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性脾胃虚弱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朱志强;张兰

关键词:运动性, 脾胃虚弱, 动物模型, 食物限制, 实验研究
摘要:通过对小鼠食物限制并跑转笼建立运动性脾胃虚弱模型,受试小鼠出现皮毛不顺,饮食减少(自我饥饿),拱背,便溏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并产生溃疡、体重减轻和死亡.实验的运动和压力因素与体育界运动员的承载是一致的,实验组动物表现与运动员相似,实验与中医的脾胃虚弱理论相符.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临证应用调整颈胸椎后关节手法例析

    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仅靠教科书中介绍的对抗搬法、旋转压法、膝顶法等,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对胸椎后关节调整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对C7~T2的后关节紊乱整复效果不佳,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出几种手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全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伤寒论》原文编次规律考议

    《伤寒论》10卷,东汉·张仲勇撰于3世纪初,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和金·成天己<注解伤寒论>两种刊本.原文编次有一定的层次与次序,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

    作者:陈文照;黄蔚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溃友宁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的实验研究

    溃友宁为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的外用验方,本文根据其功能主治开展了有关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能促进结缔组织增生,增强局部的抗菌能力,能增强实验动物的体液免疫,又对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本品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为该品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左新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芪蛭皱肺胶囊防治肺气肿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肺气肿豚鼠血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芪蛭皱肺胶囊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弹性蛋白酶复制豚鼠肺气肿模型.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芪蛭皱肺胶囊大、中、小剂量治疗组,测定各组殚豚鼠血ET、NO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T、NO活性明显升高,而芪蛭皱肺胶囊治疗组豚鼠血ET、NO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ET、NO分泌增加在肺气肿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芪蛭皱肺胶囊能有效地调节肺损伤时机体ET、NO水平的过度升高,为治疗肺气肿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金田;李娟;刘永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脾气虚与脾阳虚大鼠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阳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大鼠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气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变化,脾阳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且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两模型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无明显变化外,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浆PKC活性与脾阳虚证大鼠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组之间药存在明显差异.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对脾组织细胞膜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两个模型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其中,温运脾阳药对肝、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以及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温运脾阳中药的作用靶点在肝、脾组织细胞浆.

    作者:易杰;李德新;易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慢肝一号方治疗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75例

    笔者运用慢肝一号方,随症加减治疗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7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朝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草药提取工艺研究概况

    中草药的提取工艺对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加快新药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提取方法存在着较多缺点,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应加强对新的提取工艺的研究,以实现我国中药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2种新的中草药提取工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提取分离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微波革取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酶法,半仿生提取法,破碎提取法,空气爆破法,液泛法,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原理,并简要论述了各种工艺的应用进展.

    作者:冯育林;谢平;吴蓓;孙业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猪蹄甲与穿山甲片中化学元素和氨基酸的分析比较

    本文对猪蹄甲、穿山甲以常规的砂炒、醋炒、挫碎进行化学元素分析和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的化学元素一致,氨基酸的种类相同,除个别氨基酸差异明显外,大部分含量基本相同而无明显差异,从而为猪蹄甲替代穿山甲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罗宪堂;钱进;李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虚与补肾的基因研究态势分析

    从四方面对肾虚及补肾的基因研究态势作了分析,即:肾阳肾阴与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表达;肾主生长发育与细胞凋亡及操纵子研究;肾主生殖与生命网络有关基因研究;肾主骨髓与骨质疏松及其ogk基因表达.指出随着基因芯片等技术引入,终将揭示肾虚及补肾机理.

    作者:严石林;王米渠;吴斌;李炜弘;高峰;袁世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50例分析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法及量表测定法评定.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作用.治疗50例,其中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7例.

    作者:路文革;许培荣;谢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和法在疑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

    和法是多种治法的综合,有调和脏腑气血、营卫阴阳及解除表里寒热,扶正祛邪的作用.和法可分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表里、调和寒热等.疑难病病变复杂,多因共存,邪实正虚,故使用和法进行治疗,往往恰中病者,收效理想.

    作者:周永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化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理探析

    糖尿病肾病(以下简称DN),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气阴两虚、瘀血内结是本病的病机关键,采用自拟之益气养阴化瘀汤治疗DN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作者:于敏;张波;王颖;张瑾;韩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4‰~4‰,其临床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同单纯西药组严格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四文;邓吉华;汪受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促进骨形成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正常骨组织的代谢,包括由成骨细胞调节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即骨形成—吸收偶联(Coupling)及其之间的平衡(骨重建平衡,Bone Rernodeling Balance)。

    作者:杜松;郑洪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宏观与微观辨证辨病相结合诊治功血例析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就是取中西医诊治功血之长,因人、因期进行治疗的方法.它不但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宏观辨证,忽视微观辨病所造成的盲目性诊疗,也纠正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功血的弊端,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作者:张慧娟;张信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杂证三则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其代表作<医林改错>对气血理论和瘀血证治具有独特的见解,书中记述和总结了50种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常用33种方剂.

    作者:柴雅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寻常性痤疮的辨证分型及其证治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瘀互结三型.肺经风热型治疗泻肺清热,凉血解毒;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通腑利湿;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同时应在饮食、情志、护肤加以注意.

    作者:高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人慢性心衰的分子生物学原理简析

    老年人慢性心衰是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目前研究认为老年人慢性心衰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认为心衰时存在着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现象.

    作者:张艳;田金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针刀疗法治疗皮脂腺囊肿30例

    1临床资料在受治30例皮脂腺囊肿患者中,年龄18~30岁的10例(占33%),31~55岁的15例(占50%),56~72岁的5例(占17%);男性16例(占53%),女性14例(占47%);病程0.5年以内9例(占30%),1~3年18例(占60%),3~5年3例(占10%);瘤体大小在1×1×0.5~2×2×1cm3者21例(占70%),在2×2×1~3 × 3×2cm3者9例(占30%);发生部位在头面者15例(占50%),在肢体者9例(占30%),在下颌下、乳突、枕、腋、腰、腹股沟的淋巴结区者6例(占20%);肿块内容未经感染者21例(占70%),已经感染者9例(占30%).

    作者:吴民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主气化的概念及其临证应用

    从四方面,即:肾主气化的概念,肾主气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肾主气化的临床应用,对肾主气化作了论述.指出肾主气化是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肾主气化体现了生命的根本动力,是脏腑气化的核心.认为肾脏病的治疗主要应恢复肾主气化的功能,但应针对肾的气化不及及气化不利,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作者:皮持衡;王茂泓;贺支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