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广西地钱原植物进行分类检索和紫外分析研究,旨在为开发苔藓植物地钱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依据现代植物分类方法和UV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广西地钱依据原植物形态(叶状体、雌配子体)分类为3个种: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拳卷地钱(Marchantia convoluta);粗裂地钱(Marchantia paleacea);UV光谱分析显示:不同种的地钱的2种不同极性溶剂(氯仿、乙醇)提取液UV吸收峰值变化较大.结论:广西丰富地钱药材原植物来源于3个种,利用原植物形态特征及紫外光谱分析方法可将其区别,提供了检索方法.
作者:朱华;周春山;白燕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对建国以来的253篇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临床文献进行调研,采用频数和排序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瘀、脾胃虚弱、热毒、湿热、肝肾不足和郁等致病因素的论述频率为68.9%、66.7%、51.1%48.9%、48.9%和46.7%;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脾虚湿困、肝气郁结和肝肾阴虚等常见证候的频率为79.07%、68.22%、63.57%、54.26%和52.71%;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健脾、疏肝解郁、软坚散结、理气和补益肝肾等常用治则的频率为73.1%、71.8%、67.8%、51.8%、50.6%、39.2%和32.7%;茯苓、白术、黄芪、党参、柴胡和白芍等健脾理气药的频率为51.7%、51.3%、39.3%、35.9%、34.6%和31.2%;茵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利湿解毒药的频率为37.6%、36.8%和36.8%;(庶)虫和鳖甲等软坚药的频率为36.8%、35.9%;丹参和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的频率为31.6%、30.8%.
作者:潘敏求;曾普华;潘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胖大海清凉润喉泡剂对慢性咽喉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80例慢性咽喉炎患者,随机对照分为胖大海清凉润喉泡剂(观察组)112例和阿莫西林(对照组)70例,观察胖大海清凉润喉泡剂对慢性咽喉炎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20.5%,有效率69.6%,无效率9.8%,对照组药分别为11.4%、34.3%、54.3%.结论:胖大海清凉润喉泡剂治疗慢性咽喉炎疗效好.
作者:张兆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由于近年来眼科的快速发展,眼科检查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为眼科的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手段.五轮辨证就是应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起确定病位的作用,临证时尚需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结合应用.五轮辨证是眼科局部辨证中一种独特的方法,自宋至今,眼科医家普遍采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证的实质将被进一步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将进一步被证实,同时也将使辨证更加标准化,从而更加易于实行.
作者:王幼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疗效和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治疗组、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治疗组,观察各组Scr、BUN、MDA、SOD,以及心和小肠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大黄组和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组Scr、BUN、MDA、SOD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电镜观察心、小肠超微结构,模型组的病变重,部分线粒体明显肿胀;益肾降浊冲剂组的病变轻,线粒体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推测本冲剂具有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减少和清除产生的自由基的药理作用,从而大限度地保护线粒体和组织细胞,降低受毒素损害的程度.
作者:阮诗玮;郑敏麟;陈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医史文献研究,博极医文,谱写中国医学通史;中医文献学,促进了中医药学大发展,建立起世纪丰碑.
作者:郭振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980年,笔者还在攻读硕士的时候,看到了一本刚上架的新书-<中医病理研究>.当时,有关中医的专著尚寥若晨星,远不像现在有汗牛充栋之多.这本新书立即深深吸引了笔者,促使着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一气读完,书中有关体质病理学的论述发人深省,获益非浅,也使笔者记住了作者:匡调元.匡调元教授的研究从体质病理学新说,发展到人体体质学、体质食疗学,从理论扩展到实践.
作者:郑洪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橄榄解酒饮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白酒灌胃法造模,5天后取肝组织制作电镜切片并观察.结果:橄榄解酒饮组的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恢复,没有肿大及功能下降,肝细胞分泌产生蛋白质的能力及核酸代谢明显优于模型组,脂滴情况明显减轻,以大剂量组为显著.结论:橄榄解酒饮能明显保护肝细胞线粒体,促进细胞代谢,增强细胞功能,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彭勃;苗明三;王颖芳;朱平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药溶剂即药浴配方,系将中药的煎汁及提取物,或将其鲜品汁液加于浴汤中沐浴之用.可分为局部浴及全身浴.前者如洗发、洗眼、洗肛、洗手足;后者即含中药成分的汤液进行全身洗浴.
作者:王筠默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病症.
