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D Balanced FFE 序列在脑积水MRI检查中的应用

陈江津;余成新;陆蓬;杨成;彭传琴;徐亚卡;胡燕

关键词:三维平衡全稳态快速场梯度回波序列, 脑室系统成像, 脑积水, 薄层扫描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平衡全稳态快速场梯度回波(3D B FFE)序列在脑积水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设备对50例脑室系统积水的患者进行3D B FFE序列脑室系统成像扫描.比较该方法与常规T1WI、T2WI显示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形态的效果. 结果 50例患者3D B FFE序列图像均清晰显示脑室系统,对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的扩张、狭窄、梗阻的程度和形态与常规SE序列T1WI、T2WI显示效果相比较,3D B FFE序列有明显优越性. 结论 3D B FFE序列脑室成像扫描能清晰显示脑室积水情况,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作为一种MR脑室积水成像的新方法.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CT诊断一例

    患者 男,23岁.2天前被汽车撞倒压伤胸部,胸痛明显,曾于外院行胸腔闭式引流.体检:急性病容.胸廓无畸形,左肺呼吸音明显减低,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可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平静呼吸时即有大量气泡逸出,左前胸壁可触及捻发音.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SMV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7例SMV梗塞患者,行CT平扫、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分析其CT表现特点,并与超声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临床病理证实的SMV主干梗塞患者CT平扫均表现肝脏呈等密度,肠系膜充血水肿.增强扫描显示SMV内圆形充盈缺损,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等肠缺血表现.门静脉供血减少,门静脉期延迟,肝脏一过性血供不足.延时扫描对比剂在肝脏内分布均匀. 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在SMV梗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容鹏飞;王维;刘晟;于德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外伤性单纯性对称性基底节出血CT误诊一例

    患者 男,51岁.因车祸受伤经过及机制不详,当时有昏迷(时间不详),有呕吐,为血性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患者醒后感头痛剧烈;右前额及顶部头皮有裂口、流血,无大小便失禁,神志模糊,精神欠佳,体温、呼吸、脉搏正常,Bp 120/85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球运动尚可,视力无异常,鼻唇沟存在,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听力尚可,四肢肌反射存在,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

    作者:邹高伟;廖荣信;陈德强;柳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

    目的 总结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 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分为3种:(1)脑内多发大小不等、球状、结节状病灶,T1WI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灶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均一高信号,共4例;(2)肿瘤内可有出血而致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影,共3例;(3)在前两种表现基础上合并脑膜转移,共1例. 结论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瘤体易出血和富含黑色素颗粒这两个特征,决定其MRI表现的特性.

    作者:徐辉;唐桂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D Balanced FFE 序列在脑积水MRI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平衡全稳态快速场梯度回波(3D B FFE)序列在脑积水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设备对50例脑室系统积水的患者进行3D B FFE序列脑室系统成像扫描.比较该方法与常规T1WI、T2WI显示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形态的效果. 结果 50例患者3D B FFE序列图像均清晰显示脑室系统,对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的扩张、狭窄、梗阻的程度和形态与常规SE序列T1WI、T2WI显示效果相比较,3D B FFE序列有明显优越性. 结论 3D B FFE序列脑室成像扫描能清晰显示脑室积水情况,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作为一种MR脑室积水成像的新方法.

    作者:陈江津;余成新;陆蓬;杨成;彭传琴;徐亚卡;胡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与延迟增强模式对照

    目的 探讨16层CT首过时间动态增强在确定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s)良恶性的价值并与延迟动态增强CT对照. 资料与方法 61例SPNs患者同时行首过及延迟时间动态增强CT扫描.记录SPNs首过时间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用于确定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计算并比较两种增强方式佳界值点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 结果 良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10.912±5.452) HU,(18.172±11.567) HU]均小于恶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22.864±13.514) HU,(26.350±12.744 )HU].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为分别为15 HU、17 HU,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首过时间PH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77.78%、84%、 80.33%、87.5%、72.41%和0.84;延迟时间PH值分别88.89%、48.00%、72.13%、71.11%、75.00%和0.7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结论 胸部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较延迟动态增强模式能更准确评价SPNs良恶性.

