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迭代重建算法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苟文静;刘士远;于红;李琼;陈如谭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辐射剂量, 迭代重建
摘要:目的 对比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使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与标准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使用滤过反投影法(FBP)的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256层螺旋CT,选取1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对于心率≤6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门控扫描方式,心率>65次/min的患者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方式.将12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下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低剂量组均使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行图像重建,常规剂量组均使用FBP行图像重建.将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分为9个节段评价,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噪声和有效剂量(ED)测量记录用于图像评价.结果 回顾性门控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ED分别为8.29±1.22和4.29±1.22,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剂量降低了49%(P<0.01);前瞻性门控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ED分别为3.03±0.53和1.40 ±0.13,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剂量降低了54%(P<0.01);回顾性门控扫描方式和前瞻性门控扫描方式下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图像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及降主动脉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iDose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诊断自发性肾动脉夹层并发肾梗死一例

    患者男,43岁.突发发热、左侧胁腹痛,进行性加重,既往无类似症状,无腹部创伤、结缔组织病、血管炎、感染和炎症.高血压病史4年,高时约170/120 mmHg(1 mmHg=0.133 kPa),平日服用降压药.体检:体温38.5℃,血压150/95mmHg,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左脊肋角叩击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其父3年前死于高血压脑出血.肾动脉CTA:左肾动脉开口位置略低于右肾动脉,左肾动脉中远段增粗,内见长约2.1 cm低密度线样影,将肾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夹层延伸至左肾动脉前支起始处,前支腔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充盈缺损,左肾中下部肾组织低灌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左肾动脉夹层和部分肾梗死.

    作者:齐琳;毛定飚;滑炎卿;沈岚;陈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检出率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目的 比较超声(uS)、CT、MRI在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同时做过US、CT、MRI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表现,以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参考标准,将其分为脂肪肝组(41例)和非脂肪肝组(88例),以比较两组分别用US、CT、MRI3种检查方法对肝内局灶性病变数目的检出率.结果 US对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2.50%、70.97%(P=0.003);CT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70%、85.71% (P =0.002);MRI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8.75%、87.56%(P=0.780).结论 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且不受脂肪肝背景的影响,而US和CT在脂肪肝背景下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均受到影响.

    作者:李园园;吴嗣泽;李继振;朱志清;苑克慧;林小弟;李小华;李韩建;涂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定量CT评价三维适形放疗后肺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CT肺功能定量指标分析对三维适形放疗(3DCRT)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后行3DCRT的52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调取每位患者3DCRT之前与之后第1、3、6、9、12个月影像随访资料,由3位高级职称医师对肺部影像表现作出评价,并对发现的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分级,同时利用西门子工作站Pulmo软件进行CT肺功能定量分析,观察相关CT定量指标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DCRT后第1个月CT肺功能定量分析发现:“PI-900/-801”值较放疗前降低(t=1.710,P<0.05),有42例减低,10例稍增高;“PI-800/-701”、“双侧肺的肺平均密度(MLD)”等数值较放疗前均无明显变化(t=1.315,P>0.05);而通过肺部CT影像形态学改变有22例.3DCRT后第3个月CT肺部定量分析示,“PI-900/-801”值52例均出现明显降低(t=2.573,P<0.01),患侧肺“PI-800/-701”及“MLD”明显增高(t=2.611;t=2.6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肺部CT影像形态学观察所照射肺野透亮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利用定量CT肺功能“PI-900/-801”指标能够发现3DCRT后第1个月复查肺部影像形态学结果为阴性的肺部放射性轻微损伤,其对临床提前干预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曾俊杰;田志雄;曹阳;吴光耀;徐丽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能量CT成像在肺部疾病中的新应用研究

    一直以来,CT成像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T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给肺部疾病的诊疗带来巨大变革.目前,能量成像作为一种崭新的CT成像技术开始走进临床工作,1973年CT的发明人Hounsfield在对CT的描述中提到用多个能量点成像以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区分和定性;而能量CT成像的发展经历了双能减影和能谱成像两个阶段.

