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临床操作指南(试行)(第三版)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介入医学委员会;中国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材料与工程委员会

关键词:
摘要:一、晚期胰腺癌的定义本指南所指晚期胰腺癌(advanced pancreatic carcinoma,简称APC)为胰腺导管细胞癌,已发生局部和/或远处转移,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切除[1],TNM分期在T3N0M0以上,具体分期见表1.胰腺癌是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NCCR)在《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上发表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估计中国2015年新增430万癌症病例,癌症死亡病例超过280万[3].在我国,肺癌、胃癌、胰腺癌等10种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5%,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0%.其中,胰腺癌的发病率2000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男性胰腺癌病死率占据第7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的CT特点.方法 搜集经影像学诊断的4例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CT特点.结果 4例颈内动脉发育不良均为单侧,左、右侧各2例;均显示患侧相对纤细的颈总动脉、线样狭窄的颈内动脉部分节段及细小的颈动脉管.1例颈内动脉全程线样狭窄,止于眼动脉,另3例颈内动脉呈节段性线样狭窄;其中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至C6线样狭窄,C7正常;2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相对正常,分叉以上约10 mm以远管腔呈线样弥漫狭窄,其中1例C4~7段管腔正常;2例显示明确的侧支血管,1例同时合并颅内多发动脉瘤;另2例侧支血管显示不明显,患侧大脑中动脉纤细或闭塞,其中1例颅脑CT灌注未见异常灌注区.4例颈外动脉及分支、椎-基底动脉均未见异常.结论 颈内动脉先天发育不良累及颈内动脉的部分节段或全程,诊断需要结合颈内动脉管壁、管腔及颈动脉管的形态,CT可以满足诊断要求,为首选影像学检查.

    作者:宋殿行;郭鹏;杨新国;田昭俭;王明鑫;庞闽厦;路超;缪李信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前外韧带高分辨MRI3D成像方法的研究

    目的 研究高分辨3D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外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为研究ALL损伤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提供影像诊断方法 .方法 对30例没有外伤史、手术史,没有相关膝关节病变的正常志愿者[男17,女13,年龄(31.2±5.6)岁]左右双膝关节行高分辨3D序列扫描,包括冠位的T1WI-VISTA,PDWI-VISTA,T1WI-VISTA-SPAIR.将ALL分为三部分,由两位高年医师采用双盲法按三部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比.对两位医师的评比结果分别进行x2检验,并对两人的评比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医师A的评比结果 中,显示ALL质量达3级或4级T1WI-VISTA序列所占比例多为67.5%,T1WI-VISTA-SPAIR序列少为20%(x2=20.07,P<0.05);医师B的评比结果中,显示ALL质量达3级或4级同样表现为T1WI-VISTA序列所占比例多为67.5%,T1WI-VISTA-SPAIR序列少仅为15%(x2=23.25,P<0.05),两位医师对3种序列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位医师对T1WI-VISTA,PDWI-VISTA,T1WI-VISTA-SPAIR三序列评分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61、0.755、0.728,认为两者对3种序列的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T1WI-VISTA图像显示ALL质量好.在T1WI-VISTA序列上对三部分的显示率做进一步观察,两位医师的观察结果都显示为:胫骨的显示率高(医师A观察结果为76.7%,医师B观察结果为75%),其次是股骨(医师A观察结果为51.7%,医师B观察结果为51.7%),半月板的显示率低(医师A观察结果为20%,医师B观察结果为26.7%),三部分同时显示率医师A观察结果仅为15%,医师B观察结果仅为18.3%.结论 T1WI-VISAT序列在正常人体ALL的显示上有较高的优越性;在各部分显示率方面,胫骨部分显示率高,其次为股骨部分,半月板部分显示率低;在膝关节损伤时T1WI-VISTA-SPAIR序列有助于显示ALL损伤和ACL损伤的关系.

