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的16层螺旋CT诊断

孙爱敏;朱铭;钟玉敏;王谦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 儿童
摘要:目的 评价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MSCT应用于8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患儿检查中,平均年龄4.12岁(5个月~10岁),其中4例采用无心电门控CT血管成像,MSCT参数:准直0.625~1.25mm,层厚0.625~1.25mm,螺距为0.562,旋转速度0.5s/r,床进5.62mm/r,0.31~0.625mm重建间隔,4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结果 8例冠状动脉起始、右冠状动脉近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近端显示率100%.7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瓣窦上的肺动脉总干,1例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总干右后壁,1例伴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入上腔静脉,1例伴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结论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MSCT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有潜力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应用于其诊断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 存在差异的原因

    目的 分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 存在差异的原因.资料与方法 15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与CAG的结果 作对照分析.结果 共有32个冠状动脉分支的诊断结果 存在差异.差异由CAG引起的包括:投照位置(3个分支)、管壁病变(6个分支)、复杂病变(3个分支).由MSCT造成的包括:运动伪影(8个分支)、严重钙化(12个分支).结论 CAG只能观察动脉的管腔,无法评价血管壁的病理结构.CAG的二维图像常不能适当地评价偏心型病变和复杂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在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血管严重钙化的患者中,MSCT的结果 值得怀疑.MSCT和CAG互为补充可提高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吴昊;葛虓俊;张国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常规MRI和1H-MRS成像对假瘤型脱髓鞘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联合常规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假瘤型脱髓鞘病变(DPLs)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和4例临床证实的DPLs的MRI表现,其中3例作了多体素和单体素短回波1H-MRS检查.结果 (1)4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伴有轻到中度水肿,3例为不规则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2)增强扫描:4例为开环样强化,2例为斑片状强化,2例为结节强化,1例为稀疏的轻度强化;3例病灶内侧缘显示多条平行线状血管影延伸到病灶中央,并与邻近的正常脑组织或室管膜下静脉相续.(3)1H-MRS分析:3例均有NAA峰不同程度降低,Cho峰、Lac和Lip峰升高,急性期过后随访Lac和Lip峰明显降低,2例在急性期出现了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β,γ-Glx峰)的升高.结论 DPLsMRI增强显示开环样强化具有特征性,病灶内侧缘扩张的血管影提示脱髓鞘炎症病变;1H-MRS急性期有β,γ-Glx峰的升高和在急性期后随访Lac和Lip峰的降低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李咏梅;谢鹏;罗天友;吕发金;杨琴;方维东;李信友;彭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应用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脑血管变异性疾病,初由Smoker等[1]命名,发病率约0.05%~0.06%[2,3],病因至今不明,Schievink等[4]报道VBD可能与遗传因素有,VBD可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有些甚至是致命的[5].

    作者:石士奎;程敬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不典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初探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的CT和MRI不典型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ICA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1~72岁,平均35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4例行CT扫描.结果 9例均位于脑内.病灶大径平均值5.5cm.行CT检查的4例中,2例表现为等、高密度,2例表现为等、低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钙化.9例T1WI和T2WI呈混杂信号,周围低信号环4例,囊实性病灶5例,囊内见液平面3例,其中囊变伴附壁结节4例,6例出现明显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发现瘤体巨大伴有囊性变、瘤体占位效应、病变多种形式的强化等ICA不典型的CT和MRI征象时,应考虑ICA的诊断.

    作者:万象新;蒋朝利;李英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 FLAIR序列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和价值;评价此征象对高、中、低3个年资的神经放射科医师诊断胶质瘤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2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2例脑单发转移瘤患者做MRI时加扫FLAIR序列.42例高级别胶质瘤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5~76岁,平均48.8岁.13例单发转移瘤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73岁,平均57.6岁.分析上述病例的FLAIR及T2WI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进行χ2检验,并在高、中、低3个年资各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前后两次读片后进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并应用Z检验对前、后两次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29例的FLAIR图像上存在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胶质瘤27例,转移瘤2例,这一征象在高级别胶质瘤组和单发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T2WI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在胶质瘤组和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前后两次阅片的总体ROC曲线、每一年资及每位医师前后两次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名医师的胶质瘤诊断准确率均有所提高,以低年资为著.结论 FLAIR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在无FLAIR图像的情况下,T2WI可作为显示此征象的替代方法 .

