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妮;董光;李明志;耿海;李春梅;张涛;张强;张书宜
患者男,43岁.突发发热、左侧胁腹痛,进行性加重,既往无类似症状,无腹部创伤、结缔组织病、血管炎、感染和炎症.高血压病史4年,高时约170/120 mmHg(1 mmHg=0.133 kPa),平日服用降压药.体检:体温38.5℃,血压150/95mmHg,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左脊肋角叩击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其父3年前死于高血压脑出血.肾动脉CTA:左肾动脉开口位置略低于右肾动脉,左肾动脉中远段增粗,内见长约2.1 cm低密度线样影,将肾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夹层延伸至左肾动脉前支起始处,前支腔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充盈缺损,左肾中下部肾组织低灌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左肾动脉夹层和部分肾梗死.
作者:齐琳;毛定飚;滑炎卿;沈岚;陈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女,29岁.左侧肘部摔伤后4h入院.体检:左肘关节屈曲畸形,伸直受限,内外侧髁均有压痛,肿胀明显.X线片示左肱骨内外髁骨折(图1、2).入院后左肘部CT及三维重建示:左肱骨内外髁粉碎性骨折(图3、4).在臂丛麻下行左肱骨髁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先由内侧入路切开,找到碎骨片,但无法找到肱骨内侧髁的骨折面,所见均为光滑骨皮质.追问患者病史,有外伤后再次被动牵拉病史.复阅CT片,考虑为肱骨外髁粉碎性骨折,骨折块经关节腔移位至内髁.做外侧切口,见骨折呈粉碎性改变,局部骨质缺损,将内侧骨片填塞后复位,使用两枚克氏针及一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第二天复查肘关节正侧位片示内侧髁骨皮质光整(图5、6).
作者:秦练;邱晓明;陈崎;周赤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肺功能定量指标分析对三维适形放疗(3DCRT)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后行3DCRT的52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调取每位患者3DCRT之前与之后第1、3、6、9、12个月影像随访资料,由3位高级职称医师对肺部影像表现作出评价,并对发现的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分级,同时利用西门子工作站Pulmo软件进行CT肺功能定量分析,观察相关CT定量指标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DCRT后第1个月CT肺功能定量分析发现:“PI-900/-801”值较放疗前降低(t=1.710,P<0.05),有42例减低,10例稍增高;“PI-800/-701”、“双侧肺的肺平均密度(MLD)”等数值较放疗前均无明显变化(t=1.315,P>0.05);而通过肺部CT影像形态学改变有22例.3DCRT后第3个月CT肺部定量分析示,“PI-900/-801”值52例均出现明显降低(t=2.573,P<0.01),患侧肺“PI-800/-701”及“MLD”明显增高(t=2.611;t=2.6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肺部CT影像形态学观察所照射肺野透亮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利用定量CT肺功能“PI-900/-801”指标能够发现3DCRT后第1个月复查肺部影像形态学结果为阴性的肺部放射性轻微损伤,其对临床提前干预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曾俊杰;田志雄;曹阳;吴光耀;徐丽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外周带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外周带前列腺炎及2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及MRS资料,计算T2WI低信号区(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比值,比较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CC/C比值差异;同时以对侧正常区的波谱曲线作为参照标准,比较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波谱曲线的异同.结果 前列腺癌CC/C比值为3.0±2.48,前列腺炎CC/C比值为5.2±7.0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06).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MRS曲线均表现为枸橼酸盐(Cit)峰明显下降,但前列腺癌胆碱(Cho)峰明显升高,而前列腺炎Cho峰无明显变化.结论 CC/C比值在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中的价值不大,而Cho峰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Cho峰越高,前列腺癌可能性越大.