    作者:包如意;李梦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宝石能谱CT碘含量测定对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能谱CT定量碘基物质图对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CT常规平扫与能谱增强扫描,获得单能量图像及碘基物质图,测量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的碘含量、单能量点75 KeV下的CT值.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CT发现38处位于外周带的可疑病灶,穿刺活检证实20处为PCa,18处为BPH.所有时相PCa及BPH两组的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动脉期PCa[(1.90±0.70)g/L],BPH[(0.99±0.32) g/L](P=0.01);静脉期PCa[(2.46±0.40) g/L],BPH[(1.89±0.41)g/L] (P =0.01);实质期PCa[(2.58±0.59)g/L],BPH[(1.90±0.51)g/L] (P =0.02).结论 宝石能谱CT定量测定前列腺病灶的碘含量是鉴别早期PCa及BPH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晓斐;李剑颖;邹爱华;沙建军;路青;华小兰;许建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显微线圈MR皮肤成像判断烧伤程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线圈3 T MR皮肤成像判断皮肤烧伤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15头中华小型猪,选取两侧臀部皮肤制备浅Ⅱ度、深Ⅱ度及Ⅲ度烧伤模型,测量烧伤大体范围.使用显微线圈,在3TMR扫描仪上行T1WI 、T2WI 、PDW-SPAIR成像.对烧伤皮肤切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测量,并与MRI图像进行对照.结果 MRI测得的各度烧伤范围较大体范围更大(P<0.05),MRI对各度烧伤深度的判断与病理深度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显微线圈3TMR皮肤成像是一种无创、准确、客观地判断皮肤烧伤程度的方法.

    作者:余鸿鸣;范海建;李茗;朱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DWI-MR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继发阻塞性肺实变中的价值

    目的 前瞻性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MRI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继发阻塞性肺实变中的价值,并与PET/CT比较.方法 对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8 ~71岁,平均49岁)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并符合纳入标准条件的患者行MRI胸部扫描,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DWI扫描.在T2WI及DWI图上测量肿瘤与阻塞性肺实变区的信号值及背景噪声值,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相应的ADC值,计算T2WI及DWI上病变区(肿瘤及阻塞性肺实变)的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测量ADC图上病变区(肿瘤及阻塞性肺实变)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及统计分析.对常规T2WI及DWI-MRI图像的CNR,肿瘤与肺实变区域的平均ADC值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平均ADC值的比较均采用Mann-Whitney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 伴阻塞性肺实变的不同病理类型的中央型肺癌:(1)瘤体与阻塞性肺实变均能在DWI及PET/CT图像上区分开,其中5例在常规T2WI上不能区分;(2)DWI的CNR显著高于常规T2WI(P< 0.0001);(3)瘤体在DWI上呈明亮高信号,继发的阻塞性肺实变信号较低;(4)瘤体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其继发阻塞性肺实变的平均ADC值[(1.83±0.58) mm2/s vs(2.90±0.26)mm2/s] (P< 0.0001);(5)小细胞肺癌的ADC值显著高于鳞状细胞癌和腺癌(P< 0.0001).结论 由于可以提供常规T2WI不能反映的信息,DWI-MRI可用于鉴别中央型肺癌和继发阻塞性肺实变,其中ADC值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辅助诊断参数.随着DWI-MRI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成为PET/CT的一种可替代检查方法.

    作者:杨蕊梦;罗良平;李龙;魏新华;刘灶松;江新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药联合理疗对预防输卵管再通术后粘连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理疗在预防输卵管再通术后粘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经输卵管造影证实为输卵管阻塞并行输卵管再通术成功者共154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80例采用中药联合理疗;对照组74例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后了解其受孕情况,受孕者默认为输卵管再通成功,未孕者再次进行输卵管造影,观察其输卵管粘连情况.然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实验组受孕率为55.0%,再粘连率为22.6%;对照组受孕率为33.8%,再粘连率为44.4%.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8,P<0.01).结论 中药联合理疗对输卵管再通术后再粘连的预防有显著作用,有助于提高输卵管再通术后患者的受孕率,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王瑞锋;张孟增;孙玉娟;郭强;路延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罕见肱骨外髁闭合性骨折碎片移位误诊一例

