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陈绍红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传染性较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在疾病的治疗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激素治疗,短时间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69例患者停药后4~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后25例出现髋部或膝部疼痛症状,25例患者均进行了双髋关节MR检查,其中有6例发现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何宝明;由昆;许国宇;白国刚;全昌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MRI多种成像技术在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病例共47例,采用的MRI技术分别为FLASH T1WI、TSE T2WI、T1WI+FS、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和MRCP,分析其MRI表现.结果:T1WI、T2WI、T1WI+FS、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以及MRCP对26例胰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53.9%、50.0%、73.1%、76.9%、88.5%、84.6%,对21例胰腺炎性肿块的检出率分别为52.4%、57.1%、71.4%、71.4%、81.0%、85.7%.结论:T1WI+FS、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和MRCP成像技术对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的定位、定性准确率较高,是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翼;许乙凯;花蒨蒨;赵云辉;蒋志强;王海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对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脾动脉栓塞,脾实质栓塞面积为30%~60%左右.结果:7例患者栓塞后在1~3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为轻度.结论:脾动脉栓塞能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缓解脾功能亢进.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张文伟;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缺血卒中后初几小时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并及时进行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是在超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溶栓的时机越早,患者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林东虎;孙德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临床表现:右中腹部发现肿块约35岁,未作处理,近一个月来,出现无痛性血尿伴消瘦来诊.体查:右中腹部可扪及约15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尿液分析:WBC(+)、RBC( ).
作者:李阳;林宜生;郭玉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2年来时有胸闷、胸痛,活动后明显,近2个月症状加重.2年前曾摄胸片,示心影旁有钙化影.ECG示Ⅱ、Ⅲ、AVF导联轻度ST-T改变.血脂偏高(甘油三酯1.82 mmo1/D.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查体:胸骨左缘有Ⅱ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征象,探讨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征象,按病灶累及部位分组,分析病灶累及部位与临床的预后、GCS计分的关系.结果:40例DAI患者中共发现63个病灶,大脑白质34个,基底节区5个,胼胝体9个,小脑4个,桥脑5个,大脑脚3个,延髓3个.19例病例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21例未累及脑中线部位.治愈15例,好转19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3例.GCS计分13~15分2例,9~12分8例,≤8分30例.结论: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预后差且GCS计分较低.综合分析DAI的临床资料和MRI征象,MRI是诊断DAI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龚才桂;王小宜;刘慧;周琳;邓利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科在普通带电视透视功能的X线机上行血管及胃肠造影检查中,辅助使用普通数码摄像机,对造影图像进行全程采集,现将其应用方法和优点介绍如下.
作者:温生贵;李文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原发于生殖系统的肿瘤在女性盆腔肿瘤中常见,MRI的任意方位成像及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等特性使其在盆腔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1].但其对一些巨大的盆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误诊的2个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黄晖;陈燕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胸骨后隐痛伴进食梗噎2个月入院.外院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27~32 cm处右侧壁呈隆起状,表面凹凸不平,中央凹陷,出血,质地较硬.临床诊断:食道中段恶性肿瘤.
作者:夏云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0例中病灶呈等密度影3例,稍低密度影6例,稍高密度影1例;增强均有强化,其中2例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结论:小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确诊,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颜志平;吴贵华;陈江龙;罗万能;刘昌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当今影像学领域先进的技术之一,代表了现代核医学影像技术的高水平.近些年,PET临床应用重要的方面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不同于CT、MRI,PET显像是从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中的生化改变和代谢现象[1].
作者:段小艺;邹保民;郭佑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1972年CT诞生以来,便以其突出的临床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得以飞速的发展和迅速的更新换代,CT质量保证系统随之也逐渐的发展和完善起来.而CT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对CT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来实现的.这些参数主要分为三类:图像质量参数、机械性能参数和电器性能参数.本文主要对CT图像的质量参数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
作者:李萍;占杰;余晓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组图像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价值.方法:18例经纤支镜及手术证实的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工作站,分别行MPR(CPR)、MIP、VR、SSD及CTVE成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重点观察支气管管腔和管壁的形态学改变.结果:MSCT轴位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均明确显示支气管管腔变窄,管腔表面不光滑和腔内结节状突起,管腔扭曲变形;管壁增厚,密度增高,僵直和钙化.轴位图像还可显示肺内伴随表现.结论: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MSCT及其三维重组图像有一系列的表现征象,MSCT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对病变的定位,受累范围的测量等有很大帮助,是临床上一种无创性评价气管支气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可用于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介入治疗前的定位和治疗后随访.
作者:李树平;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田军;邵成伟;史丽静;左长京;吕桃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Dy及其鳌合物的磁学特点1886年法国人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镧系金属镝(Dysprosi-um,Dy),原子序数为66(Gd为64)[1],它的特征化合价是正三价(作为T2*WI对比剂时为正2价),真正3价氧化态电子构型为Dy3+4f9(Gd3+4f7),电子自旋驰豫时间10-12~10-13s(Gd为10-8~10-9s).Dy旋转交互作用大,电子轨道状态呈高度各向异性.
作者:刘文源;许乙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与离子型对比剂相等的碘成分,但渗透压明显低于离子型,且不带电荷现象,不干扰体内的电离环境及电解质平衡,具有较少的毒性.临床上需要对比剂能快速、大量团注,并具有低粘度、高浓度,对患者耐受性好[1].基于对对比剂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大量的新型对比剂,其中碘克沙醇是一种新型的等渗二聚体对比剂,由挪威奈科明公司研制成功.目前碘克沙醇在国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研究,为提高对该种对比剂的认识,笔者就碘克沙醇做一介绍.
作者:卞读军;肖恩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胸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结增大34例,其中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2例,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一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肺部病变25例,其中多发结节18例,条索状影13例,磨玻璃样影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例,空气潴留4例,实变2例.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3例.CT对纵隔内较小淋巴结及肺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片.结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胸部结节病诊断容易;不典型者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治疗后随访.
作者:向东;罗天友;吴景全;史斌;袁书伟;吕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道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8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8.0cm,乳头状肾细胞癌CT、M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有完整的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韩希年;彭令荣;刘光华;王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11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有6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中,病变位于股骨远端4例、骨干1例,胫骨近端2例、骨干1例,肱骨干2例,髂骨1例;呈溶骨性破坏8例,囊样膨胀性骨破坏2例,广泛性虫蚀样骨破坏1例.11例中,中心型者4例,偏心型者7例;破坏区边界不清者8例,边缘部分清晰者3例,其中有硬化边者1例;破坏区内有点状钙化者1例;骨膜反应3例,其中有Codman三角1例;骨外软组织肿块7例,直径5~12cm.结论:本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以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生长、形成较大软组织肿块为特点,少见钙化及骨膜反应;后确诊需病理、临床、影像三者结合.
作者:于洪存;董杰;毕泗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左颈部触及一直径3cm的结节,质韧、活动,无疼痛.患者体温37.2℃,白细胞16×109/1,中性粒细胞占87%.偶有咳嗽,其它无不适.
作者: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