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蕊梦;罗良平;李龙;魏新华;刘灶松;江新青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 8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共91个小肝癌病灶,分为小肝癌(1 ~3 cm)和微小肝癌(≤1 cm)两组,其中小肝癌63个,微小肝癌28个,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与MRI[T2Wl、扩散加权成像(DWI)、梯度回波同相(IN-PHASE)、梯度回波反相(OUT-PHASE)、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两种检查.比较CT与MRI对两者的检出率.结果 (1)63个小肝癌,检出率高的序列是LAVA动脉期和CT动脉期,检出率低的序列是CT平扫,CT和MRI共12个期相和序列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28个微小肝癌,检出率高的是LAVA动脉期,低的是LAVA平衡期,12个期相和序列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2)CT各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MRI IN-PHASE、LAVA平扫、LAVA平衡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04、0.002、0.004和0.028、0.006、0.000),而MR-T2WI、DWI、OUT-PHASE、LAVA动脉期及LAVA门静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9、0.303、0.107、0.251、0.168).(3)CT和MRI对小肝癌、CT和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125).(4)CT与MR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高于微小肝癌,CT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MRI对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3).结论 MRI-LAVA动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高;MRI相对于CT更有利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
作者:张学琴;陆健;王霄英;缪小芬;张涛;梁宏伟;黄爱娜;丁丁;姜吉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一直以来,CT成像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T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给肺部疾病的诊疗带来巨大变革.目前,能量成像作为一种崭新的CT成像技术开始走进临床工作,1973年CT的发明人Hounsfield在对CT的描述中提到用多个能量点成像以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区分和定性;而能量CT成像的发展经历了双能减影和能谱成像两个阶段.
作者:包如意;李梦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结节MRI的特征表现及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的MRI表现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72例共计有结节192个,包括147个良性结节和45个恶性结节.良恶性结节的MRI表现在数目、形态(x2=95.02)、“包膜”(x2 =73.51)、囊变(x2=67.96)、实性部分强化特点(x2=77.41)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有无出血和/或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867).结论 结节MRI表现为单发、形态不规则、囊变少及实性部分强化不均可提示恶性诊断;无明确边界或瘤周有“包膜”样低信号影但不连续是恶性结节的特征性表现;甲状腺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邻近组织器官是否受侵,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主要征象.
作者:刘洁;徐海波;王耀宗;孔祥泉;刘定西;郭慧慧;王晶;代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碘海醇在新生儿消化道造影检查中对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消化道畸形而无法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31例患儿采取口服或胃管给碘海醇的方法行消化道病变的检查.结果 消化道畸形26例(3例食管闭锁,2例食管裂孔疝,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5例十二指肠闭锁,6例环状胰腺,3例肠旋转不良,2例空肠闭锁),3例吞咽功能紊乱,2例特发性胃扭转伴胃食管返流,其中手术26例.结论 口服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检查,可以拓宽消化道检查的范围,弥补消化道钡剂检查的不足,是一种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的方法.
作者:李京恩;盛茂;王琪;郭万亮;刘玉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输尿管病变位于左侧4例,右侧4例,双侧1例.X线表现为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和狭窄;在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MRI表现为T1WI上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的结节或肿块.结论 CT和MRI可显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受累的深度及范围,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CT和MRI优于X线.
作者:沈岚;齐琳;吴昊;毛定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研究经后、侧后入路穿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果.方法 253例满足研究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后入路(A组,136例)及侧后入路(B组,117例)途径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医用臭氧.前者注射位置为盘内、突出髓核内及突出部神经根周围,后者注射位置为盘内及椎间孔附近椎旁间隙.术前和术后3个月收集调查问卷和/或通过电话调查完成所需数据采集.主要数据包括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其手术前后的改变,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253例患者均按预想成功实施臭氧注射治疗.两组患者除手术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长短、椎间盘突出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三方面考察,两组患者均有显著治疗效果(P=0.000),而手术前、后VAS及ODI评分改变,A组明显大于B组(均示P =0.000),SF-36量表评分中躯体疼痛(BP)维度变化A组明显大于B组(P =0.018).治疗优良率A组为90.4%,B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且A组的显效率为41.9%,B组为27.4%.疗效优良的患者疼痛消退至VAS评分5以下的平均时间A组[(15±5)天]小于B组[(19±11)天](P=0.001).结论 相对于侧后入路穿刺途径,后入路穿刺途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镇痛效果较高,疼痛减轻程度较大,疼痛消退速度较快,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作者:俞志坚;周玉龙;罗文志;王保安;徐世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超声(uS)、CT、MRI在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同时做过US、CT、MRI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表现,以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参考标准,将其分为脂肪肝组(41例)和非脂肪肝组(88例),以比较两组分别用US、CT、MRI3种检查方法对肝内局灶性病变数目的检出率.结果 US对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2.50%、70.97%(P=0.003);CT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70%、85.71% (P =0.002);MRI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8.75%、87.56%(P=0.780).结论 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且不受脂肪肝背景的影响,而US和CT在脂肪肝背景下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均受到影响.
