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张珍玉教授教学经验述要

张庆祥

关键词:教学方法, 治学体会, 张珍玉
摘要:张珍玉教授幼承家学,基础扎实,博闻强记,学验俱丰.1958年调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的前身)任教,如今虽至耄耋之年,依然身体强健,思路敏捷,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精心培育着许多人才.张老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处事原则,对学生的影响颇为深刻.张老在教学中既注重传道授业、又强调教书育人,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后学效仿的楷模.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揽要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皮肤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徐志伟;柴雅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脾肾阴虚证模型大鼠自由基损伤的比较研究

    探讨实验性脾、肾阴虚模型大鼠自由基损伤的差异性.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分别复制了脾阴虚证和肾阴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了两种模型大鼠和相应治疗组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心肌黄酶(DT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脾、肾阴虚模型大鼠LPO升高,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均下降,且组间差异显著.滋脾阴和补肾阴药物具有降低LPO,升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结论:脂质过氧化损伤是脾、肾阴虚证形成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吕爱平;李德新;易杰;林庶茹;夏淑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运用中国老子养生酒治疗高脂血症517例

    笔者于1993年10月开始运用中国老子养生酒治疗高脂血症517例并与益寿调脂片组222例对照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永红;崔应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丰隆穴为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呃逆18例

    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伴有顽固性呃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出血的治疗.笔者采用以针灸丰隆穴为主治疗该病1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秀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内经》中精神疾病理论特色浅析

    强调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内在联系,突出情志因素与精神痰病的密切关系,阐发精神疾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重视精神疾病诊疗的几方面特征性,探讨分析了《内经》精神疾病理论特色.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精神异常的重要因素,异常情志刺激可直接造成内脏损伤,或神失所藏.目前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弘扬《内经》理论,拓展中医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

    作者:钱会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锁阳冲剂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9例

    在用复方锁阳冲剂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上[1],于1995年1月~1996年10月采用肖佐桃主任中医师复方锁阳冲剂,配合黄芪注射液对照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本尤;郭凤莲;肖正文;刘益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阿是穴电针疗法治疗偏头痛56例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往往依赖药物暂解头痛之苦.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头痛部位的电刺激疗法治疗5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计毅;刘艳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酸模和酸模叶蓼的显微鉴定研究

    蓼科植物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滞、除湿化滞、活血化瘀、固脱等功效.用于痈疖疮毒、痢疾肠炎、赤白带下、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在传统的用药习惯中,酸模的根及根茎作为土大黄药用,酸模叶蓼的种子有些地区作水红花子药用,而在甘肃一些地区,则以全草入药,用途日益广泛.因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供临床药用或作为制药原料.

    作者:李成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分型血浆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的对照研究

    对41例功能消化不良患者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其中14例患者同时测定餐后30min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并与25例十二指肠溃疡和15例健康者对照.证明运动障碍型与反流样型FD患者的空腹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比较皆有显著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溃疡样型及反流样择型的血浆胃动素明显增高,反流样型同时伴有胃泌素增高.指出,胃动素与胃泌素的分泌异常被认为与FD的形成有较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穗平;林燕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辨识

    通过观察209例冠心病患者的发病过程,深入地探讨其证候特点和病变机理.发现其中涉及痰瘀互结者120例,占57.4%.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除血瘀、痰浊、气滞,痰瘀互结与冠心病直接相关,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指出,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因而提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法则.

    作者:曹洪欣;张华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杨振邦教授妙用白豆蔻临证经验摭拾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强调在小儿未病时应注意食物营养;有病时应顾护脾胃,认为芳香醒脾助运而无壅滞敛邪的白豆蔻,寒温并用,可起到监制调和药性之功,又可针对病因,清除热邪,无苦寒太过之弊.配伍白豆蔻其气芳香,其味不苦,小儿易于接受.

    作者:杨红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老年性痴呆肾虚髓空的病因病机探要

    老年性痴呆是以记忆力进行性减退为本质的疾病,肾虚髓空神机失用是痴呆发生的根本病机,而肾阴亏损,脑髓化生不足,脑府失养,脑脉失用,神机运化失常是主要病理变化.人到老年,肾气已衰,精髓乏源,脑失所养,复加其它因素诱发而成.从肾的生理机制、肾与脑髓的生理联系、肾的病理机制、肾与脑髓的病理联系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作者:董洪涛;金渊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通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探索通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并与雷公藤多甙片进行对比.通痹颗粒对AA大鼠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紊乱.指出:通痹颗粒有活血祛风、散寒除湿、和解通脉之功能,可使半表半里之邪迅速得解,外感之风寒湿邪得除,痹阻之气得行,却无耗损之弊,对AA大鼠的治疗是通过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细胞免疫功能而起作用.

    作者:马骥;卢秉久;朱晓明;陶淑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附子理中汤择时用药对脾阳虚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采用苦寒泻下加饥饱失常法塑造脾阳虚家兔模型,然后分别于巳、申、亥时采用附子理中汤灌胃疗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CRI活性.结果显示:附子理中汤能提高脾阳虚家兔T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并以脾经的峰值时辰巳时组为著,申时组次之,亥时组又次之,且均显著优于自愈组,证明择时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为探讨临床辨证择时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严桂珍;郑家铿;许少峰;李奕棋;吴敏怡;王芗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辨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

    病窦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西医尚无理想药物治疗.从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着手组方,用中药治疗病窦综合征,可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显著好转,心室率提高,治疗效果满意,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冯柳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8例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笔者借鉴前人治疗精神性疾病的经验,应用甘麦大枣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章伟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李振吉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指出要为促进中医药在新世纪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的辨证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后的1~3周发生,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常见的是柯萨奇B3,其次为埃可等肠道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困难,心电图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除减经或消除临床症状外,主要还在于改善其心电图异常.笔者就该病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张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宋代医学发展及医籍对后世的影响探微

    宋代在医事管理、医学教育、医药理论等方面,对祖国医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赵鸿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张珍玉教授教学经验述要

    张珍玉教授幼承家学,基础扎实,博闻强记,学验俱丰.1958年调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的前身)任教,如今虽至耄耋之年,依然身体强健,思路敏捷,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精心培育着许多人才.张老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处事原则,对学生的影响颇为深刻.张老在教学中既注重传道授业、又强调教书育人,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后学效仿的楷模.

    作者:张庆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