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希;吴少平
患者男,28岁.1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并见肉眼血尿.查体发现腹部巨大肿块,颜面部大面积褐色皮脂腺瘤.患者自幼多病,身体虚弱,智力差,无癫痫史.
作者:赵兴圣;杨春波;周茂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因声嘶2年入院.专科检查:纤维喉镜示右声带、室带前中份明显肿胀,遮盖左声带前中份.黏膜表面光滑,双侧声带活动可,双侧声带及声门下未见新生物.MRI检查: 轴位示右侧室带及声带结节状增厚,病变前端近前联合,后至杓状软骨(图1、2);冠状位呈结节状向喉腔内突出,约1.0cm×2.0cm大小(图3),病变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比左侧甲杓肌信号稍高信号影.MRI诊断为右侧喉部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所见: 右声带外形基本正常,右侧喉室、室带肿胀.新生物位于右侧声带、喉室外侧面和右侧甲状软骨板之间,大小约1.0cm×0.5cm×2.0cm.病理诊断:喉颗粒细胞瘤(低度恶性).
作者:王丽梅;王学建;魏渝清;沈桂权;吴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正常情况下幕上室管膜下静脉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中的显示率、位置、走行、归流的正常及变异表现,为脑内病变累及静脉的诊断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脑血管造影诊断未见异常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51岁.观察幕上室管膜下静脉的显示率、位置、走行及归流. 结果除海马静脉,多数幕上室管膜下静脉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中的显示率较高.幕上室管膜下静脉表现典型,易于识别.多数幕上室管膜下静脉回流位置和丘纹静脉、脑室下静脉起始位置变异较多. 结论通过熟悉幕上室管膜下静脉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中的显示率及正常表现,有利于发现静脉异常,协助诊断疾病.
作者: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结合病理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及其不同组织学亚型的CT表现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8例次(原发11例次,复发17例次)原发于腹膜后区脂肪肉瘤的CT资料,术前CT表现与复核病理切片对照,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 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4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2例,混合性成分20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 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作者:刘权;王玖华;彭卫军;王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26岁.因颈部多发包块10个月入院.胸部CT扫描未发现异常.腹部CT扫描:肾静脉以下层面见主动脉位置居中,其左侧见圆形结构,向上与左肾静脉汇合,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跨越并与右侧肾静脉汇合上行,其上方层面呈规则的卵圆形;右肾静脉下方也见一较小类圆形结构,且二者相互延续.上述结构强化程度稍低于主动脉.小类圆形结构的右后方及腹主动脉间各见一小结节影,其强化程度高于横纹肌,低于肠系膜上静脉.肝、脾、肾实质及腹膜腔未见异常.颈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T淋巴母细胞型;高侵袭性.图1 肾静脉上方层面下腔静脉位置正常图2 左肾静脉汇入左下腔静脉,于腹主动脉前方跨越,与右肾静脉汇合.
作者:鄢希;吴少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49岁.间断呕血、黑便,伴食欲不振10月余,偶有剑突下疼痛,无返酸、嗳气、呕吐、腹泻等.体检: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
作者:黄锐;刘宁;王孝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比较2种不同的扫描层厚对颈动脉多层螺旋CT(MDSCT)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无脑缺血症状或脑梗死患者和有症状者共42例,随机分成1.3mm层厚组和3.2mm层厚组,其他扫描参数不变.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2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颈动脉血管边缘的清晰度、颈动脉的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盲法评分,所有统计工作由SPSS软件完成. 结果 2种不同扫描层厚对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与重建方法有关,应用MIP重建时, 1.3mm层厚组明显优于3.2mm层厚组.应用VR时,两组图像的总体质量均优,差别并不明显. 结论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不仅取决于层厚的大小,还取决于图像的重建方法.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东;陈惠明;陈刚;陈锦;缪熙音;刘豪;陆秀良;许红莲;张利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34岁,上腹部包块伴压迫感2年余入院,无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伴随症状.体检:上腹部饱满,可触及10cm×10cm包块,质韧,境界清楚,推移活动度好.血常规:WBC 6.2×109/L,RBC 5.3×1012/L,HGB 144g/L,中性粒细胞0.668.
作者:柳曦;史河水;韩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47岁.左面部麻木感2月余.体检: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MRI表现:左中颅窝底鞍旁见5.0cm×5.0cm×4.0cm大小类圆形等T1长T2信号灶,信号均匀,境界清楚,邻近颞叶脑组织稍受压,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但欠均匀(图1~3).诊断为左中颅窝底鞍旁脑膜瘤.手术所见:左侧颞部硬脑膜张力较高,左侧颅中窝硬膜外肿块呈灰白色,质硬,血供丰富,大小约5.0cm×5.0cm× 5.0cm,与蝶骨嵴内1/3及左中颅窝底有粘连,肿块与邻近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病理诊断:左蝶骨嵴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李强;徐海波;孔祥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7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10天余,伴发热、腹胀、腹泻来院就诊.查体:左腹部可扪及约10cm×7cm×3cm大小包块,质硬,无压痛,余未见明显异常.B超提示左腹部包块,结肠肿瘤待排.临床拟诊:左结肠癌.
