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见骨及关节损伤的康复需求

熊恩富;蓝群;杨霖;熊淑芳

关键词:关节 /损伤, 骨 /损伤, 康复
摘要:关节脱位和各种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容易发生脱位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其次是髋关节.关节脱位的及时复位、固定有利于损伤关节囊的修复,损伤软组织也需要手术修复或 /和固定来获得恢复,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则是恢复软组织和关节功能的关键.脊柱、四肢骨折不但损伤严重,而且恢复费时,处置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终身.康复的早期介入可以减少功能受限的发生,伤后及时积极的治疗可能避免永久性功能受限的发生,对于存在永久功能受限的患者,还可以应用康复手段,通过代偿、补偿、矫正、适应等方式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活动和参与能力,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骨关节损伤治疗的终目标是损伤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但骨科临床治疗往往只能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要实现功能的大恢复,常常需要应用康复医学的方法来解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带状疱疹患者的神经痛与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 128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抽签分为 4组,每组 32例,Ⅰ组只应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及营养神经的药物.Ⅱ组除Ⅰ组药物外及早加用适量激素.Ⅲ组除Ⅰ、Ⅱ组药物加用针灸疗法.Ⅳ组采用综合治疗,除Ⅲ组治疗外再加用中药口服.各组治疗疗程相同.使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 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使用情绪评分及遗留症工作或家务能力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测试. 结果:治疗后 VAS评分Ⅳ组与前 3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情绪评分治疗前后各组自身对照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采用第Ⅳ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能达到满意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作者:谢继红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芒针加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及方法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众多,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也具有一定的疗效.运用中医观点和理论,从诊疗思路和方法上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佳治疗方案,以期取得佳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在临床上的经验和体会,结合中医传统理论作如下分析探讨.

    作者:周江宁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修复缺损及改善复视和眼球运动功能

    目的:测量手术前后眶腔容积变化 ,以探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对眶爆裂骨折所致眶壁畸形的矫正及眼球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11例眶爆裂骨折患者来自中山大学颅颌面外科中心住院患者.男 6例,女 5例,年龄 18~ 42岁.对 11例单侧眶爆裂骨折患者应用计算机三维诊断和手术设计系统,测量分析其眶腔容积变化、眼球陷没的发生机制.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以修复眶腔容积及眼球运动功能. 结果 :术前眶腔容积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为 (9.3± 2.8) cm3,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t=9.740,P< 0.01);术后眶腔容积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为 (0.54± 0.18) cm3,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本组 11例未出现植入骨感染、外露等并发症.其中 10例患者眼球陷没、复视得以矫正,眼球运动功能康复.其中 1例复视未得到矫正,眼球运动功能恢复欠佳. 结论 :解除眼外肌粘连或嵌顿,还纳眶内容,并植骨恢复眶腔容积是改善眶爆裂骨折后复视和眼球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斌;常少海;蓝育青;萧曼云;洪清琦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骨修复材料低温软化酶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目的: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异种骨修复材料. 方法:采用 1∶ 1甲醇 /氯仿对猪股骨密质骨进行脱脂,然后用酶处理脱脂猪骨. 结果 :经酶解液中羟脯氨酸检测、酶处理骨中色氨酸检测和酶处理后猪骨力学性能的测定,表明脱脂和酶处理对猪骨胶原破坏轻微,对保持异种(猪)骨基质的天然状态无有害影响. 结论 :异种(猪)骨有望成为优良的骨缺损的修复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作者:夏烈文;王远亮;何创龙;杨立华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坐骨神经震荡伤后腰髓一氧化氮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一氧化氮( carbon monoxide, 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 synthase, NOS)活性及凋亡相关蛋白 Bcl-2、 Bax的表达变化及在细胞凋亡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65只大耳白兔分为正常对照、高速弹丸震荡伤组(震荡伤组)和切割伤组.震荡伤组致伤靶点为兔右大腿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切割伤组在同一致伤水平切断坐骨神经.行腰段脊髓细胞凋亡定性定量检测、 Bcl-2和 Bax表达半定量分析、脊髓 NO含量和 NOS活性检测. 结果 :震荡伤组伤后 1, 2周可见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阳性运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伤后 3 d,1,2周脊髓 NO含量和 NOS活性升高;伤后 1 d Bcl-2高表达,伤后 3 d Bax高表达. 结论 :震荡伤组细胞凋亡发生早、数量多, NO和 NOS及 Bcl-2、 Bax表达变化与其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王贵波;李兵仓;王建民;黄宏;许川;陈蕾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不同穴位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兔脊髓缺血耐受效果的对比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佳的预处理方案. 方法: 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4组(各组 n=8),即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委中穴组及足三里穴组.对照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 1 mL/kg,连续 5 d;戊巴比妥钠组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 30 mg/kg, 连续 5 d;委中穴和足三里穴组每天在戊巴比妥钠( 30 mg/kg)麻醉下,电针分别刺激委中穴和足三里穴 60 min/d, 连续 5 d.后一次预处理后 24 h,夹闭肾下腹主动脉 20 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再灌注后 4,8,12,24和 48 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再灌注 48 h后,深麻醉下处死动物取脊髓( L5~ 7),制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再灌注后 48 h电针预处理委中穴和足三里穴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足三里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明显低于委中穴组 (P=0.001);对照组与戊巴比妥钠组相比,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神经元计数无显著性差别 (P=1.0和 P=0.873). 结论: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刺激委中穴优于刺激足三里穴的效果.

