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骨型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孙玉梅;王志强;李培岭;李君芳

关键词:多骨型, 周围组织, 药物治疗, 间断性, 胸背部, 止痛, 粘连, 诱因, 胸膜, 胸壁, 体检, 疼痛, 摩擦, 肋骨, 口服, 患者, 呼吸, 放射
摘要:患者 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疼痛,为间断性钝痛,可自行缓解,无向其他部位放射,自行间断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体检:左胸背部约第8、9肋水平可触及部分肋骨增粗、质硬.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轻度压痛.双肺呼吸度一致,触觉语颤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验猪胸部正位CR合理曝光条件研究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的合理曝光条件.材料与方法以10 mAs、20mAs、40 mAs档,分别从50~150 kV、步长为2 kV对实验猪胸部进行系列曝光,用剂量计记录每次曝光的入射点的入射X线剂量、肺野和纵隔处的透射X线剂量,得到三个序列的X线剂量与kV的关系数据,绘制入射剂量、透射剂量与kV的关系图,然后用相同的步骤进行系列胸部正位CR摄影,以噪声不影响观察为前提,找出曝光量低的CR图像及其对应的合理曝光剂量,分析合理曝光剂量与曝光条件的关系.结果 (1)合理曝光条件对透射剂量有很强的依从关系,不管如何改变kV和mAs的组合,合理透射剂量均是一个相对的恒定值,三个序列间合理剂量差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合理曝光剂量相对应的入射剂量,低mAs高kV组合要比高mAs低kV组合的入射剂量低,三个序列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入射点剂量与mAs呈正相关.结论 (1)对于CR来说,透射剂量是合理曝光条件唯一考量的参数;(2)提高kV对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有意义.

    作者:凌寿佳;农俊彬;黄邻彬;黄仲奎;龙莉玲;谢萍;张会敏;陈掌凡;宋瑞;李春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脑内MRI表现特征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在6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脑内病变MRI表现的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6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TSC的MRI脑内病变的表现特点.结果 14例均发现室管膜下结节,共161个,范围1~22个/例,均位于侧脑室,室间孔和前角者86个,占53.4%,大多数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13例发现脑白质异常信号,表现为线样、点状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线样病变长轴与侧脑室壁垂直.10例发现皮质结节,共116个,范围1~21 个/例,T1WI呈高信号者占91.4%.T2WI呈低信号者占75.2%.14例中7例共发现8处经套膜发育不良,7处累及额叶,1处累及额、顶、颞、岛叶.5处病灶信号均匀,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3处病灶呈高低混杂信号.室管膜下巨细胞瘤1例,位于室间孔区,直径14mm,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结论 小婴儿及新生儿TSC脑内病变MRI信号和形态均与年长儿和成人有所不同,认识其MRI特征对TSC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程华;段晓岷;尹光恒;孙国强;彭芸;曾津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T窗技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CT窗技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手术证实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取盲法进行软读片,同时采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和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技术观察胰腺周围改变,以胰周脂肪间隙混浊、胰周胰外积液、胰包膜掀起、肾前筋膜增厚等为阳性指征,将调节组中阳性率高于常规组的诊断结果分别与常规组进行配对χ2检验.结果 经比较,窗宽100~200 HU、窗位-60~-40 HU组阳性率高,且与常规组诊断结果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P<0.05).结论 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的基础上适当缩窄窗宽、降低窗位进行观察,有利于发现急性胰腺炎胰腺周围的阳性征象,提高CT在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辅助作用.

    作者:范跃星;王峰;张锦;原华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多骨型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患者 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疼痛,为间断性钝痛,可自行缓解,无向其他部位放射,自行间断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体检:左胸背部约第8、9肋水平可触及部分肋骨增粗、质硬.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轻度压痛.双肺呼吸度一致,触觉语颤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

    作者:孙玉梅;王志强;李培岭;李君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例经手术证实的交叉韧带腱鞘囊肿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2例前交叉韧带囊肿和3例后交叉韧带囊肿.均为单发囊肿,长径介于12~34 mm之间,呈圆形或分叶状、纺锤状等,边缘光滑,分界清晰,其间常见线样分隔,与交叉韧带关系密切.较大者病变主体位于交叉韧带周围,较小囊肿走行于韧带之间.呈长T1、长T2液体信号,相邻关节囊可受压、变形,相邻骨质表现有退行性改变.结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非常少见,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刘金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偏离等中心点对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偏离扫描野等中心点对CT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固定管电流和ATCM技术扫描等中心点及不同偏心位置的质量保证水模.其他采集参数保持一致.记录不同扫描位置定位像的大小和CT值,以及图像的mA和噪声.结果 随着水模偏离球管的距离增加,定位像越小,但CT值无改变.固定管电流扫描,随着偏离等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图像噪声越明显.ATCM技术扫描,等中心点以上100 mm到等中心点以下70 mm,管电流是等中心点的168%到78%,图像噪声从91%增加到122%.结论 应用ATCM技术扫描,偏离扫描野等中心点将显著增加图像噪声或辐射剂量.