    作者:王乾;任翠萍;王姗;程敬亮;孙囡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脑栓塞MRI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并发脑栓塞的MRI特点及相应的临床表现.方法 前瞻性分析74例CAS术后并发脑栓塞MRI特点,按照新发脑栓塞的形态、大小、数量及分布等分类.根据脑栓塞的部位及血供特点,分为颈动脉供血区栓塞(手术同侧前循环栓塞)与非颈动脉供血区栓塞,包括手术对侧前循环及后循环新发栓塞,后者再分成枕叶及小脑新发栓塞灶.同时,依据DSA和脑超声多普勒观察记录非颈动脉供血区栓塞相应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状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有无临床症状、有无新发梗死灶对术后新发栓塞灶个数有无影响.观察术后临床症状与新发脑栓塞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结果 74例中新发栓塞灶除2个为大的片状灶外,其余均为为小圆点状或小斑片状灶.39例(52.7%)新发栓塞灶1~4个,28例(37.8%)5~8个,4例(5.4%)9~20个,3例(4.1%)病灶呈片状或栓塞数量多于20个以上.同侧前循环新发栓塞63例(85.1%),对侧前循环32例(43.2%),其中21例前交通动脉开放;后循环37例(50%),其中9例发现相应后交通动脉开放.11例(14.9%)无颈动脉供血区栓塞而直接引起非供血区的栓塞,包括对侧前循环5例,后循环枕叶2例,小脑8例.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前有无临床症状、有无新发梗死灶与新发脑栓塞数量没有明确的相关性(P值均>0.05).2例病灶呈片状或栓塞数量多于20个以上者均有明确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结论 CAS术后新发脑栓塞以小病灶多、数量少且个体差异大、症状出现率低、病灶分布广甚至呈“跳跃式”分布为特点.大片状与大量小病灶(>20)的栓塞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

    作者:张小琨;高勇安;屈洪颖;卢洁;张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多模态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与胰头癌的多模态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胰头部MFCP与30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包括CT、MRI及PET/CT)资料,由两位腹部放射医学高级职称医师在飞利浦影像工作站双盲法评价图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大小:MFCP组病灶大于胰头癌组,MFCP组右侧肾周筋膜增厚出现率高(均P<0.001);(2)分叶征:胰头癌组出现率明显高于MFCP组(P<0.001);(3)密度/信号:胰头癌组坏死囊变出现率高于MFCP组(P<0.05),钙化出现率明显低于MFCP组(P<0.001),MFCP以混合型钙化为主(n=8,57.14%),分布呈弥漫型且于病灶边缘分布为著具特征性;另外,MFCP病灶内可见残存的正常胰腺组织;(4)囊性病变或假性囊肿:MFCP组病灶出现率明显大于胰头癌组(P<0.001),具有张力的蜂窝状囊仅见于MFCP;(5)胰腺体尾部萎缩:两者出现率无明显差异(P =0.708);(6)胆管、胰管扩张:胆胰管穿通征多见于MFCP,胆胰管不相交征多见于胰头癌组(均P <0.001);(7)强化特点:MFCP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高于胰头癌组(P值分别为P<0.001与P=0.008);(8)胰周血管受侵、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DWI表现:MFCP组扩散受限高信号少于胰头癌组、ADC值高于胰头癌组(均P<0.001);(10)SUVmax值:MFCP组早期与延迟期SUV值明显低于胰头癌组(分别为2.51±0.42与7.13±3.04、2.10±0.31与9.20±3.56,均P<0.001),随着时间延迟SUV值胰头癌组增高,而MFCP组变化不大或降低.结论 多模态影像学在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阮志兵;焦俊;瞿金环;闵定玉;范光明;李其;聂红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良、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RI征象及扩散加权成像分析

    目的 分析良、恶性外周神经鞘瘤(PNST)的MRI征象及ADC值,提高对良、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52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ST患者的MRI资料,对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征象、DWI信号及ADC值、多期增强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9例患者,良性PNST 36例,其中6例多发,共43个病灶;恶性PNST 3例,共9个病灶.统计分析表明病灶的形态、靶征、脂肪包绕/脂肪尾征、神经出入征、ADC值、退变程度及延迟期强化特点在鉴别良、恶性PNST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者多表现为椭圆形,MRI平扫可见靶征、脂肪包绕/脂肪尾征、神经出入征,延迟期中央强化;良性组平均ADC值(1.63×10-3 mm2/s)高于恶性组(1.33 × 10-3mm2/s),P<0.05.瘤内退变程度亦可在鉴别良、恶性PNST中发挥预测价值,ROC曲线得出佳临界值为2.5(曲线下面积为0.944,95% CI 0.868 ~1.00),即退变程度<2.5时,良性PNST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良、恶性PNST具有一定MRI特征,结合多种MRI征象可提高PNST正确诊断率,并可帮助鉴别良、恶性,从而有利于协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方梦诗;董江宁;王传彬;李乃玉;陈玉兰;韦超;方昕;吴瑶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对比的初步研究

