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品;邓奇平;唐斌;翟茂雄;苏友德;秦华
目的:探讨肋骨非外伤性病变X线检查的有效投照方法.方法:276位受检者在常规拍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的同时,加照病变外周化斜位片.比较两组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276例受检者中,常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有38例发现病变,而病变外周化斜位片中61例发现病变.结论:肋骨病变外周化斜位投照是诊断肋骨非外伤性疾病的更有效摄片方法.
作者:周和清;杨蓓;杨威;代利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胸部胎儿气管和支气管在16~20周胎龄时发育,肺和气管支气管由于没有呼吸不含气体,其内充满羊水,因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这与出生的婴儿不同,双肺的信号随着胎龄的增加和TR的延长,其信号也增强.心脏的4个心腔,主动脉,腔静脉及少数情况下的肺动脉由于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胎儿矢状面和冠状面可清楚显示膈肌的形态,呈等信号表现,肺与肝脏的对比明显.
作者:夏黎明;孙子燕;杨文忠;陈欣林;杨小红;胡军武;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X线检查对比.方法:回顾本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输尿管结石120例,其中单侧输尿管结石19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4例.全部病例中2例经手术证实,11例经输尿管镜证实,107例经体外排石证实.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并与腹部X线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P)结果相比.结果: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符合率较高(92.7%),明显高于KUB、IVP检查(62.0%);同时,超声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泌尿系的直接表现及伴发信息.结论:输尿管结石的首诊方法为超声.
作者:陈九军;刘玉;王敏;冯喜昌;陈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的磁共振成像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大径、其向蝶鞍上下延伸生长的高度,及其有无海绵窦侵犯;同时22例无分泌功能垂体巨腺瘤作为对照组纳入.结果:64例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患者中,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16例,泌乳素(PRL)细胞腺瘤3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5例,多种激素细胞腺瘤7例.T1WI等信号在GH及多种激素细胞腺瘤中常见;T2WI等、低信号在GH、ACTH及多种激素细胞腺瘤中常见,而T2WI高信号在PRL及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中常见;GH细胞腺瘤鞍上生长高度明显低于其他几种腺瘤,倾向于向鞍下生长;各类型腺瘤的海绵窦侵犯无明显差异.结论:几种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中,GH、多种激素细胞腺瘤的MRI信号强度,以及GH细胞腺瘤的生长延伸方向具有一定的特征.
作者:李又成;余方芳;李建策;黎金林;温新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髓梗死的MRI诊断,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脊髓梗死的7例病例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矢状位T1WI、T2WI、SPIR和轴位T1WI、T2WI,其中6例病例有增强扫描,5例有扩散加权序列.结果:脊髓梗死诊断7例:颈段3例,胸腰段4例.MR信号强度与发病时间、病程进展有关:发病3天内脊髓略肿胀,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扩散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3~14 d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扩散为高信号.2周后扩散为混杂信号.缓解期,病变受损范围可减少1~2个节段.结论:MRI可显示脊髓梗死的病变范围及受累部位,与临床结合,可早期诊断.
作者:田芳;丁永生;周自明;袁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MR脑灌注成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8例单侧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得出有关脑灌注参数图,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TTP)图,对灌注成像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28例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均发现病变侧灌注异常,病变侧rCBV、rMTT和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CB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MTT和TTP图显示病变侧较对侧明显延迟,24例仅累及MCA供血区,4例同时累及MCA和分水岭区.结论:PWI检查能够显示单侧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卢洁;李坤成;张苗;焦力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6例患者均行全身骨X线检查,4例行CT与MRI检查.结果:6例患者发病均较广泛并双侧对称,病灶呈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硬化结节.大部分病灶位于骨松质内,并与骨小梁走行一致,少部分位于骨皮质内.相邻关节软骨无异常改变.结论:骨斑点症X线、CT、MRI表现均具有特异征象,可明确诊断.
作者:周万军;殷好治;常建美;刘永刚;傅晓琴;梁福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讨论骨内脂肪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骨内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1例均行X线、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边界清晰的不规则形透亮区,可伴硬化缘.CT上病灶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脂肪密度区,CT值-55~-120 HU,病灶边界不规则,伴有厚薄不一的硬化缘,5个病灶中心可见结节状钙化灶.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病灶信号受抑变低,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其内见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的纤维分隔及长T1长T2的液性囊腔.结论:结合发病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对本病可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和CT、MRI的重复检查.