    作者:张志伟;罗天友;曾勇明;唐艳隆;胡志华;李信友;陆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腹内疝一例

    患者 男,51岁.长期间歇性上腹部不适,4天前出现上腹部疼痛并伴有腹胀,呈进行性加重.2天后,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并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38.7℃,遂来本院就诊.行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见小肠有多个阶梯状液平面,诊断为肠梗阻.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6.7×109/L,遂进行对症抗炎支持治疗,但症状无明显缓解.2天后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示部分回肠与结肠分界不清,结构紊乱,绞窄成团状,其内可见紊乱血管断面影,且贴近左前腹壁.

    作者:陈燕浩;金朝林;张树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磁共振ADC值联合血液生化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初探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血液生化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利用扩散成像技术检测41例慢性肝病患者磁共振ADC值(b=600 s/mm2),同时测量透明质酸(HA)并计算肝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Fores和APRI指数.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用Logistic回归综合两指标信息,根据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分析其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 在判断S≥2肝纤维化时,ADC值、HA、Fores和APRI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88、0.80、0.72和0.76;在判断S≥3肝纤维化时,Az分别为0.93、0.84、0.77和0.74.而在判断S≥2肝纤维化时ADC+HA、ADC+Form和ADC+APRI两两联合诊断时的Az分别为0.93、0.93和0.92;在判断S≥3肝纤维化时,Az分别为0.96、0.95和0.94,且Logistic回归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比单个指标诊断均有所提高.结论 ADC值与血液生化学多指标联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单独检测相比诊断准确性提高,可供临床参考.

    作者:孙骏;施裕新;张志勇;张占卿;吴晶涛;万红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分析

    目的 探讨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CT检查23例,MRI检查5例.结果 23例病理组织学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淋巴瘤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肿块型9例(39.1%),浸润型10例(43.5%),溃疡型4例(17.4%).23例共发现不连续肠道病变42个;肿瘤样病灶23个;肠壁呈向心性增厚病灶15个;肠壁呈不均匀增厚病灶5个.1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受累,胰头受侵1例,脾受侵1例.结论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Pd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并且有助于临床的分期及疗效评价.

    作者:胡良波;赵建农;张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骶骨骨折的常规X线和三维CT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6例骶骨骨折患者的X线、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X线平片确诊27例(58.7%,27/46),漏诊19例(41.3%,19/46),CT三维成像明确诊断44例(95.7%,44/46),漏诊2例(4.3%,2146).对确诊的骶骨骨折进行Denis分类,X线平片正确分型20例(74.1%,20/27),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44例(100%,44/44),X线平片与CT三维成像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6例骶骨骨折患者,34例行保守治疗,12例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CT扫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螺旋CT三维成像对骶骨骨折的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吴茂铸;彭志毅;樊树峰;应琦;朱让腾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样转化的CT与MRI表现(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样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CT与MRI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报道2例脾SANT患者的CT与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SAN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约27%为体检无意发现;33%因其他疾病行检查或剖腹探查时发现;仅35%左右有临床症状或体征.CT与MRI表现特点包括:单发的良性肿块、无包膜和囊变坏死、常有纤维瘢痕、偶见钙化,T2WI常呈低信号、延迟强化.病理特征为多发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之间环绕同心圆排列的致密胶原纤维组织.结论 SANT是仅见于脾的良性病变,CT与MRI表现虽有一定的特征但定性困难,确诊有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张禹;姚选军;黄曼;朱友志;胡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书讯、简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自行消退的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二例

    例1 男,51岁.因干咳(咳少量白色泡沫痰),伴恶心1周余入院.自诉近4个月来出现夜间盗汗,偶有喘憋感,无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既往患高血压30余年,12年前曾作膀胱癌切除术,无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吸烟40年,40支/日.

