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娥;卢光明;李南云;张龙江;周长圣;袁彩云
患者 男,51岁.因车祸受伤经过及机制不详,当时有昏迷(时间不详),有呕吐,为血性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患者醒后感头痛剧烈;右前额及顶部头皮有裂口、流血,无大小便失禁,神志模糊,精神欠佳,体温、呼吸、脉搏正常,Bp 120/85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球运动尚可,视力无异常,鼻唇沟存在,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听力尚可,四肢肌反射存在,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
作者:邹高伟;廖荣信;陈德强;柳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MRI所见对应的病理表现. 资料与方法 20例患者的28个坏死股骨头MRI表现与大体切片、组织病理做对照研究. 结果 MRI能准确显示大体标本相对应层面上股骨头坏死区、周围的增生反应区和病灶外正常区,增生反应区包绕坏死区.MRI上28个股骨头坏死区5个为脂样型信号、3个为液样型信号、11个呈纤维型信号、9个呈混杂型信号,坏死区不同的信号对应不同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结论 MRI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大小、位置,MR信号可反映病变的病理学改变.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王武;洪闻;王存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女,59岁.反复发作胸闷、头晕、四肢乏力20余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体检:心脏向双侧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频发早搏,未闻及杂音.ECG示:(1)肢导低电压;(2)多发房性早搏;(3)心脏顺钟转位.
作者:邹建华;郑巧;陈伦刚;吴磊;陈文;陈义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少见病,特点是平滑肌细胞在终末细支气管、淋巴管、小血管周围异常增生[1],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因和病理机制不明.国内见个案报告[2~13].
作者:朱先进;王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背景抑制扩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技术在肝脏占位及转移淋巴结成像的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对26例肝脏占位患者行常规MRI及DWIBS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瘤内坏死区域、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肝实质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行3D 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及黑白翻转技术观察瘤体与淋巴结的信号特点. 结果 肿瘤实质、瘤内坏死区域、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肝实质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73±0.38)× 10-3 mm2/s、(2.12±0.48) × 10-3 mm2/s、(0.856±0.41)× 10-3 mm2/s、(1.296±0.67) ×10-3 mm2/s;肿瘤实质与瘤内坏死灶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实质与正常肝实质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实质与肿大淋巴结间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BS瘤灶显示率96.1%,淋巴结显示率94.7%.瘤灶与肿大淋巴结呈高信号,反转图呈低信号. 结论 背景抑制扩散成像可以通过ADC值对肝脏占位及转移淋巴结量化,并能直观地、立体地、多角度观察淋巴结的分布.
作者:姚成刚;宋法亮;方佳;王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6层CT首过时间动态增强在确定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s)良恶性的价值并与延迟动态增强CT对照. 资料与方法 61例SPNs患者同时行首过及延迟时间动态增强CT扫描.记录SPNs首过时间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用于确定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计算并比较两种增强方式佳界值点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 结果 良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10.912±5.452) HU,(18.172±11.567) HU]均小于恶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22.864±13.514) HU,(26.350±12.744 )HU].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为分别为15 HU、17 HU,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首过时间PH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77.78%、84%、 80.33%、87.5%、72.41%和0.84;延迟时间PH值分别88.89%、48.00%、72.13%、71.11%、75.00%和0.7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结论 胸部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较延迟动态增强模式能更准确评价SPNs良恶性.
作者:孙家瑜;孙昌进;杨志刚;周翔平;周清华;车国卫;张尚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维平衡全稳态快速场梯度回波(3D B FFE)序列在脑积水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设备对50例脑室系统积水的患者进行3D B FFE序列脑室系统成像扫描.比较该方法与常规T1WI、T2WI显示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形态的效果. 结果 50例患者3D B FFE序列图像均清晰显示脑室系统,对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的扩张、狭窄、梗阻的程度和形态与常规SE序列T1WI、T2WI显示效果相比较,3D B FFE序列有明显优越性. 结论 3D B FFE序列脑室成像扫描能清晰显示脑室积水情况,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作为一种MR脑室积水成像的新方法.
作者:陈江津;余成新;陆蓬;杨成;彭传琴;徐亚卡;胡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分析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肠系膜血管的CTA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肠系膜血管CTA图像.依据治愈方式分为非手术治愈组和手术治愈组,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聚集、移位、狭窄、扩张、充盈缺损. 结果 非手术治愈的9例中,3例见多支空肠或回肠血管呈束状聚集,1例见回结肠动静脉顺时针移位,1例见回结肠动脉逆时针移位,2例见多支空肠血管逆时针移位,2例未见明显异常走行血管.经手术治愈的3例中,1例见空肠动脉右移,末段回肠动脉略聚集;1例仅见末段回肠血管聚集,1例见多支空肠血管逆时针移位.所有病例均未见肠系膜血管的狭窄、扩张及充盈缺损. 结论 肠系膜血管聚集、移位为粘连性小肠梗阻主要的CTA表现,少数患者CTA无异常或呈现既往手术后改变.经手术治愈的粘连性小肠梗阻,仅见轻微的肠系膜血管异常.