    作者:孙家瑜;孙昌进;杨志刚;周翔平;周清华;车国卫;张尚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在肝占位及转移淋巴结成像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背景抑制扩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技术在肝脏占位及转移淋巴结成像的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对26例肝脏占位患者行常规MRI及DWIBS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瘤内坏死区域、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肝实质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行3D 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及黑白翻转技术观察瘤体与淋巴结的信号特点. 结果 肿瘤实质、瘤内坏死区域、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肝实质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73±0.38)× 10-3 mm2/s、(2.12±0.48) × 10-3 mm2/s、(0.856±0.41)× 10-3 mm2/s、(1.296±0.67) ×10-3 mm2/s;肿瘤实质与瘤内坏死灶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实质与正常肝实质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实质与肿大淋巴结间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BS瘤灶显示率96.1%,淋巴结显示率94.7%.瘤灶与肿大淋巴结呈高信号,反转图呈低信号. 结论 背景抑制扩散成像可以通过ADC值对肝脏占位及转移淋巴结量化,并能直观地、立体地、多角度观察淋巴结的分布.

    作者:姚成刚;宋法亮;方佳;王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锁骨发育不全一例

    患者 女,4岁.因咳嗽胸部透视发现两侧锁骨缺如而就诊.体检:头大面小,前额及顶部突出,双顶径增宽;肩关节活动过大,两肩可移至胸前相互靠拢;胸廓上窄下宽;其余骨骼未见异常.智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黄耀华;黄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眼眶肿块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对眼眶不同类型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65例眶内肿块病例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兴趣区及对侧颞叶脑白质ADC值,比较不同类型眼眶病变ADC差别. 结果 65例眶内肿块的ADCM为(1.38±0.55) ×10-3 mm2/ s,ADCw为(0.85±0.07) ×10-3 mm2/ s.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为(0.76±0.12)×10-3 mm2/ s;癌ADCM为(1.36±0.39)×10-3 mm2/ s;良性实性肿块ADCM为(1.35±0.54)×10-3 mm2/ s;脉管性肿块ADCM为(1.50±0.30)×10-3 mm2/ s;囊性肿块ADCM为(1.92±0.99)×10-3 mm2/ s.不同组间眼眶肿块A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显著低于癌、良性实性肿块、脉管性肿块、囊性肿块(P<0.01);癌、良性实性肿块ADCM显著低于囊性肿块(P<0.05);癌、良性实性肿块与脉管性肿块之间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性肿块与囊性肿块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WI可反映眼眶肿块的扩散特征,不同类型眶内肿块ADC值之间具有差异,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郭健;王振常;鲜军舫;李勇;牛延涛;赵波;燕飞;刘中林;杨本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巨大乳腺纤维腺瘤一例

    患者 女,13岁.发现左乳腺肿块1年,渐进性增大,近1个月增大迅速,无畏寒、发热,遂入院治疗.体检:左乳腺明显增大,可触及一巨大肿块,大小约11 cm×10 cm×8 cm,质硬,活动度可,无触痛及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郑海军;周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4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作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 结果 11例腭部良性肿瘤表现为卵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边界清楚,4例伴有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4例腭部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9例伴有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邻近结构受侵,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双肺转移. 结论 CT增强结合MPR图像处理技术可对腭部肿瘤作出准确定位诊断,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祝忠;肖燕;杨宇洁;曹英;何韧;席晓秋;许国辉;黄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鼠诱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肝癌演化过程中,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 材料与方法 2~3月龄的雄性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A、B 、A1、B1.A组为肝硬化组(35只);B组为肝癌组(60只);A1为A的对照组(5只);B1为B的对照组(5只).A、B两组大鼠分别用浓度为100 ppm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水溶液诱导12周和20周.A1、B1两组大鼠则常规饲养.以0.6 ml的对比剂和0.2 ml/s的注射流率对这4组大鼠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全肝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分别为(57.7±14.3)ml·min-1·100ml-1、(65.3±16.8)ml·min-1·100ml-1和(61.4±8.8)%、(71.3±10.0)%,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7.96、11.03、31.67、45.54,P值均<0.01),而门静脉灌注量(PVP)分别为(35.9±9.7)ml·min-1·100ml-1、(26.9±14.3)ml·min-1·100ml-1,低于相应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27.47、23.30,P值均<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的HAP无统计学差异(F=1.55,P>0.05),但后者的PVP更低(F=3.94,P<0.05),HPI更高(F=7.20,P<0.01).2个对照组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从正常肝脏到肝硬化后发展成肝癌的过程中,肝脏的HAP和HPI逐渐升高,而PVP则逐渐降低.

