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57BL/6近交系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建设性描述肺癌损害程度的指标

李春艳;王颖;刘浩;林春艳;李景鹏

关键词:肺肿瘤, 小鼠, 近交 C57BL, 疾病模型, 动物
摘要:目的:建立肺癌动物模型,探讨肺癌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 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C57BL/6小鼠腋部皮下,制备肺癌模型.观测佳接种剂量,成瘤率,发瘤平均潜伏期,平均存活时间,平均瘤重,肿瘤体积动态变化,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检测瘤内血流丰富程度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 :佳接种剂量为 1× 106个细胞,成瘤率 80%,发瘤平均潜伏期为( 6.3± 0.4) d;平均存活时间为( 28.0± 2.5) d;平均瘤重( 9.13± 0.03) g; CDE: 70%为Ⅲ级, 30%为Ⅳ级,频谱 (PS)为 75.30 cm/s,阻力指数( RI)为 0.45. 结论 :Lewis肺癌细胞诱发肺癌模型在实验肺肿瘤研究中可作为首选造模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真皮支架聚乙交酯丙交酯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检测聚乙交酯丙交酯( 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 copolymers , PLGA)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探讨作为细胞支架的可能性. 方法:将 SD大鼠 2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5组,在其背部埋置 PLGA海绵状膜.不同时相点取材,做组织学观察.用 PLGA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结果: PLGA海绵状膜在体内两三周后有大量细胞长入并伴新生血管形成,炎性细胞较少. 4周开始降解, 8周完全降解.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其细胞毒性为 1级. 结论:此种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速率,可以作为细胞支架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

    作者:刘志国;岳茂兴;李学彪;刘旺;陈玉林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骨修复材料低温软化酶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目的: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异种骨修复材料. 方法:采用 1∶ 1甲醇 /氯仿对猪股骨密质骨进行脱脂,然后用酶处理脱脂猪骨. 结果 :经酶解液中羟脯氨酸检测、酶处理骨中色氨酸检测和酶处理后猪骨力学性能的测定,表明脱脂和酶处理对猪骨胶原破坏轻微,对保持异种(猪)骨基质的天然状态无有害影响. 结论 :异种(猪)骨有望成为优良的骨缺损的修复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作者:夏烈文;王远亮;何创龙;杨立华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新型聚DL-乳酸/藻酸钙填充材料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藻酸钙凝胶( CAG)复合聚 DL-乳酸( PDLLA)制备的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探讨材料优化机制,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 方法 :将 PDLLA和 PDLLA/CAG材料采用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相同孔径范围( 150~ 300 μ m)的三维多孔材料, 45例 1 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分为 3组,分别植入 2种材料和作空白对照,术后 2, 4, 8, 12周行 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生成状况, 8,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评价骨生成质量. 结果 :泡沫状 PDLLA/CAG材料 12周三点折弯强度为 (52.38± 2.56) MPa,纯 PDLLA为 (29.83± 3.14) M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PDLLA/CAG与 PDLLA在术后各时期骨形成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1). 结论: PDL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制成泡沫状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 CAG的加入促进了多孔 PDLLA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骨传导能力,提高了骨生成的质量;泡沫状 PDLLA/CAG复合材料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作者:闵少雄;靳安民;朱立新;田京;张辉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肌损伤浸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其增殖的影响以及成肌诱导作用. 方法:分离、扩增小鼠骨髓 MSCs,以切割伤及液氮冻伤法建立肌损伤并提取伤后 8~ 72 h的伤浸液,以 Bradford比色法检测其蛋白含量并选取含量高的时相组,以四唑盐( MTT)法检测该组伤浸液对 MSCs增殖的影响,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其作用后生肌调控因子中生肌素( myogenin)的表达. 结果 :肌损伤后 12 h时的伤浸液蛋白含量高;作用于 MSCs后可明显增强 MSCs的增殖能力,但并不能诱导 MSCs表达 myogenin. 结论 :肌损伤浸液可促进 MSCs的增殖但对 MSCs无成肌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王劲;罗成基;冉新泽;徐辉;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与策略

