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价值

李光明;刘林

关键词:肛周脓肿, 多层螺旋CT,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35.5岁.全部按常规盆腔CT平扫,其中有7例行CT增强扫描,然后全部行多平面重组(MPR)矢状面和冠状面重组、6例行斜冠状面重组.结果 15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术前CT发现有脓肿共18处,厚壁脓腔15例、脓肿内含气13例、周围结构欠清15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7例,边缘欠规则6例.其中按解剖分:肛提肌上部脓肿4例,肛提肌下部脓肿11例.按感染细菌分:大肠杆菌11例、其他厌氧菌2例、葡萄球菌1例、链球菌1例.所有病例手术病理结果与术前CT解剖定位结果吻合.术后所有病例恢复良好,无一例合并有肛瘘.结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X线、CT表现

    目的 总结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X线、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且经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0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CT表现.结果 股骨远侧骨端3例,胫骨近侧骨端2例,胫骨干、股骨干、锁骨、骶骨和髂骨嵴各1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溶骨型3例,囊肿型3例,混合型4例.6例见骨梗死灶,4例见骨膜反应,4例合并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主要发生于长骨骨端,以膝关节附近为多见,多侵犯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内或周围软组织肿块出现骨梗死灶,有助于对骨平滑肌肉瘤的诊断.

    作者:许尚文;陈自谦;钟群;肖慧;叶友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心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与进展

    多层螺旋CT(muhisliee CT,MSCT)以及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的出现,使无创性的心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检查成为现实;随着CT技术的发展,MS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心脏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已经成为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无创性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周运锋;韩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脑内MRI表现特征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在6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脑内病变MRI表现的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6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TSC的MRI脑内病变的表现特点.结果 14例均发现室管膜下结节,共161个,范围1~22个/例,均位于侧脑室,室间孔和前角者86个,占53.4%,大多数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13例发现脑白质异常信号,表现为线样、点状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线样病变长轴与侧脑室壁垂直.10例发现皮质结节,共116个,范围1~21 个/例,T1WI呈高信号者占91.4%.T2WI呈低信号者占75.2%.14例中7例共发现8处经套膜发育不良,7处累及额叶,1处累及额、顶、颞、岛叶.5处病灶信号均匀,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3处病灶呈高低混杂信号.室管膜下巨细胞瘤1例,位于室间孔区,直径14mm,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结论 小婴儿及新生儿TSC脑内病变MRI信号和形态均与年长儿和成人有所不同,认识其MRI特征对TSC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程华;段晓岷;尹光恒;孙国强;彭芸;曾津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细胞癌螺旋CT征象与MVD及VEGF表达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螺旋CT征象与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HCC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征象与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1)瘤体边缘模糊组和清晰组的HCC MVD分别为50.3±16.2和38.7±13.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9/21)和54.1%(13/24),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瘤内有坏死不强化组和无坏死组的HCC MVD分别为65.3±17.6和38.2±13.0,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69.4%(25/36),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有扩散转移组和无扩散转移组的HCC MVD分别为73.9±20.4和40.6±17.1,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8/18)和51.8%(14/27),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瘤体直径>5 cm和直径≤5 cm的HCC MVD分别为54.6±18.4和46.1±16.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15/20)和68.0%(17/25),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供血型HCC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问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HCC,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与HCC的边缘是否清晰、瘤内有无液化坏死、有无浸润转移及增强类型等CT征象密切相关,反映了新生血管是其生长、发展的形态学基础,在HCC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姚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总管囊肿恶变一例

    患者 女,40岁.反复上腹部胀痛10天余.体检:黄疸阴性,腹平,右上腹较饱满,未触及明显肿块,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癌胚抗原(CEA)1.0gg/L;糖蛋白抗原(CA)-19-9 10.4 U/ml;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B超:左肝管直径11.1 mm,右肝管直径13.3 mill,胆总管呈囊性扩张,胆总管内可见33.8 mm×34.2 mill的强回声,边界可辨,回声欠均匀,提示:胆总管囊肿伴实质性占位,胆管癌可能.