作者:李园园;吴嗣泽;李继振;朱志清;苑克慧;林小弟;李小华;李韩建;涂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支气管动脉(BA)解剖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36例患者的动脉期CT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获得BA三维重组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结果 BA共计显示358支,其中右BA 188支,左BA 170支.R1L1型者占50.0% (68/136),R2L1型者占24.3% (33/136).在BA的解剖分型中,右BA常见于Ⅰ型(77/188,41.0%);左BA多见于Ⅳ型(110/170,64.7%).100% (77/77)Ⅰ型,59.3%(32/54)Ⅱ型和100% (9/9)Ⅴ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83.3% (40/48)Ⅲ型和56.4% (62/110)Ⅳ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BA胸主动脉起始端位于气管隆突上下2 cm范围内者占85.6% (255/298).结论 BA的CT解剖分型结合其胸主动脉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地实施BA介入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周金亮;龚建平;钱铭辉;张伟;张博;蔡武;亓昌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的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27例临床触及乳腺肿块而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的患者术前一周内行DCE-MRI的影像资料,回顾分析经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时间-信号曲线(TIC)等方法处理后的图像,从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讨病变特点.结果 21例(77.8%)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19例表现为多发斑点状、结节状强化,2例表现为局限性强化;6例(22.2%)表现为肿块样强化.TIC:17例(63.0%)表现为早期缓慢流人,10例(37%)表现为早期中度流入.延迟期19例(70.4%)表现为Ⅰ型曲线(渐进型),8例(29.6%)表现为Ⅱ型曲线(平台型).结论 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多为双侧乳腺多发斑点状、结节状强化,体积均较小,强化程度低,TIC早期缓慢或中度流入,延迟期以流入型为主.
作者:于艳妮;董光;李明志;耿海;李春梅;张涛;张强;张书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能谱CT定量碘基物质图对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CT常规平扫与能谱增强扫描,获得单能量图像及碘基物质图,测量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的碘含量、单能量点75 KeV下的CT值.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CT发现38处位于外周带的可疑病灶,穿刺活检证实20处为PCa,18处为BPH.所有时相PCa及BPH两组的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动脉期PCa[(1.90±0.70)g/L],BPH[(0.99±0.32) g/L](P=0.01);静脉期PCa[(2.46±0.40) g/L],BPH[(1.89±0.41)g/L] (P =0.01);实质期PCa[(2.58±0.59)g/L],BPH[(1.90±0.51)g/L] (P =0.02).结论 宝石能谱CT定量测定前列腺病灶的碘含量是鉴别早期PCa及BPH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晓斐;李剑颖;邹爱华;沙建军;路青;华小兰;许建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线圈3 T MR皮肤成像判断皮肤烧伤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15头中华小型猪,选取两侧臀部皮肤制备浅Ⅱ度、深Ⅱ度及Ⅲ度烧伤模型,测量烧伤大体范围.使用显微线圈,在3TMR扫描仪上行T1WI 、T2WI 、PDW-SPAIR成像.对烧伤皮肤切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测量,并与MRI图像进行对照.结果 MRI测得的各度烧伤范围较大体范围更大(P<0.05),MRI对各度烧伤深度的判断与病理深度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显微线圈3TMR皮肤成像是一种无创、准确、客观地判断皮肤烧伤程度的方法.
作者:余鸿鸣;范海建;李茗;朱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外伤性胼胝体损伤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16例外伤性胼胝体损伤的患者进行DTI、SWI及MRI常规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对检出病灶数目的差异.结果 16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胼胝体损伤,DTI检出病灶43个[直径(d)≥10 mm者17个,d<10 mm者26个],其中3个病灶于SWI上未显示;SWI检出105个(d≥10 mm者9个,d<10 mm者96个),其中49个病灶于DTI上未显示;常规序列检出病灶30个(d≥10 mm者15个,d<10 mm者15个).对于d<10 mm病灶的敏感性,DTI、SWI明显优于常规序列(Z=2.716,Z=3.302;P <0.01);对于d≥10 mm的病灶,DTI、SWI在数目统计上与常规序列差异不显著,但是病灶的范围要广于常规序列.结论 DTI和SWI可以相互补足,联合DTI和SWI两种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观察胼胝体的损伤,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还可以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情况.