    患者女,29岁.左侧肘部摔伤后4h入院.体检:左肘关节屈曲畸形,伸直受限,内外侧髁均有压痛,肿胀明显.X线片示左肱骨内外髁骨折(图1、2).入院后左肘部CT及三维重建示:左肱骨内外髁粉碎性骨折(图3、4).在臂丛麻下行左肱骨髁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先由内侧入路切开,找到碎骨片,但无法找到肱骨内侧髁的骨折面,所见均为光滑骨皮质.追问患者病史,有外伤后再次被动牵拉病史.复阅CT片,考虑为肱骨外髁粉碎性骨折,骨折块经关节腔移位至内髁.做外侧切口,见骨折呈粉碎性改变,局部骨质缺损,将内侧骨片填塞后复位,使用两枚克氏针及一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第二天复查肘关节正侧位片示内侧髁骨皮质光整(图5、6).

    作者:秦练;邱晓明;陈崎;周赤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支气管动脉的CT解剖分型

    目的 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支气管动脉(BA)解剖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36例患者的动脉期CT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获得BA三维重组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结果 BA共计显示358支,其中右BA 188支,左BA 170支.R1L1型者占50.0% (68/136),R2L1型者占24.3% (33/136).在BA的解剖分型中,右BA常见于Ⅰ型(77/188,41.0%);左BA多见于Ⅳ型(110/170,64.7%).100% (77/77)Ⅰ型,59.3%(32/54)Ⅱ型和100% (9/9)Ⅴ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83.3% (40/48)Ⅲ型和56.4% (62/110)Ⅳ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BA胸主动脉起始端位于气管隆突上下2 cm范围内者占85.6% (255/298).结论 BA的CT解剖分型结合其胸主动脉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地实施BA介入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周金亮;龚建平;钱铭辉;张伟;张博;蔡武;亓昌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海马波谱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中的应用

    目的 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及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海马代谢物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所有实验者被分为3组:ACOP组17例、DEACMP组43例及正常对照组30名,并按年龄将3组分别分成年轻组(<50岁)和年老组(≥50岁).所有病例均分别行双侧海马区磁共振波谱检查,采用单体素分辨自旋回波序列的点解析波谱法采集数据,记录双侧海马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正常对照组左右两侧海马NAA/Cr、Cho/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轻组NAA/Cr P=0.558、Cho/Cr P=0.566;年老组NAA/CrP=0.546、Cho/CrP=0.894).(2)年轻组NAA/Cr数值:对照组、ACOP组、DEACMP组数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5,P=0.01).(3)年轻组Cho/Cr数值依上顺序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P=0.005).(4)年老组NAA/Cr:对照组高于ACOP组与DEAC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12);组内比较ACOP组与DEACM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5)年老组Cho/Cr:对照组低于ACOP组与DEAC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931,P=0.026);组内比较对照组与ACOP组、ACOP组与DEACM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684,P=0.479).结论 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准确反映ACOP患者急性期与迟发脑病期海马区代谢变化,为评估病情的严重性与早期诊断及预防DEACMP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高敏;邱传亚;周玉荣;蒋珊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胎儿胸部发育异常的MRI应用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胎儿胸部发育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例产前超声发现胎儿胸部发育异常者行MRI检查,分析胎儿胸部发育异常的MRI表现.结果 11例中肺发育不良1例,先天性膈疝3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5例,肺隔离症2例.产前MRI检查对于得到随访结果的9例胎儿均诊断正确.结论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及大视野的优点,且不受羊水量多少的影响,对于胎儿胸部发育异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产科胎儿超声检查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

    作者:唐雯娟;虞凌明;张军;韩燕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输尿管病变位于左侧4例,右侧4例,双侧1例.X线表现为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和狭窄;在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MRI表现为T1WI上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的结节或肿块.结论 CT和MRI可显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受累的深度及范围,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CT和MRI优于X线.

