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润
目的:探讨复方积雪草对炎症因子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生物活性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用IL-1β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用不同剂量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进行干预.用福辛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拮抗剂)含药血清作为对照.TGF-β1、Activin A和Activin A受体Act R I等基因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结果:IL-1β诱导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和Activin A的基因表达较正常对照细胞显著增高.各浓度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干预均可下调Activin A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但仅高浓度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对TGF-β1的基因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结论: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管上皮细胞Activin A及其受体Act R I的基因表达有下调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炎症因子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细胞活性改变,降低肾小管间质进一步炎症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福辛普利亦有相似作用,但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作者:杨汝春;王永钧;鲁盈;朱晓玲;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导赤止血胶囊对肾小球疾病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多次尾静脉注射方法造成大鼠难治性肾病(膜性肾病)模型,测定经导赤止血胶囊不同剂量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程度.结果:导赤止血胶囊能降低膜性肾病大鼠尿蛋白和改善血尿程度.结论:导赤止血胶囊能减轻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血尿,为治疗肾小球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常克;张玲;佘姝娅;孙香娟;钟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运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从经验上看,其病机是肝胆之气横逆犯胃,基本方是柴胡疏肝散合保和丸加减,不可使用过多的苦味和性凉的中药,如:黄连、黄芩、山栀子等.
作者:叶云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中的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周晓辉;韩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茵(H. pylori, 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CyelinE)及细胞核DNA含量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Hp感染CAG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胃湿热证44例.脾虚证36例,正常对照组18例,分别采用组织化学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yelinD1、CyclinE和DNA含量,并分析比较它们间的相关性.结果:(1)Hp感染CAG脾胃湿热组的肠化程度明显高于脾虚组.(2)正常对照组胃黏膜内CyclinD1、 CyclinE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 Hp感染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患者胃黏膜CyclinD1、 CyclinE表达增强,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Hp感染CAG脾胃湿热组与脾虚组胃黏膜细胞核DNA含量(DI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组、萎缩伴肠化组、萎缩伴不典型增生组各组间DI值比较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一定的病情发展过程,脾胃湿热组病情进展较快,病情较重,原因可能是脾胃温热证与炎症关系密切所致.(2) CyclinD1、 CyclinE的表达增强可能与Hp感染及所继发炎症有关.脾胃湿热证和脾虚证之间细胞增殖可能呈递增的趋势,而这种递增可能提示了庆病发展的方向, CydlnE蛋白阳性表迭可能是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3) Hp感染CAG尚未发展为胃癌的过程中黏膜细胞可能尚处于病变早期或DNA合成速度相同.
作者:宗湘裕;柯晓;余青;傅肖岩;黄恒青;周凡;唐福康;杨春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柴黄理气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柴胡、白芍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用TLC法能检出柴胡、白芍;黄芩苷进样量在80.15~721.35n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8%, RSD=0.83%(n=6).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柴黄理气胶囊的质量.
作者:王志刚;徐涓;黄森;张静;张海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介绍俞尚德主任医师应用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等消化系病症的临床经验,包括甘草的用量、用法、配伍及副作用等.
作者:李涛;陈洪宇;王永钧;朱彩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黄蛭口服液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述的影响,探讨中药黄蛭口服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平均ABCA1荧光强度.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ABCA1 mRNA的表述.结果: ox-LDL能够引起THP-1细胞ABCA1水平的上调;相对于阴性对照组中药黄蛭口服液能明显提高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荧光强度以及ABCA1 mRNA的表达.结论:研究显示中药黄蛭口服液能显著上调THP-1细胞ABCA1的水平.
作者:高玉桥;苏丹;林慧;孙雪颖;梅全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已生育妇女无痛性下壁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查出的113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组55例,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58例,两组病例先根据其舌脉差异进行辨证分型,分别归入心气虚弱、心血瘀阻、痰浊内阻证型中,然后进行治疗,以3个月为治疗终点,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胸闷、舌质舌苔、脉象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肝肾功能的变化,记录服药不良反应,据此评价药物效果.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的心电图对比,心肌缺血获得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两组对心气虚弱、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型患者都有治疗作用.但治疗组对心气虚弱型、心血瘀阻型的作用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分别P<0.01、P<0.05),对痰浊内阻型的作用则两组接近(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亦无异常改变.结论: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已生育妇女无痛性下壁心肌缺血安全、有效.