    目的 在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的基础上,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与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BT)及FFDM结合DBT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搜集乳腺疾病患者76例,人选患者具备双体位拍摄并同时进行DBT及FFDM检查,对其进行BI-RADS分类,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FFDM、DBT及FFDM+ DBT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型病变的诊断效能及在4种腺体类型中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对有病理结果 的病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及诊断性能比较.结果 76例共发现87处病灶,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相比,单独FFDM对于乳腺良恶性及肿块型乳腺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FFDM、DBT及FFDM结合DB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945、0.957和0.708、0.962、0.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P=0.0012).同时对于单独FFDM,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方面,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的诊断效能更高.在4种腺体类型中,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对于c类乳腺较单独FFDM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论 对比单独FFDM,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位寒;刘鸿利;王思奇;邹启桂;娄鉴娟;蒋燕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外生型肝内胆管囊腺瘤一例

    患者 男,8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10余天,呈阵发性胀痛,偶呈刺痛,以中上腹为主.体检:巩膜轻度黄染.左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MRI表现:左上腹腔内肝左外叶旁一巨大囊性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STIR与DWI序列呈高信号;薄壁,无分隔;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大小约9.4 cm×9.0cm×10.7 cm;MRCP见肝左外叶一细线样高信号与病灶相连;具有占位效应,胃底及胰腺体部受压移位.增强后前述病灶囊壁均匀轻度强化,囊液未见强化.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管稍扩张.胆囊内结石影(图1~3).

    作者:赵捷;刘勇;宋震宇;张刘璐;江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阶段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MRI特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MRI特征.方法 591例AP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发病及入院5~7天行3.0 T MRI检查.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3组: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 64岁),老年组(>65岁).分别记录AP患者临床指标和局部并发症MRI表现,比较3个年龄组的差异.结果 胆源性和特发性AP常见于老年组(75%,18.24%),其次中年组(55.21%,16.87%),再次青年组(29.06%,8.54%).肝功能异常在青年组(52.14%)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76.07%,77.03%).在MRI上,胃肠道改变在老年组少(12.16%),青年组和中年组(33.33%,46.01%)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肾周间隙受累与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呈弱相关性(P <0.05,r =0.25).对于坏死型AP,老年组更易并发弥漫性独立胰周坏死(66.67%),而青年组和中年组更易并发胰腺坏死(61.11%,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AP局部并发症在临床和MRI上有不同的发病趋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同年龄患者高发的并发症,有助于更好地控制AP病程的进展.

    作者:杨丹丹;孙欢;林峤;张小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对不同组织来源小肠淋巴瘤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4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获取DWI图像,b值取0、700 s/mm2,测量病灶的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小肠淋巴瘤患者,其中18例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大B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6例为T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其平均ADC值分别为(0.60±0.10)×10-3mm2/s和(0.99±0.05)×10-3mm2/s(F =4.48,P=0.04),弥漫大B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的ADC均值<T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的ADC均值,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24例小肠淋巴瘤平均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以ADC =0.775×10-3mm2/s为临界值,其鉴别诊断弥漫大B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和T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结论 磁共振ADC值有助于小肠淋巴瘤的定诊断及弥漫大B细胞源性淋巴瘤与T细胞源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金涛;周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颅内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 女,32岁.于2017年1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发作性胀痛不适,3~5 min自行缓解,无头晕、呕吐、行走不稳、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抽搐、意识不清、听力下降、视物模糊.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DWI呈稍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与脑组织以线样低信号影分界,与硬脑膜呈宽基底相连,其脑膜尾粗、长;右侧颞、顶叶大脑受压,皮质向内凹陷,右侧颞、枕、顶叶见大片状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中线稍向左偏移.

    作者:陈正;梁文;莫森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附1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间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诊断为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的患儿,复习国内相关报道,并与经典文献中的脑脓肿相鉴别.结果 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的特征表现为:(1)楔形或扇形的脑实质异常伴邻近出血,其内可见线状或树枝状异常信号改变;(2)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为囊性病灶内液体扩散不受限,而邻近脑实质或出血碎片扩散受限;囊腔无张力,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3)波谱示囊内高脂质峰(短TE),合并出血时诊断价值有限.结论 DWI可作为鉴别新生儿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与脑脓肿的主要序列,必要时可加做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以明确出血及深静脉血栓.

