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娟;杜民权
目的:对医源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征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医源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征的临床症状及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修复牙列缺损、调整咬合、佩戴牙合垫、局部中药热敷及针灸治疗、按摩咀嚼肌和翼外肌,给予心理暗示和安慰等.结果:综合治疗后,患者张口度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张口度从治疗前的2.13 cm增大到4.62 cm(P<0.01);患者痛苦感觉明显减轻,痛苦分值视觉模拟尺从治疗前的7.36下降到2.14 (P<0.01).结论:医源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征经过适当的治疗,可以改善关节状况,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壮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咸宁山区中学生营养摄入情况.方法:用询问法结合体格检查对本市山区中学生的营养摄入情况进行再调查.结果:调查472人,发现其多种维生素摄入量仍然明显低于国家标准,其中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缺乏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7.88%和35.5%(仅略低于该校12年前的患病率53.57%和36.54%).结论:营养缺乏病目前在我国农村山区中学生中仍较普遍.
作者:吴银州;胡文华;吴利民;刘持平;2001级口腔系全体学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对5例正常涎腺组织和47例癌组织中p53蛋白、PCNA、Bcl-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23例(48.94%),PCNA评分均数为2.400±0.870,Bcl-2蛋白阳性表达23例(48.94%).癌组织中筛孔型和腺管型中p53阳性率和PCNA评分均低于实性型(P<0.05).Bcl-2在筛孔型和腺管型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实性型(P<0.05).复发组p53阳性表达率和PCNA评分均高于无复发组(P<0.05),Bcl-2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PCNA,Bcl-2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有关.p53,PCNA评分可以作为预测腺样囊性癌复发的独立指标.
作者:刘锋;张建中;马敏;韩恩善;李国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p53基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和Tca8113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 cDNA的重组腺病毒(Ad5CMV-p53)感染鳞状细胞癌细胞系,观察Ad5CMV-p53对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和Tca8113被转染Ad5CMV-p53病毒后,均可以诱导其发生调亡,使细胞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Ad5CMV-p53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作者:翟德红;马泽云;王衣祥;孙秀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大鼠牙体、牙周组织中神经肽CGRP1受体的存在及其结合位点.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方法对大鼠牙齿及牙周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CGRP1受体的定位.结果:CGRP1受体主要存在于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的较大血管内皮细胞,未在硬组织内发现CGRP1受体.结论:CGRP1受体在口腔组织中主要分布于较大血管,CGRP通过CGRP1受体对大血管起作用,调节口腔血流传导信号.
作者:赵昱辉;段银钟;孙应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评价钛板颌骨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测试了内固定系统的机械性能和组织反应性.临床对167例颌骨骨折病例应用钛板颌骨内固定治疗,观察咬牙合关系、咀嚼功能、开口度、面部畸形等恢复情况.结果:微型接骨板桡曲强度偏低、钛板、钛钉表面耐磨性差.167例临床病例治疗效果可靠.结论:该固定系统设计合理,应用于颌骨骨折的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陈晓莉;李忠林;张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上下颌前牙中线同向偏斜是正畸临床中常见的问题.许多矫治方法虽然能达到预期效果,但疗程长,牙齿往返移动,造成损伤.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光;李启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一次法根管治疗和三步法根管治疗的治疗效果和适应症.方法:将114例急性根尖周炎(包括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152例慢性根尖周炎、90个急性牙髓炎患牙和82个慢性牙髓炎患牙,随机分为2组.观察治疗期间(7 d)和治疗后短期内的(3个月)临床效果.结果:①急性根尖周炎非黏膜下脓肿期一次法比三步法的愈合时间长、疼痛分值高,服用抗生素时间长.②急性根尖周炎晚期(黏膜下脓肿期)一次法和三步法临床效果无差异.③慢性无瘘性根尖周炎一次法比三步法的愈合时间长、疼痛分值高.④慢性有瘘性根尖周炎一次法与三步法无明显差异.⑤急、慢性牙髓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同.结论:与三步法相比,一次法根管治疗适用于急性根尖周炎晚期、慢性有瘘性根尖周炎和急、慢性牙髓炎.
作者:陈作良;陈曦;陈宏柏;张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对SE Bond /AP-X与Prime&Bond NT/Dyract AP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431个楔状缺损牙分别用SE Bond /AP-X(治疗组)或Prime&Bond NT/Dyract AP(对照组)修复,于修复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采用改良USPHS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18个月成功率91.28%,对照组成功率80.95%,修复后18个月治疗组修复体脱落率和边缘不密合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AP-X与Dyract AP均为临床修复楔状缺损的较理想材料,前者临床效果优于后者.
作者:吴晓霞;刘静明;朱正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检测牙科高速手机水道污染情况,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2孔手机(NSK)、4孔手机(Black Pearl)于治疗后即刻、治疗后空转30 s、空转60 s后于手机管道接头处各留取水样20份,并在管道水阀处留取基准水样3份,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HBsAg检测.结果:2孔手机和4孔手机治疗后即刻培养菌落数,分别为561 cfu/cm3,369 cfu/cm3,空转30 s后分别为406 cfu/cm3,156 cfu/cm3,空转60 s后分别为10 cfu/cm3和<10 cfu/cm3,基准水样均<10 cfu/cm3.HBsAg阳性检出率,2孔手机治疗后即刻检出3例,空转30 s检出2例,空转60 s未检出.4孔手机治疗后即刻检出3例,空转30 s检出1例,空转60 s后未检出.结论:4孔手机在预防水道污染方面较2孔手机优越.手机于治疗后空转60 s可大大降低瞬间负压回吸造成的水道污染,故提倡临床应用4孔手机,手机于治疗后应空转60 s.