    血管化和骨再生是骨愈合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体内后同样必须迅速建立充分的血供,为种子细胞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目前随着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生成的措施,包括:①包裹血管束法.②预构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化骨肌骨瓣.③带血管蒂筋膜包裹法.④复合血管内皮细胞.⑤应用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血管生成是一个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生物力学刺激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可以概括为血管新生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形成阶段、塑形和改建阶段.从血管生成的机制出发,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新的研究措施将向两个方面深入发展:①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时同时构建人工网状脉管系统.②更合理地利用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或细胞.这些技术方法的完善,将为扩大组织工程化骨的应用范围和提高修复的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C57BL/6近交系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建设性描述肺癌损害程度的指标

    目的:建立肺癌动物模型,探讨肺癌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 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C57BL/6小鼠腋部皮下,制备肺癌模型.观测佳接种剂量,成瘤率,发瘤平均潜伏期,平均存活时间,平均瘤重,肿瘤体积动态变化,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检测瘤内血流丰富程度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 :佳接种剂量为 1× 106个细胞,成瘤率 80%,发瘤平均潜伏期为( 6.3± 0.4) d;平均存活时间为( 28.0± 2.5) d;平均瘤重( 9.13± 0.03) g; CDE: 70%为Ⅲ级, 30%为Ⅳ级,频谱 (PS)为 75.30 cm/s,阻力指数( RI)为 0.45. 结论 :Lewis肺癌细胞诱发肺癌模型在实验肺肿瘤研究中可作为首选造模方法.

    作者:李春艳;王颖;刘浩;林春艳;李景鹏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 ,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 23例癌旁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并计数 MVD. 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 MVD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 (P< 0.01.F=25.61,29.72).肿瘤复发组 MVD显著高于无复发组 (P< 0.01,t=3.20).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高 MVD病例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 MVD的病例 (P< 0.05,χ 2=26.65). 结论: MVD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郑凯;张绍增;王养民;衡玲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分期康复训练促进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手指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

    为了预防断指再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的成功率,对 114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按早、中、晚期实施系统的健康指导,经 0.5~ 1年的跟踪随访,成活率为 94.8 %.

    作者:程国玲;李克芳;张付芝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带状疱疹患者的神经痛与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 128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抽签分为 4组,每组 32例,Ⅰ组只应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及营养神经的药物.Ⅱ组除Ⅰ组药物外及早加用适量激素.Ⅲ组除Ⅰ、Ⅱ组药物加用针灸疗法.Ⅳ组采用综合治疗,除Ⅲ组治疗外再加用中药口服.各组治疗疗程相同.使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 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使用情绪评分及遗留症工作或家务能力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测试. 结果:治疗后 VAS评分Ⅳ组与前 3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情绪评分治疗前后各组自身对照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采用第Ⅳ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能达到满意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作者:谢继红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遗传性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通过对人遗传性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观察肿瘤软骨细胞的生长特性及相关生物学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骨软骨瘤细胞学起因奠定基础. 方法:原代培养遗传性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软骨细胞并进行传代,进行活细胞形态观察,同时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及贴壁率,与正常人关节软骨细胞做对照. 结果:原代细胞在经过完全消化后,细胞活力仍达到 95%.传代后骨软骨瘤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呈现星形,树突增多,细胞内颗粒多且明显.骨软骨瘤细胞增殖随着传代的增加减慢,第 2代细胞增殖能力已经与原代细胞产生明显差别 (P< 0.01,t=3.203).原代骨软骨瘤细胞在 24 h内大部分贴壁,随着传代的增加,细胞贴附能力下降,第 4代细胞贴壁率与原代细胞产生明显区别 (P< 0.01,t=4.611). 结论:体外培养的骨软骨瘤细胞从形态,生物学特性(细胞增殖情况、细胞贴附能力)均不同于正常软骨细胞,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遗传骨软骨瘤的病因学奠定一定的体外培养基础.

