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脏病的皮髓质ADC值与肾脏功能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李琼;张泉;孙浩然;韦丽;白人驹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小管间质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皮髓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变化规律及其与肾脏功能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并接受肾脏穿刺活检的21例CKD患者(CKD组)和2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行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取0、500 s/mm2和0、1000 s/mm2两组,测量健康志愿者与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ADC值,并分析皮髓质ADC值与肾脏功能指标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ADC500、ADC1000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KD患者的皮髓质ADC1000值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均呈正相关(P<0.01),皮质ADC500、ADC1000值与CKD分期呈负相关(P<0.05).CKD患者的皮髓质ADC500、ADC1000值与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以皮质ADC1000值为著(P<0.01).结论 肾脏皮髓质ADC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患者的肾脏功能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以皮质ADC1000值敏感.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对泌尿系统结石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泌尿系结石病(Urinary stones disease)简称尿石病,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据统计一般人群发病率达10% ~ 14%,并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约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治疗后易复发,10年复发率高达50%[1].根据其化学成分是否含有无机盐可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磷酸镁铵结石(又叫鸟粪石)、胱氨酸结石、尿酸结石、混合性结石和其他一些比较罕见的结石,其中尿酸和含钙结石约占90%[2].不同成分的结石病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尿酸和胱氨酸结石首先碱化尿液;含钙结石因其硬度较大,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效果差,常采用经皮肾镜技术(PC-NL);而磷酸镁铵结石需抗感染治疗后,采用ESWL治疗效果较好.目前临床上尚无法在治疗前获取结石的成分资料,90%以上的结石患者首选ESWL治疗,这不仅为患者带来有创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调查统计治疗方法的进步并没有降低结石的复发率[3],说明盲目选择治疗方式对结石病的治疗及预防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治疗前分析结石成分不仅能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也可以为预防结石复发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青少年胸腔内巨大黏液性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 男,16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且日渐加重.两个月前出现眼睑浮肿,渐延至头面部.体检:面部稍浮肿,颈静脉稍怒张.气管左偏,右肺扣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扫描:右侧胸腔内见巨大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条片样脂肪密度影及多发小斑片样钙化影.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轻度强化,脂肪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部分包绕前、上纵隔结构(头臂动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与气管、气管隆凸、食管等境界不清,纵隔受压推移向左侧移位(图1 ~3).手术及病理:右侧胸腔内填满脂肪样肿块,呈分叶状,包膜完整,与纵隔、膈肌及胸顶、前胸壁均无粘连,肿块根部位于T6、7右侧旁,蒂部大小约5 cm ×4 cm,与肺门及奇静脉无粘连,右肺受压不张,将肿块分叶及蒂部胸膜切除.病理所见:镜下见瘤组织主要由脂肪及梭形细胞构成,伴黏液样变性及灶性坏死,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偶见脂肪母细胞,部分梭形细胞核伴非典型性(图4).病理诊断:高分化黏液性脂肪肉瘤,术后右肺复张良好.

    作者:何伟明;王刚;张达志;冯汉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TA对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定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CT血管成像(CTA)星形细胞肿瘤血管指数(tumor vessel index,TVI)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星形细胞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53例脑肿瘤患者行CTA检查,经手术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者3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CTA,在ADW 4.2后处理工作站重组肿瘤血管,并测定血管密集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血管指数.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和MVD测定.结果 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TVI均显著高于对应正常侧脑组织(P<0.01),高级别组TVI显著高于低级别组(P<0.01),TVI与MVD具有显著等级相关(rs =0.805,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TVI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P <0.01),采用TVI=48.295%作为分界点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和91.9%.结论 CTA可用于评价星形细胞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CTATVI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王毅;王舒楠;肖华亮;陈金华;张乐天;张伟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附1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异位支气管囊肿患者资料,讨论并复习其CT及MRI表现.结果 椎管内8例,颈部3例,颅内3例,皮下组织2例,左侧肾上腺区、腹膜后及蝶窦内各1例.病变多为类圆形及椭圆形,偶有分叶,边界清楚,在CT像上呈较高密度影或囊性密度影,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或双高信号,均无强化.异位支气管囊肿可继发感染并伴有先天畸形或肿瘤.结论 异位支气管囊肿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及MRI有助于病变定位,明确病变性质,但要发现其支气管来源需依靠病理.

