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董红焕;康立清;张荣菊;熊立新;孙敏;孙连营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 腺瘤,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MRI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MRI特征.结果 9例肿瘤均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肿块.6例未恶变腺瘤,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大径10~27 mm,平均20 mm,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伴持续性周边明显环形强化;MRCP示胆总管下端向心性狭窄,胆管轻中度扩张为主,伴或不伴主胰管扩张;4例Vater壶腹正常或轻度扩张,管壁正常或轻度增厚,渐进性强化.3例伴恶变腺瘤(2例伴局灶高级别内瘤变,1例伴局灶癌变)肿块,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大径分别约20 mm、33 mm和47 mm,2例中等强化,1例明显强化;MRCP示胆总管下端截断性狭窄,上游胆管及胰管中重度扩张;Vater壶腹变形,显示不清,或管壁异常增厚,明显强化;1例伴十二指肠壁受累.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当肿瘤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局部边界不清,胆总管末端截断性狭窄,Vater壶腹部和/或十二指肠壁受累时,应警惕肿瘤恶变可能.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卵黄囊瘤的MRI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卵黄囊瘤的MRI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卵黄囊瘤中实性病变1例,囊实性病变3例,实性病变部分T1WI呈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弥散轻度受限,ADC图呈低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3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内卵黄囊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郭亚飞;程敬亮;张勇;张春艳;汪卫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良、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RI征象及扩散加权成像分析

    目的 分析良、恶性外周神经鞘瘤(PNST)的MRI征象及ADC值,提高对良、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52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ST患者的MRI资料,对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征象、DWI信号及ADC值、多期增强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9例患者,良性PNST 36例,其中6例多发,共43个病灶;恶性PNST 3例,共9个病灶.统计分析表明病灶的形态、靶征、脂肪包绕/脂肪尾征、神经出入征、ADC值、退变程度及延迟期强化特点在鉴别良、恶性PNST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者多表现为椭圆形,MRI平扫可见靶征、脂肪包绕/脂肪尾征、神经出入征,延迟期中央强化;良性组平均ADC值(1.63×10-3 mm2/s)高于恶性组(1.33 × 10-3mm2/s),P<0.05.瘤内退变程度亦可在鉴别良、恶性PNST中发挥预测价值,ROC曲线得出佳临界值为2.5(曲线下面积为0.944,95% CI 0.868 ~1.00),即退变程度<2.5时,良性PNST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良、恶性PNST具有一定MRI特征,结合多种MRI征象可提高PNST正确诊断率,并可帮助鉴别良、恶性,从而有利于协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方梦诗;董江宁;王传彬;李乃玉;陈玉兰;韦超;方昕;吴瑶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多模态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与胰头癌的多模态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胰头部MFCP与30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包括CT、MRI及PET/CT)资料,由两位腹部放射医学高级职称医师在飞利浦影像工作站双盲法评价图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大小:MFCP组病灶大于胰头癌组,MFCP组右侧肾周筋膜增厚出现率高(均P<0.001);(2)分叶征:胰头癌组出现率明显高于MFCP组(P<0.001);(3)密度/信号:胰头癌组坏死囊变出现率高于MFCP组(P<0.05),钙化出现率明显低于MFCP组(P<0.001),MFCP以混合型钙化为主(n=8,57.14%),分布呈弥漫型且于病灶边缘分布为著具特征性;另外,MFCP病灶内可见残存的正常胰腺组织;(4)囊性病变或假性囊肿:MFCP组病灶出现率明显大于胰头癌组(P<0.001),具有张力的蜂窝状囊仅见于MFCP;(5)胰腺体尾部萎缩:两者出现率无明显差异(P =0.708);(6)胆管、胰管扩张:胆胰管穿通征多见于MFCP,胆胰管不相交征多见于胰头癌组(均P <0.001);(7)强化特点:MFCP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高于胰头癌组(P值分别为P<0.001与P=0.008);(8)胰周血管受侵、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DWI表现:MFCP组扩散受限高信号少于胰头癌组、ADC值高于胰头癌组(均P<0.001);(10)SUVmax值:MFCP组早期与延迟期SUV值明显低于胰头癌组(分别为2.51±0.42与7.13±3.04、2.10±0.31与9.20±3.56,均P<0.001),随着时间延迟SUV值胰头癌组增高,而MFCP组变化不大或降低.结论 多模态影像学在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阮志兵;焦俊;瞿金环;闵定玉;范光明;李其;聂红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ADC值和标化ADC值对前列腺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ADC值及标化ADC值对前列腺癌患者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前列腺癌伴盆腔淋巴结肿大(短径>5 m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MRI及MR-DWI检查,分别测量所有淋巴结以及前列腺正常外周带的ADC值,并计算出标准化ADC值(ADC淋巴结/ADC正常外周带);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与标化ADC值的差异,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来评估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4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共计入组淋巴结90枚,其中转移性31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9枚;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及标化ADC值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分别为(0.909 ±0.250)×10-3mm2/s、0.596±0.172以及(1.155±0.392)×10-3mm2/s、0.809±0.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ADC值的敏感性、特异性低于标化ADC值(72.88%、70.97%vs76.27%、77.42%),两者ROC曲线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及标化ADC值均对前列腺癌盆腔转移性淋巴结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标化ADC值的诊断效能更优.

