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生;高志国;杨卫华;杨月;陈小军
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2年来时有胸闷、胸痛,活动后明显,近2个月症状加重.2年前曾摄胸片,示心影旁有钙化影.ECG示Ⅱ、Ⅲ、AVF导联轻度ST-T改变.血脂偏高(甘油三酯1.82 mmo1/D.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查体:胸骨左缘有Ⅱ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MRI多种成像技术在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病例共47例,采用的MRI技术分别为FLASH T1WI、TSE T2WI、T1WI+FS、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和MRCP,分析其MRI表现.结果:T1WI、T2WI、T1WI+FS、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以及MRCP对26例胰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53.9%、50.0%、73.1%、76.9%、88.5%、84.6%,对21例胰腺炎性肿块的检出率分别为52.4%、57.1%、71.4%、71.4%、81.0%、85.7%.结论:T1WI+FS、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和MRCP成像技术对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的定位、定性准确率较高,是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胰腺炎性肿块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翼;许乙凯;花蒨蒨;赵云辉;蒋志强;王海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两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服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治疗至今,病情未见好转,现仍有心悸、气短、手抖、全身乏力等症状.
作者:李险峰;段练;陆克义;张承刚;吴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胸骨后隐痛伴进食梗噎2个月入院.外院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27~32 cm处右侧壁呈隆起状,表面凹凸不平,中央凹陷,出血,质地较硬.临床诊断:食道中段恶性肿瘤.
作者:夏云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当今影像学领域先进的技术之一,代表了现代核医学影像技术的高水平.近些年,PET临床应用重要的方面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不同于CT、MRI,PET显像是从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中的生化改变和代谢现象[1].
作者:段小艺;邹保民;郭佑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8F FDG PET显像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例临床怀疑的胆囊癌患者均行18F-FDGPET显像,对显像结果进行目测法及半定量分析,并与CT、手术、腹腔镜取病理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理检查确诊4例胆囊癌,3例胆囊良性病变.18F FDG PET显像均正确定性.CT对6例作出正确定性.2例PET显像发现了CT未发现的转移灶3处,并对1例胆囊癌患者进行了正确疗效评价.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可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刘健;孙爱君;赵涛;苏富勇;杜静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故障现象岛津XED 150L-20 500mA遥控X线机已使用8年,未发生故障.摄片过程中,出现横向分格板运行缓慢,但能完成分格操作,摄片数张后,横向分格板运行停止,不能完成分格任务,床面下发出异常声音.关机重启后,故障依然存在.整个过程中,纵向分格摄片操作未见异常.
作者:赵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是指髓核碎块突破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硬膜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相对于一般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检查方法较多,但CT是检查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常常由于扫描方法不正确,而导致漏诊及脱出部位分型与临床不符合.提高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比较CT、MRI及脊髓造影术对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李发军;曾社平;张林村;伍玉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左颈部触及一直径3cm的结节,质韧、活动,无疼痛.患者体温37.2℃,白细胞16×109/1,中性粒细胞占87%.偶有咳嗽,其它无不适.
作者: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尼莫地平负荷脑血流显像的方法,并结合rCBF定量方法,评价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脑血管疾病组10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4例,行潘生丁试验;另一组48例,行尼莫地平试验.首先进行基础状态99mTc ECD脑血管灌注及rCBF显像,36~48h后进行潘生丁和尼莫地平负荷试验后显像.图像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结果:根据定性、半定量分析将脑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分为4型:A型,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不对称指数(AI)值下降;B型,基础状态下显像正常,药物作用后出现明显灌注降低区,AI值下降;C型,原有病灶在药物介入后缩小或消失;D型,介入前、后图像及AI值均无差异.定量分析:在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后,正常对照组脑半球血流量由基础状态的(47.10±3.52)ml/(100g·min)分别增加到(56.61±4.21)ml/(100g·min)即增加(20.20±2.12)%,(57.13±4.91)ml/(100g·min)即增加(21.20±2.31)%;而脑血管病组由基础状态的(37.22±6.70)ml/(100g·min)增加到(38.82±6.22)ml/(100g·min)即增加(4.29±1.01)%,(39.31±5.92)ml/(100g·min)即增加(5.62±1.12)%;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种药物介入试验均提高了脑血管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但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试验安全可靠,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张凯军;安锐;张永学;梅元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科在普通带电视透视功能的X线机上行血管及胃肠造影检查中,辅助使用普通数码摄像机,对造影图像进行全程采集,现将其应用方法和优点介绍如下.
作者:温生贵;李文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Dy及其鳌合物的磁学特点1886年法国人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镧系金属镝(Dysprosi-um,Dy),原子序数为66(Gd为64)[1],它的特征化合价是正三价(作为T2*WI对比剂时为正2价),真正3价氧化态电子构型为Dy3+4f9(Gd3+4f7),电子自旋驰豫时间10-12~10-13s(Gd为10-8~10-9s).Dy旋转交互作用大,电子轨道状态呈高度各向异性.
作者:刘文源;许乙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搜集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主要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87例.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在CT引导下用20G×100mm穿刺针,取侧旁穿刺进针,注射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至硬膜外间隙.1个疗程为2周,治疗1~4次.术后无须住院.结果:87例共治疗177次,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血感染.效果好62例(71.3%),效果较好21例(24.1%),效果较差4例(4.6%).结论: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一种易操作、微创伤、安全有效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王纪龙;施养德;陈强;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眼球内异物,临床需要X线诊断和定位,并希望指示手术切口径路.然而以往应用的各种直接定位法仅能指示异物距眼轴距和前后垂直距高,未能指示手术切口点,根据这些定位法提供的数据,在手术时不能在空间找到相应座标点,也不能前后方向直接探向异物.因而临床还需研究手术切口位置.
作者:程德华;程峰;周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初步评价FE-T2WI序列在骨挫伤中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00例骨挫伤均行X线平片、SET1WI、SE-T2WI和FE-T2WI序列检查,35例另行CT检查.结果:MRI检查共有124个骨挫伤病灶,其形态为斑片状或地图状及不规则状改变,信号不均匀.SE T1WI上发现105个病灶(85%),呈低信号;SE-T2WI发现48个病灶(39%),呈高信号改变;FE-T2WI序列发现120个病灶(97%),呈明显高信号改变;X线平片及CT未发现一个病灶.FE-T2WI序列病灶检出率高于SE-T1WI(0.025<P<0.05),明显高于FSE-T2WI(P<0.005).结论:FE-T2WI序列对骨挫伤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突出了骨髓水肿的显示,成为骨挫伤MRI影像诊断中首选的成像技术.
作者:王长生;高志国;杨卫华;杨月;陈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中上腹疼痛11个月,呈持续性绞痛,无放射痛.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中上腹有压痛.
作者:杨清;张连山;蒋代彬;杨红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例1,男,50岁.发现右眼眶内上方包块1年余,逐渐长大,并有疼痛.查体:眼球内上方扪及一包块,质软,约2 cm× 2 cm大小,有压痛.临床诊断:右眼眶占位性病变.
作者:翟昭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李勇刚;王仁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对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脾动脉栓塞,脾实质栓塞面积为30%~60%左右.结果:7例患者栓塞后在1~3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为轻度.结论:脾动脉栓塞能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缓解脾功能亢进.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张文伟;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道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8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8.0cm,乳头状肾细胞癌CT、M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有完整的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韩希年;彭令荣;刘光华;王俭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