作者:成先义;邹立秋;江锦赵;陈俊辉;陈在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女,51岁.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占位3周入院.影像学表现:腹部CT平扫示左肾上腺区椭圆形软组织团块,密度均匀,CT值约48 HU,大小约5.7 cm×5.0 cm ×2.0 cm,与左侧肾上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示肿物三期未见明显强化(图1).CT拟诊:左侧肾上腺区良性病变,肾上腺来源可能.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王武;笪冀平;罗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CT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6例肺癌患者术前的CT和DWI资料,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对CT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对MR图像运用感兴趣区技术分别测量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值.计算CT和DWI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对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转移性胸部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值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0.000).CT诊断肺癌胸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62.1%、72.2%、59.3%、74.7%和67.9%,DWI分别为59.8%、87.4%、77.6%、74.8%和75.7%,DWI的诊断效果与CT未见明显差异(P =0.202),但特异性明显高于CT(P =0.004),准确性稍高于CT(P =0.080).结论 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作者:贺伟;徐金萍;周新华;贺文;过丽芳;谢汝明;吕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弥散特性可能的变化特点,以期有助于脑老化机理的研究,为后续疾病状态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28名健康中老年人间隔5年进行两次头颅磁共振扫描,将胼胝体作为研究对象.间隔5年分别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分别在胼胝体嘴部、膝部、前1/3处、后1/3处、压部设感兴趣区(ROI)提取各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λ1、λ2、λ3、线状各向异性(CL)、球形各向异性(CS)、面状各向异性(CP)、AR、VR值].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各ROI诸扩散张量量化指标的纵向变化特点.结果 胼胝体膝部部分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值(λ3、CS、VR值)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4个ROI所有测量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ROI FA、ADC、λ1、λ2、CL、CP及AR值等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有助于探究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微结构变化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高燕军;王静;邬小平;马鸣岳;刘红生;杨军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理疗在预防输卵管再通术后粘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经输卵管造影证实为输卵管阻塞并行输卵管再通术成功者共154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80例采用中药联合理疗;对照组74例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后了解其受孕情况,受孕者默认为输卵管再通成功,未孕者再次进行输卵管造影,观察其输卵管粘连情况.然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实验组受孕率为55.0%,再粘连率为22.6%;对照组受孕率为33.8%,再粘连率为44.4%.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8,P<0.01).结论 中药联合理疗对输卵管再通术后再粘连的预防有显著作用,有助于提高输卵管再通术后患者的受孕率,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王瑞锋;张孟增;孙玉娟;郭强;路延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经颅底自然通道脑膜侵犯的MRI表现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搜集经颅底自然通道侵犯脑膜的初诊鼻咽癌患者41例,无颅底自然通道及脑膜受累鼻咽癌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用S-P法检测两组患者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MRI表现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鼻咽癌脑膜侵犯患者中经卵圆孔有21例,经破裂孔有16例,经圆孔有4例.经颅底自然通道脑膜侵犯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7.8%(36/41),对照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0.2%(33/47),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圆孔是鼻咽癌经颅底自然通道脑膜侵犯的主要途径,经颅底通道脑膜侵犯的患者有较高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对临床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杨忠;徐坚民;马捷;于江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使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与标准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使用滤过反投影法(FBP)的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256层螺旋CT,选取1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对于心率≤6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门控扫描方式,心率>65次/min的患者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方式.将12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下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低剂量组均使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行图像重建,常规剂量组均使用FBP行图像重建.将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分为9个节段评价,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噪声和有效剂量(ED)测量记录用于图像评价.结果 回顾性门控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ED分别为8.29±1.22和4.29±1.22,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剂量降低了49%(P<0.01);前瞻性门控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ED分别为3.03±0.53和1.40 ±0.13,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剂量降低了54%(P<0.01);回顾性门控扫描方式和前瞻性门控扫描方式下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图像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及降主动脉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iDose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苟文静;刘士远;于红;李琼;陈如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肺功能定量指标分析对三维适形放疗(3DCRT)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后行3DCRT的52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调取每位患者3DCRT之前与之后第1、3、6、9、12个月影像随访资料,由3位高级职称医师对肺部影像表现作出评价,并对发现的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分级,同时利用西门子工作站Pulmo软件进行CT肺功能定量分析,观察相关CT定量指标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DCRT后第1个月CT肺功能定量分析发现:“PI-900/-801”值较放疗前降低(t=1.710,P<0.05),有42例减低,10例稍增高;“PI-800/-701”、“双侧肺的肺平均密度(MLD)”等数值较放疗前均无明显变化(t=1.315,P>0.05);而通过肺部CT影像形态学改变有22例.3DCRT后第3个月CT肺部定量分析示,“PI-900/-801”值52例均出现明显降低(t=2.573,P<0.01),患侧肺“PI-800/-701”及“MLD”明显增高(t=2.611;t=2.6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肺部CT影像形态学观察所照射肺野透亮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利用定量CT肺功能“PI-900/-801”指标能够发现3DCRT后第1个月复查肺部影像形态学结果为阴性的肺部放射性轻微损伤,其对临床提前干预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曾俊杰;田志雄;曹阳;吴光耀;徐丽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结果 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 ±0.46) mm,标本解剖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28.52±3.45) mm、(4.52 ±0.24) mm,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正位、侧位血管直径分别为(3.46±0.46) mm、(3.12±0.31)mm,血管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结论 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晓红;李晓鹏;李培;付升旗;范锡印;牛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