作者:夏永良;夏永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用,若证非属虚,汗证不避,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据证灵活配伍,可达邪去正安,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气虚之证用之不当,可致严重后果,麻黄虽猛,但药效昭彰,用之得当,取效迅捷,要在随机配伍,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可囿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作者:陈英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脾胃学说见解独特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发展于宋元,提高于明清,成熟于近代,历代医家均做出了不同贡献.邓铁涛教授从50年代起就开始,对其学说体会深刻,见解独特. 张士舜主任医师妙用二生汤治疗肺癌经验简介
作者:洪文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方药组成生半夏(包)30g,生南星(包)30g,川贝母10g,杏仁10g,青黛(包)10g,蛤粉(包)10g,白英20g,桔梗6g,甘草6g,瓜蒌50g,漏芦20g.
作者:刘汉举;张阳;李雪松;乔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导师沈舒文教授是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著名专家之一,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学验俱富,诊治内科疑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颇有创见而学术自成体系.笔者有幸侍诊案侧,受益匪浅.现将导师诊治慢性胃炎经验予以报道,恳请同道指正.
作者:王晓梅;董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Ⅰ型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后导致机体内骨代谢紊乱,钙化机制异常,骨的转换率增高,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并引起整体骨量丢失加快,骨的构成成分发生改变,造成骨的细微结构破坏,骨的质量下降,终导致骨的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倪宗珈教授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类病人时,从四个方面入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今总结如下.
作者:张颖;楮贵保;杜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彭教授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近20年来,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求证,医理娴熟,经验丰富,对青光眼及眼底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颇多新意,且自创的中成药经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可靠,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
作者:东长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用卫气营血理论作为辨证论治依据,探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活动期发热的机理;强调清热解毒法可作为辨病治疗,始终贯穿于风湿病活动期发热的各个分型.
作者:于佐文;刘逖;金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医学心身合一的思想精髓与现代心身医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吻合.中医心身疾病研究必须容纳和利用现代科学新的信息和技术手段.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研究心身疾病的重要切入点,该网络的整体性、正负反馈机制、节律性等特点和中医学的整体观、阴阳学说、情志与五脏相关论、时间学说等具有内在联系.中医心身疾病研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方面进行机理的阐释和疗效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有益于中医心身医学学科的发展.
作者:王中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经方是指<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314方,其组方缜密,配伍精当,味少效宏,故历代学者都重视对经方的应用和研究.在临床上,只要病机吻合,辨证准确,采用经方治病,疗效甚佳.但在香港地区,对经方的应用较少,究其原因,香港市区是一个直径为11公里的陨石坑[1],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温暖潮湿气流影响,空气相对潮湿,一年四季,除冬末春初较为寒冷以外,其他三个季节的气候都较温暖而潮湿,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相当数量的中医都喜采用性质较为寒凉的时方治病,有人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比较温燥,不适合香港地区应用.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事实并非如此.只要辨证准确,使用得当,经方在香港地区照样可灵活使用.笔者试对经方在香港的运用,探讨如下.
作者:温桂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收集1999~2001年龙华医院55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5例中,男∶女为1.03∶1,平均年龄44.9岁,病程以小于6年的居多.病变部位以直、乙结肠和左半结肠为主,临床症状以粘液血便和腹痛为多,并发症主要见息肉、癌变及贫血.中医辨证属虚证为多,中医药治疗以汤剂联合灌肠及栓剂为主.结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并发症等均与国外发病情况不同.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正成为热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病发病较早,进展过程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临床治疗也存在许多困难,疗效难以有效评估,不少单味中药和复方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调血脂和抗AS的作用,现将其相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蔡宝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大黄是中药传统的泻下药,其作用广泛,近年来在心血管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开发大黄新用途,拓展其在临床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大黄及其有效成分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作者:寇壬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部分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区突发红肿、灼热、疼痛,出现硬结节或索条状肿物.近年来,本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李强;侯玉芬;张磊;于宗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内窥镜下确诊消化性溃疡58例患者,采用SCL-90、SDS、SAS、LES、TCQS量表进行问卷测试及评价分析,并以正常人的结果为对照.结果:消化性溃疡组在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敌意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正常组(P<0.05,P<0.01)其抑郁标准消化性溃疡组在正性刺激、负性刺激和总刺激量高于正常组(P<0.05),且负性刺激量高于正性刺激量(P<0.05);对于各种负性刺激,消化性溃疡组的积极应对分和消极应对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消极应对与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呈正相关,而积极应对与焦虑、敌意呈现负相关.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慧婷;周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卒中又叫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
作者:刘向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六味地黄方是药用价值很高的方剂.近代药理实验表明它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调节肾脏、保肝等多方面的活性.