    作者:易婷;金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肝吸虫所致胆道梗阻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肝吸虫所致胆道梗阻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肝吸虫所致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吸虫胆道梗阻CT表现为梗阻部位胆道壁均匀增厚、延迟强化,管壁厚度为(1.94±0.07)mm,狭窄段长度为(14.27±5.29)mm,边缘光整.肝内外胆管轻、中度扩张,肝包膜下小胆管“囊状、杵状”扩张.胆管扩张程度与黄疸分度、直接胆红素、胆总管狭窄段内径等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吸虫所致胆道梗阻是临床上的少见疾病,胆管壁均匀增厚、较长的狭窄段、肝内外胆管轻、中度扩张并末梢小胆管“囊状、杵状”扩张等CT征象有助于肝吸虫所致胆道梗阻的诊断.

    作者:陆力坚;黄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的MRI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幕上HB,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3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实质肿块型7例,囊实性4例.MRI平扫,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显著性强化,其中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伴囊变4例.8例瘤体或瘤周见流空血管影.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11例术前均误诊,其中误诊为脑膜瘤4例,胶质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血管外皮瘤1例,转移瘤1例,颅咽管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主要原因是少见发病部位及其MRI表现不典型.结论 幕上HB少见,MRI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肿块实性部分显著性强化伴有流空血管影有助于诊断.

    作者:李向荣;秦宇红;蒋牧良;黄丽轩;叶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磁共振T1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及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T1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4只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mapping成像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测量肝实质T1值(ms)和检测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IIIP)、Ⅳ型胶原(C-ⅣV)和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将大鼠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期)、轻度肝纤维化组(S1~2期)和重度肝纤维化组(S3~4期),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1值和血清标志物在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并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和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依次为T1+HA+ PIIIP(0.85)>T1(0.72)>PIIIP(0.68)>HA(0.61) >C-Ⅳ(0.58) >LN(0.46)和T1+HA+ PIIIP (0.93)> T1 (0.87)> C-Ⅳ (0.75)> PIIIP(0.70)>HA(0.67) >LN(0.57).T1值和血清标志物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T1值与HA具有一定相关性(r =0.412,P<0.05),与C-Ⅳ、PCIII和LN无相关性(P>0.05).结论 磁共振T1mapping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和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则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汪苍;米瑞;叶海;陈蕊森;赵佩研;张香梅;夏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临床及MRI征象分析

    目的 分析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从279例足部疼痛的MRI资料中,筛选出25例经临床确诊为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患者,就其临床表现及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足副舟骨痛综合征主要在二型副舟骨中发生,表现为内踝前内侧疼痛,软组织肿胀,MRI表现足舟骨病变18例,足副舟骨病变23例,其中足舟骨与舟骨同时发生病变16例;足舟骨与副舟骨关节间隙改变17例,舟骨-副舟骨关节面模糊9例,舟骨肥大3例,胫后肌腱附着处近段水肿5例,骨旁滑膜囊肿1例,周围软组织红肿18例,2例年龄较小患者合并扁平足.所有的病变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T2WI抑脂高信号.结论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MRI征象,对副舟骨痛综合征可作出正确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证据.

    作者:曾仲刚;李雪霞;赵湘军;李秋雨;陈协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外尤文氏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患者 男,64岁.腰背部及左下肢疼痛10余天,呈阵发性,无麻木感,无发热抽搐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并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疼痛较前好转.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37.8℃,双下肢麻木无力,尿便障碍,无视物旋转,无视物不清.2型糖尿病1年.体检: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腱反射(++).

    作者:李晖;王志强;王雅静;王晶晶;李伟兰;谢宗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白血病浸润硬脊膜并侵犯椎间孔的MRI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白血病髓外浸润硬脊膜并侵犯椎间孔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6例白血病侵犯椎间孔患者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所有病灶行脊椎MRI扫描,其中5例行治疗前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行治疗前MRI平扫.结果 1例表现为颈椎旁、颈胸椎交界区硬膜下、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多个右侧椎间孔肿块;4例表现为胸段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并侵犯单侧或双侧椎间孔,其中1例为右侧胸壁白血病浸润并通过椎间孔与椎管内硬膜外病灶沟通;1例为腰骶椎交界区硬膜外肿块并沿神经根侵及双侧椎间孔,硬膜囊被大部分包绕并受压变窄.4例病灶MRI平扫呈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显著强化;2例呈长T1不均匀长T2信号,增强扫描侵犯颈胸椎交界区病灶右侧椎间孔区病灶呈周边性强化,胸椎硬膜外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白血病髓外浸润侵及椎管时胸段易受累,常见类型为膜外浸润,并常沿神经根向椎间孔侵犯.