    作者:赵醒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磁共振T1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及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T1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4只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mapping成像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测量肝实质T1值(ms)和检测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IIIP)、Ⅳ型胶原(C-ⅣV)和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将大鼠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期)、轻度肝纤维化组(S1~2期)和重度肝纤维化组(S3~4期),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1值和血清标志物在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并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和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依次为T1+HA+ PIIIP(0.85)>T1(0.72)>PIIIP(0.68)>HA(0.61) >C-Ⅳ(0.58) >LN(0.46)和T1+HA+ PIIIP (0.93)> T1 (0.87)> C-Ⅳ (0.75)> PIIIP(0.70)>HA(0.67) >LN(0.57).T1值和血清标志物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T1值与HA具有一定相关性(r =0.412,P<0.05),与C-Ⅳ、PCIII和LN无相关性(P>0.05).结论 磁共振T1mapping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和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则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汪苍;米瑞;叶海;陈蕊森;赵佩研;张香梅;夏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大径≤3cm的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MRI鉴别

    目的 探讨MRI在大径≤3 cm的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mf)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大径≤3 cm的18例20枚AMLmf与30例30枚CCRCC的MRI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小径/大径比值对AMLmf与CCRCC诊断的佳阈值,采用x2检验分析T2WI信号、劈裂征、脂肪信号、假包膜、囊变或坏死、小径/大径的比值、DWI及强化方式在AMLmf与CCRCC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ROC曲线显示病灶小径/大径比值鉴别AMLmf与CCRCC的面积为0.851,当小径/大径比值为0.870时,鉴别AMLmf与CCRCC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0.0%.AM-Lmf与CCRCC在T2WI低信号、劈裂征、假包膜、囊变或坏死、DWI低信号及延迟性强化方面分别为15/20(75.0%)和5/30(16.7%)(x2=17.014,P=0.000)、14/20(70.0%)和6/30(20.0%) (x2 =6.400,P=0.011)、4/20(20.0%)和25/30 (83.3%)(x2=19.759,P=0.000)、0/20(0.0%)和17/30(56.7%) (x2=17.172,P =0.000)、10/20(50.0%)和5/30(16.7%)(x2=6.349,P=0.012)、16/20(80.0%)和12/30 (40.0%) (x2=7.7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信号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WI低信号、劈裂征、DWI低信号、小径/大径比值<0.870、延迟性强化有助于AMLmf的诊断,假包膜、囊变或坏死、小径/大径比值>0.870有助于CCRCC的诊断,准确识别这些征象对两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青;韩志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维吾尔族三阴性乳腺癌MR早期强化率、ADC值与Ki-67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维吾尔族三阴性乳腺癌MR早期强化率、ADC值与预后因子Ki-67的相关性,探讨早期强化率、ADC值评价维吾尔族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搜集行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97例,按族别分为维吾尔族组(28例)和汉族组(69例)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汉族、维吾尔族三阴性乳腺癌早期强化率、ADC值及其与Ki-67相关性.结果 维吾尔族组较汉族组表现更高的早期强化率(t =2.373,P=0.02),维吾尔族组与汉族组ADC值及Ki-6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及汉族组的早期强化率与Ki-67呈明显正相关(r=0.485,r =0.281,P均<0.05).维吾尔族及汉族组ADC值与Ki-67呈负相关(r=-0.467,r=-0.356,P均<0.05),表明Ki-67指数越高,ADC值越低.结论 早期强化率、ADC值等定量指标能够评价维吾尔族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作者:高仁坎;徐慧;粱煜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外尤文氏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患者 男,64岁.腰背部及左下肢疼痛10余天,呈阵发性,无麻木感,无发热抽搐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并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疼痛较前好转.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37.8℃,双下肢麻木无力,尿便障碍,无视物旋转,无视物不清.2型糖尿病1年.体检: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腱反射(++).

