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单纯性对称性基底节出血CT误诊一例

邹高伟;廖荣信;陈德强;柳威

关键词:外伤性, 单纯性, 对称性, 基底节出血, 胃内容物, 患者, 右前额, 四肢肌, 克氏征, 便失禁, 鼻唇沟, 运动, 阴性, 歪斜, 头痛, 头皮, 瞳孔, 听力, 体温, 受伤
摘要:患者 男,51岁.因车祸受伤经过及机制不详,当时有昏迷(时间不详),有呕吐,为血性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患者醒后感头痛剧烈;右前额及顶部头皮有裂口、流血,无大小便失禁,神志模糊,精神欠佳,体温、呼吸、脉搏正常,Bp 120/85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球运动尚可,视力无异常,鼻唇沟存在,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听力尚可,四肢肌反射存在,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MRI诊断门静脉瘤一例

    患者 男,42岁.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一大小22 mm×22 mm×28 mm类椭圆形无回声影,边界清晰,后方无增强效应.

    作者:郭立;袁曙光;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一例

    患者 女,35岁.腹痛、腹胀、腹泻2个月余.体检:贫血貌,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脾增大,肠鸣音亢进,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大便常规:RBC(++).

    作者:张立峰;赵兴圣;周茂义;李丽新;岳奎涛;邵伟光;杨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作者:毕纯龙;万霞;孙建男;张蔚;杨立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52岁.体检超声发现腹膜后占位性病变人院,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既往无感染、创伤史,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均末见异常.

    作者:唐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锁骨发育不全一例

    患者 女,4岁.因咳嗽胸部透视发现两侧锁骨缺如而就诊.体检:头大面小,前额及顶部突出,双顶径增宽;肩关节活动过大,两肩可移至胸前相互靠拢;胸廓上窄下宽;其余骨骼未见异常.智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黄耀华;黄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脊膜脊髓炎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诊断性用药后疗效显著的10例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MRI表现特点. 结果 10例MRI平扫,7例脊髓内呈结节状、串珠状、条带状异常信号;3例蛛网膜下腔充填稀薄的异常信号;3例脊膜增厚;2例硬膜外见条状异常等信号;3例合并椎体及附件结核伴椎旁冷脓肿;1例合并脑干内多发小结节影;5例MRI增强扫描,4例脊膜增厚强化,2例脊髓内斑点状中度强化,1例脊髓内环状强化. 结论 MRI对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东;赵冬梅;李响;邱丽华;孙贞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与延迟增强模式对照

    目的 探讨16层CT首过时间动态增强在确定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s)良恶性的价值并与延迟动态增强CT对照. 资料与方法 61例SPNs患者同时行首过及延迟时间动态增强CT扫描.记录SPNs首过时间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用于确定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计算并比较两种增强方式佳界值点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 结果 良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10.912±5.452) HU,(18.172±11.567) HU]均小于恶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22.864±13.514) HU,(26.350±12.744 )HU].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为分别为15 HU、17 HU,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首过时间PH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77.78%、84%、 80.33%、87.5%、72.41%和0.84;延迟时间PH值分别88.89%、48.00%、72.13%、71.11%、75.00%和0.7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结论 胸部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较延迟动态增强模式能更准确评价SPNs良恶性.

    作者:孙家瑜;孙昌进;杨志刚;周翔平;周清华;车国卫;张尚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和环周切缘的评估

    目的 探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环周切缘判定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直肠癌患者30例和术后离体直肠癌标本10例,全部行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检查,将影像学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 结果 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判定的整体准确度为86.7%(26/30),对T1~2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6/9)和95.2%(20/21),对T3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15/15)和73.3%(11/15),对T4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5/6)和87.5%(21/24).高分辨MRI对环周切缘判定的敏感度为92.3%(12/13),特异度为82.2%(15/17),准确度为90.0%(3/30). 结论 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可较准确地显示直肠癌的T分期,识别癌结节在直肠系膜内的沉积并预测环周切缘的受累与否,有助于术前选择放、化疗和计划手术方案以确保对病灶的完整切除,降低复发率.

    作者:蔡香然;刘斯润;孟悛非;张中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手术所见肿块包膜较完整,质地中等,内呈鱼肉样,可见出血坏死,行钝性分离后将肿块切除,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病理所见:瘤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大,空泡状,核仁大,部分细胞核偏位,可见胞浆内包涵体,细胞弥漫排列(图5).

    作者:王显龙;全显跃;曾盛;朱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表现及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表现及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14例MRI诊断的垂体柄阻断综合征患儿,男13例,女1例,年龄5~16岁,平均(11±3)岁,对其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垂体柄缺如6例,其中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4例,单一生长激素缺乏2例;垂体柄变细8例,其中单一生长激素缺乏7例,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1例.14例均表现为垂体后叶异位,13例表现为垂体前叶发育不良. 结论 垂体柄缺如或明显变细,垂体后叶异位,垂体前叶发育不良是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三联征,垂体后叶异位是提示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特征性标志.目前,MRI是诊断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唯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程华;曾津津;李航;孙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ACZ负荷MR灌注成像对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结合乙酰唑胺(ACZ)负荷试验,评估出现症状性脑梗死前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 资料与方法 对13例高血压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在口服ACZ前后进行2次MR PWI检查,选取双侧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丘脑、额上回、颞上回及楔叶作为兴趣区(ROI),测量其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根据公式局部脑血流量(rCBF)= rCBV / rMTT、脑血管储备(%)= [(ACZ后rCBF ACZ前rCBF)/ ACZ前rCBF]×100%计算脑血管储备. 结果 (1)高血压组各ROI的rMTT、rCBV和rCBF在ACZ负荷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ROI的rMTT在ACZ负荷后缩短(P<0.05),rCBV和rCBF在ACZ后增加(P<0.05);(2)高血压组各ROI的脑血管储备(5.5%~27.8%)较对照组相应ROI的脑血管储备(34.0%~56.1%)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在出现症状性脑梗死之前,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较同年龄组正常血压者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