    作者:李丹;吴珂;程敬亮;张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的21例患者,分析其18F-FDGPET/CT影像(部位、分布、大小、数目、边缘及内部特征),并测量病灶SUVmax,比较结节/肿块型及斑片实变型、单发病灶组及多发病灶组SUVmax均值采用t检验,不同免疫状态的患者病灶SUVmax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18F-FDG PET/CT显像中,病变分布局限于单一肺叶内多见(n=19,90.5%),病灶位于胸膜下16例(76.2%).结节/肿块型14例(66.7%),斑片实变型5例(23.8%),混合型2例(9.5%).单发病灶组13例(61.9%),多发病灶组8例(38.1%).所有病灶SUVmax为1.04~13.1,均值为4.16±3.03,其中12例(57.1%) SUVmax≥2.5,9例SUVmax< 2.5,单发病灶组SUVmax高于多发病灶组SUVmax,两组有统计学意义(t=-1.181,P=0.044);结节/肿块型SUVmax与斑片实变型SUVmax比较,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t=-1.599,P=0.138).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隐球菌病灶的SUVmax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2.57,P=0.10).结论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显像中,病变分布局限于单一肺叶内的胸膜下病灶,需要怀疑肺隐球菌病的可能,而且SUVmax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隐球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肺隐球菌病的形态及代谢表现变化多样,且非特异性,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及SUVmax对肺隐球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若难以排除肿瘤,手术或活检是可靠的方法.

    作者:陈冬河;赵葵;陈峰;孙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两种ADC值测量法鉴别乳腺癌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两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法对乳腺癌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两种测量方法 的一致性进行探讨.方法 对51例已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共74个肿大的腋窝淋巴结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测量并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的整体ADC值(ADCt)与局部ADC值(partial measurement method,ADCp)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Cronbach's Alpha系数评估其重复性;运用ROC曲线评估两种测量方法的诊断效能,分析比较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用Bland-Ahman法评估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ADCt、ADCp值分别为(1.40 ±0.32)×10-3mm2/s、(1.41±0.39)×10-3mm2/s和(0.72±0.19)×10-3mm2/s、(0.73±0.24)×10-3mm2/s,良恶性淋巴结之间ADCt、ADCp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DCt值取1.045×10-3mm2/s、ADCp值取1.053×10-3mm2/s作为鉴别乳腺癌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阈值时,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55%、92.73%、93.24%和89.47%、84.21%、90.54%;两位操作者测量ADC值的组内ICC均>0.7且Cronbach's Alpha系数均>0.8,显示一致性及重复性较好;两种ADC值测量方法 经Bland-Altman分析示:存在8.1%o (6/74)在95%一致性范围外.结论 ADCt、ADCp值均有助于乳腺癌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定性诊断,前者诊断效能更好,且二者不可相互替换.

    作者:洪森;左志超;王鹏;张亚力;刘宇;李强;赖少侣;刘丽东;苏丹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大径≤3cm的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MRI鉴别

    目的 探讨MRI在大径≤3 cm的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mf)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大径≤3 cm的18例20枚AMLmf与30例30枚CCRCC的MRI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小径/大径比值对AMLmf与CCRCC诊断的佳阈值,采用x2检验分析T2WI信号、劈裂征、脂肪信号、假包膜、囊变或坏死、小径/大径的比值、DWI及强化方式在AMLmf与CCRCC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ROC曲线显示病灶小径/大径比值鉴别AMLmf与CCRCC的面积为0.851,当小径/大径比值为0.870时,鉴别AMLmf与CCRCC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0.0%.AM-Lmf与CCRCC在T2WI低信号、劈裂征、假包膜、囊变或坏死、DWI低信号及延迟性强化方面分别为15/20(75.0%)和5/30(16.7%)(x2=17.014,P=0.000)、14/20(70.0%)和6/30(20.0%) (x2 =6.400,P=0.011)、4/20(20.0%)和25/30 (83.3%)(x2=19.759,P=0.000)、0/20(0.0%)和17/30(56.7%) (x2=17.172,P =0.000)、10/20(50.0%)和5/30(16.7%)(x2=6.349,P=0.012)、16/20(80.0%)和12/30 (40.0%) (x2=7.7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信号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WI低信号、劈裂征、DWI低信号、小径/大径比值<0.870、延迟性强化有助于AMLmf的诊断,假包膜、囊变或坏死、小径/大径比值>0.870有助于CCRCC的诊断,准确识别这些征象对两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青;韩志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