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博雅;王庆
普遍认为中医学具有两大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显然,任何肯定同时就是否定.受推崇的往往也是有争议的.中医学能否是认识医学规律的另一真理性途径?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整体观)是否可行?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在更一般和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探讨,这样,我们的视野或许会更开阔一些.
作者:王鹏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五更泄始见<寿世保元>,又称晨泄、瀼泄.指黎明前作泄.五更泄是临床常见的病,以其泻在五更而得名,故又以晨泄名之.患者常见晨起腹泻、腹痛,泻后痛减,深以为苦.一般中医认为是肾阳虚衰而致,治以四神丸加减,其疗效却往往不尽人意.通过临床观察及翻阅文献,发现其病机复杂,笔者不揣浅陋,对1985年以来的有关文献,作一探讨,希有益于临床.
作者:韩勇;宋言壮;袭开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感冒消炎片质量标准.方法:对华佩兰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熊果酸含量,结果:加样回收率平均为98.30%RSD=2.12%,线性范围为0.26~1.82μg,r=0.9997,重复性RDD=2.335%(n=6),精密度RSD=1.86%(n=6).结论:方法稳定、可靠,可作为该制荆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马鞭草中熊果酸含量较高,制备工艺中1/10马鞭草药材打粉入药,其它为水提取,由于熊果酸在水中极低,因此,样品中测出熊果酸含量较低.华佩华兰薄层鉴别重现性好,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精密度高,多批次样品测定结果显示:含量较为稳定,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根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杨连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指出,凉血通瘀法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治法.针对瘀热阻窍的基本病机,治宜凉血化瘀,通泄腑热.认为,凉血清热折病势;通下瘀热,可以顺降气血;凉血化瘀能防瘀热动血;通脉散瘀可化蓄血.提示凉血逐瘀方药具有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减轻脑水肿,促进意识恢复等综合作用.
作者:周仲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药属天然药物的范畴,自古以来,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其毒副作用与西药比相对较小,其疗效肯定,故为中外医药界欢迎.但其固有的毒副反应和不断发生的中药中毒和死亡病例攀升的报导,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王贵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老年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热象舌图特征变化.方法:选取52例老年患者,分为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证五组,红外舌图选取7个点温为代表,由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确定纵横坐标位置,采录的所有红外舌图均存盘、分析、处理.结果:阴虚组舌尖、舌前两侧点温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高于其它证型组(P<0.001):阳虚组各点温均低于正常组(P<0.05),且舌尖、舌前两侧点温均低于阴虚组及湿热组(P<0.001);气滞血瘀组舌温低于正常人(除MR、B点)(P<0.01)及阴虚组、湿热组(P<0.001);气血两虚组各点温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0.001)及阴虚组、湿热组;湿热组舌尖点温低于正常人(P<0.05),且显著低于阴虚组,显著高于阳虚组、气血两虚组、气滞血瘀组.结论:老年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热象舌图各有其特征,红外热象舌图检测简便、直观、可重复,便于保存及前后比较,不失为一种中医辨证分型、疾病转归、疗效判断的临床指标.指出,红外热象技术近年来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有关老年不同证型红外舌图特征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运用红外热象舌图观察舌质的变化,科学性哟,便于操作、保存、分析、对比,且直观、无痛苦.
作者:刘黎青;周盛年;刘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例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例)与川芎嗪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即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强心、利尿、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川芎嗪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两组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用ZK-10C型计算机肺阻抗血流图检测仪及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某些参数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川芎嗪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33%和93.33%,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33.33%和60%),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4.65,P<0.05);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Q-B/B-Y比值、Q-BI、肺动脉平均压等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0.01);B-YI、P2-Y、Hs和α上升时间均有所增加;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除血沉、红细胞压积外,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李曼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笔者自2000年7月起,以两地汤加减配合食疗,防治虚热型月经先期38例,并与知柏地黄丸治疗组38例作对照,前者疗效优于后者,兹介绍如下:
作者:郑怡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人以后天脾胃中元气为本,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胃之精输布,故脾胃是四脏生理功能活动之中心,以脾胃为枢纽,脾胃之气一虚,抗病之力减弱,则五脏受病,现将脾胃病,辨证施方探要如下.
作者:尤荣辑;殷晓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一周开始针刺治疗与一个月开始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一周组52例,一个月组50例.结果:一周针刺组与一个月针刺组疗效比较,前者明显好于后者(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针刺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对肢体瘫痪的恢复效果明显好于一月组.
作者:高天宇;张建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以头针为主的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单纯用头针、眼针、舌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确有疗效.而头针综合疗法四者针法于一体,同时使用收效快、时间短、有效率高.头针要选穴准、进针快、捻针快或用电麻仪频率达200次/分以上,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姜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尿毒净液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60例,B组30例.两组均采用低蛋白低磷饮食,控制血压于理想水平,A组加用中药尿毒净液治疗.疗程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Scr、BUN、Alb、Hb等生化指标.结果:A组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P<0.05.A组有效率80.0%,B组有效率53.0%,A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中药尿毒净液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范翎翔;姜青锋;赵泽红;李景院;李波;王伟;徐舒;曾郁;肖烈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小儿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口腔较常见粘膜病,具有传染性,多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滥用以及分娩产妇阴道感染等所致.本病发病率有增无减,尤其以基层农村多见,我科自1992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口腔念珠菌病36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黎;翟性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疾病.糖尿病并发尿潴留,高尿糖环境为细菌入侵、滋生、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1],所以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笔者自2000年6月~2001年7月应用中药复方制剂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镁;田正阳;张兰;武明东;郑曙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2000年12月~2002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用英福美气雾剂吸入配合中药晨喘安、夜喘净Ⅰ号口服治疗支气管哮喘64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26例对照观察,进行临床应用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平;郭开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泄浊除痹汤颗粒剂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观察的81例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入中药组和苯溴马隆对照组,中药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分别服泄浊除痹汤颗粒剂或苯溴马隆片,疗程20天.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血尿酸均明显下降,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3.17%和90.24%与67.5%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泄浊除痹汤对高尿酸血症有明显治疗效果,使用方便安全.
作者:孙维峰;徐伟;姚富庆;王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芒果苷的药效学研究表明,芒果苷对豚鼠组胺、乙酰胆碱混合引喘有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作用;对小鼠浓氨水引咳可明显延长引咳潜伏期并明显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对小鼠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抑制使用;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邓家刚;郑作文;曾春晖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研究以C57纯种小鼠骨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微核(MN)为指标,对合子草提取物进行致变、抗变测试,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合子草提取物以SCE、MN为指标均无致变效应;提取物以MN为指标均有抗变效应;以SCE为指标水提取物低剂量组(5g/kg)无抗变效应,而高剂量组(8.75g/kg、12.5g/kg)均有抗变效应;乙醇提取物则无抗变效应.
作者:吴启南;王明艳;王永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作以综述,包括: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的选择及造模方法),各种实验指标的观察,中医药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影响(中药灌胃、灌肠、静注及针灸).并对中医药研究现状作以评述与展望.指出,部分实验可重复性差;在对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上仍缺少客观、深入、系统的研究;虽然有研究已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但多数实验只停留在单一的疗效观察及一些实验指标的检测上,目前在中医领域内对UC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实验指标的检测尚存在着某些片面性.认为有必要在多系统方面进行研究,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等,这正体现了中医药作用的特点-多系统、多层次、多功效、多靶点.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来研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前景非常广阔.
作者:谷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