    作者:黄力;高伟;黄立安;凌雪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RI在鉴别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MR在鉴别多系统萎缩(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MSA的26例患者常规MR资料,另外搜集经临床诊断为PD的27例患者常规MR资料为对照组. 结果 12项MR表现中,幕下的MR表现有十字征、小脑中脚高信号、桥脑高信号、小脑萎缩、小脑中脚萎缩、延髓萎缩、桥脑萎缩、第四脑室扩大、桥前池扩大.幕上的MR表现有壳核边缘高信号、壳核高信号、壳核萎缩.幕下的MR表现鉴别MSA和P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幕上的MR表现鉴别MSA和P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较高的是小脑中脚萎缩和小脑萎缩,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的是十字征、小脑中脚高信号. 结论 常规MR有助于MSA与PD鉴别诊断.

    作者:吴武林;王小宜;廖伟华;周高峰;刘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右心房巨大憩室一例

    患者 女,59岁.反复发作胸闷、头晕、四肢乏力20余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体检:心脏向双侧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频发早搏,未闻及杂音.ECG示:(1)肢导低电压;(2)多发房性早搏;(3)心脏顺钟转位.

    作者:邹建华;郑巧;陈伦刚;吴磊;陈文;陈义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

    目的 总结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低场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 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MRI表现分为3种:(1)脑内多发大小不等、球状、结节状病灶,T1WI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灶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均一高信号,共4例;(2)肿瘤内可有出血而致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影,共3例;(3)在前两种表现基础上合并脑膜转移,共1例. 结论 黑色素瘤脑转移的瘤体易出血和富含黑色素颗粒这两个特征,决定其MRI表现的特性.

    作者:徐辉;唐桂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影像学特征

    目的 评价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24例SCD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确诊前接受脊柱MRI检查,其中5例行增强检查,4例于治疗后复查.分析影像学特点. 结果 24例SCD中18例出现髓内异常信号,阳性率为75%.主要位于颈胸段脊髓后索(12例)或侧索并后索(5例),呈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前索和部分灰质后角;脊髓无明显肿胀;增强后有(2/5)或无强化效应(3/5);治疗后4例病变范围均显示减小,甚至消失. 结论 SCD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MRI在早期诊断及观察疗效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静;张云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胼胝体挫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外伤所引起的胼胝体纤维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和2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运算获得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图、容积比异向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图、各向同性(isotropic image,Iso)图等,分别测量经内囊层面胼胝体前部、胼胝体后部的FA、DCavg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FA图像上正常人胼胝体呈均匀高信号显示清晰,23例脑外伤中胼胝体正常7例,FA值正常;局灶胼胝体挫伤14例,FA值下降14例,DCavg下降14例,胼胝体弥漫挫伤2例,T1 FLAIR序列显示胼胝体肿胀变形,FA图胼胝体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及形态,类似斑片状,FA值下降. 结论 DTI能精确、直观地显示胼胝体纤维,在评价脑外伤后胼胝体损伤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更有意义.

    作者:马梦华;洪军;王海平;王余;才艳玲;牛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胶质肉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MRI对脑胶质肉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肉瘤8例,回顾分析其MRI表现及病理学表现. 结果 病灶基本上表现为长T1 、长T2信号,边界不清,多数形态不规则,伴有囊变和坏死,个别可见瘤内出血,生长具有侵袭性,少数为结节状.周围脑组织水肿较轻,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7例明显强化,1例轻中度强化,5例呈不规则环状强化,2例呈结节状强化,3例内部可见丝瓜瓤样不规则条状强化;2例直接侵犯邻近脑叶,3例发现瘤内出血,5例发生于脑凸面,1例发生于深部脑白质,1例发生于左侧侧脑室. 结论 脑胶质肉瘤通常发生于额、顶叶脑凸面,MRI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及其边界,但信号改变易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胶质瘤、转移瘤等相混淆.确诊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

    作者:韩路军;李新瑜;邱士军;陈娟芝;曲华丽;张雪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左上颌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 女,80岁.因左面前部眶下区肿物20余天入院.体检:患者左侧眶下区明显膨隆,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扪诊:眶下区可触及4 cm×3 cm大小肿物,范围内侧至鼻梁中线,外侧至左眼外眦角位置,上至左鼻翼口角连线,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无明显动度,压痛明显,无压缩感,无波动感.

    作者:柳伟坤;刘海凌;钱民;欧陕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TA与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stent placement)不同手术方式对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PTA及支架置入术对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 Man 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7篇,累计病例为519例,共614个患肢,其中单纯行PTA的患肢为323个,PTA+Stent为291个.术后6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 Stent组优于PTA, OR=0.47(0.27~0.84,95%CI)(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继发性开通情况,与Stent相比较,PTA似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OR=1.27(0.87~1.86,95%CI)(P>0.05);OR=1.22(0.81~1.82,95%CI)(P>0.05);OR=1.34(0.78~2.30,95%CI)(P>0.05). 结论 对于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10 cm),支架置入术6个月内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好于单纯PTA,但是对于远期疗效及继发性开通情况,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支架置入术较单纯PTA优越.

    作者:鄂亚军;贺能树;王一;范海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