作者:於志华;王云华;许竞雄;张联合;顾东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对大面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组织均衡软拷贝进行对照研究.方法:100位患者用数字平板探测器X线摄影系统获得后前位X线胸片,50位获得侧位X线胸片.通过后前位胸部X线照片中的结构:肺尖、心后和纵隔后肺血管、降主动脉、第六胸椎上缘等,侧位X线照片:心后肺血管、肺门、心影内的肺血管、心影上的横隔,以及第三胸椎上缘等,进行影像学评价.对组织均衡后所获影像间的显著性差异作测试.结果:对于第六胸椎上缘结构的显示,以及心后三角处肺纹理的显示上组织均衡图像更好(P<0.05).结论:组织均衡这种宽的动态范围在穿透差的区域中可改善对比性能(如:纵隔),且能够使不同吸收特性的组织同时适当重显(如:骨、肺实质).
作者:王骏;甘泉;陈新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结节型肝细胞癌24例,MRI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描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16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7例为速升缓降型;1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能为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晓娟;刘志兰;刘鹏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30例肝移植患者,均于术前行3期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利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技术行肝动脉血管成像.根据Michels分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分型.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均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3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316例(73.49%),肝动脉解剖变异114例(26.51%),其中MichelsⅡ型20例(4.65%),Ⅲ型48例(11.16%),V型2例(0.47%),Ⅵ型3例(0.70%),Ⅷ型1例(0.23%),Ⅸ型4例(0.93%).另外36例肝动脉变异难以包括在Michels分型中,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显示所有血管成像诊断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病例均与手术结果相符,但在诊断为正常型的病例中3例手术结果显示存在迷走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对肝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准确的判断,应作为相关手术前肝动脉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陈光;沈文;祁吉;刘英秀;王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肺癌的生存率,故肺癌的发病机制及术前影像学诊断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肺癌影像研究已从单纯的形态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因此,在基因水平上加强影像医学的认识,通过影像分析,可以评价肺癌的生物学趋向和预后.
作者:王琳娜;吕申;陈福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不同序列在诊断早期脊椎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25例临床怀疑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WI、快速翻转恢复序列(STIR)、梯度回波(GRE)序列二维多回波聚合(Me-2D).结果:25例均发现脊柱转移瘤病灶,共73个椎体和45个附件受累.椎体的异常在各序列图像显示情况不同,T1WI显示73个异常椎体,T2WI显示55个,STIR显示69个,Me-2D显示73个.在T1WI序列图像有24个椎体表现为弥漫性异常信号,49个椎体局部信号异常.Me-2D序列显示椎体局部受累病灶边缘及骨小梁结构清晰.结论:SE T1WI,TSE T2WI及GRE Me-2D序列结合能够更敏感地发现椎体受累早期改变.
作者:王莉霞;孔祥泉;刘定西;史河水;于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62岁,因间断性腹胀1个月,腹痛1天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无烧心、反酸、嗳气、嗝逆及腹痛.入院前一天出现腹痛,以上腹部为主,呈钝痛,无放射.患者自发病以来,食欲可,睡眠尚好,无消瘦、乏力;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3主年,无心脏病、糖尿病病史.
作者:杨复宾;周珉;陈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表现和特点.方法:对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Stanford A型4例,Stanford B型5例.全部病例均采用MRI SE常规序列.结果:本组病例均示主动脉管腔正常或受压稍变小,约3.5~4.5 cm;管壁均示增厚,横轴位2例管壁呈环形增厚、4例管壁呈新月形增厚;壁内血肿2例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3例血肿T1WI及T2WI呈较均匀性高信号,1例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壁分层,中间见等信号动脉中膜相隔,两侧信号不一致,T1WI血肿外侧部分呈等信号、内侧部分呈高信号,T2WI两侧均呈高信号.结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诊断价值大.
作者:陈学强;张云枢;郑克华;徐蓉;吕长磊;袁丽芳;丁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估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一项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高血压组(n=16)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n=16),选择14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计算各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β)、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正常对照组未发现斑块.糖尿病各组颈动脉IMT增厚,僵硬参数Ep、β升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增厚,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因此应用高频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王淑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作者:彭俊琴;汤日杰;张涛;游佳;林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thin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氏瘤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腮腺Warthin瘤均为单侧发病,男性10例,女性2例,50岁以上8例(66.7%).单发9例,多发3例,共16个病灶,其中9个(56.3%)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MRI T1WI病灶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大多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祖华;周任务;姚渭土;夏建余;郑双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方法.方法:搜集7例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全部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中5例常规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穿孔伴脓肿形成.7例B超,4例MRI和CT均显示右下腹肿块影.7例均手术治疗,6例术后良好,1例术后腹膜炎.结论: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以结肠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准确,MRI和CT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
作者:陈绍红;王敏;张青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患儿,女,第5胎第2产,孕30周自然分娩,出生时体重1200 g,生后1周呼吸困难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无明确高浓度吸氧史及机械通气史.出院后因鼻堵、呼吸急促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患儿症状加重伴喘息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提示巨细胞病毒IgM(+),CMV PCR(+),予以抗病毒治疗7天后症状稍有缓解.
作者:闫淯淳;袁新宇;关立夫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