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爽;贾文霄
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中上腹疼痛11个月,呈持续性绞痛,无放射痛.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中上腹有压痛.
作者:杨清;张连山;蒋代彬;杨红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8 syndrome,SVCS)又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或纵隔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口].其侧支循环是近年来SVCS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现就其解剖及CT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陈天武;王朝华;谢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饶晶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左颈部触及一直径3cm的结节,质韧、活动,无疼痛.患者体温37.2℃,白细胞16×109/1,中性粒细胞占87%.偶有咳嗽,其它无不适.
作者: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猪全程颈动脉MSCT血管成像与DSA成像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价MSCT在颈动脉检查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中科院实验动物猪10头,分别作颈动脉MSCTA和DSA后,人工建立颈动脉血管腔内和腔外血管狭窄模型,再做MSCTA和DSA检查.MSCTA扫描层厚选用1.3 mm层厚组,后处理采用大密度投影技术和容积显示两种成像方法.从两种检查方法的风险性、对诊断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显示血管的整体性、颈动脉血管的边缘情况、颈动脉的密度和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用盲法评价.结果:在颈动脉起始段的显示、血管整体性、任意角度观察以及受血流影响等方面,MSCTA优于DSA;在血管边缘以及分支血管光滑度等方面,MSCTA不如DSA.结论:MSCTA血管密度均匀,可以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血管;辅助以横断面图像,对血管壁及血管腔外病变有意义.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安乐;张国富;张利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科在普通带电视透视功能的X线机上行血管及胃肠造影检查中,辅助使用普通数码摄像机,对造影图像进行全程采集,现将其应用方法和优点介绍如下.
作者:温生贵;李文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传染性较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在疾病的治疗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激素治疗,短时间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69例患者停药后4~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后25例出现髋部或膝部疼痛症状,25例患者均进行了双髋关节MR检查,其中有6例发现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何宝明;由昆;许国宇;白国刚;全昌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表面扩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61例共有224个肝占位病灶患者在SENSE基础上行扩散加权成像.224个肝占位病灶中原发性肝癌80个,肝血管瘤45个,肝囊肿49个,转移性肝癌50个.应用梯度因子b值为0和50的扩散图像,并获取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转移性肝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33)×10-3mm2/s、(1.99±0.30)×10-3mm2/s、(3.80±0.37)×10-3mm2/s和(1.08±0.29)×10-3mm2/s,前三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祝新;王德杭;朱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利用MRI观察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理想且唯一的成像方法,初主要应用于早期脑缺血的诊断中[1,2].随着磁共振超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使DWI的临床应用也愈加广泛,从中枢神经系统扩展到了其它系统[3].本文着重阐述DWI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丁爽;贾文霄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胸骨后隐痛伴进食梗噎2个月入院.外院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27~32 cm处右侧壁呈隆起状,表面凹凸不平,中央凹陷,出血,质地较硬.临床诊断:食道中段恶性肿瘤.
作者:夏云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搜集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主要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87例.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在CT引导下用20G×100mm穿刺针,取侧旁穿刺进针,注射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至硬膜外间隙.1个疗程为2周,治疗1~4次.术后无须住院.结果:87例共治疗177次,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血感染.效果好62例(71.3%),效果较好21例(24.1%),效果较差4例(4.6%).结论: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一种易操作、微创伤、安全有效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王纪龙;施养德;陈强;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尼莫地平负荷脑血流显像的方法,并结合rCBF定量方法,评价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脑血管疾病组10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4例,行潘生丁试验;另一组48例,行尼莫地平试验.首先进行基础状态99mTc ECD脑血管灌注及rCBF显像,36~48h后进行潘生丁和尼莫地平负荷试验后显像.图像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结果:根据定性、半定量分析将脑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分为4型:A型,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不对称指数(AI)值下降;B型,基础状态下显像正常,药物作用后出现明显灌注降低区,AI值下降;C型,原有病灶在药物介入后缩小或消失;D型,介入前、后图像及AI值均无差异.定量分析:在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后,正常对照组脑半球血流量由基础状态的(47.10±3.52)ml/(100g·min)分别增加到(56.61±4.21)ml/(100g·min)即增加(20.20±2.12)%,(57.13±4.91)ml/(100g·min)即增加(21.20±2.31)%;而脑血管病组由基础状态的(37.22±6.70)ml/(100g·min)增加到(38.82±6.22)ml/(100g·min)即增加(4.29±1.01)%,(39.31±5.92)ml/(100g·min)即增加(5.62±1.12)%;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种药物介入试验均提高了脑血管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但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试验安全可靠,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张凯军;安锐;张永学;梅元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李勇刚;王仁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胸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结增大34例,其中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2例,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一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肺部病变25例,其中多发结节18例,条索状影13例,磨玻璃样影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例,空气潴留4例,实变2例.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3例.CT对纵隔内较小淋巴结及肺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片.结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胸部结节病诊断容易;不典型者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治疗后随访.
作者:向东;罗天友;吴景全;史斌;袁书伟;吕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故障现象岛津XED 150L-20 500mA遥控X线机已使用8年,未发生故障.摄片过程中,出现横向分格板运行缓慢,但能完成分格操作,摄片数张后,横向分格板运行停止,不能完成分格任务,床面下发出异常声音.关机重启后,故障依然存在.整个过程中,纵向分格摄片操作未见异常.
作者:赵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原发于生殖系统的肿瘤在女性盆腔肿瘤中常见,MRI的任意方位成像及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等特性使其在盆腔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1].但其对一些巨大的盆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误诊的2个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黄晖;陈燕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1972年CT诞生以来,便以其突出的临床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得以飞速的发展和迅速的更新换代,CT质量保证系统随之也逐渐的发展和完善起来.而CT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对CT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来实现的.这些参数主要分为三类:图像质量参数、机械性能参数和电器性能参数.本文主要对CT图像的质量参数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
作者:李萍;占杰;余晓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Dy及其鳌合物的磁学特点1886年法国人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镧系金属镝(Dysprosi-um,Dy),原子序数为66(Gd为64)[1],它的特征化合价是正三价(作为T2*WI对比剂时为正2价),真正3价氧化态电子构型为Dy3+4f9(Gd3+4f7),电子自旋驰豫时间10-12~10-13s(Gd为10-8~10-9s).Dy旋转交互作用大,电子轨道状态呈高度各向异性.
作者:刘文源;许乙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国内现在已经拥有数百台3M 969HQ型激光相机,大部分已使用数年,已进入故障高发期.现将本院此机型出现的2个故障介绍如下.
作者:王传斌;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例资料例1,男,50岁.发现右眼眶内上方包块1年余,逐渐长大,并有疼痛.查体:眼球内上方扪及一包块,质软,约2 cm× 2 cm大小,有压痛.临床诊断:右眼眶占位性病变.
作者:翟昭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