    作者:马丽;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S联合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MS患者和1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进行半卵圆中心层面的多体素MRS扫描和全脑的DTI扫描.分别测量MS患者的额叶病灶区、对侧正常表现的脑白质区(NAWM)以及对照组的双侧额叶对应脑白质区的NAA/Cr、Chow/Cr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FA)值.比较三组之间MRS代谢物比值和DTI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性.结果 NAA/Cr在MS的病灶组(1.617±0.336)、NAWM组(1.809±0.339)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103±0.245);Chow/Cr在病灶和NAWM内可见轻度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MS病灶内,NAA/Cr与ADC(r=-0.575,P=0.002)和FA(r=0.479,P=0.013)呈明显相.结论 MRS联合DTI技术能同时发现MS病灶的轴索损伤和髓鞘脱失,在反映MS的病理变化和探讨病理机制方面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心脏憩室的电子束CT诊断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憩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EB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憩室患者资料6例,男女各3例,年龄1.5~24岁.采用美国Imatron-C150型扫描机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3例,单层容积增强扫描2例,单层增强扫描与横断电影1例.结果 心室憩室1例、心房憩室3例和心内间隔憩室2例.EBCT扫描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推挤,而且对其他并发异常,如心内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缩窄等,可明确提示.电影序列尚可提供心功能方面资料.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心脏憩室的方法 .

    作者:杨有优;郑丽丽;戴汝平;李向民;周旭辉;彭谦;孟悛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碘过敏试验阴性的碘对比剂副反应三例探讨

    众所周知,使用碘对比剂常规要做碘过敏试验.但是,碘过敏试验阴性患者,在实施静脉尿路造影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不适反应.有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反应.笔者遇到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丽蓉;胡文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ADC值与rADC值诊断脑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rADC)诊断脑肿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9例拟诊脑肿瘤患者除常规序列及增强扫描外加作DWI,并测算肿瘤实质及肿瘤实质对侧镜面正常区的ADC和rADC值.结果 低级胶质瘤42例,高级胶质瘤15例,脑膜瘤12例.3组肿瘤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F=13.882,P=0.000,rADC:F=19.858,P=0.000);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脑膜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1499和6.4714,P<0.01),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脑膜瘤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1344和7.7569,P<0.01),高级胶质瘤与脑膜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q=1.4697,P>0.05,rADC:q=1.7915,P>0.05).结论 ADC值和rADC值对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很有价值.

    作者:李茂;邓德茂;黄志碧;梁漱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皮质旁软骨瘤一例

    患者 女,22岁.右肩节无明显诱因间歇性疼痛2年余.疼痛为刺痛,白天发作.体检:左上臂后侧触及3cm×3cm大小质硬肿块,无活动、压痛,与周围软组织无粘连.

    作者:吴莉;韩丹;何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判断脑梗死预后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观察,探讨受累的皮质脊髓束与临床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重组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重组,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皮质脊髓束若从梗死灶边缘通过,其可表现无受压、移位、中断,患者的运动症状可表现为无或轻微影响;若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部分受压、中断,患者运动功能出现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若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运动功能表现为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轻微改善.结论 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作者:毕国力;包颜明;田伟;戴敏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神经梅毒的MRI特点及SPECT脑灌注成像的表现三例

    目的 提高对神经梅毒的MRI特点的认识,并探讨SPE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临床资料,包括头颅MRI和SPECT脑灌注成像的资料.结果 3例患者的头颅MRI表现各有特点:1例患者表现为右顶叶占位病变,另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多发性斑点状缺血性改变,其中麻痹性痴呆患者伴有脑萎缩.SPECT检查3例患者的脑血流,都表现出局部脑血流降低.结论 头颅MRI是神经梅毒患者影像学检查首选技术,对血清学复发和治疗后随访的神经梅毒患者可进行SPECT脑血流检查.

    作者:刘晖;季孙平;尤年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正常踝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MRI扫描方法 学的研究

    目的 寻找踝节外侧韧带于自然体位下MRI显示佳的扫描方位.资料与方法 首先解剖6例(12个踝节)自然体位的正常踝节标本,分离出外侧韧带,测量其走行角度,据此制定MRI扫描方案;然后对25名自愿者(50个踝节)行不同方位MRI扫描,比较不同扫描方位上各韧带的显示效果.结果 距腓前韧带(ATFL),在-20°斜断面显示效果佳,评分高;-15°和-25°斜断面显示效果次之;横断面和-30°斜断面显示效果不及上述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效果差.跟腓韧带(CFL)在15°斜断面显示效果佳,评分高;20°和25°斜断面显示效果次之;30°斜断面显示效果不及上述断面;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效果差.结论 MRI评价踝节外侧韧带时,选择适当的扫描方位可以达到佳的显示效果.