    作者:范光明;郭启勇;沈金丹;孙红赞;陈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TA与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stent placement)不同手术方式对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PTA及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 Man 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7篇,累计病例为519例,共614个患肢,其中单纯行PTA的患肢为323个,PTA+Stent为291个.术后6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 Stent组优于PTA, OR=0.47(0.27~0.84,95%CI)(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继发性开通情况,与Stent相比较,PTA似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OR=1.27(0.87~1.86,95%CI)(P>0.05);OR=1.22(0.81~1.82,95%CI)(P>0.05);OR=1.34(0.78~2.30,95%CI)(P>0.05). 结论 对于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10 cm),支架置入术6个月内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好于单纯PTA,但是对于远期疗效及继发性开通情况,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支架置入术较单纯PTA优越.

    作者:鄂亚军;贺能树;王一;范海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双子宫及右肾缺如、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宫颈癌一例

    患者 女,35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伴下腹痛1个月余入院,妇科检查:宫颈部溃疡直径约4~5 cm,阴道前壁上1/2受侵僵硬,经阴道镜检查并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子宫颈中分化腺癌.

    作者:邝平定;邵国良;李贤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脊膜脊髓炎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诊断性用药后疗效显著的10例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MRI表现特点. 结果 10例MRI平扫,7例脊髓内呈结节状、串珠状、条带状异常信号;3例蛛网膜下腔充填稀薄的异常信号;3例脊膜增厚;2例硬膜外见条状异常等信号;3例合并椎体及附件结核伴椎旁冷脓肿;1例合并脑干内多发小结节影;5例MRI增强扫描,4例脊膜增厚强化,2例脊髓内斑点状中度强化,1例脊髓内环状强化. 结论 MRI对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东;赵冬梅;李响;邱丽华;孙贞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右心房巨大憩室一例

    患者 女,59岁.反复发作胸闷、头晕、四肢乏力20余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体检:心脏向双侧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频发早搏,未闻及杂音.ECG示:(1)肢导低电压;(2)多发房性早搏;(3)心脏顺钟转位.

    作者:邹建华;郑巧;陈伦刚;吴磊;陈文;陈义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粘连性小肠梗阻肠系膜血管CTA表现:基于治愈方式的分析

    目的 初步分析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肠系膜血管的CTA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肠系膜血管CTA图像.依据治愈方式分为非手术治愈组和手术治愈组,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聚集、移位、狭窄、扩张、充盈缺损. 结果 非手术治愈的9例中,3例见多支空肠或回肠血管呈束状聚集,1例见回结肠动静脉顺时针移位,1例见回结肠动脉逆时针移位,2例见多支空肠血管逆时针移位,2例未见明显异常走行血管.经手术治愈的3例中,1例见空肠动脉右移,末段回肠动脉略聚集;1例仅见末段回肠血管聚集,1例见多支空肠血管逆时针移位.所有病例均未见肠系膜血管的狭窄、扩张及充盈缺损. 结论 肠系膜血管聚集、移位为粘连性小肠梗阻主要的CTA表现,少数患者CTA无异常或呈现既往手术后改变.经手术治愈的粘连性小肠梗阻,仅见轻微的肠系膜血管异常.

    作者:刘磊;宋殿行;杨新国;庞闽厦;郭秀琴;周晓明;张凡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1例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CT 、MR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病变好发于脑实质表浅部位,单发,多位于颞叶;15例病变以囊性为主,其中10例为大囊小结节,5例大囊大结节;6例病变以实性为主.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具有明显多形性,瘤细胞间见大量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出血、钙化少见.免疫组织化学示所有病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临床上该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有癫痫发作. 结论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病变表浅且单发,多呈囊性改变并伴有壁结节,结合应用影像诊断新技术(DWI、MRS及PET/CT)有助于提高诊断能力.

    作者:赵艳娥;卢光明;李南云;张龙江;周长圣;袁彩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作者:毕纯龙;万霞;孙建男;张蔚;杨立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过渡细胞型脑膜瘤完全钙化一例

    患者 女,50岁.半个月前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无头痛、头昏及恶心呕吐表现,血压108/75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杨耀华;史河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