    作者:杨宝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子宫及附件占位性病变CT扫描前针对性准备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子宫附件占位性病变CT扫描前有针对性盆腔准备方法及其选用原则.资料与方法 将113例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子宫附件占位病变分别采用有针对性“小肠准备法”、“小肠、结直肠准备法”或“阴道栓放置准备法”进行CT扫描前准备,并分别对其病变显示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中,小肠准备法37例,其附件、子宫体局限性占位病变显示满意34例(91.9%);小肠、结直肠准备法30例,其子宫体、附件区弥漫性占位病变显示满意28例(93.3%);阴道栓放置准备法46例,其宫颈及宫颈口区占位病变显示满意43例(93.5%).结论 根据子宫附件占位性病变不同部位、性质及检查目的,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扫描前准备方法能有效避免因“准备不足”或“准备过度”所导致的弊端.

    作者:王春香;刘三军;董榕波;吕娟;熊华林;钱新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大隐静脉插管栓塞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X线监视下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对69例(78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穿刺或切开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插入导管,在X线及对比剂监视下注入无水乙醇栓塞治疗.结果 75条(96.%)患肢均一次性栓塞成功;75条患肢于术后7天~3个月多普勒超声显示栓塞的大隐静脉未探及血流信号.随访3 ~55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3~7天曲张的静脉均塌陷,2~3周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7条小腿溃疡于术后4~6周愈合.13例(18.8%)术后出现咳嗽、胸闷,5~10 min内消失;7条患肢(9.0%)术后肢体出现迟发性感觉异常,2~3周内恢复正常;31条(39.7%)患肢术后第2天出现轻度肿胀,1~2周内均消失;3条(3.8%)患肢于术后12个月内出现小腿浅静脉局限性轻度曲张,无1例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大隐静脉插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并发症少,远期疗效肯定;有望成为下肢静脉曲张新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陈君辉;朱培菊;任毅;贺平;熊洪莉;周显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卵巢卵黄囊瘤一例

    患者 女,25岁.体检发现盆腔肿块入院.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 5000 ng/ml,余无特殊.CT:平扫示子宫左后方盆腔内一较大囊实性肿块,大小约8.7 cm ×7 cm,边界清晰,实性成分呈较高密度,CT值约34 HU,其边缘低密度环绕,CT值约23 HU,邻近子宫、附件受压推移(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内实性成分明显“花斑”样强化,CT值约85~124 HU,偏左侧见粗大血管,周围液性区无强化(图2),实质期肿块实性成分显示清晰,呈渐进性强化趋势,CT值约87~120 HU(图3),延迟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基本均匀强化,CT值约100 HU,其内见低密度强化区,实性肿块周围低密度区无强化(图4).

    作者:朱玉春;周伟;张怀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滑膜肉瘤(primary renal synovial sarcoma,PRSS)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RSS的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文献探讨PRSS及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学征象与临床和病理表现间的关系.结果 CT像上呈不均匀强化的囊实性肿物,大小约10.7 cm× 12.3 cm× 15.5 cm,肿块外缘可见出血;腰大肌受累;腹膜后未见淋巴结,双肺未发现转移病灶.超声探及右肾回声不均包块,边界略清,内中强回声和多发囊性回声区,多分隔,肿瘤内“星点”状血流信号.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细胞异型,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Vimentin)、CD99、癌基因(Bc1-2)阳性,细胞角蛋白(CK)阴性.术后随访出现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术8个月后死亡.结论 PRS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SYT-SSX融合基因检测.CT在诊断肿瘤良恶性、肿瘤分期和随访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炯佾;杨呈伟;崔久法;王林;彭国辉;李秉诚;孙伟;张维明;张浩;曹文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T平扫对Bouveret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Bouveret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Bouveret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7例CT平扫均见肠腔内异位结石,结石上方肠梗阻,梗阻以下肠管空虚;胆道及胆囊积气2例,胆囊窝结构紊乱伴积气5例.结石位于空肠1例,位于回肠6例.1例随访可见胆石梗阻部位移动.结石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 5cm,高密度阳性结石4例,低密度阴性结石3例.7例术前CT平扫确诊为Bouveret综合征,准确率为100%.结论 单纯CT平扫能对Bouveret综合征进行确诊,“肠袢扩张、胆系积气、异位结石”为Bouveret综合征三大重要的CT平扫表现.

