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机与辨证探析

路艳

关键词:糖尿病, 血瘀证,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综述
摘要:自古以来,在有关消渴或糖尿病的诸文献中,从未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的记载.自祝谌予先生首创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以来,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发现,血瘀证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证型,其发生率为60%~90%.[2、8]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病机、宏观辨证、微观研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分型,遣方用药,以及疗效评价,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卒中单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平台

    卒中又叫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

    作者:刘向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自拟退热消扁合剂治疗高热证56例

    目的:观察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以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对照组56例以西药退热对症治疗.1疗程后观察退热时间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48.2%、37.5%,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16.1%、19.6%,总有效率为76.8%.2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方面,治疗组虽初期起效较缓,但作用持久,随着用药时间的延续,治疗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退热后热后反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具有退热较快,作用持久,不易反复的特点.

    作者:任桂华;张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探要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芪或膜夹黄芪的干燥根.其化学成分以甙类、黄芪多糖(APS)、多种氨基酸、黄芪皂甙(TSA)、胡萝卜素、黄芪总黄酮(TFA)、微量元素等组成.黄芪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其有效性在我国传统医学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近年来,有关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作者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谢席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冠心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分析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心平药物治疗组为试验组,按照择优同证药物的原则,对照药物选用心可舒,两组药物均是每次4片,每日3次服用.结果:按照卫生部2002年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表明:冠心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性,调节脂质代谢,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临床症状和缺血性心电图表现.结论:冠心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在临床应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七一;张洪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彭清华教授眼科学术思想简析

    彭教授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近20年来,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求证,医理娴熟,经验丰富,对青光眼及眼底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颇多新意,且自创的中成药经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可靠,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

    作者:东长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浆自由基和心、小肠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疗效和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治疗组、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治疗组,观察各组Scr、BUN、MDA、SOD,以及心和小肠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大黄组和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组Scr、BUN、MDA、SOD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电镜观察心、小肠超微结构,模型组的病变重,部分线粒体明显肿胀;益肾降浊冲剂组的病变轻,线粒体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推测本冲剂具有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减少和清除产生的自由基的药理作用,从而大限度地保护线粒体和组织细胞,降低受毒素损害的程度.

    作者:阮诗玮;郑敏麟;陈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消化性溃疡58例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内窥镜下确诊消化性溃疡58例患者,采用SCL-90、SDS、SAS、LES、TCQS量表进行问卷测试及评价分析,并以正常人的结果为对照.结果:消化性溃疡组在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敌意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正常组(P<0.05,P<0.01)其抑郁标准消化性溃疡组在正性刺激、负性刺激和总刺激量高于正常组(P<0.05),且负性刺激量高于正性刺激量(P<0.05);对于各种负性刺激,消化性溃疡组的积极应对分和消极应对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消极应对与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呈正相关,而积极应对与焦虑、敌意呈现负相关.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慧婷;周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伤寒论》教学札记

    1 问题在历史上,师徒相授乃中医教育之基本模式.有鉴于中医思辨性与实践性相对较突出的特点,师徒相授在中医教育中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日渐扩大的社会需求.因此,以规范化、规模化培养人才为特色的院校式教育,必然走上历史的前台.中医的院校式教育起源于近代,民国时期各地相继组建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在现代中医界卓有成就的医学大家.新中国时期,中医院校式教育得到大规模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专门人才,其历史贡献有目共睹.

    作者:万晓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评匡调元教授《人体体质学》的原创性研究

    1980年,笔者还在攻读硕士的时候,看到了一本刚上架的新书-<中医病理研究>.当时,有关中医的专著尚寥若晨星,远不像现在有汗牛充栋之多.这本新书立即深深吸引了笔者,促使着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一气读完,书中有关体质病理学的论述发人深省,获益非浅,也使笔者记住了作者:匡调元.匡调元教授的研究从体质病理学新说,发展到人体体质学、体质食疗学,从理论扩展到实践.

    作者:郑洪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研究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部分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区突发红肿、灼热、疼痛,出现硬结节或索条状肿物.近年来,本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李强;侯玉芬;张磊;于宗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易经》与六经浅识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若以爻性来表示,则太阳为 (三阳)、阳明为 (二阳)、少阳为 (一阳),太阴为 (三阴)、少阴为 (二阴)、厥阴为 (一阴),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作者:贾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木核汤治疗胃癌浅析

    1方药组成木贼草60g,山药20g,核桃树枝100g,石斛20g,沙参10g,铁树叶20g,白术10g,茯苓10g ,木香10g,桂枝5g,炙甘草5g,枳壳10g,露蜂房10g.

    作者:毕朝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医药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述评及思考

    近年来有关胃粘膜损伤与保护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并且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各个层次,中医药在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复方、单味药以及针灸的相关方面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陈艳芬;陈蔚文;古炽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香港地区应用经方规律探析

    经方是指<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314方,其组方缜密,配伍精当,味少效宏,故历代学者都重视对经方的应用和研究.在临床上,只要病机吻合,辨证准确,采用经方治病,疗效甚佳.但在香港地区,对经方的应用较少,究其原因,香港市区是一个直径为11公里的陨石坑[1],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温暖潮湿气流影响,空气相对潮湿,一年四季,除冬末春初较为寒冷以外,其他三个季节的气候都较温暖而潮湿,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相当数量的中医都喜采用性质较为寒凉的时方治病,有人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比较温燥,不适合香港地区应用.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事实并非如此.只要辨证准确,使用得当,经方在香港地区照样可灵活使用.笔者试对经方在香港的运用,探讨如下.

    作者:温桂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催乳素血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就近10年来高催乳素血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汤海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实现中医现代化要有创新思维

    1 遗传压缩*发生在染色体上的信息技术染色体发生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对原始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进化程度高,相应包含的遗传信息亦庞大、复杂得多.怎样才能高效而又不失真地将数额巨大的遗传密码传送到下一代?对比现代信息技术可看到:染色体的缩聚、复制、解聚过程与数字通讯的信息压缩、传送、解压过程是多么地相似--为高保真地提高传输效率,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就是先将遗传信息压缩成染色体,复制成双份后,再在两新生细胞中染色体解压成各细胞器的过程!这一染色体压缩算法可令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量大减!

    作者:卢六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理和活血化瘀方法探析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作如下探讨.

    作者:徐刚;牟吉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机与辨证探析

    自古以来,在有关消渴或糖尿病的诸文献中,从未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的记载.自祝谌予先生首创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以来,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发现,血瘀证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证型,其发生率为60%~90%.[2、8]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病机、宏观辨证、微观研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分型,遣方用药,以及疗效评价,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路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眼科辨证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由于近年来眼科的快速发展,眼科检查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为眼科的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手段.五轮辨证就是应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起确定病位的作用,临证时尚需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结合应用.五轮辨证是眼科局部辨证中一种独特的方法,自宋至今,眼科医家普遍采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证的实质将被进一步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将进一步被证实,同时也将使辨证更加标准化,从而更加易于实行.

    作者:王幼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排石汤的制备及临证应用

    目的:制备的排石汤为碎石科治疗尿路结石的常规用药.方法:用水煮提醇沉淀的制备工艺.结果:对152例病人应用,130例治愈,治愈率为85%;22例好转,好转率为14.5%,无无效病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制备工艺合理,临床疗效良好,可定为碎石科治疗尿路结石的常规用药.

    作者:孔令珍;李学兰;张华芸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