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春;孙士红;倪项根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作者:赵东升;赵东杰;周毅萍;邓兰琼;崔世高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健康女子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自制新一代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子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扫描中电阻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月经后>月经中>月经前.结论: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扫描电阻变化趋势与月经过程中的血气盈亏变化相符.穴位伏安特性可较敏感地反映人体血气变化.
作者:沈雪勇;丁光宏;魏建子;周钰;邓海平;张海蒙;赵玲;毛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姜兆俊老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尤擅长治疗外科急性感染,现将其治疗属于疮疡阳证范畴的经验总结如下.1辨证论治1.1瘀热期 多为初期急性炎症浸润阶段或慢性炎症急性发作者.此期病机特点主要是气血瘀滞,郁久化热.证见肿硬(或红肿)热痛,发热恶寒,口渴,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地丁、板蓝根、赤芍、连翘各15g,黄芩、川芎各10g,生甘草6g.随证加减:发生于头面、上肢者,加野菊花;发生于肝经循行部位者,加柴胡、龙胆草;兼有肿块者,加夏枯草;发生于膀胱经部位者,加羌活;乳房部肿胀热痛者,加瓜蒌、漏芦、青皮;皮肤红赤灼痛者,加生地、丹皮;高热不退者,加大青叶、黄连;口渴者,加天花粉、知母;便秘者,加生大黄.
作者:孙贻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清代名医李用粹论治中风病别具一格,主要有三因制宜、真中、类中分治,急救倚单方、外治、论治分病位而施,倡补气血、益脾肾、重视防治结合,发挥王履类中学说、审因识病机论治等特色,对中风病理论的发展、完善居功至宏.
作者:邱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在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简称复感儿[1].本病往往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以及生活质量,近几年来,笔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获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65例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徐有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艾灸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将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IL)2、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组动物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血清中IL-2、IL-6和TNFα含量显著下降,艾灸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通过下调升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作者: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孙冬玮;黄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疡液治疗外伤性手部足背部感染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外伤性手部感染惠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40例外伤性足背部感染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治疗后和随访期伤口创面的治愈率及有效率.结果:手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1%,治愈率为84.6%,对照组总有效率72.6%,治愈率37.2%,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足背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治愈率为85.3%,对照组总有效率74.5%,治愈率34.1%,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室检验结果表明中药治疡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中药治疡液有杀菌抑菌、抗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结论:结果显示中药治疡液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特别是对外伤性手部足背部感染伤口创面有促进愈合作用,对局部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黄星垣;黎建义;梅全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根据体虚感冒中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不同证型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阐述体虚感冒每一证型的辨证论治情况.
作者:徐重明;汪自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总结中西医对脱发的认识,阐述脱发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及近10年脱发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尹德辉;朱叶;黄健琳;李健强;辜孔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考察他巴唑模型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的影响,比较性别对他巴唑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他巴唑模型为常用的造模时间(15天)分成3个剂量组进行造模,考察了他巴唑模型的体温、体重变化、血清皮质醇(COR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睾酮(T)/雌二醇(E2)等指标,观察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个轴的变化,并比较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模型的区别.结果:认为大鼠他巴唑模型可以出现明显的体温下降,血清T3、T4下降,而对肾上腺轴和性腺轴的干扰不明显.结论:他巴唑模型适用于模拟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主的肾阳虚证,其他方面的病理改变不明显,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均可以用作造模动物.
作者:欧阳轶强;邹移海;张薇;谢玲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传统中医学是以整体观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天人一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以此建立了整个中医学,而辨证论治观就是建立在这个整体基础上的.前人建立中医学时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均不发达,对人体和自然界的微观系统观察地不够细致,无法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人是社会的人,自从有了人,自然界就不再是原来的自然界,社会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更大,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神经生物学是21世纪科学的潜在前沿,建立完整的精气神辨证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刘家强;李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作者:杨牧祥;于文涛;魏萱;王长垠;王秉岳;安俊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显示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RR为1.24,99%CI为(1.08,1.42);副作用局部出现点状出血比较合并RR(99%CI)为0.38(0.02,8.26),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的合并RR(99%CI)为3.78(0.07,194.99).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制剂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趋势,无可靠证据显示该药是否可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率.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可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潘智敏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现任浙江省中医院干部病区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是首批全国五百名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杨继荪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临床辨证用药多有特色,且多见效.现介绍其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经验如下.
作者:唐黎群;潘智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胆汁返流性胃炎,又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指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使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而形成的一种病变.胃镜检查所见以幽门收缩时有淡黄色液体返流入胃,使胃内有黄色液体贮留,胃黏膜屏障因此受到损害.胆汁返流性胃炎可使胃血管扩张、黏膜充血、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使黏膜水肿、出血,外观呈红白相间的花斑样改变,甚至糜烂等炎症病变.该病多发生在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者.
作者:陈宝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优选咽宁含片的水提取工艺条件.方法:没食子酸含量作为考察指标,以RP-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含量,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结果:优选工艺为加水量8倍,浸泡2h,煎煮3次,每次煎煮2h.结论:优选工艺提取的浸膏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
作者:韩建伟;王文琼;杨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举了部分现代疾病的表现和古代疾病的区别,以及给中医辨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强调了中医要重视现代化的设备,要与时俱进.注重微观辨证,必须学习现代化的诊断技术.同时也指出了中药现代研究,中药剂型改革,异军突起,走在了中医理论的前列.
作者:范喜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温郁金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温郁金成分;以5-Fu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MTT法,测定温郁金提取物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运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温郁金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温郁金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均P<0.01),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高,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100mg/L、200mg/L浓度的温郁金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1.59%、64.44%,在这个浓度水平,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5-Fu效果相当.温郁金提取物能下调VEGF121和VEGF165 mRNA表达.结论:温郁金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何必立;吕宾;徐毅;苗青;范一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属气阴两虚、湿浊内蕴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属气阴两虚兼湿浊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自拟方治疗)45例,对照组(肾康宁片治疗)30例,观察治疗1个月前后及治疗4周后BUN、SCr、CCr、RBC、Hb、HCT和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可明显改善肾功能,改善贫血并有效控制临床症状(P<0.05).尽管各组间对比总体无显著性差异,但就改善肾功能,改善贫血及控制临床症状的幅度以治疗组为明显.结论:自拟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较使用肾康宁片更能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贫血状况,降低BUN、SCr及CCr水平,阻止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
作者:高婷;程业刚;王小琴;邵朝弟;金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丹参饮治疗运动损伤性血瘀证机理,观察丹参饮对急性缺血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组织缺血模型,15条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饮组,每组5条.采用HE染色及DNA末端标记法(TUNEL)分别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组织无明显变性与坏死等改变,仅见少量凋亡阳性细胞;模型组有明显组织坏死,细胞凋亡增多;丹参饮组示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均较模型组显著减轻.结论:丹参饮可有效抑制细胞坏死及凋亡,减轻组织损伤,对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滔;王大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