    作者:李晖;王志强;王雅静;王晶晶;李伟兰;谢宗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失败后介入补救方案的探讨

    目的 探讨尿激酶经导管溶栓(UK-CDT)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LEDVT)失败后的介入补救方案.方法 搜集采用UK-CDT治疗的LEDVT患者343例,其中UK-CDT治疗成功和失败分别为281例和62例,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UK-CDT治疗失败62例患者分别采用了替换抗凝药物、增加溶栓剂量、替换溶栓剂、血栓减负荷或开通流出道补救措施.结果 血栓溶解率(<50%与≥50%)在发病时间、溶栓时间、UK用量及是否合并HIT等有相关性(P<0.05).UK-CDT失败患者介入补救治疗血栓溶解率(≥50%)为77.4% (48/62),替换抗凝药物、增加溶栓剂量、替换溶栓剂、血栓减负荷或开通流出道血栓补救治疗的溶解率(≥50%)分别为92.3%(12/13)、45.5% (5/11)、81.3% (13/16)、83.3% (10/12)和80.0% (8/10),患肢肿胀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补救期间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8.6% (5/62).结论 UK-CDT溶栓失败后立即行补救性介入治疗有助于提高血栓溶解率,改善症状、体征,不失为一种安全、积极有效的策略选择.

    作者:公茂峰;顾建平;陈国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施万印;赵伯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的21例患者,分析其18F-FDGPET/CT影像(部位、分布、大小、数目、边缘及内部特征),并测量病灶SUVmax,比较结节/肿块型及斑片实变型、单发病灶组及多发病灶组SUVmax均值采用t检验,不同免疫状态的患者病灶SUVmax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18F-FDG PET/CT显像中,病变分布局限于单一肺叶内多见(n=19,90.5%),病灶位于胸膜下16例(76.2%).结节/肿块型14例(66.7%),斑片实变型5例(23.8%),混合型2例(9.5%).单发病灶组13例(61.9%),多发病灶组8例(38.1%).所有病灶SUVmax为1.04~13.1,均值为4.16±3.03,其中12例(57.1%) SUVmax≥2.5,9例SUVmax< 2.5,单发病灶组SUVmax高于多发病灶组SUVmax,两组有统计学意义(t=-1.181,P=0.044);结节/肿块型SUVmax与斑片实变型SUVmax比较,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t=-1.599,P=0.138).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隐球菌病灶的SUVmax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2.57,P=0.10).结论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显像中,病变分布局限于单一肺叶内的胸膜下病灶,需要怀疑肺隐球菌病的可能,而且SUVmax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隐球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肺隐球菌病的形态及代谢表现变化多样,且非特异性,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及SUVmax对肺隐球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若难以排除肿瘤,手术或活检是可靠的方法.