    作者:杨柳;罗卓荆;颉强;靳小兵;Danny Chan;Wing-Sum Hui;Jian-Dong Huang;Kenneth M.C.Cheung;Kathryn S.E.Cheah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 (PDGF)刺激后各种成纤维细胞中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的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研究瘢痕特别是瘢痕疙瘩发病过程中 ERK的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印迹 (IB) 方法检测 5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rNHDF)及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NHDF)的 ERK表达及其蛋白磷酸化. 结果:①无刺激条件下, ERK 在 KFB,rNHDF及 NHDF中的表达及磷酸化无差异.② PDGF-BB刺激后 ,3组成纤维细胞 ERK磷酸化增强 ,非磷酸化含量无明显改变.③ DGF-BB刺激后, KFB中 ERK蛋白磷酸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成纤维细胞. 结论 :瘢痕疙瘩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可能与 KFB内 PDGF结合位点自身磷酸化和 ERK的磷酸化增强有关.

    作者:刘传君;鲍卫汉;陈东明;田原真也;邹炅城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常见骨及关节损伤的康复需求

    关节脱位和各种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容易发生脱位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其次是髋关节.关节脱位的及时复位、固定有利于损伤关节囊的修复,损伤软组织也需要手术修复或 /和固定来获得恢复,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则是恢复软组织和关节功能的关键.脊柱、四肢骨折不但损伤严重,而且恢复费时,处置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终身.康复的早期介入可以减少功能受限的发生,伤后及时积极的治疗可能避免永久性功能受限的发生,对于存在永久功能受限的患者,还可以应用康复手段,通过代偿、补偿、矫正、适应等方式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活动和参与能力,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骨关节损伤治疗的终目标是损伤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但骨科临床治疗往往只能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要实现功能的大恢复,常常需要应用康复医学的方法来解决.

    作者:熊恩富;蓝群;杨霖;熊淑芳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bcl-2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意义

    目的:构建人 Bcl-2基因的转基因表达载体用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以便深入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基因机制. 方法: 利用 RT-PCR技术,用包含 bcl-2 cDNA的引物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扩增得到一约为 708bp的 DNA片段,克隆后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经 RT-PCR扩增获得的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目的基因测序与国外报道的参考序列相比,序列同源性为 99%. 结论:以 pEGFP-C1载体作为真核表达载体,形成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的融合基因,可以用于转基因的研究.

    作者:薛荣亮;吕建瑞;蔡英敏;李伟;吴刚;雷晓鸣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护理指导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膝关节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开展,可使患者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进行护理指导,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小丽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应用腹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并早期康复干预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37例手部损伤患者清创后应用腹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修复缺损,创面愈合后即开始手功能康复治疗.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 0.5~ 2年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好.

    作者:纪文军;冯玉柱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不同穴位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兔脊髓缺血耐受效果的对比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佳的预处理方案. 方法: 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4组(各组 n=8),即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委中穴组及足三里穴组.对照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 1 mL/kg,连续 5 d;戊巴比妥钠组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 30 mg/kg, 连续 5 d;委中穴和足三里穴组每天在戊巴比妥钠( 30 mg/kg)麻醉下,电针分别刺激委中穴和足三里穴 60 min/d, 连续 5 d.后一次预处理后 24 h,夹闭肾下腹主动脉 20 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再灌注后 4,8,12,24和 48 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再灌注 48 h后,深麻醉下处死动物取脊髓( L5~ 7),制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再灌注后 48 h电针预处理委中穴和足三里穴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足三里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明显低于委中穴组 (P=0.001);对照组与戊巴比妥钠组相比,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神经元计数无显著性差别 (P=1.0和 P=0.873). 结论: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刺激委中穴优于刺激足三里穴的效果.