作者:郑建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研究表明,癌前病变属于可逆性病变;乳腺癌癌前病变经过治疗,可有效阻断和逆转其发展成为乳腺癌,是积极有效的预防乳腺癌的途径.综述了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概念、诊断方法以及国内外对乳腺癌癌前病变阻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秋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情况,并略述现代医学在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现状,指出不足之处,结合中医药实验方面的研究的成果以及中医的优势,提出今后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方向.
作者:邓家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渐进性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帕金森病的深入研究,治疗PD的方法和途径也日益增多,中医药增效减毒优势逐步肯定.怎样权衡利弊,将各种中西医疗法综合优化组合对PD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更好地改善PD患者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已成为目前PD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者:潘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就近10年来高催乳素血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汤海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药抗Hp感染既可直接抑菌,还有可能通过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抗Hp的优越性.虽然目前在体外抑菌实验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体外抑菌试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从本质上来解释中药抗Hp真正的疗效机制.借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抗Hp的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现在从细胞动力学、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Hp对胃黏膜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热点.
作者:唐小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基于肝脏超微结构的研究及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阐明,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肝硬变则不可逆转.[1]这10年来,对肝纤维化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展示出人类将控制肝纤维化的广阔前景.
作者:黄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急性脑出血家兔脑水肿、脑血管通透性、脑组织损伤、P53蛋白的影响.方法:以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制作急性脑出血家兔模型,进行针刺、直接灸、针刺加直接灸,并与川芎嗪耳静脉注射组作对比,观察针灸对动物一般情况、脑含水量、脑组织伊文氏蓝含量、脑组织普通病理和P53蛋白的影响.结果:3种方法均有促进脑水肿减轻、脑血管通透性和脑组织损伤减小的作用,以针刺组效果好,与川芎嗪组类似.结论:早期运用针刺、直接灸、针刺加直接灸对急性脑出血家兔模型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符文彬;樊莉;莫莉莉;张洪来;欧润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冠心病(CH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近些年来,国内众多的学者对CHD辨证分型及其与血液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CHD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就有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中医药预防和调养视疲劳的有效措施.方法:以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为指导,根据视疲劳不同原因,选择矫正屈光不正、闭目养神、药物养目、针刺养目、眼部电控中药离子导入法、生活精神调养、饮食调养、环境保健等多种方法.结果:预防、控制视疲劳的发生、发展、缓解视疲劳的症候效果显著.结论:运用以中医为主的综合调养措施,内养正气,外拒邪气入侵,能够预防视疲劳的发生,控制视疲劳的发展,缓解或消除视疲劳的症候.
作者:李志英;王燕;叶笑妮;王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笔者从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群萎缩无力与肌肉假性肥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出发,从体虚毒滞、痰瘀交阻立论施治,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沈智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中医药治疗在患者手术前后可以增强体质及尽快恢复体力;在放化疗同时可以对其减毒增效,延长生存期;在晚期肿瘤治疗中,可以提高生存质量.中医学的长处为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攻补兼施,扶正驱邪,在抗癌的同时,不伤或少伤正气,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副反应,提高放化疗完成率,使患者有较好的生存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殷东风;董宝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论述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以及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几个相关基因如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I型胶原、成骨细胞骨钙素、生长转化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肌球蛋白重链、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
作者:韩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遗传压缩*发生在染色体上的信息技术染色体发生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对原始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进化程度高,相应包含的遗传信息亦庞大、复杂得多.怎样才能高效而又不失真地将数额巨大的遗传密码传送到下一代?对比现代信息技术可看到:染色体的缩聚、复制、解聚过程与数字通讯的信息压缩、传送、解压过程是多么地相似--为高保真地提高传输效率,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就是先将遗传信息压缩成染色体,复制成双份后,再在两新生细胞中染色体解压成各细胞器的过程!这一染色体压缩算法可令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量大减!
作者:卢六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笔者用经前舒液治疗经前期综合征(PMS)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仲平;张艳;唐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心平药物治疗组为试验组,按照择优同证药物的原则,对照药物选用心可舒,两组药物均是每次4片,每日3次服用.结果:按照卫生部2002年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表明:冠心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性,调节脂质代谢,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临床症状和缺血性心电图表现.结论:冠心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在临床应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七一;张洪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998年至今笔者自拟三藤汤为主配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祛风润燥药辨证治疗银屑病100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作者:杜锋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方药组成木贼草60g,山药20g,核桃树枝100g,石斛20g,沙参10g,铁树叶20g,白术10g,茯苓10g ,木香10g,桂枝5g,炙甘草5g,枳壳10g,露蜂房10g.