作者:张荣;黄杰;李云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深覆牙合患者采用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探讨MEAW打开咬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牙深覆牙合Ⅱ°-Ⅲ°错牙合患者20例,平均年龄16.5岁,弯制多曲方丝弓矫治深覆牙合.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U1A-PP平均减小了1.70 mm,L1A-MP平均减小了1.60 mm,U6-PP平均增加了1.52 mm,L6-MP平均增加了1.51 mm,说明咬合打开的机制是前牙压低,后牙升高.结论:应用MEAW技术,能压低前牙,升高后牙,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咬合的好方法.
作者:张鸿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金属烤瓷修复体临床应用和技工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方法:记录245件修复体临床应用和制作中的问题,并进行5年的临床随访.结果:属加工原因影响修复体质量的有29件,占11.83%;属临床原因的有25件,占10.02%;5年随访成功率达92.96%.结论:金属烤瓷修复要充分重视临床和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医技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熊刚;文海英;郝自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碧兰麻作为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口腔专用局麻药,其麻醉效能高、起效快、毒性低,可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治疗,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本文对碧兰麻在口腔临床各科的应用效果作一综述.
作者:魏望萍;陶学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稳定的支抗在固定矫正技术中十分重要.种植体支抗与牙槽骨产生骨结合,其抵抗外力及保持稳定的能力为正畸医师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国内外正畸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正畸种植体支抗的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平;毛靖;陈卫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免疫因素在口腔扁平苔藓(OL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目前认为OLP是一种细胞介导的、由外来抗原或改变的自身抗原导致的口腔黏膜基底角质细胞的免疫破坏性慢性疾病.
作者:张特;聂敏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氟化物与αD3联合用药对去势大鼠股骨、颌骨力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选3月龄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去势组、用药组.用药组于去势后6周,用一氟磷酸谷酰胺(0.45 mg F-+13.56 mg Ca2+/kg/d-1)与αD3(αD3 0.1 ug/kg/d-1)灌胃,第18周末结束实验.测血生化指标并作三点弯曲骨生物力学测量.结果:①去势后大鼠体重增长迅速,较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去势后雌激素下降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去势组碱性磷酸酶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一氟磷酸谷酰胺与αD3联合用药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接近假手术组.③去势组股骨生物力学指标较假手术组没有明显变化,但氟化物与αD3联合用药组力学指标较假手术组有较大提高.结论:一氟磷酸谷酰胺组与去势组相比并不降低生物力学指标,但与αD3联合用药可促进股骨力学强度的提高.
作者:周雄文;翦新春;刘迎春;雷闽湘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脱钙冻干骨移植物(DFDBA)在种植体周骨缺损的诱导成骨活性以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和钛膜对DFDBA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犬股骨植入种植体周围,制造4 mm×3 mm×3 mm骨缺损,分别采用DFDBA、DFDBA+rhBMP-2和DFDBA+钛膜三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术后4、8、12周,组织学观察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三组实验动物中,植骨创均愈合良好,种植体无松动,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①DFDBA组:术后4周即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但新骨组织与宿主骨之间仍见明显分界;②DFDBA+rhBMP-2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4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8周,成骨细胞较为丰富,术后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③DFDBA+钛膜:术后4周即见新生骨小梁沿钛膜生长,至术后12周,完全覆盖骨缺损.结论:DFDBA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和骨引导作用,可用于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rhBMP-2复合DFDBA,可增强骨诱导作用,加速成骨过程;钛膜有助于维持骨再生空间,阻隔软组织长入,引导新骨生长,缩短修复过程.
作者:陈建钢;曾凯;张伟;陈新明;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咬合创伤所致牙病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51例69个牙齿,其中牙周病30例,牙髓病、根尖周病16例,牙体硬组织病23例.对以上病例采取调牙合及相应的专科治疗.结果:69个患牙治愈率88.7%,效果理想.结论:研究表明应用牙合学原理及时消除牙合创伤可有效预防各种牙齿疾病的发生.
作者:潘克清;李纾;杨丕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本文报告了因在根管治疗中使用砷剂造成下颌骨骨坏死的3个病例,病人表现出的下颌骨剧烈疼痛、感觉麻木、下颌水肿、坏死牙槽骨暴露、甚至牙脱落.在病理上,表现出炎症反应性的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化和死骨形成.砷剂破坏的牙槽骨有必要进行彻底清除,防止沿下颌管扩散的广泛性骨质坏死.
作者:罗京玫;龙星;杨学文;程勇;李小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螺纹桩加银粉加强型玻璃离子(GISRR)制作桩核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牙体缺损病例107个牙,采用螺纹桩GISRR制作桩核后,再进行冠桥修复.结果:经1-2年临床观察,成功率为95.33%.结论:运用螺纹桩加GISRR制作桩核进行冠桥修复,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作者:赵岩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