干预PTCA术后再狭窄.

    作者:彭哲;王春林;祝光礼;行俊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益气养阴方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CAM模型,比较大鼠含药血清和无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情况.结果: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益气养阴方对活体血管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在肿瘤和其他病理情况下的血管形成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从桂枝汤证治的变化看《伤寒论》的辩证思想

    从整体与局部、原病与变证、常治与变的方、以及真假桂枝汤证方面,探讨<伤寒论>的辩证思想.

    作者:王明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观测补肾中药对兔胫骨应力性损伤的作用

    目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探求补肾为主中药对兔胫骨应力性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服用补肾为主中药及对照实验动物模型家兔共35只的胫骨切片(HE染色),对骨皮质吸收腔面积进行定量分析,以反映中药对胫骨应力性损伤作用机理.结果:训练组的骨皮质吸收腔面积比对照组增大,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骨皮质吸收腔面积逐渐增大,但服药后面积又比训练各组减少.结论:补肾为主中药明显刺激新骨形成,减少骨吸收腔面积,保护了受损的胫骨.

    作者:陈佑学;李国平;姚鸿恩;陈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影响宫内节育器放置后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节育器放置后引起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来本院门诊就诊,官内节育器放置术后3个月发生副反应的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年龄、子宫位置、劳动强度、环型、血型与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人工流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发生副反应较少.

    作者:朱东方;庞俏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醇沉工艺研究

    目的:初步建立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纯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醇沉工艺,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样品含量.结果: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工艺为以总量18倍水提取2次,首次10倍量水,浸泡30min,提取2.5h,第2次8倍量水,提取1.5h;醇沉工艺为将提取液浓缩至流浸膏,边搅拌边加入计算量乙醇使含醇量达到80%,静置6h后离心.

    作者:刘志刚;颜仁梁;罗佳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