作者:徐正道;张同华;陈建新;胡翼江;蔡惠芳;王兆平;李玉洁;严俊;缪惠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研究经后、侧后入路穿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果.方法 253例满足研究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后入路(A组,136例)及侧后入路(B组,117例)途径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医用臭氧.前者注射位置为盘内、突出髓核内及突出部神经根周围,后者注射位置为盘内及椎间孔附近椎旁间隙.术前和术后3个月收集调查问卷和/或通过电话调查完成所需数据采集.主要数据包括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其手术前后的改变,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253例患者均按预想成功实施臭氧注射治疗.两组患者除手术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长短、椎间盘突出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三方面考察,两组患者均有显著治疗效果(P=0.000),而手术前、后VAS及ODI评分改变,A组明显大于B组(均示P =0.000),SF-36量表评分中躯体疼痛(BP)维度变化A组明显大于B组(P =0.018).治疗优良率A组为90.4%,B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且A组的显效率为41.9%,B组为27.4%.疗效优良的患者疼痛消退至VAS评分5以下的平均时间A组[(15±5)天]小于B组[(19±11)天](P=0.001).结论 相对于侧后入路穿刺途径,后入路穿刺途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镇痛效果较高,疼痛减轻程度较大,疼痛消退速度较快,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作者:俞志坚;周玉龙;罗文志;王保安;徐世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女,51岁.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占位3周入院.影像学表现:腹部CT平扫示左肾上腺区椭圆形软组织团块,密度均匀,CT值约48 HU,大小约5.7 cm×5.0 cm ×2.0 cm,与左侧肾上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示肿物三期未见明显强化(图1).CT拟诊:左侧肾上腺区良性病变,肾上腺来源可能.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王武;笪冀平;罗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CT对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的14例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CT资料,并与手术及胃肠镜或胶囊内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肠管不同程度扩张14例;肠壁增厚14例;肠腔液体CT值为3~12 HU,平均约7.1 HU;腹腔积液并肠系膜水肿11例;肠系膜结节9例.肠淋巴干返流8例;腹膜后或胸壁淋巴管扩张、增生及返流14例.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CT可显示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其肠道及肠道以外的淋巴管病变范围和程度,并可同时显示其继发病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魏海亮;陈孝柏;张建梅;宋建美;张春燕;段永利;赵君;傅岩;常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男,65岁.反复咳嗽、咳痰3年(持续2~3个月/年),经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改善.6天前因受凉后感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胸痛、气促(以活动时为甚).体检:体温37.8℃,脉搏108次/min,R 22次/min,Bp 105/75 mmHg(1 mmHg=0.133 kPa).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低钝,心律齐无杂音.腹部肝脾未触及,肠鸣音存在.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
作者:曹晖;石正奇;岑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碘海醇在新生儿消化道造影检查中对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消化道畸形而无法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31例患儿采取口服或胃管给碘海醇的方法行消化道病变的检查.结果 消化道畸形26例(3例食管闭锁,2例食管裂孔疝,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5例十二指肠闭锁,6例环状胰腺,3例肠旋转不良,2例空肠闭锁),3例吞咽功能紊乱,2例特发性胃扭转伴胃食管返流,其中手术26例.结论 口服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检查,可以拓宽消化道检查的范围,弥补消化道钡剂检查的不足,是一种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的方法.
作者:李京恩;盛茂;王琪;郭万亮;刘玉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o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tumor,FDCS)为一类起源于滤泡树突细胞(fo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的罕见恶性肿瘤,早于1986年由Monda等[1]命名并报道.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的FDCS约100例,但多集中于FDCS的病理学及病因学,很少涉及到该病的影像学表现.我院病理确诊一例FDCS,有详细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林;崔磊;何伯圣;龚沈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弥散特性可能的变化特点,以期有助于脑老化机理的研究,为后续疾病状态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28名健康中老年人间隔5年进行两次头颅磁共振扫描,将胼胝体作为研究对象.间隔5年分别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分别在胼胝体嘴部、膝部、前1/3处、后1/3处、压部设感兴趣区(ROI)提取各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λ1、λ2、λ3、线状各向异性(CL)、球形各向异性(CS)、面状各向异性(CP)、AR、VR值].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各ROI诸扩散张量量化指标的纵向变化特点.结果 胼胝体膝部部分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值(λ3、CS、VR值)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4个ROI所有测量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ROI FA、ADC、λ1、λ2、CL、CP及AR值等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有助于探究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微结构变化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高燕军;王静;邬小平;马鸣岳;刘红生;杨军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MRI特征与临床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HOD患者的MRI表现,原发病变为脑干出血6例,脑干梗死3例,脑干挫裂伤1例,脑干脑炎1例,小脑出血4例,小脑肿瘤1例.16例均行T1WI、T2WI、FLAIR序列扫描,其中10例加做扩散加权成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结果 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橄榄核体积增大或无明显变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上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上呈稍高信号,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无异常信号,对出血病灶显示好.与原发性病变发生同侧HOD 6例,发生对侧HOD 4例,发生双侧HOD 6例.结论 MRI能非常清楚地显示下橄榄核的变性改变,但需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与体征才能对HOD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张岚;程敬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卵巢静脉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卵巢静脉综合征患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见输尿管卵巢静脉骑跨处梗阻并其上扩张,其中4例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0例右肾结石,其中8例为多发,右肾积水明显,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不同程度变薄,2例见膀胱结石.卵巢静脉直径5 ~13 mm,2例在子宫周围见到曲张静脉,1例左侧卵巢静脉直径>7 mm.结论 卵巢静脉综合征多为右侧卵巢静脉受累,其发生与盆腔淤血综合征有关,CT对卵巢静脉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宋黎涛;王瑞芝;周磐石;盛伟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输尿管病变位于左侧4例,右侧4例,双侧1例.X线表现为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和狭窄;在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MRI表现为T1WI上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的结节或肿块.结论 CT和MRI可显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受累的深度及范围,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CT和MRI优于X线.