    作者:田学斌;程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正常人眼外直肌动态功能性CT定量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对正常人眼外直肌第一眼位以及在收缩和舒张状态下大横截面积进行CT定量研究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CT冠状位对16名正常人眼球在不同眼位状态下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眼外直肌大横截面积测量,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眼外直肌大横截面积范围和其功能度.结果 在第一眼位时,外直肌大截面积和功能度均为大,具有显著性差异(F=4.204,P=0.021);其余眼外直肌无显著性差异(F=2.562,P=0.0087).内直肌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35.7%(36.72±4.69;26.86±3.66);松弛状态下减少29.6%(26.86±3.66;19.04±3.42).外直肌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49.4%(54.89±5.05;34.74±4.08);松弛状态下减少30.7%(34.74±4.08;25.46±4.01).上直肌群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28.3%(34.56±3.78;28.93±2.88);松弛状态下减少32.7%(28.93±2.88;18.13±3.48).下直肌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27.4%(35.27±4.07;27.69±3.65);松弛状态下减少26.5%(27.69±3.65;20.36±3.75).结论 确立正常人眼外直肌在不同眼位状态下大截面积和功能度正常值范围,为眼外肌病变提供影像学诊断和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振海;赵毅凯;尹智;薛鸿翔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Euroampli Alien移动式C形臂高频X线机故障检修二则

    故障现象一 正常透视过程中,监视器图像变模糊,后两监视器都变黑屏.故障分析与检修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两监视器都黑屏并且同时损坏的概率非常低,于是怀疑是与监视器相连的连接线或处理器的信息输出部分(显卡)故障.用数字万用表测量连接线,连接线无短路现象.于是打开处理器的机盖,将显卡拆下发现其捕脚上有氧化层(室内空气潮湿所致),对氧化层进行处理并用酒精清洗,干燥后,将其复位.连好连接线,开机后监视器有光栅,进行透视,图像模糊.

    作者:张芳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实验猪胸部正位CR合理曝光条件研究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的合理曝光条件.材料与方法以10 mAs、20mAs、40 mAs档,分别从50~150 kV、步长为2 kV对实验猪胸部进行系列曝光,用剂量计记录每次曝光的入射点的入射X线剂量、肺野和纵隔处的透射X线剂量,得到三个序列的X线剂量与kV的关系数据,绘制入射剂量、透射剂量与kV的关系图,然后用相同的步骤进行系列胸部正位CR摄影,以噪声不影响观察为前提,找出曝光量低的CR图像及其对应的合理曝光剂量,分析合理曝光剂量与曝光条件的关系.结果 (1)合理曝光条件对透射剂量有很强的依从关系,不管如何改变kV和mAs的组合,合理透射剂量均是一个相对的恒定值,三个序列间合理剂量差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合理曝光剂量相对应的入射剂量,低mAs高kV组合要比高mAs低kV组合的入射剂量低,三个序列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入射点剂量与mAs呈正相关.结论 (1)对于CR来说,透射剂量是合理曝光条件唯一考量的参数;(2)提高kV对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有意义.

    作者:凌寿佳;农俊彬;黄邻彬;黄仲奎;龙莉玲;谢萍;张会敏;陈掌凡;宋瑞;李春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脏3.0 T质子MRS谱线后处理评估者间和评估者自身可重复性