    作者:雷毅;熊利泽;曾毅;孙永柱;陈绍洋;王强;杨静;贺大银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真皮支架聚乙交酯丙交酯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检测聚乙交酯丙交酯( 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 copolymers , PLGA)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探讨作为细胞支架的可能性. 方法:将 SD大鼠 2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5组,在其背部埋置 PLGA海绵状膜.不同时相点取材,做组织学观察.用 PLGA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结果: PLGA海绵状膜在体内两三周后有大量细胞长入并伴新生血管形成,炎性细胞较少. 4周开始降解, 8周完全降解.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其细胞毒性为 1级. 结论:此种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速率,可以作为细胞支架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

    作者:刘志国;岳茂兴;李学彪;刘旺;陈玉林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bcl-2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意义

    目的:构建人 Bcl-2基因的转基因表达载体用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以便深入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基因机制. 方法: 利用 RT-PCR技术,用包含 bcl-2 cDNA的引物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扩增得到一约为 708bp的 DNA片段,克隆后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经 RT-PCR扩增获得的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目的基因测序与国外报道的参考序列相比,序列同源性为 99%. 结论:以 pEGFP-C1载体作为真核表达载体,形成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的融合基因,可以用于转基因的研究.

    作者:薛荣亮;吕建瑞;蔡英敏;李伟;吴刚;雷晓鸣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 (PDGF)刺激后各种成纤维细胞中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的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研究瘢痕特别是瘢痕疙瘩发病过程中 ERK的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印迹 (IB) 方法检测 5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rNHDF)及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NHDF)的 ERK表达及其蛋白磷酸化. 结果:①无刺激条件下, ERK 在 KFB,rNHDF及 NHDF中的表达及磷酸化无差异.② PDGF-BB刺激后 ,3组成纤维细胞 ERK磷酸化增强 ,非磷酸化含量无明显改变.③ DGF-BB刺激后, KFB中 ERK蛋白磷酸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成纤维细胞. 结论 :瘢痕疙瘩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可能与 KFB内 PDGF结合位点自身磷酸化和 ERK的磷酸化增强有关.

    作者:刘传君;鲍卫汉;陈东明;田原真也;邹炅城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 2组(各组 n=10),即对照组和远程预处理 (RPC)组.所有动物脊髓缺血前 1 h戊巴比妥钠麻醉动物( 30 mg/kg, iv). RPC组动物麻醉后进行双后肢短暂缺血 2次(充气式压力止血带环扎双后肢,压力 26.6 kPa,阻断 10 min,松开 10 min,再阻断 10 min),后一次缺血后再灌注 30 min,阻闭肾下腹主动脉 20 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对照组动物不进行双后肢短暂缺血,其余同 RPC组.再灌注后 4,8,12,24和 48 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再灌注 48 h后,处死动物取脊髓( L5~ 7),石蜡包埋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RPC组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0);与对照组相比, RPC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 (P=0.000),且神经功能评分与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r= 0.868, P< 0.01). 结论 :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熊利泽;雷毅;董海龙;王强;陈绍洋;路志红;朱妙章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肌损伤浸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其增殖的影响以及成肌诱导作用. 方法:分离、扩增小鼠骨髓 MSCs,以切割伤及液氮冻伤法建立肌损伤并提取伤后 8~ 72 h的伤浸液,以 Bradford比色法检测其蛋白含量并选取含量高的时相组,以四唑盐( MTT)法检测该组伤浸液对 MSCs增殖的影响,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其作用后生肌调控因子中生肌素( myogenin)的表达. 结果 :肌损伤后 12 h时的伤浸液蛋白含量高;作用于 MSCs后可明显增强 MSCs的增殖能力,但并不能诱导 MSCs表达 myogenin. 结论 :肌损伤浸液可促进 MSCs的增殖但对 MSCs无成肌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王劲;罗成基;冉新泽;徐辉;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拉丁方设计在脊柱生物力学对比试验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脊柱生物力学实验客观评价拉丁方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通过一项具体生物力学实验,比较拉丁方设计与其他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结果:由于实验设计合理,仅需 3具标本,完成实验,而其他试验涉及至少需 12具标本.并且保证了实验条件的稳定性. 结论:在脊柱生物力学试验中,拉丁方设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者:谭映军;潘显明;权毅;李延;黄钢;马泽辉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皮肤组织工程中毛囊外根鞘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角蛋白表达的意义