作者:刘淑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气管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良恶性气管狭窄的直接有效的方法,该项技术在国外应用较普遍.由于:(1)气管插管、支架释放过程中可引起气管痉挛,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2)目前国内尚无安全性高的气管支架专用释放器械,现有释放器械仍类似于食管支架释放器械,未考虑到气道作为主要生命通道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有较大风险,在国内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根据保持气道通畅的原则,参考韩国学者Song等[1]的气管支架释放器,对国产气管支架释放器械进行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谢宗贵;张绪平;易玉海;李凡东;金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 结果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 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作者:吴献华;朱纪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58岁.右上腹间歇性疼痛5年,加重1个月入院.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多年.查体:慢性消瘦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脾未及,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胆囊炎,胆石症.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周文安;曾社平;薛宝山;宋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螺旋CT动态增强薄层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观察证实的SPN患者的CT资料,其中周围型肺癌47例,结核瘤23例,炎性结节7例,错构瘤2例.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100ml(3.5ml/s)前后,对病灶进行一系列薄层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扫描层面的CT值,计算结节的大强化CT值和SPN/Ao值,描绘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节的强化类型. 结果肺癌和炎性结节的大强化值与结核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肺癌和炎性结节的SPN/Ao值与结核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肺癌和炎性结节的大强化CT值和SPN/Ao值无显著性差异.肺癌和炎性结节的各时相强化值在注射碘对比剂40s、2min无显著性差异,在5min、8min有显著性差异.平扫3组间CT值无显著性差异.32例肺癌、5例结核瘤、2例炎性结节呈不均匀强化;12例肺癌、2例炎性结节呈均匀强化;3例肺癌、6例结核瘤和2例炎性结节呈周围型强化;9例结核瘤和1例错构瘤呈包膜样强化;1例炎性结节、3例结核瘤和1例错构瘤无强化. 结论螺旋CT增强薄层扫描能准确判断SPN的强化程度及类型,可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淑萍;苏秉亮;刘丽芬;贺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RCT及MRI对慢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72例慢性中耳炎的HRCT和MRI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HRCT显示听小骨链破坏、移位(33/61).中耳乳突骨质破坏(33/61),乳突气房消失(54/61),鼓室及鼓窦黏膜增厚、积液(55/61),乙状窦、鼓室盖破坏及半规管瘘(4/61).HRCT也能显示鼓室内及外耳道异常软组织块影.MRI不能显示岩骨细微的骨质结构,渗出性慢性中耳炎显示长T1长T2信号影(10/10),肉芽肿型中耳炎显示为等T1长T2信号影(4/6)或短T1长T2信号影(2/6),增强后明显强化.胆脂瘤型中耳炎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7/11)或等T1长T2信号(4/11),增强后不强化或环形强化. 结论 HRCT显示听小骨及乳突骨质结构较佳,对手术及听力恢复有指导意义.MRI则能确定软组织病变性质,可区别肉芽组织和胆脂瘤.
作者:程琦;吴国忠;杨秋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关节软骨缺损检查的各种MRI扫描序列. 材料与方法选用猪膝关节10只,制成宽度不等、深度为软骨全层的小槽状软骨缺损.MRI序列包括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SE-T1)、质子和T2加权快速自旋双回波序列(FSE-PD/T2)、附加脂肪抑制的质子和T2加权快速自旋双回波序列(FS-FSE-PD/T2)、附加脂肪抑制的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S-3D-SPG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短TI翻转回波序列(STIR)和T1加权反转恢复序列(IR-TI 700). 结果与常规膝关节检查的FSE-PD/T2序列比较,FS-FSE-PD/T2能够分辨软骨与软骨下骨的界限,可测量软骨缺损厚度和深度;FS-3D-SPGR的软骨信噪比(SNR)和其对软骨下骨、关节液等关节软骨周围组织的对比噪声比(CNR)高;IR-TI 700测量的软骨缺损宽度和深度,与实际测量值的一致性好,FLAIR和STIR不能清楚分辨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界限. 结论 FS-FSE-PD/T2应作为膝关节检查的常规序列;三维抑脂梯度回波序列仍为关节软骨检查的佳扫描序列;翻转回波扫描序列在关节软骨检查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翠菊;李松柏;孙文阁;李春魁;戚喜勋;徐克;张景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结论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常恒;王俭;肖湘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55岁.因胸闷1年余,加重6天入院.活动后即感胸闷、气急,伴发热1月余(高达38.9℃),稍有咳嗽,干咳,无咯血.既往有哮喘病史40年.查体:发育良好,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廓无畸形,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口罗音;腹部未发现异常.
作者:袁丹军;李兰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关节软骨是维持活动关节正常功能所必须的,然而许多炎症性、非炎症性关节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以及外伤均可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变或破坏.尽管关节软骨本身的修复能力有限,但随着药物学和外科手术的不断进步,延缓软骨的退变,促进损伤软骨的修复已成为可能[1].这就要求准确、无创伤性地评价关节软骨.以往,骨关节炎的影像学分析主要依赖平片,然而,平片的假阳性率高达20%~40%[2].平片显示局限性软骨丢失以及双侧关节不对称的软骨丢失的可靠性差.此外,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进行性改变在平片上的显示亦很微小且缓慢[3],故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进行比较.关节镜检查虽然比较直观,并能进行活检及某些治疗,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不能显示关节软骨的深层结构.MRI检查具有无创伤性,且能清楚显示关节软骨的形态和信号改变,并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即能显示软骨的改变.早期的MRI序列对软组织和骨关节炎的成像已显示其优于传统平片、闪烁成像和CT[4],但它在识别炎性滑膜组织、关节积液和关节软骨方面仍有限度.随着更多成像序列的开发,新近的MRI技术已克服了前述的不足.随着MRI高分辨成像能力的提高,其在关节软骨中的应用正日益扩大.MRI对关节软骨病理性变化进行影像学评价,将有助于弥补以往影像学诊断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它在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作用.
作者:王伟昱;陈克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obiTrak基础上的DCE MRA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诊断方法与技巧,以及该技术对ASO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选择20例临床怀疑ASO患者用该技术进行扫描. 结果全部病例的血管显示良好.病变的整体形态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得以观察. 结论 MobiTrak与DCE MRA相结合是诊断ASO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祝新;朱斌;张冰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