    作者:任彦玲;侯建明;叶添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手术所见 肝左叶外侧段内见一直径约40mm肿瘤,脏面发白,质地中等.肝右叶大小、形态、质地、色泽无异常.游离并切除肝左叶.

    作者:曾晓华;王鹰;刘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临床可疑胆总管下段结石97例,均行上腹部常规MRI、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同时对感兴趣区行薄层扫描.比较增加薄层扫描前后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ERCP证实.结果 常规扫描诊断符合率为76.29%,增加薄层扫描后符合率为94.8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5).结论 薄层扫描可提高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有助于小结石、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郝粉娥;牛广明;韩晓东;高阳;张颖;郭冬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ASSET联合EPI-DWI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并行采集技术(ASSET)联合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像(EPI-DWI)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40例脑梗死患者资料,均行T1WI、T2WI、ASSET-EPI-DWI及EPI-DWI扫描.比较分析ASSET-EPI-DWI及EPI-DWI对脑梗死灶显示图像质量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ASSET-EPI-DWI的对比噪声比(CNR)均值高于对应EPI-DWI(t=6.327,P=0.0001).(2)ASSET-EPI-DWI丘脑的ADC值均高于对应EPI-DWI的ADC值(t=10.494,P=0.0001);其梗死灶/对侧的脑组织ADC值的比值均大于对应EPI-DWI的ADC值的比值(t=4.844,P=0.0001).(3)与EPI-DWI相比,ASSET-DWI序列的病灶清晰显示率高(EPI-DWI:80%,ASSET-DWI:100%,P<0.05).结论 ASSET-EPI-DWI技术不但具有成像时间短的优势,而且图像质量较高,正常的ADC值及病灶与对侧脑组织的比值有助于对脑梗死临床分期诊断,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优于EPI-DWI技术.

    作者:林志超;王秀河;罗良平;陈汉芳;黄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骨节改变二例

    例1 男,12岁.因双膝节反复肿胀(左侧明显)2年就诊.2年前双膝节肿胀,反复发作.半年前无明显外伤右股骨骨折,已愈合.近半年出现斑点状斑秃.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体检:身高125cm.智力中等程度低下,跛行,无疼痛.左膝膨隆似球形.双手皮肤粗糙、结茧,指甲发育不良,左食指末节短小.患者触觉存在,痛觉非常迟钝,肌肉注射、切割伤等均无痛觉,大腿骨折后稍感疼痛.除鼻尖出汗外,其余部位不出汗.患者双亲非近亲结婚,生2子1女,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李玉清;丁建平;张泽坤;王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李晖;刘怀军;杨桦;贺丹;耿左军;杨冀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评价多层螺旋CTA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表现,探讨MDCTA在头臂型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临床已确诊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21例,行MDCTA,范围从主动脉弓到颅底颈动脉,注射流率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采用大密度投影重组.将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分段评价,采用NASCET标准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21例大动脉炎中,左侧弓上分支及颈动脉段正常或轻度狭窄31段,中度狭窄32段,重度狭窄45段,闭塞16段,瘤样扩张2段.累及右侧依次为60,26,29,8,3段.弓上分支及颈动脉近心段病变发病率为57.1%,中远段为61.9%.动脉管壁厚度为1.2~4.1mm,平均3.2mm.其他征象包括管壁模糊47段,管壁环状强化35段,管壁不均匀强化23段,双环征12段.结论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狭窄比闭塞多见,闭塞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其中,左侧颈总动脉受累的概率高于右侧,狭窄程度重于右侧.原始横断面图像可显示大动脉炎特有的管壁改变,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以及判断病变是否活动.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曾蒙苏;严福华;王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肝转移及总生存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87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A组,38例)和全身化疗组(B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转移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A组1、2、3年的肝转移率分别为2.63%,7.89%,10.52%,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0.20%,26.53%,36.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2.10%,71.05%,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95.91%,75.51%,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能有效预防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显著提高总体生存率.

    作者:纪昌学;涂蓉;欧盛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