作者:毕朝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可见于西医多种肝胆疾患,尤以乙型肝炎多见.中医多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温阳利湿等法而奏效.但临床常见一些顽固性黄疸用此法则效果较差,笔者近年来采用化痰活血、益气养阴法为原则治疗顽固性黄疸,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留法;陈书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观察中药肠康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治疗.观察治疗组120例应用中药肠康胶囊治疗,对照组84例应用阿米替林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17%,对照组为86.9%,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x2=10.9834,P<0.05);治疗组在改善IBS患者的便秘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x2=6.5775,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IBS患者的腹痛、腹泻、失眠多梦、体倦乏力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肠康胶囊治疗IBS有确切疗效.
作者:马保华;周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以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对照组56例以西药退热对症治疗.1疗程后观察退热时间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48.2%、37.5%,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16.1%、19.6%,总有效率为76.8%.2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方面,治疗组虽初期起效较缓,但作用持久,随着用药时间的延续,治疗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退热后热后反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具有退热较快,作用持久,不易反复的特点.
作者:任桂华;张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制备的排石汤为碎石科治疗尿路结石的常规用药.方法:用水煮提醇沉淀的制备工艺.结果:对152例病人应用,130例治愈,治愈率为85%;22例好转,好转率为14.5%,无无效病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制备工艺合理,临床疗效良好,可定为碎石科治疗尿路结石的常规用药.
作者:孔令珍;李学兰;张华芸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为了研究补阳还五冲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补阳还五冲剂治疗组和消栓通络片组,观察神经缺损症状、体征及证候计分血液流变检查指标.结果:补阳还五颗粒剂组在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消栓通络片组,并能降低神经缺损症状与体征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论:补阳还五冲剂治疗急性脑塞有显著疗效.
作者:何振伟;张运克;张富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虚感冒属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年老或体质虚弱者,亦有大病后元气未复、抵抗力薄弱导致复感外邪者.屏风生脉胶囊合通窍鼻炎片治疗虚感冒观察,通窍鼻炎片治疗虚感冒30例.屏风生脉胶囊治疗虚感冒30例.屏风生脉胶囊合通窍鼻炎片治疗虚感冒40例.结果,屏风生脉胶囊、通窍鼻炎片对治疗虚感冒有明显疗效,其中以屏风生脉胶囊合通窍鼻炎片治疗疗效较佳.
作者:尹亚君;傅开礼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自1988年7月~1998年7月以资料较完整的48例中晚期肝癌、癌性疼痛患者,经用蝎鼠推气散治疗,取得一定效果,报导如下:
作者:陈柏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妇女以血为本,经孕胎产乳均以血为用.气血充盈,血脉流通,则经孕产乳均可正常.任何原因引起冲任气血不畅,胞宫血脉瘀阻,致使经隧不通,或血不归经,或壅聚成症,均可发生经孕产乳诸杂证,临床表现有腹痛、经水不利、闭经、出血、发热、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唇口干燥、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不利等,故活血化瘀法乃妇科常用之法.<金匮要略>妇人三篇系统地论述了血瘀证的成因、脉证、治疗,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作者:许丽绵;宋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问题在历史上,师徒相授乃中医教育之基本模式.有鉴于中医思辨性与实践性相对较突出的特点,师徒相授在中医教育中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日渐扩大的社会需求.因此,以规范化、规模化培养人才为特色的院校式教育,必然走上历史的前台.中医的院校式教育起源于近代,民国时期各地相继组建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在现代中医界卓有成就的医学大家.新中国时期,中医院校式教育得到大规模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专门人才,其历史贡献有目共睹.
作者:万晓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若以爻性来表示,则太阳为 (三阳)、阳明为 (二阳)、少阳为 (一阳),太阴为 (三阴)、少阴为 (二阴)、厥阴为 (一阴),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作者:贾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清代名医叶天士贯彻古今医术,学验俱茂,其对温病学的贡献尤为突出.但叶氏在发展温病学的同时,亦突出了对燥证治疗的认识.叶氏的代表性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燥方多达38首,取效卓著,与其他论燥医家相比,显得尤为突出.其论燥之说对后世燥证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现就其治燥的38首方剂作计量学研究,以探讨治燥理论及制方用药特色.
作者:王学武;姜迎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β-内啡肽(β-EP)在犬复苏后的作用及开心胶囊对其调节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15条,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复制心脏骤停及复苏模型,分别在开胸前、恢复自主循环后5分钟、30分钟、90分钟、180分钟由颈内静脉插管采取中心静脉血,观测β-EP在各时段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中药组在自主循环恢复5分钟后血清中β-EP显著增高,但中药组增幅较缓,在90分钟和180分钟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开心胶囊防治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β-EP有关.
