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
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临床表现:右中腹部发现肿块约35岁,未作处理,近一个月来,出现无痛性血尿伴消瘦来诊.体查:右中腹部可扪及约15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尿液分析:WBC(+)、RBC( ).
作者:李阳;林宜生;郭玉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尼莫地平负荷脑血流显像的方法,并结合rCBF定量方法,评价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脑血管疾病组10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4例,行潘生丁试验;另一组48例,行尼莫地平试验.首先进行基础状态99mTc ECD脑血管灌注及rCBF显像,36~48h后进行潘生丁和尼莫地平负荷试验后显像.图像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结果:根据定性、半定量分析将脑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分为4型:A型,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不对称指数(AI)值下降;B型,基础状态下显像正常,药物作用后出现明显灌注降低区,AI值下降;C型,原有病灶在药物介入后缩小或消失;D型,介入前、后图像及AI值均无差异.定量分析:在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后,正常对照组脑半球血流量由基础状态的(47.10±3.52)ml/(100g·min)分别增加到(56.61±4.21)ml/(100g·min)即增加(20.20±2.12)%,(57.13±4.91)ml/(100g·min)即增加(21.20±2.31)%;而脑血管病组由基础状态的(37.22±6.70)ml/(100g·min)增加到(38.82±6.22)ml/(100g·min)即增加(4.29±1.01)%,(39.31±5.92)ml/(100g·min)即增加(5.62±1.12)%;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种药物介入试验均提高了脑血管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但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试验安全可靠,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张凯军;安锐;张永学;梅元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8F FDG PET显像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例临床怀疑的胆囊癌患者均行18F-FDGPET显像,对显像结果进行目测法及半定量分析,并与CT、手术、腹腔镜取病理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理检查确诊4例胆囊癌,3例胆囊良性病变.18F FDG PET显像均正确定性.CT对6例作出正确定性.2例PET显像发现了CT未发现的转移灶3处,并对1例胆囊癌患者进行了正确疗效评价.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可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刘健;孙爱君;赵涛;苏富勇;杜静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郭蕾;陈绍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饶晶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缺血卒中后初几小时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并及时进行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是在超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溶栓的时机越早,患者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林东虎;孙德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胸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结增大34例,其中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2例,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一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肺部病变25例,其中多发结节18例,条索状影13例,磨玻璃样影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例,空气潴留4例,实变2例.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3例.CT对纵隔内较小淋巴结及肺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片.结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胸部结节病诊断容易;不典型者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治疗后随访.
作者:向东;罗天友;吴景全;史斌;袁书伟;吕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道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8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8.0cm,乳头状肾细胞癌CT、M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有完整的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韩希年;彭令荣;刘光华;王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1个月前无诱因头痛,近来加重,右眼胀痛,视力下降,伴恶心呕吐,查体:右眼球略突出,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
作者:李安宁;沈烈红;张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故障现象开机正常,按动手闸机器不能进入预备状态并且无X线发生.分析与检修由故障现象分析图kV、mAs contro1-20的5/5M(图1),首先确认手闸一挡13c的AR1、AR2的通断;其次检查R-BU2继电器的接点(常闭)及连线;后确认26C的L0与2C的TH2、TH1(L100)之间电压.
作者:刘伟伟;李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8 syndrome,SVCS)又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或纵隔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口].其侧支循环是近年来SVCS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现就其解剖及CT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陈天武;王朝华;谢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左颈部触及一直径3cm的结节,质韧、活动,无疼痛.患者体温37.2℃,白细胞16×109/1,中性粒细胞占87%.偶有咳嗽,其它无不适.
作者: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11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有6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中,病变位于股骨远端4例、骨干1例,胫骨近端2例、骨干1例,肱骨干2例,髂骨1例;呈溶骨性破坏8例,囊样膨胀性骨破坏2例,广泛性虫蚀样骨破坏1例.11例中,中心型者4例,偏心型者7例;破坏区边界不清者8例,边缘部分清晰者3例,其中有硬化边者1例;破坏区内有点状钙化者1例;骨膜反应3例,其中有Codman三角1例;骨外软组织肿块7例,直径5~12cm.结论:本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以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生长、形成较大软组织肿块为特点,少见钙化及骨膜反应;后确诊需病理、临床、影像三者结合.
作者:于洪存;董杰;毕泗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0例中病灶呈等密度影3例,稍低密度影6例,稍高密度影1例;增强均有强化,其中2例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结论:小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确诊,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颜志平;吴贵华;陈江龙;罗万能;刘昌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传染性较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在疾病的治疗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激素治疗,短时间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69例患者停药后4~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后25例出现髋部或膝部疼痛症状,25例患者均进行了双髋关节MR检查,其中有6例发现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何宝明;由昆;许国宇;白国刚;全昌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当今影像学领域先进的技术之一,代表了现代核医学影像技术的高水平.近些年,PET临床应用重要的方面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不同于CT、MRI,PET显像是从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中的生化改变和代谢现象[1].
作者:段小艺;邹保民;郭佑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故障现象岛津XED 150L-20 500mA遥控X线机已使用8年,未发生故障.摄片过程中,出现横向分格板运行缓慢,但能完成分格操作,摄片数张后,横向分格板运行停止,不能完成分格任务,床面下发出异常声音.关机重启后,故障依然存在.整个过程中,纵向分格摄片操作未见异常.
作者:赵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初步评价FE-T2WI序列在骨挫伤中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00例骨挫伤均行X线平片、SET1WI、SE-T2WI和FE-T2WI序列检查,35例另行CT检查.结果:MRI检查共有124个骨挫伤病灶,其形态为斑片状或地图状及不规则状改变,信号不均匀.SE T1WI上发现105个病灶(85%),呈低信号;SE-T2WI发现48个病灶(39%),呈高信号改变;FE-T2WI序列发现120个病灶(97%),呈明显高信号改变;X线平片及CT未发现一个病灶.FE-T2WI序列病灶检出率高于SE-T1WI(0.025<P<0.05),明显高于FSE-T2WI(P<0.005).结论:FE-T2WI序列对骨挫伤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突出了骨髓水肿的显示,成为骨挫伤MRI影像诊断中首选的成像技术.
作者:王长生;高志国;杨卫华;杨月;陈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两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服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治疗至今,病情未见好转,现仍有心悸、气短、手抖、全身乏力等症状.
作者:李险峰;段练;陆克义;张承刚;吴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胸骨后隐痛伴进食梗噎2个月入院.外院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27~32 cm处右侧壁呈隆起状,表面凹凸不平,中央凹陷,出血,质地较硬.临床诊断:食道中段恶性肿瘤.
作者:夏云宝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