    目的 探讨在体肝脏3.0 T质子磁共振波谱(MRS)谱线用SAGE软件Spectrum后处理方法处理评估者间和评估者自身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 19例自愿者,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体素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序列.采集参数为TR 1500 ms,TE 30 ms,信号采集次数(NSA)64次,感兴趣容积(VOI)2 cm×2 cm×2 cm,共获得19条谱线.采用SAGE软件包,Spectrum后处理方法,测量者1测量2次和测量者2测量1次,经过5 Hz高斯窗函数截趾(Apedization)处理,傅立叶变换,谱线自动基线校正,谱线自动相位校正,手动确定4.7 ppm水和1.3 ppm脂肪峰亚甲基峰位置,拟合积分共得到57组水峰和脂肪峰峰高及峰下面积.(1)计算评估者间和评估者自身等级相关系数.(2)采用多组配对样本秩和检验(Friedman Test)比较三组的水峰和脂肪峰峰高及峰下面积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1)测量者1前后2次测量结果脂质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P<0.000)、0.989(P<0.000),水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989(P<0.000),测量者1第1次与测量者2测量结果脂质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P<0.000)、0.988(P<0.000),水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P<0.000)、1.000,测量者1第2次与测量者2测量结果脂质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P<0.000)、0.988(P<0.000),水峰峰高及峰下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P<0.000)、0.989(P<0.000).(2)三组水峰峰高(χ2=3.500,P=0.174)及峰下面积(χ2=1.500,P=0.472)和脂肪峰峰高(χ2=2.333,P=0.311)及峰下面积(χ2=1.600,P=0.4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SAGE后处理软件Spectrum后处理方法,在体肝脏3.0 T质子MRS谱线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可重复性高,测量结果高度相关.

    作者:徐莉;梁长虹;张忠林;萧远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多骨型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患者 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疼痛,为间断性钝痛,可自行缓解,无向其他部位放射,自行间断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体检:左胸背部约第8、9肋水平可触及部分肋骨增粗、质硬.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轻度压痛.双肺呼吸度一致,触觉语颤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

    作者:孙玉梅;王志强;李培岭;李君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TACE后CT形态学评价与生存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动脉内栓塞化疗(TACE)后CT形态学与生存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65例(病理诊断17例,临床诊断48例)HCC患者进行了264次TACE,药物为吡柔比星50 mg/m2、艾恒/顺铂50 mg/m2,碘化油5~20 ml和明胶海绵颗粒.肝脏和肿瘤体积用体积测量软件获得,碘化油沉积情况在治疗后3~4周随访CT评价.结果 肿瘤体积<200 ml(P<0.001)、肿瘤与肝脏体积的比值<5%(P<0.001)、碘化油完全沉积(≥75%)(P<0.001)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弥漫性生长方式的肿瘤(P<0.001)、存在9个以上病灶(P<0.001)和病变累及三个肝段以上的患者生存率较差.结论 原发性HCC TACE后CT形态学评价与生存率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广礼;王东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胃癌术前T和N分期价值并与病理对照

    目的 前瞻性研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与所有受检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后,对连续44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在服产气粉和水(500~1000 ml)充分扩张胃后行低张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9例手术的病例入选此次研究.由一名放射诊断医师采用交互方式实时MPR确定能较好地显示病灶和毗邻组织器官结构关系的成像方位进行重组.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别依据横断位及MPR图像通过协商对肿瘤的显示和T、N分期进行评价,并与病理组织结果对比.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横断图像和MPR图像对原发肿瘤的显示以及T和N分期的准确性有无差别,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由一名即将参与手术的外科医师评估横断位和MPR图像对传递诊断信息的效率.结果 对原发胃癌病灶的检出率,横断图像和MPR图像分别是94.9%(37/39)和97.6%(38/39).MPR评估胃癌灶对胃壁侵犯深度(T分期)的准确性为87.2%(34/39),较横断图像的61.5%(24/39)高(P=0.002).MPR对淋巴结转移评价(N分期)的准确性为69.2%(27/39),横断图像的准确性为59.0%(23/3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对39例病例,手术医师均倾向于接受MPR,认为MPR更能有效传递诊断报告所表达的信息.结论 虽然未能提高N分期的准确性,但多层螺旋CT的MPR图像能提高胃癌局部侵犯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增强与临床医师间的信息传递,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特;龚静山;陈杰;朱进;钟克力;陈晓春;夏利刚;徐坚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例经手术证实的交叉韧带腱鞘囊肿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2例前交叉韧带囊肿和3例后交叉韧带囊肿.均为单发囊肿,长径介于12~34 mm之间,呈圆形或分叶状、纺锤状等,边缘光滑,分界清晰,其间常见线样分隔,与交叉韧带关系密切.较大者病变主体位于交叉韧带周围,较小囊肿走行于韧带之间.呈长T1、长T2液体信号,相邻关节囊可受压、变形,相邻骨质表现有退行性改变.结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腱鞘囊肿非常少见,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刘金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磁共振ADC值联合血液生化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初探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血液生化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利用扩散成像技术检测41例慢性肝病患者磁共振ADC值(b=600 s/mm2),同时测量透明质酸(HA)并计算肝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Fores和APRI指数.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用Logistic回归综合两指标信息,根据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分析其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 在判断S≥2肝纤维化时,ADC值、HA、Fores和APRI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88、0.80、0.72和0.76;在判断S≥3肝纤维化时,Az分别为0.93、0.84、0.77和0.74.而在判断S≥2肝纤维化时ADC+HA、ADC+Form和ADC+APRI两两联合诊断时的Az分别为0.93、0.93和0.92;在判断S≥3肝纤维化时,Az分别为0.96、0.95和0.94,且Logistic回归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比单个指标诊断均有所提高.结论 ADC值与血液生化学多指标联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单独检测相比诊断准确性提高,可供临床参考.