作者:刘磊;宋殿行;杨新国;庞闽厦;郭秀琴;周晓明;张凡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结合乙酰唑胺(ACZ)负荷试验,评估出现症状性脑梗死前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 资料与方法 对13例高血压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在口服ACZ前后进行2次MR PWI检查,选取双侧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丘脑、额上回、颞上回及楔叶作为兴趣区(ROI),测量其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根据公式局部脑血流量(rCBF)= rCBV / rMTT、脑血管储备(%)= [(ACZ后rCBF ACZ前rCBF)/ ACZ前rCBF]×100%计算脑血管储备. 结果 (1)高血压组各ROI的rMTT、rCBV和rCBF在ACZ负荷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ROI的rMTT在ACZ负荷后缩短(P<0.05),rCBV和rCBF在ACZ后增加(P<0.05);(2)高血压组各ROI的脑血管储备(5.5%~27.8%)较对照组相应ROI的脑血管储备(34.0%~56.1%)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在出现症状性脑梗死之前,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较同年龄组正常血压者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
作者:黄力;高伟;黄立安;凌雪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外伤所引起的胼胝体纤维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和2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运算获得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图、容积比异向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图、各向同性(isotropic image,Iso)图等,分别测量经内囊层面胼胝体前部、胼胝体后部的FA、DCavg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FA图像上正常人胼胝体呈均匀高信号显示清晰,23例脑外伤中胼胝体正常7例,FA值正常;局灶胼胝体挫伤14例,FA值下降14例,DCavg下降14例,胼胝体弥漫挫伤2例,T1 FLAIR序列显示胼胝体肿胀变形,FA图胼胝体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及形态,类似斑片状,FA值下降. 结论 DTI能精确、直观地显示胼胝体纤维,在评价脑外伤后胼胝体损伤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更有意义.
作者:马梦华;洪军;王海平;王余;才艳玲;牛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眼眶16层螺旋CT三维测量方法,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料与方法 9例正常成人干燥完整头颅眼眶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组成像,共进行8条线距测量,并与干颅眼眶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能测量不同平面眼眶线距,其与直接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准确、可靠,可作为眼眶测量常规方法.
作者:韩永顺;叶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男,23岁.2天前被汽车撞倒压伤胸部,胸痛明显,曾于外院行胸腔闭式引流.体检:急性病容.胸廓无畸形,左肺呼吸音明显减低,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可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平静呼吸时即有大量气泡逸出,左前胸壁可触及捻发音.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不同类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对3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1例(髓内8例,髓外硬脊膜外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单发2例,多发2例),动静脉病变18例(动静脉瘘12 例,动静脉畸形6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好发年龄在40岁左右,临床多表现为渐进性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髓外相对多见,髓内病变颈段好发,病变多局限,病灶周围T2低信号环较具特征性,强化多不明显;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多发生在胸段,常为边界清楚梭型肿物,均匀明显强化.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可单发亦可多发,多发生在颈、胸段,当伴有较大范围脊髓空洞或囊变,并有明显强化结节时,诊断不难;动静脉病变多见, MRI多能发现蜿蜒血管流空信号,较易诊断,但具体分型有赖于DSA或手术. 结论 椎管内不同类型的血管性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影像表现,MRI可较好地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同时可以显示脊髓变性的程度和范围,有利于病变的诊治及判断预后.
作者:李新瑜;邱士军;张雪林;韩路军;魏根霞;曲华丽;彭旭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女,50岁.半个月前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无头痛、头昏及恶心呕吐表现,血压108/75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杨耀华;史河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1例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CT 、MR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病变好发于脑实质表浅部位,单发,多位于颞叶;15例病变以囊性为主,其中10例为大囊小结节,5例大囊大结节;6例病变以实性为主.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具有明显多形性,瘤细胞间见大量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出血、钙化少见.免疫组织化学示所有病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临床上该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有癫痫发作. 结论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病变表浅且单发,多呈囊性改变并伴有壁结节,结合应用影像诊断新技术(DWI、MRS及PET/CT)有助于提高诊断能力.
作者:赵艳娥;卢光明;李南云;张龙江;周长圣;袁彩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女,4岁.因咳嗽胸部透视发现两侧锁骨缺如而就诊.体检:头大面小,前额及顶部突出,双顶径增宽;肩关节活动过大,两肩可移至胸前相互靠拢;胸廓上窄下宽;其余骨骼未见异常.智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黄耀华;黄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女,80岁.因左面前部眶下区肿物20余天入院.体检:患者左侧眶下区明显膨隆,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扪诊:眶下区可触及4 cm×3 cm大小肿物,范围内侧至鼻梁中线,外侧至左眼外眦角位置,上至左鼻翼口角连线,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无明显动度,压痛明显,无压缩感,无波动感.
作者:柳伟坤;刘海凌;钱民;欧陕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 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分为3种:(1)脑内多发大小不等、球状、结节状病灶,T1WI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灶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均一高信号,共4例;(2)肿瘤内可有出血而致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影,共3例;(3)在前两种表现基础上合并脑膜转移,共1例. 结论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瘤体易出血和富含黑色素颗粒这两个特征,决定其MRI表现的特性.
作者:徐辉;唐桂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女,35岁.腹痛、腹胀、腹泻2个月余.体检:贫血貌,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脾增大,肠鸣音亢进,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大便常规:RBC(++).
作者:张立峰;赵兴圣;周茂义;李丽新;岳奎涛;邵伟光;杨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的MR表现,初步探讨MR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SCA家系2名患病者及4名表现正常的其他家庭成员共6人行头颅MR常规扫描及小脑蚓部单体素1H磁共振波谱(MRS)扫描,2名SCA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及信号特点,DTI彩色FA图上脑桥横向纤维显示的完整性及MRS小脑蚓部NAA/Cr比值和Cho/Cr比值. 结果 2名SCA患者小脑蚓部及双侧小脑半球轻度萎缩,T2WI连续两层面脑桥基底部隐约可见中线稍高信号,小脑上脚层面DTI彩色FA图脑桥横向纤维显示不完整、不连续,小脑蚓部NAA/Cr比值略低于参考值范围.1名有轻微体征及1名表现正常的的家庭成员NAA/Cr比值在参考值范围内偏低水平,另2名表现正常的家庭成员NAA/Cr比值接近参考平均值.所有家庭成员Cho/Cr比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 结论 MR多种检查技术可以反映SCA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其诊断提供多种有力依据.
作者:郭劲松;金延方;李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