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包埋技术在制作断层标本中的应用

董国军;李波;吕衡发

关键词:包埋技术, 制作, 断层标本, 解剖学研究, 冰冻, 带锯机, 石膏, 电动, 处理
摘要:利用电动带锯机制作断层标本,已成为断层解剖学研究的手段之一.在制作断层标本过程中,标本要进行包埋处理.我们采用了冰冻包埋技术和石膏包埋技术,并对冰冻包埋技术进行了改进,制作了断层标本,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

    依据Harder提出的在腕关节远端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延长慢性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的理论,我院自1993年3月~2000年8月,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动静脉端侧吻合造瘘术共12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洲;巫培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包埋技术在制作断层标本中的应用

    利用电动带锯机制作断层标本,已成为断层解剖学研究的手段之一.在制作断层标本过程中,标本要进行包埋处理.我们采用了冰冻包埋技术和石膏包埋技术,并对冰冻包埋技术进行了改进,制作了断层标本,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作者:董国军;李波;吕衡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折顶法治疗前臂双骨折

    我们从1995~1999年采用折顶法整复治疗前臂双骨折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1例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2.4~49岁,平均15.5岁.双骨折断端均有明显移位40例,双骨折单骨移位27例(全部为桡骨移位).上1/3骨折4例,中1/3骨折20例,下1/3骨折37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或接近同一平面54例,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7例.伤后1天内就诊41例,1~5天内就诊13例,7天以上就诊7例.伤后经其他医院多次整复失败后再来就诊者15例.

    作者:殷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目的:探讨双髂骨瓣转位移植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自1998年5月~1999年2月对应用双蒂髂骨瓣移位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28侧32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结论: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区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可靠的疗效.

    作者:陈日景;周风金;钟桂午;于杰;闫毅;胡万华;范少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负压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自1967年Charles Kelman创立后,该术式以切口小,愈合快,散光小等优点已被众多眼科医师认可.近年来我们对500例536只眼、年龄在4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通过术中加大负压,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反应,且术后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笑星;张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用健侧带蒂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严重足背软组织缺损

    1996年以来,我们在应用带蒂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严重的足背软组织缺损时,多吻合了一组血管,取得了缩短疗程、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胡永东;纪红;赖学定;谭文君;左方;王永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癫痫的护理(附1例报导)

    脑肿瘤术后并发癫痫在神经外科较为常见,据报道,发病率为4%~19%[1].因此脑肿瘤术后常规预防癫痫已在神经外科成为共识,并因此大大减少了癫痫的发生,即使发生癫痫,经过抗癫痫治疗后多能很快控制.但也有少数患者术后癫痫难以控制,甚至演变成癫痫大发作,造成不良预后.我科今年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中,有1名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顽固性癫闲,经多方救治方才痊愈,现将典型病例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西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34例

    自1998年7月~2000年12月,我科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秀利;梁兆本;刘光东;赵贵臣;吕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IRIZZI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1948年Mirizzi首先报道了一组应用X线诊断的肝总管机械性梗阻的病因,并将其命名为Mirizzi综合征(以下简称MS征)[1].此后,有学者提出应用OCG或IVG都不能满意地显示胆囊和胆囊管,只有PTC才能满意地显示胆囊管及其附着部位以上的肝总管、肝内胆管,显示肝总管侧方受压,受压缘光滑、整齐,压迫解除后肝总管可望恢复通畅等MS症的特征[2].由于PTC不易普及,使MS征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B超在胆系疾病探查中的广泛应用,对MS征的认识逐渐深入,特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朱掌珠;王明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伤首诊AIDS 1例

    AIDS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潜伏期5~20年不等,以外伤首诊因急于处理外伤,医生忽视自己保护,现将2001年5月以外伤为首诊AIDS 1例患者报道如下:赵×,男,32岁,住院号,104243,因口角后用刀自割左手腕流血不止一小时急诊入院.入院查:BP:80/40mmHg,P:112次/分,左腕掌侧有约6.0×2.0cm创口,掌侧屈指浅肌腱多处被割断、桡动脉及桡静脉断离,喷射性出血,入院后左上臂临时性上气囊止血带压迫止血.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左腕部断离肌腱吻合及桡动脉、静脉端端吻合术,术后桡动脉血供好,住院3天换药发现双上肢多处针眼,询问既往有吸毒史,检验抗-HV阳性,住院14日伤口拆线手指活动功能好出院.

    作者:王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的解剖与临床

    目的: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体和活体头颈部共计26侧,解剖观测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长度、血供及其神经的分支类型和入肌部位.结果:胸锁乳突肌全长为17.0~19.0cm,枕动脉与副神经伴行支于乳突尖部下方4.0~5.0cm入肌肉上段;副神经分叉点至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起点的长度为14.0~15.7cm,大于分叉点至口轮匝肌外上缘的距离11.0~14.3cm.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长度足以满足治疗需要,并且不论肌外、肌内分叉均可以顺利转位,肌肉血供也没有影响.

    作者:王炜;杨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外伤开颅术后对侧迟发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往往并发对侧迟发性血肿.如不注意观察.会贻误宝贵的抢救时机,造成病情的迅速恶化.我科今年以来发现6例此类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丁厚兰;王西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髓内扩张自锁钉在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髓内扩张自锁钉的设计符合股骨干的生物力学特点,其治疗股骨干骨折,不仅可以防止骨折短缩和旋转畸形,扩大了普通髓内钉的使用范围,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等优点.1998年10月~2000年3月我院使用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唐征宇;刘昌平;李昭程;许忠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右冠状动脉开口异位1例

    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异常1例(附图),报道如下:

    作者:杨林;吴洪海;吴庚华;朱永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与全阑尾切除术

    目的:了解阑尾盲肠交界处的临床解剖特点,减少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110例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同时进行了全阑尾切除术.结果:110例阑尾盲肠交界处解剖类型分为缩窄型68例(61.8%),平直型25例(22.7%),漏斗型17例(15.5%);110例急性阑尾炎行全阑尾切除手术顺利,术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行全阑尾切除术时掌握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有助于手术顺利施行和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春明;周伟鹤;周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跖底内侧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背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光早;程新德;赵天兰;徐静;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26例二期手术治疗分析

    我院于1988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26例,行手术并放复位,螺栓内固定,带蒂腓骨(长)短肌腱的一半经外踝及胫骨远端隧道重建下胫腓韧带术,疗效满意.

    作者:范少地;钟桂午;胡万华;闫毅;于杰;周风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美肤外科免缝拉链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外科手术传统的皮肤缝合也在不断的进展.手术之后皮肤不用缝合,已不是人们的梦想.美肤外科免缝拉链的问世,给手术患者带来了福音.美肤外科免缝拉链适用于切口,促进创伤的愈合.同传统的外科创伤相比,美肤外科免缝拉链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不致外伤的手术方法,并有着良好的整形功能.

    作者:田玉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1例

    第一跖骨头的位置重要,该部位皮肤软组织抗压耐磨,缺损后需用类似的组织修复,才能恢复良好的功能.我科于2000年8月成功利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创面1例,报告如下.

    作者:宋海涛;田万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肩胛上血管肩峰支肩胛冈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作者:郑和平;林建华;许卫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