    作者:沈岚;齐琳;吴昊;毛定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内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一例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o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tumor,FDCS)为一类起源于滤泡树突细胞(fo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的罕见恶性肿瘤,早于1986年由Monda等[1]命名并报道.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的FDCS约100例,但多集中于FDCS的病理学及病因学,很少涉及到该病的影像学表现.我院病理确诊一例FDCS,有详细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林;崔磊;何伯圣;龚沈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于MRI-DTI的胼胝体微结构增龄性改变研究

    目的 探讨在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弥散特性可能的变化特点,以期有助于脑老化机理的研究,为后续疾病状态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28名健康中老年人间隔5年进行两次头颅磁共振扫描,将胼胝体作为研究对象.间隔5年分别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分别在胼胝体嘴部、膝部、前1/3处、后1/3处、压部设感兴趣区(ROI)提取各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λ1、λ2、λ3、线状各向异性(CL)、球形各向异性(CS)、面状各向异性(CP)、AR、VR值].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各ROI诸扩散张量量化指标的纵向变化特点.结果 胼胝体膝部部分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值(λ3、CS、VR值)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4个ROI所有测量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ROI FA、ADC、λ1、λ2、CL、CP及AR值等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有助于探究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微结构变化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高燕军;王静;邬小平;马鸣岳;刘红生;杨军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MRI诊断

    目的 探讨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的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27例临床触及乳腺肿块而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的患者术前一周内行DCE-MRI的影像资料,回顾分析经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时间-信号曲线(TIC)等方法处理后的图像,从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讨病变特点.结果 21例(77.8%)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19例表现为多发斑点状、结节状强化,2例表现为局限性强化;6例(22.2%)表现为肿块样强化.TIC:17例(63.0%)表现为早期缓慢流人,10例(37%)表现为早期中度流入.延迟期19例(70.4%)表现为Ⅰ型曲线(渐进型),8例(29.6%)表现为Ⅱ型曲线(平台型).结论 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多为双侧乳腺多发斑点状、结节状强化,体积均较小,强化程度低,TIC早期缓慢或中度流入,延迟期以流入型为主.

    作者:于艳妮;董光;李明志;耿海;李春梅;张涛;张强;张书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卵巢静脉综合征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卵巢静脉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卵巢静脉综合征患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见输尿管卵巢静脉骑跨处梗阻并其上扩张,其中4例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0例右肾结石,其中8例为多发,右肾积水明显,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不同程度变薄,2例见膀胱结石.卵巢静脉直径5 ~13 mm,2例在子宫周围见到曲张静脉,1例左侧卵巢静脉直径>7 mm.结论 卵巢静脉综合征多为右侧卵巢静脉受累,其发生与盆腔淤血综合征有关,CT对卵巢静脉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宋黎涛;王瑞芝;周磐石;盛伟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离子型对比剂在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碘海醇在新生儿消化道造影检查中对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消化道畸形而无法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31例患儿采取口服或胃管给碘海醇的方法行消化道病变的检查.结果 消化道畸形26例(3例食管闭锁,2例食管裂孔疝,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5例十二指肠闭锁,6例环状胰腺,3例肠旋转不良,2例空肠闭锁),3例吞咽功能紊乱,2例特发性胃扭转伴胃食管返流,其中手术26例.结论 口服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检查,可以拓宽消化道检查的范围,弥补消化道钡剂检查的不足,是一种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的方法.

    作者:李京恩;盛茂;王琪;郭万亮;刘玉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对照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结果 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 ±0.46) mm,标本解剖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28.52±3.45) mm、(4.52 ±0.24) mm,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正位、侧位血管直径分别为(3.46±0.46) mm、(3.12±0.31)mm,血管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结论 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晓红;李晓鹏;李培;付升旗;范锡印;牛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的CT与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目的 探讨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黏液纤维肉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组织病理性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9例)、黏液纤维肉瘤(3例)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表现对照.结果 共检出肿瘤23个.侵袭性纤维瘤病7个,2个呈膨胀性生长,5个呈浸润性生长,CT像上呈等低密度,T1WI上呈低信号,T2WI/FS上信号明显增高.肿块内夹杂线样、条索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个,均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密度/信号不均匀,常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明显欠均匀强化.黏液纤维肉瘤4个,2个呈膨胀性生长,2个呈浸润性生长,密度/信号混杂,MRI可清晰显示黏液样基质的特征性信号,T2WI上呈高亮信号.结论 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黏液纤维肉瘤均为纤维组织来源肿瘤,影像学见瘤体内数量不同的线样低密度或低信号影,但又有各自影像特点,与其不同的病理学基础密切相关.MRI在反映病灶内成分方面优于CT.

    作者:张琳;汤光宇;姚建华;赵文荣;陈云燕;王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