    作者:郭锬;潘纪戍;周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心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与进展

    多层螺旋CT(muhisliee CT,MSCT)以及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的出现,使无创性的心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检查成为现实;随着CT技术的发展,MS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心脏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已经成为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无创性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周运锋;韩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透视下采用导管导向技术取支气管异物

    呼吸道异物多发生于儿童,因患病突然,症状较重,对如何取出异物,常常是临床医师碰到的棘手问题,特别是不具备作胸外科手术的基层医院.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遇到3例支气管异物的患者,采用透视下导管导向技术,均成功取出支气管内的异物,现将有关方法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庆;王芳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小胰岛细胞瘤(直径≤2 cm)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三期螺旋CT扫描在小胰岛细胞瘤(直径≤2 cm)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小胰岛细胞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螺旋CT检查表现.结果 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胰岛细胞瘤,其中胃泌素瘤1个,胰岛素瘤11个,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个.CT平扫仅发现少数病灶(1/13),三期螺旋cT检查发现绝大多数病灶(12/13).7个病灶强化峰值出现在动脉期,6个病灶强化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病灶CT值动脉期为(118.0±31.6)HU,实质期为(131.2±26.6)HU,门静脉期为(104.5±16.3)HU,实质期与门静脉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病灶在三期增强CT上均表现为中等度或明显强化.11个病灶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个病灶表现为环形强化.1个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与其余12个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无明显差别.结论 小胰岛细胞瘤三期扫描均呈中等度或明显强化,大部分表现为均匀强化,动脉期和胰腺实质期能够检出绝大部分小胰岛细胞瘤;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判断小胰岛细胞瘤是否具有功能性价值有限.

    作者:孙春锋;吴志远;陆健;缪小芬;程斌;梁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伴气道狭窄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MSCT)后处理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气管、支气管狭窄(气道狭窄)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1例术前和29例术后的先心病伴气道狭窄的患者行MSCT对比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小密度投影(MinIP)和容积再现(VR)以显示气道狭窄情况,并与经手术证实的37例共52个狭窄节段行对比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test)以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对狭窄程度的测量与术中测量的差异性.结果 MSCT各种重组技术均能较好地显示气道狭窄的部位、形态,MPR/CPR测量狭窄长度与术中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PR/CPR和VR测量狭窄程度与术中测量无明显差异性(Z=-0.068,P=0.946和Z=-0.591,P=0.555);MinIP与术中测量有显著差异性,常过估狭窄程度(Z=-2.177,P=0.030).结论 MSCT扫描及其三维重组技术相互结合能准确评估先心病伴气道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明确气道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王荣品;梁长虹;黄美萍;刘辉;崔燕海;刘其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脏3.0 T质子MRS谱线后处理评估者间和评估者自身可重复性

    目的 探讨在体肝脏3.0 T质子磁共振波谱(MRS)谱线用SAGE软件Spectrum后处理方法处理评估者间和评估者自身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 19例自愿者,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体素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序列.采集参数为TR 1500 ms,TE 30 ms,信号采集次数(NSA)64次,感兴趣容积(VOI)2 cm×2 cm×2 cm,共获得19条谱线.采用SAGE软件包,Spectrum后处理方法,测量者1测量2次和测量者2测量1次,经过5 Hz高斯窗函数截趾(Apedization)处理,傅立叶变换,谱线自动基线校正,谱线自动相位校正,手动确定4.7 ppm水和1.3 ppm脂肪峰亚甲基峰位置,拟合积分共得到57组水峰和脂肪峰峰高及峰下面积.(1)计算评估者间和评估者自身等级相关系数.(2)采用多组配对样本秩和检验(Friedman Test)比较三组的水峰和脂肪峰峰高及峰下面积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1)测量者1前后2次测量结果脂质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P<0.000)、0.989(P<0.000),水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989(P<0.000),测量者1第1次与测量者2测量结果脂质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P<0.000)、0.988(P<0.000),水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P<0.000)、1.000,测量者1第2次与测量者2测量结果脂质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P<0.000)、0.988(P<0.000),水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P<0.000)、0.989(P<0.000).(2)三组水峰峰高(χ2=3.500,P=0.174)及峰下面积(χ2=1.500,P=0.472)和脂肪峰峰高(χ2=2.333,P=0.311)及峰下面积(χ2=1.600,P=0.4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SAGE后处理软件Spectrum后处理方法,在体肝脏3.0 T质子MRS谱线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可重复性高,测量结果高度相关.

    作者:徐莉;梁长虹;张忠林;萧远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T、MRI与DSA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r、MRI与DSA检查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CT平扫22例,其中增强扫描17例.MRI检查22例,其中增强扫描13例.DSA检查5例.结果 CT表现为高密度,略高密度,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多为不强化及轻微强化.DSA检查无肿瘤染色.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典型,比cT表现更具特异性,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参考DSA表现有利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作者:马贺骥;王倩;谭威;王志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