    目的:通过培养人毛囊外根鞘细胞群,观察其增殖活性及细胞角蛋白 K19的表达. 方法 :利用人头皮拔出的毛发,以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毛囊外根鞘细胞,用四氮噻唑蓝( MTT)法比较其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用免疫组化检测培养外根鞘细胞中细胞角蛋白 K19的表达. 结果 :外根鞘细胞具有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而且在培养的外根鞘细胞中有大量细胞角蛋白 K19阳性的细胞. 结论 :由于外根鞘细胞具有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同时含有大量 K19阳性细胞,可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麦跃;史春梦;屈纪富;粟永萍;徐辉;程天民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肌力训练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进行性疾病,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弹响、畸形、有时伴有关节肿胀为主要表现.对 100例膝骨关节炎( OA)稳定期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行为能力( FSI)评价,结果治疗后好于治疗前.

    作者:朱宁;朱天涛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小间隙外膜袖缝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30例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对位与神经再生效果密切相关,虽然很多研究工作致力于对接技术的不断改进,包括形态学、酶组织化学及电刺激等方法,但未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神经对位困难仍是阻碍神经再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多实验表明,神经再生具有远端趋化性特点,由此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小间隙缝合,是改善神经对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绍安;刘宁富;肖晓桃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C57BL/6近交系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建设性描述肺癌损害程度的指标

    目的:建立肺癌动物模型,探讨肺癌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 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C57BL/6小鼠腋部皮下,制备肺癌模型.观测佳接种剂量,成瘤率,发瘤平均潜伏期,平均存活时间,平均瘤重,肿瘤体积动态变化,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检测瘤内血流丰富程度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 :佳接种剂量为 1× 106个细胞,成瘤率 80%,发瘤平均潜伏期为( 6.3± 0.4) d;平均存活时间为( 28.0± 2.5) d;平均瘤重( 9.13± 0.03) g; CDE: 70%为Ⅲ级, 30%为Ⅳ级,频谱 (PS)为 75.30 cm/s,阻力指数( RI)为 0.45. 结论 :Lewis肺癌细胞诱发肺癌模型在实验肺肿瘤研究中可作为首选造模方法.

    作者:李春艳;王颖;刘浩;林春艳;李景鹏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 ,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 23例癌旁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并计数 MVD. 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 MVD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 (P< 0.01.F=25.61,29.72).肿瘤复发组 MVD显著高于无复发组 (P< 0.01,t=3.20).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高 MVD病例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 MVD的病例 (P< 0.05,χ 2=26.65). 结论: MVD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郑凯;张绍增;王养民;衡玲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与策略

    血管化和骨再生是骨愈合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体内后同样必须迅速建立充分的血供,为种子细胞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目前随着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生成的措施,包括:①包裹血管束法.②预构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化骨肌骨瓣.③带血管蒂筋膜包裹法.④复合血管内皮细胞.⑤应用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血管生成是一个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生物力学刺激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可以概括为血管新生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形成阶段、塑形和改建阶段.从血管生成的机制出发,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新的研究措施将向两个方面深入发展:①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时同时构建人工网状脉管系统.②更合理地利用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或细胞.这些技术方法的完善,将为扩大组织工程化骨的应用范围和提高修复的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诱导人永生化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研究反转录病毒( hTERT)基因诱导的人永生化成骨细胞系 Clone5的生物学特性 , 包括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是否恶性变. 方法 :收集 30~ 31代 Clone5和 6~ 7代人成骨细胞( hOB),绘制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特征,软琼脂集落实验和裸鼠致瘤实验检测 Clone5是否恶性变. 结果:由生长曲线计算出细胞倍增时间: hOB: 190 h ;Clone5:62 h;曲线显示 Clone5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 Clone5细胞周期中 G1期细胞占 53.46%, S期细胞占 28.24%,凋亡率为 0.76%, hOB G1期细胞占 79.81%, S期细胞占 19.76%,凋亡率为 33.33%.和 hOB相比, Clone5 G1期细胞比例减少, S期比例增加,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软琼脂集落实验未见细胞团形成,裸鼠接种不致瘤. 结论:转导 hTERT基因的 Clone5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凋亡率降低,且未发生恶性变,可用做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研究正常骨生理、生化的工具细胞.

    作者:殷晓雪;陈仲强;党耕町;郭昭庆;马庆军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重组人血小板因子4真核表达载体

    目的: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重组人血小板因子 4基因( platelet factor 4, PF4)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人工合成 PF4基因模板,通过 PCR方法扩增 PF4-cDNA,然后克隆至 pUC19克隆载体,经序列测定后重组入 p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瞬式转染至 COS7细胞中. 结果 :获得了 PF4-c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 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一致.重组质粒酶切鉴定表明, PF4基因已与 p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正确连接.荧光显微镜示,此载体成功转染至 COS7细胞中,并获得有效表达. 结论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的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 PF4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有效表达,为下一步研究其在真核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陈衍;杨岚;朱帮福;纪宗玲;陈苏民;任军 刊期: 2003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