    作者:陈冬河;赵葵;陈峰;孙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对不同组织来源小肠淋巴瘤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4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获取DWI图像,b值取0、700 s/mm2,测量病灶的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小肠淋巴瘤患者,其中18例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大B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6例为T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其平均ADC值分别为(0.60±0.10)×10-3mm2/s和(0.99±0.05)×10-3mm2/s(F =4.48,P=0.04),弥漫大B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的ADC均值<T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的ADC均值,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24例小肠淋巴瘤平均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以ADC =0.775×10-3mm2/s为临界值,其鉴别诊断弥漫大B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和T细胞源性小肠淋巴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结论 磁共振ADC值有助于小肠淋巴瘤的定诊断及弥漫大B细胞源性淋巴瘤与T细胞源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金涛;周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胰腺淋巴上皮囊肿伴异位副脾一例

    患者 男,25岁.外院超声体检发现胰腺占位,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诊断为胰腺体尾部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假性囊肿不除外.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CT增强检查:胰腺体尾部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4.9 cm×4.3 cm,边界清晰,突出于胰腺轮廓外,病变内侧壁呈新月形增厚,强化方式与同层面脾脏类似,余病灶三期CT值约23 HU,未见明显强化(图1~4).

    作者:段江晖;孙宏亮;刘良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肝左叶团块状占位性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男,52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无放射痛,无发热.当地医院CT示:肝左叶见直径约2 cm的混杂密度肿块,未予以重视未经治疗;近1周再次出现右上腹胀痛且较前疼痛更剧而入院,发病以来伴发热,高体温38℃,无黄疸,无恶心、呕吐,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否认肝炎、肝硬化病史,无手术史.

    作者:戴桂兰;谢春;郭少华;刘少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CT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对胸段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研究价值

    目的 探讨使用CT纹理分析(CTTA)技术鉴别胸段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胸段T1~3期食管癌患者胸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以病理结果为基准,将T1 +T2期食管癌设为A组(21例),T3期食管癌设为B组(19例).运用Image J软件对减影后胸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基于感兴趣区域食管癌进行纹理分析,使用软件中的对比度、相关性、角二阶矩、逆差距及熵等纹理参数进行分析,与常规食管癌的MSCT图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的差异性.结果 4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A组21例中,T1期1例,I2期20例.A组与B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数目(t=-2.380,P=0.0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MSCT平扫及增强图像中,食管癌感兴趣区域增厚管壁长径(t=-0.291,P=0.773)及短径(t=-0.013,P=0.990)、平扫CT值(t=1.751,P=0.088)、动脉期CT值(t=-0.048,P=0.962)、静脉期CT值(t=-0.081,P=0.936)及强化程度(t=-0.954,P=0.3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TA对A、B组食管癌感兴趣区域纹理参数的角二阶矩(t=2.364,P=0.023)、逆差距(江2.886,P=0.023)、熵(t=-3.236,P=0.003)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度(t=-1.136,P=0.263)和相关性(t=1.954,P=O.058)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TA可作为胸段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可行性工具,其角二阶矩、逆差距和熵参数值可判断胸段食管癌T分期及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为I3期食管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提供帮助.

    作者:朱宗明;冯银波;陶广宇;陈宏伟;胡钢锋;崔志敏;翟晓东;陈寅;方向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甲状腺病变IVIM、高分辨DWI及常规DWI图像质量优化及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研究甲状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高分辨DWI及常规DWI图像质量优化的方法 及对不同性质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38例甲状腺MRI检查者,比较高分辨DWI及常规DWI的图像质量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线圈及扫描方位时IVIM图像质量及不同甲状腺病变中D值、D*值、f值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常规DWI图像3分及以上者8例,占80%(8/10),高分辨DWI图像3分及以上者10例,占100% (10/10),两组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2)IVIM容积线圈横断位扫描,1分图像4例,占100% (4/4);冠状位扫描,3分及以上图像3例,占25%(3/12).表面线圈冠状位扫描,图像3分及以上者8例,占36.4%(8/22),不同线圈组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2).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良性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分辨DWI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常规DWI.表面线圈、冠状位扫描能显著提高IVIM图像质量;IVIM参数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灶.