    作者:孙骏;施裕新;张志勇;张占卿;吴晶涛;万红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SCT后重组技术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研究

    目的 探讨MSCT后重组技术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MSCT检查发现的22个PAD,均经手术或内镜证实.MSCT检查前患者禁食6~8 h,扫描前1 h口服400 ml水充盈胃肠道.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0.625 mm薄层重组,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 22个PAD直径为0.8~5.0 cm,均位于十二指肠系膜缘,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囊袋状影,与胰头交界处边缘锐利.7个憩室内有液-气平面,11个表现为单纯气体影,4个表现为筛板状或网格状结构.7例合并胆管扩张,1例合并胰管扩张,1例合并出血.结论 MSCT后重组技术有助于对PAD的诊断,明确PAD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有助于同十二指肠内气体及十二指肠球部相鉴别.

    作者:郑楠楠;胡道予;陈亮;方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腹内疝一例

    患者 男,51岁.长期间歇性上腹部不适,4天前出现上腹部疼痛并伴有腹胀,呈进行性加重.2天后,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并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38.7℃,遂来本院就诊.行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见小肠有多个阶梯状液平面,诊断为肠梗阻.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6.7×109/L,遂进行对症抗炎支持治疗,但症状无明显缓解.2天后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示部分回肠与结肠分界不清,结构紊乱,绞窄成团状,其内可见紊乱血管断面影,且贴近左前腹壁.

    作者:陈燕浩;金朝林;张树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时间分辨磁共振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

    对于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性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传统诊断手段,常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导管技术具有侵入性,可能引起各类并发症.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使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成为重要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但是它存在电离辐射,且可能发生对比剂过敏和引起对比剂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邬晴媛;林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伴气道狭窄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MSCT)后处理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气管、支气管狭窄(气道狭窄)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1例术前和29例术后的先心病伴气道狭窄的患者行MSCT对比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小密度投影(MinIP)和容积再现(VR)以显示气道狭窄情况,并与经手术证实的37例共52个狭窄节段行对比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test)以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对狭窄程度的测量与术中测量的差异性.结果 MSCT各种重组技术均能较好地显示气道狭窄的部位、形态,MPR/CPR测量狭窄长度与术中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PR/CPR和VR测量狭窄程度与术中测量无明显差异性(Z=-0.068,P=0.946和Z=-0.591,P=0.555);MinIP与术中测量有显著差异性,常过估狭窄程度(Z=-2.177,P=0.030).结论 MSCT扫描及其三维重组技术相互结合能准确评估先心病伴气道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明确气道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王荣品;梁长虹;黄美萍;刘辉;崔燕海;刘其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分析

    目的 探讨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CT检查23例,MRI检查5例.结果 23例病理组织学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淋巴瘤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肿块型9例(39.1%),浸润型10例(43.5%),溃疡型4例(17.4%).23例共发现不连续肠道病变42个;肿瘤样病灶23个;肠壁呈向心性增厚病灶15个;肠壁呈不均匀增厚病灶5个.1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受累,胰头受侵1例,脾受侵1例.结论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Pd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并且有助于临床的分期及疗效评价.

    作者:胡良波;赵建农;张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