作者:沈岚;齐琳;吴昊;毛定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的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27例临床触及乳腺肿块而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的患者术前一周内行DCE-MRI的影像资料,回顾分析经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时间-信号曲线(TIC)等方法处理后的图像,从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讨病变特点.结果 21例(77.8%)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19例表现为多发斑点状、结节状强化,2例表现为局限性强化;6例(22.2%)表现为肿块样强化.TIC:17例(63.0%)表现为早期缓慢流人,10例(37%)表现为早期中度流入.延迟期19例(70.4%)表现为Ⅰ型曲线(渐进型),8例(29.6%)表现为Ⅱ型曲线(平台型).结论 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多为双侧乳腺多发斑点状、结节状强化,体积均较小,强化程度低,TIC早期缓慢或中度流入,延迟期以流入型为主.
作者:于艳妮;董光;李明志;耿海;李春梅;张涛;张强;张书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一直以来,CT成像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T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给肺部疾病的诊疗带来巨大变革.目前,能量成像作为一种崭新的CT成像技术开始走进临床工作,1973年CT的发明人Hounsfield在对CT的描述中提到用多个能量点成像以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区分和定性;而能量CT成像的发展经历了双能减影和能谱成像两个阶段.
作者:包如意;李梦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结节MRI的特征表现及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的MRI表现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72例共计有结节192个,包括147个良性结节和45个恶性结节.良恶性结节的MRI表现在数目、形态(x2=95.02)、“包膜”(x2 =73.51)、囊变(x2=67.96)、实性部分强化特点(x2=77.41)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有无出血和/或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867).结论 结节MRI表现为单发、形态不规则、囊变少及实性部分强化不均可提示恶性诊断;无明确边界或瘤周有“包膜”样低信号影但不连续是恶性结节的特征性表现;甲状腺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邻近组织器官是否受侵,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主要征象.
作者:刘洁;徐海波;王耀宗;孔祥泉;刘定西;郭慧慧;王晶;代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SCT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在弥漫性淋巴管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弥漫性淋巴管瘤病的影像学资料,5例行DLG及造影后胸、腹、盆部CT检查,余4例行CT检查.9例中3例行MRI检查.结果 9例中,8例累及脾,5例累及腋窝,5例累及颈部,5例累及腹腔及腹膜后,4例累及髂部及腹股沟,3例累及纵隔,3例累及腹壁,2例累及肺,1例累及肝,1例累及颅内硬膜下,CT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影,MRI表现为囊状长T1、长T2信号.8例累及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影,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5例行DLG、造影后CT及胸导管探查示胸导管出口受阻,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迂曲.9例中有4例合并乳糜返流,1例合并锁骨上乳糜囊肿.结论 弥漫性淋巴管瘤病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MSCT DLG可明确显示淋巴管的异常,可为其病因诊断及合并乳糜返流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直接信息.
作者:孙莹;霍萌;张春燕;石峰;陈孝柏;金延方;沈文彬;王仁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 8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共91个小肝癌病灶,分为小肝癌(1 ~3 cm)和微小肝癌(≤1 cm)两组,其中小肝癌63个,微小肝癌28个,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与MRI[T2Wl、扩散加权成像(DWI)、梯度回波同相(IN-PHASE)、梯度回波反相(OUT-PHASE)、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两种检查.比较CT与MRI对两者的检出率.结果 (1)63个小肝癌,检出率高的序列是LAVA动脉期和CT动脉期,检出率低的序列是CT平扫,CT和MRI共12个期相和序列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28个微小肝癌,检出率高的是LAVA动脉期,低的是LAVA平衡期,12个期相和序列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2)CT各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MRI IN-PHASE、LAVA平扫、LAVA平衡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04、0.002、0.004和0.028、0.006、0.000),而MR-T2WI、DWI、OUT-PHASE、LAVA动脉期及LAVA门静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9、0.303、0.107、0.251、0.168).(3)CT和MRI对小肝癌、CT和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125).(4)CT与MR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高于微小肝癌,CT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MRI对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3).结论 MRI-LAVA动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高;MRI相对于CT更有利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
作者:张学琴;陆健;王霄英;缪小芬;张涛;梁宏伟;黄爱娜;丁丁;姜吉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黏液纤维肉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组织病理性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9例)、黏液纤维肉瘤(3例)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表现对照.结果 共检出肿瘤23个.侵袭性纤维瘤病7个,2个呈膨胀性生长,5个呈浸润性生长,CT像上呈等低密度,T1WI上呈低信号,T2WI/FS上信号明显增高.肿块内夹杂线样、条索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个,均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密度/信号不均匀,常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明显欠均匀强化.黏液纤维肉瘤4个,2个呈膨胀性生长,2个呈浸润性生长,密度/信号混杂,MRI可清晰显示黏液样基质的特征性信号,T2WI上呈高亮信号.结论 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黏液纤维肉瘤均为纤维组织来源肿瘤,影像学见瘤体内数量不同的线样低密度或低信号影,但又有各自影像特点,与其不同的病理学基础密切相关.MRI在反映病灶内成分方面优于CT.
作者:张琳;汤光宇;姚建华;赵文荣;陈云燕;王骐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