    作者:雷毅;熊利泽;曾毅;孙永柱;陈绍洋;王强;杨静;贺大银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45例近期疗效随访分析

    目的:初步了解、评价不同髋关节疾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HR)的近期疗效,对 THR术前适应证的选择提供指导. 方法:通过对 145例首次 THR患者随访取得 59例( 60髋)完整随访资料,随访 34~ 69个月,平均 47个月.其中诊断为新鲜股骨颈骨折 16例( 27.1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5例( 25.42%);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8例( 13.56%);骨性关节炎 7例( 11.86%);双侧髋关节病变 9例( 15.25%);股骨颈肿瘤 3例( 5.08%),类风湿性髋关节炎 1例( 1.69%).依据诊断将患者分为 4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鲜股骨颈骨折组由术前 21.6分恢复到术后 82.5分(平均 63.5岁);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由 45.7分恢复到 86.3分( 56.9岁);股骨颈陈旧性骨折组由 37.7分恢复到 91.6分( 58.9岁);骨性关节炎组由 35.0分恢复到 81.6分( 59.5岁).术后 1例( 1.7%)出现重度疼痛、活动严重受限; 2例( 3.4%)中度疼痛,活动受限; 2例( 3.4%)术后 6周内曾经发生脱位,手法复位后未再并发. 1例( 1.7%)术后 3年股骨骨折,骨折前功能评定优良;其他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均具有良好疗效,在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组置换术后 Harris评分较高,但与其他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及术后功能锻炼是髋关节置换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郭林;杨柳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皮肤组织工程中毛囊外根鞘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角蛋白表达的意义

    目的:通过培养人毛囊外根鞘细胞群,观察其增殖活性及细胞角蛋白 K19的表达. 方法 :利用人头皮拔出的毛发,以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毛囊外根鞘细胞,用四氮噻唑蓝( MTT)法比较其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用免疫组化检测培养外根鞘细胞中细胞角蛋白 K19的表达. 结果 :外根鞘细胞具有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而且在培养的外根鞘细胞中有大量细胞角蛋白 K19阳性的细胞. 结论 :由于外根鞘细胞具有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同时含有大量 K19阳性细胞,可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麦跃;史春梦;屈纪富;粟永萍;徐辉;程天民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诱导人永生化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研究反转录病毒( hTERT)基因诱导的人永生化成骨细胞系 Clone5的生物学特性 , 包括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是否恶性变. 方法 :收集 30~ 31代 Clone5和 6~ 7代人成骨细胞( hOB),绘制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特征,软琼脂集落实验和裸鼠致瘤实验检测 Clone5是否恶性变. 结果:由生长曲线计算出细胞倍增时间: hOB: 190 h ;Clone5:62 h;曲线显示 Clone5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 Clone5细胞周期中 G1期细胞占 53.46%, S期细胞占 28.24%,凋亡率为 0.76%, hOB G1期细胞占 79.81%, S期细胞占 19.76%,凋亡率为 33.33%.和 hOB相比, Clone5 G1期细胞比例减少, S期比例增加,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软琼脂集落实验未见细胞团形成,裸鼠接种不致瘤. 结论:转导 hTERT基因的 Clone5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凋亡率降低,且未发生恶性变,可用做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研究正常骨生理、生化的工具细胞.

    作者:殷晓雪;陈仲强;党耕町;郭昭庆;马庆军 刊期: 2003年第26期

  • 马钱子碱对一氧化氮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马钱子碱对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在体外诱导的兔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新西兰兔软骨细胞,分别加入硝普钠 (SNP)培养 12,24,48 h,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软骨细胞凋亡的变化,并以不同剂量马钱子碱加入 NO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体系培养 24 h,采用 annexin V/PI方法检测凋亡情况. 结果:在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加入硝普钠 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凋亡率为 (38.7± 6.5)%.空白对照组为 (2.4± 1.4)% (t=10.90,P< 0.01),透射电镜可见典型软骨细胞早期凋亡形态改变,并有一定时间依赖性,加入不同剂量马钱子碱,其凋亡率明显下降,并以高剂量为显著为( 2.9± 1.1)%.马钱子碱高剂量组加入硝普钠后与正常软骨细胞组比较,二者凋亡率无显著差异性 (t=0.51,P >0.05). 结论:硝普钠在体外能诱导软骨细胞凋亡,马钱子碱能明显降低 NO诱导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提示马钱子碱能有效治疗骨关节炎,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早期凋亡有关.

    作者:张梅;李平;陈朝晖;汪健;翟志敏 刊期: 2003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