作者:罗小星;赵锋利;赵永华;叶小卫;靳利利;陈镜合;梁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有关胃粘膜损伤与保护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并且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各个层次,中医药在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复方、单味药以及针灸的相关方面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陈艳芬;陈蔚文;古炽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以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并释放弹性蛋白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在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可使肺内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损害粘液纤毛清除作用,影响炎症细胞凋亡,促进炎症、细菌感染迁延,与细菌感染、慢性炎症构成恶性循环,降解细胞外基质,造成支气管-肺组织破坏,并引起粘液高分泌状态.为对抗其活性,可采取补充抗蛋白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等措施.
作者:吴其标;万毅刚;曹世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作如下探讨.
作者:徐刚;牟吉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自古以来,在有关消渴或糖尿病的诸文献中,从未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的记载.自祝谌予先生首创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以来,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发现,血瘀证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证型,其发生率为60%~90%.[2、8]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病机、宏观辨证、微观研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分型,遣方用药,以及疗效评价,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路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糖尿病脑梗塞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结合西医对糖尿病脑梗塞的认识及古今用药规律,笔者拟订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则,并结合低能量氦氖激光现代治疗手段治疗糖尿病脑梗塞.本研究旨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和氦氖激光治疗糖尿病脑梗塞的疗效.
作者:董彦敏;倪青;李惠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儒门事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医家张子和的代表著作,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真实记录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医案和一些医家的论著.<三消论>是刘河间所著,由张子和收录于<儒门事亲>卷十三之中,载有治疗消渴的方剂7首,已初步孕育分型治疗的雏型.对消渴病机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阴虚燥热的认识观点,并从病因、病症及并发症等多方面阐述阴虚燥热的机制,至今仍指导着消渴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治疗上重视养阴泻阳,同时应辩明病之标本,辨证施治,对消渴病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朱国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芪或膜夹黄芪的干燥根.其化学成分以甙类、黄芪多糖(APS)、多种氨基酸、黄芪皂甙(TSA)、胡萝卜素、黄芪总黄酮(TFA)、微量元素等组成.黄芪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其有效性在我国传统医学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近年来,有关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作者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谢席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IgA肾病是指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为特点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或可伴有高血压,腰痛,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其病势大多呈长期缓慢发展,终致肾功能不全,亦可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者.由于本病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至今尚有许多未明之处,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传统中医药辨证论治思想,对IgA肾病的病机转变、证候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治IgA肾病对于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关于IgA肾病的文献资料,就其中医药治疗予以探讨.
作者:孙伟;周玥;高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之一,小儿和老年人发病率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泻必康是适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疗效可靠的纯中药制剂,临床研究表明,其可明显改善患者腹泻、便次增多、腹胀、腹痛等症状,且治疗后复发率低.本研究旨在从其对小鼠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抗腹泻作用机制,为泻必康更广泛地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程畅和;李兰珍;段永强;梁永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口服寒热痹颗粒的蓄积毒性,以确定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寒热痹颗粒连续灌服45天后,称量其体重、检测其血象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对主要实质脏器进行组织观察和病理检查.结果:动物的一般状况,如行为表现、皮毛光泽、饮食饮水及体重变化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其血象和血液生化指标中尿素氮和肌酐值增高,但停药15天后恢复正常;主要实质脏器重量未见异常改变;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本品长期用药安全.
作者:苏佳妍;茹波;肖春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苏麻胶囊防治哮喘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氨茶碱组、苏麻高剂量组、苏麻低剂量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A)等致敏大鼠哮喘模型,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的变化及IL-5含量的改变.结果:苏麻胶囊可有效地降低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抑制BALF中IL-5含量的增高.结论:苏麻胶囊可通过降低细胞因子IL-5含量而抑制EOS的活化和趋化作用,具有良好的抑制气道炎症反应的作用.
作者:郜海生;祝宝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糖肾通络宁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后诱发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用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周取各组的一半大鼠收集标本,检测血糖(PG)、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血肌酐(Scr)、尿白蛋白(UAE)及肾脏肥大指数;免疫组化检测肾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水平.结果:第4、8周时各治疗组PG、TG、TC、LDL-CH、Scr、UAE、肾组织TGFβ1表达、FN、Ⅳ型胶原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中药糖肾通络宁对糖尿病肾脏病变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糖、血脂,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下调DM大鼠肾组织内TGF-β1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而实现的.
作者:曹晓华;毕静;郑海飞;吴海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改善中晚期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方法: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使用艾迪注射液,对照组使用多抗甲素注射液治疗,以卡氏(KPS)评分及临床症状变化为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卡氏评分增高例数及临床症状改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可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方灿途;黄振炎;张华堂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