    作者:夏裕平;俞同福;胡晓云;方向明;李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RI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的骨骼肌MRI表现与临床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2例经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CPK)、肌电图检查及开放式骨骼肌活检、组织及免疫病理学证实的P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型肌病MRI受累肌肉分布特征为:杜兴型和贝克型为大腿前部肌群;肢带型2B型为大腿后部肌群;远端型中Welander型为大腿后部肌群及小腿前群、外侧群肌肉;Nonaka型为小腿前群、外侧群肌肉;Miyoshi型为小腿后部肌群;先天性为大、小腿后部肌群;强直性为大、小腿前、后肌群.MRI上的病变程度与病程无一致性关系.除假肥大型无肌肉水肿表现外,其余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水肿.结论 MRI表现提示不同的肌病类型有特定的分布,有助于临床鉴别某些类型的肌病.利用对脂肪沉积和水肿敏感的MRI序列,有助于理解肌病的病理过程,协助临床检查监测对治疗的反应.

    作者:何杰;袁军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MR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病灶的显示情况,探讨SWI对DAI的诊断价值;比较SWI及常规MRI序列在检测DAI病灶数目及体积方面的差别,探讨SWI显示DAI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36例临床确诊为DAI的患者分别行常规MRI及SWI扫描;常规MRI与SWI在显示病灶数目及体积方面分别采用U检验及配对t检验.结果 SWI显示DAI病灶分布于皮髓质交界以及白质区域,呈“斑点”状、“串珠”状、“线条”状明显低信号病灶;常规MRI序列检出96个病灶,SWI检出511个病灶,两种方法在检测病灶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801,P=0.000).常规序列检测病灶总体积约29.09 cm3,SWI显示病灶总体积约为66.95 cm3,两种方法在检测病灶总体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00).SWI显示病灶数目与患者GCS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796,P=0.000);SWI显示病灶体积与患者GCS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652,P=0.000).结论 SWI在显示DAI病灶及评价患者病情方面优于常规MRI序列.

    作者:侯刚强;张雪林;张小静;沈比先;高德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慢性肾脏病的皮髓质ADC值与肾脏功能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皮髓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变化规律及其与肾脏功能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并接受肾脏穿刺活检的21例CKD患者(CKD组)和2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行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取0、500 s/mm2和0、1000 s/mm2两组,测量健康志愿者与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ADC值,并分析皮髓质ADC值与肾脏功能指标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ADC500、ADC1000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KD患者的皮髓质ADC1000值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均呈正相关(P<0.01),皮质ADC500、ADC1000值与CKD分期呈负相关(P<0.05).CKD患者的皮髓质ADC500、ADC1000值与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以皮质ADC1000值为著(P<0.01).结论 肾脏皮髓质ADC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患者的肾脏功能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以皮质ADC1000值敏感.

    作者:李琼;张泉;孙浩然;韦丽;白人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低剂量对比剂CTU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低剂量对比剂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CTU)显示尿路结构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将60例临床拟诊泌尿系病变患者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然后行64排螺旋CTU检查与图像后处理,获得三维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二维曲面重组(CPR)图像,并对图像中尿路解剖结构与连续性状况的显示效果和尿路的充盈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对比剂剂量组间CTU解剖结构显示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对比剂剂量组间CTU图像尿路连续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对比剂剂量组间排泄期输尿管测量的大管径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低剂量对比剂64排螺旋CTU显示尿路结构具有可行性.

    作者:舒小钢;查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肾移植急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肾移植急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5例肾移植动脉狭窄患者均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良.均采用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球囊扩张(PrA)和/或置入支架.结果 15例中,6例行PTA治疗,9例行支架置入,操作全部成功.6例PTA治疗者中2例术后1个月出现再狭窄,行支架置入;9例支架置入者1年内有1例出现再狭窄.15例肾移植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均有血压下降和肾功能改善.结论 肾移植动脉狭窄分为受体动脉狭窄、供体肾动脉狭窄和吻合口狭窄.血管造影是诊断肾移植动脉狭窄的金指标.介入治疗应作为肾移植急性动脉狭窄的首选疗法.

    作者:贺祥;张和平;靳海英;张杰;杜信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胃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 男,74岁.上腹部隐痛不适3个月余、黑便伴乏力2天入院.体检:慢性病容、贫血貌.上腹略饱满,左上腹可触及“鸡蛋”大小包块,轮廓不清,轻压痛,质软,略有活动,肝脾未触及.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09×1012/L、血红蛋白76 g/L、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0.851、C-反应蛋白6 mg/L、血沉38 mm/h.血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指标正常.胃镜检查:胃体中上段前壁见一直径约6 cm半球形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局部见溃疡、凹陷,伴出血,质地偏软,胃腔内残留大量咖啡色液体.考虑为胃体黏膜下肿瘤(图1、2).超声内镜示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内部呈中等偏高回声,不均匀,见多发局灶液化暗区,包膜较完整,大小约6.2 cm ×3.0 cm(图3、4).