作者:叶世龙;刘爱芹;周莉娟;覃志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全国名老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谌宁生教授从医50余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独特而疗效确切的经验.
作者:李勇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前期女运动员月经失调的情况调查,发现月经失调与脏腑疲劳、肾、肝、脾有相关性.调查中对14名月经失调的女运动员实施振腹和穴位推拿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为中医的外治法治疗女运动员月经失调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振腹与配合穴位推拿治疗进行了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进行了女性性激素水平检测对照.结果:调查对象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92.86%,痊愈28.57%,显效50%,无效7.14%.结论:振腹配合点穴治疗月经失调能调节内分泌系统,调和气血,调理脏腑,改善月经失调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永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机体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年龄健康人员,将以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为主方的药物制成药饼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施灸,比较施灸前后RFER和RFIR的变化.结果:隔药饼灸后RFER与灸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RFIR变化不明显.结论:隔药饼灸能使红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机体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稳定.
作者:靳聪妮;田岳凤;李雷勇;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分析了采用不同颜色模型进行中医舌色、面色望诊的客观化研究报道,在众多颜色模型如RGB模式、YUV模式、HIS模式、Lab模式等中,究竟哪一种模式更适用于中医舌色、面色望诊的客观化研究、更能准确的描述中医的望诊五色的各种参数特征,是中医舌色、面色望诊客观化研究的关键难点问题之一.
作者:陈群;张书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白僵菌胞外分泌蛋白对小鼠毒性作用,判断是否为僵蚕入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方法:提取球孢白僵菌胞外分泌蛋白,以高、中、低3个剂量组对ICR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另设Tris-HCl和空白两对照组,连续注射7天.实验结束后取血清,测ALT和AST,取肝、心、脾、肺、肾5脏器进行石蜡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均未见小鼠死亡,蛋白处理组小鼠表现行为异常.病理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蛋白处理组小鼠肝脏及肺脏有极轻微病变,但未见细胞坏死;其余脏器未见异常.AST和ALT分析显示,各处理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各指标来看,球孢白僵菌胞外分泌蛋白有可能是僵蚕入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如若确定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陈宜涛;程东庆;林美爱;丁志山;潘佩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4个方面论述了肾虚在消渴(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肾虚是消渴(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补肾、护肾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自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胰泰复方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L-精氨酸左下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个月后取胰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TNF-α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TNF-α含量低于中药对照组.结论:胰泰复方能降低胰腺组织中TNF-α的含量,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具有恢复作用.
作者:刘华生;陈馨馨;周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胃镜下喷洒结合口服愈疡止血胶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除常规处理外,在胃镜下针对出血病灶局部喷洒愈疡止血胶Ⅰ号,并口服愈疡止血胶Ⅱ号4次/天.两组用药5天后均复查胃镜,结束临床观察.结果:在临床的止血疗效评定上,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79.31%,痊愈率分别为64.52%、37.93%,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治疗组为优;在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评定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2.41%,痊愈率分别为41.94%、17.24%,两者相比较,亦以治疗组为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愈疡止血胶在胃镜下喷洒结合口服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具有确切的效果.
作者:李恺;李健;张尚斌;郭绍举;张竞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甚至伴有肠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角度,阐述了络病辩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提示可以按照络病的治疗方法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作者:刘端勇;赵海梅;赵宁;吕爱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熊果酸、齐墩果酸和18β-甘草次酸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凋亡发生与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熊果酸、齐墩果酸和18β-甘草次酸分别处理MCF-7细胞24h,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末端标记法和annexin V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Fura-2荧光负载方法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结果:熊果酸、齐墩果酸和18β-甘草次酸的半增殖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6.18、88.36和234.33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熊果酸、75μmol/L和100μmol/L齐墩果酸及100μmol/L和150μmol/L18β-甘草次酸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和P<0.05);20μmol/L熊果酸、75μmol/L齐墩果酸和150μmol/L18β-甘草次酸处理组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熊果酸、齐墩果酸和18β-甘草次酸均具有诱导MCF-7细胞凋亡而抑制其增殖的作用;其诱导凋亡可能依赖于细胞内Ca2+水平上调.
作者:黄炜;吴其年;黄敏珊;罗惠玲;张东方;杨凤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医在现代的发展需要哲学思维.因为: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哲学理论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去掉了中医的哲学特质,中医理论也就解体了;医学的发展必然向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回归,而辩证思维正是中医的天然优势;中医发展研究需要哲学的指导,需要中医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进行合作.
作者:朱少均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