    作者:苏昭凤;李勇刚;邢建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临床及MRI征象分析

    目的 分析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从279例足部疼痛的MRI资料中,筛选出25例经临床确诊为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患者,就其临床表现及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足副舟骨痛综合征主要在二型副舟骨中发生,表现为内踝前内侧疼痛,软组织肿胀,MRI表现足舟骨病变18例,足副舟骨病变23例,其中足舟骨与舟骨同时发生病变16例;足舟骨与副舟骨关节间隙改变17例,舟骨-副舟骨关节面模糊9例,舟骨肥大3例,胫后肌腱附着处近段水肿5例,骨旁滑膜囊肿1例,周围软组织红肿18例,2例年龄较小患者合并扁平足.所有的病变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T2WI抑脂高信号.结论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MRI征象,对副舟骨痛综合征可作出正确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证据.

    作者:曾仲刚;李雪霞;赵湘军;李秋雨;陈协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RI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MRI特征.结果 9例肿瘤均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肿块.6例未恶变腺瘤,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大径10~27 mm,平均20 mm,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伴持续性周边明显环形强化;MRCP示胆总管下端向心性狭窄,胆管轻中度扩张为主,伴或不伴主胰管扩张;4例Vater壶腹正常或轻度扩张,管壁正常或轻度增厚,渐进性强化.3例伴恶变腺瘤(2例伴局灶高级别内瘤变,1例伴局灶癌变)肿块,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大径分别约20 mm、33 mm和47 mm,2例中等强化,1例明显强化;MRCP示胆总管下端截断性狭窄,上游胆管及胰管中重度扩张;Vater壶腹变形,显示不清,或管壁异常增厚,明显强化;1例伴十二指肠壁受累.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当肿瘤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局部边界不清,胆总管末端截断性狭窄,Vater壶腹部和/或十二指肠壁受累时,应警惕肿瘤恶变可能.

    作者:董红焕;康立清;张荣菊;熊立新;孙敏;孙连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对比的初步研究

    目的 在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的基础上,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与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BT)及FFDM结合DBT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搜集乳腺疾病患者76例,人选患者具备双体位拍摄并同时进行DBT及FFDM检查,对其进行BI-RADS分类,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FFDM、DBT及FFDM+ DBT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型病变的诊断效能及在4种腺体类型中对乳腺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对有病理结果 的病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及诊断性能比较.结果 76例共发现87处病灶,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相比,单独FFDM对于乳腺良恶性及肿块型乳腺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FFDM、DBT及FFDM结合DB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945、0.957和0.708、0.962、0.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P=0.0012).同时对于单独FFDM,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方面,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的诊断效能更高.在4种腺体类型中,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对于c类乳腺较单独FFDM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论 对比单独FFDM,FFDM结合DBT及单独DBT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位寒;刘鸿利;王思奇;邹启桂;娄鉴娟;蒋燕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伴骨化的卵巢透明细胞腺癌一例

    患者 女,61岁.体检B超发现盆腔肿块1周,患者平素自觉偶有腹胀,无明显腹痛,无不规则阴道出血,既往月经规律,量多,绝经11年,无明显痛经史,无子宫肌瘤病史.专科检查:外阴已产型,阴道畅通、白带淡黄色,宫颈光滑、萎缩,无接触性出血,宫体中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盆腔扪及大小约20 cm囊性为主肿物,活动受限,边界清,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钙2.05 mol/L(2.13~2.54)轻度减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甲状腺功能全套(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超敏促甲状腺素)、肿瘤六项(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TA、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铁蛋白)均正常.

    作者:朱玉春;周伟;唐琪;张阳;邢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的MRI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幕上HB,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3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实质肿块型7例,囊实性4例.MRI平扫,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显著性强化,其中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伴囊变4例.8例瘤体或瘤周见流空血管影.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11例术前均误诊,其中误诊为脑膜瘤4例,胶质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血管外皮瘤1例,转移瘤1例,颅咽管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主要原因是少见发病部位及其MRI表现不典型.结论 幕上HB少见,MRI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肿块实性部分显著性强化伴有流空血管影有助于诊断.

    作者:李向荣;秦宇红;蒋牧良;黄丽轩;叶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