    作者:杨嘉;徐楠弋;夏进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涎腺肌上皮瘤的CT表现

    目的 分析涎腺肌上皮瘤( myoepithelioma,ME)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ME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2例肿瘤中发生于大涎腺9例(其中腮腺6例,颌下腺3例),小涎腺3例(鼻腔、硬腭、咽旁间隙各1例).8例肿块边界清楚,4例肿块边界不清,其中1例发生于硬腭伴有骨质吸收破坏.平扫肿块多呈中等软组织密度,9例密度不均,3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肿块内可见结节样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均匀强化1例,1例位于硬腭病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涎腺ME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作者:余长亮;宋文;钱银锋;余永强;王万勤;刘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内原发性弥漫性丛状神经纤维瘤侵及腹腔脏器一例

    患者男,22岁.因阵发性全腹疼痛3天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探及上段腹主动脉周围13.5 cm×12.8 cm大小肿块,盆腔积液.实验室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109/L,中性粒细胞0.88,C反应蛋白(CRP):7.18 mg/L.转入我院体检:T:38.0℃,P:83次/min,R:18次/min,Bp:101/55 mmHg(1 mmHg=0.133kPa).一般状态尚可,全身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腹部稍膨隆,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脐周及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深触诊扪及固定包块,大小约为10.0 cm× 12.0 cm,边界不清,有压痛.腹部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6~8次/min.无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胸片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作者:孙琪;谢道海;黄仁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妇科腹腔镜术后5mm Trocar部位疝2例CT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镜术后Trocar部位疝(trocar site hernia,TSH)的CT表现特点以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例腹腔镜术后TSH并发肠梗阻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手术对照,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发生率、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CT诊断特点.结果 2例患者CT像上均表现为左下腹壁小肠局部疝出并高位小肠梗阻,结合患者手术史,CT均拟诊为TSH;手术也均证实部分小肠嵌顿于Trocar切口内,近端小肠扩张积液.结论 CT对腹腔镜术后TSH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TSH的早期手术治疗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游幼匡;吴秀蓉;吴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前列腺癌及直肠癌对盆腔筋膜侵犯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及直肠癌对盆腔主要筋膜侵犯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前列腺肿瘤侵犯尿生殖膈及Denonvilliers筋膜患者、4例直肠肿瘤侵犯直肠系膜或直肠系膜筋膜患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肿瘤对筋膜侵犯的MRI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为筋膜连续性中断,局限结节样侵犯;间接征象为脂肪间隙消失,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盆腔筋膜受累情况,对确定肿瘤分期有意义.

    作者:赵博;韩悦;杨连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容积CT主动脉根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成像技术探讨正常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间共50名来本院体检的正常成人,行单容积全心动周期CT心脏成像,所得影像资料经多期重组及相应后处理心功能分析软件处理,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1 cm处主动脉内径(A2、A1),窦管交界部内径(B),主动脉窦内径(S),主动脉瓣环内径(0),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垂直距离(L、R),并分析其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之间、同期轴位前后径与左右径之间的变化规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 mass)及主动脉瓣开放面积、主动脉瓣环面积等参数.结果 (1)两名测量者对主动脉根部各径线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r =0.765 ~0.803,P>0.05);(2)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处内径(A2)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2.622,P<0.05);轴位测量窦管交界水平(S)同期相主动脉前后径(a-p)与左右径(r-l)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0.030,P>0.05);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距离分别为(15.36±2.13) mm、(15.46±2.29)mm和(13.31±3.01) mm、(13.64±2.59) mm,且在全心动周期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1.169,P>0.05);高度差均数为1.827 mm; (3)左室平均射血分数(67.00±4.40)%,平均左心室心肌质量(129.01±28.90)g,平均主动脉瓣口开放面积(323.64±78.94) mm2,平均主动脉瓣环面积(462.09±76.23) mm2,平均主动脉窦面积(916.36±209.93) mm2.结论 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采集模式可以分析主动脉根部细微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测量左心室功能,在主动脉根部病变诊治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小勇;黄连军;薛玉国;濮欣;郭曦;李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