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国;王仁法
目的报告肠系膜静脉血栓(MVT)血管造影的基本征象和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初步经验.资料与方法 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原发疾患分别是肾病综合征、肝细胞性肝癌、胰腺炎和剖宫术后.2例有腹部超声检查.4例均经肠系膜上动脉(SMA)插管造影诊断为MVT.随后留置导管,直接实施尿激酶灌注溶栓及抗凝.结果 MVT血管造影的基本征象是:(1)SMA及其分支痉挛和显影时间延长.(2)肠系膜上静脉(SMV)延迟显影或几乎不显影.(3)SMV主干或较大分支内的充盈缺损.(4)肠壁增厚,肠腔内对比剂存留和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尿激酶(或组织溶栓剂)和肝素治疗后3~10天复查,上述征象消失,SMV显影时间正常,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亦改善,免去了手术治疗.结论选择性SMA造影为临床怀疑MVT时直接观察SMV血流状态的准确诊断手段,并可同时实施经SMA导管尿激酶灌注溶栓及观察疗效.
作者:张立仁;吴旬;谈非;孙静;张欣虎;王世华;吴继东;靳雨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不同重建方法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51例创伤患者,全部行伤患处薄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MPR、VR、SSD重建,分析比较几种方法重建图像对各部位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效果.结果颅面骨创伤3例,颈椎6例,肩关节6例,肘关节5例,膝关节10例,踝关节9例,骨盆12例.横断面扫描显示出骨折及脱位50例(98.0%),SSD重建明确诊断47例(92.2%),VR重建明确诊断49例(96.1%),MPR重建均获明确诊断.图像显示横断面扫描可发现细小骨折但缺乏立体信息,3D重建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骨折移位及关节脱位情况一目了然;MPR法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和移位更有优势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结论 MSCT几种重建方法各有优势,应以横断面扫描信息为基础,根据部位及伤情结合以MPR、SSD、VR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临床诊治及随访提供全面、精确而直观的信息.
作者:史丽静;田建明;王培军;李晓兵;毕永民;王敏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32岁.下腹部不适,排尿时明显,伴尿频、尿急症状.查体:膀胱区深压痛.B超:膀胱前壁可见一大小约4.0cm×5.0cm的低回声区,形状不规则,内部实质光点分布均匀,与肠道关系密切.诊断:腹腔实性占位.
作者:关建中;王娜;谢立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CT、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的CT和超声表现.结果 CT及超声对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性高,其主要特点为囊壁及分隔的不规则增厚、囊壁结节、钙化,囊液混浊,实性部分增强后强化,实性部分或分隔上出现彩色血流.结论 CT及超声检查对囊性肾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不典型者可误诊为良性囊肿,应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作者:李萍;房世保;路晓东;范玉英;孙咏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及其与转移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和20例转移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MRI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矢状位、横轴位).分析两者引起的压缩骨折MRI征象,包括椎体和椎弓根的形态及信号改变、椎间盘增厚、椎体内真空现象和椎旁软组织形态.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两者在椎体和椎弓根形态及信号、椎体内真空现象、椎旁软组织形态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形态及信号,与转移瘤之间有显著差异,大多能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
作者:王荣仁;杨振海;尹智;华锐;廉宗澂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介入M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特别是开放式磁体技术的出现和快速成像技术的进步,使MR引导下的介入性治疗得以发展[1].与传统的X线透视、CT和超声相比,MR具有许多的优势:(1)无辐射;(2)极佳的软组织分辨率;(3)任意层面成像;(4)能较准确地显示组织对热疗的反应.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MRI是唯一能将直观选择层面的实时成像与温度图相结合的成像方式[2].过去20年里,热消融外科治疗发展非常迅速,如经皮微波治疗、激光诱导热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对病灶的局部进行加温,使肿瘤细胞因高温而坏死.那么温度应加到什么程度,如何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尽量地杀死肿瘤细胞等等一些问题是国内外广大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中心点就是如何准确地测温[3].为此,过去人们曾应用在病灶内插入热敏电耦的方法来测温,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这是一种有损伤的测温技术;其次,插入的探针也不可能太多,所以对加温过程中病灶温度变化的监测有局限性.若解决被加热组织的三维(包括动态)无损测温问题,则依据温度的分布就有可能计算出平均有效剂量,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资料后,就有可能确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热疗措施.
作者:张同;申宝忠;贺能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50岁.右小腿下段轻微肿胀、疼痛感10年.近1年疼痛加重并外形改变就诊.X线片示:右侧胫骨中、下段多发囊性破坏区,周围骨质明显硬化,其中大囊约9.0cm×3.5cm,膨胀性改变,内见粗大骨小梁,呈多房状,骨皮质变薄、连续,胫侧见骨膜反应,骨髓腔消失.腓骨下段不均匀性骨硬化.胫、腓骨均示畸形(图1).X线诊断:(1)长骨造釉细胞瘤;(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作者:赵艳丽;刘冬;王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肾筋膜减压平面的解剖及其在腹膜后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搜集37例腹膜后病变病例,其中急性胰腺炎23例,肾及肾周病变14例.均采用CT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在CT上均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肾筋膜和桥隔增厚.结论将肾筋膜减压平面分为肾前筋膜前平面、肾前筋膜后平面、桥隔旁平面、肾后筋膜前平面及肾后筋膜后平面有助于加深对腹膜后病变CT表现的理解和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胡东劲;严建春;张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气胸的X线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39例新生儿气胸均摄有仰卧前后位胸片,30例同时摄有仰卧水平侧位片,19例有1次或多次随访X线片,3例作胸部螺旋CT扫描.结果 39例新生儿气胸表现为内侧气胸16例,前部气胸22例,外侧气胸1例,其中伴有纵隔积气9例.结论由于新生儿多采用卧位摄片,因此其气胸与年长儿、成人的X线表现不同,气体多聚集在胸腔前部和内侧,并常伴有纵隔积气.CT能提供更多的病变信息.
作者:李庚武;阮珊三;鲍家启;傅燕娜;张思宁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常规MR对比剂的应用在临床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方面较前有所提高,但仍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满足临床的需要.靶向对比剂的出现,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将对比剂的使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绝大多数靶向对比剂是由载体介导到达靶位点,这就要求载体本身与靶位点具有特异性、高度的亲和性和稳定性.
作者:姜庆军;刘士远;肖湘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32岁.左上肢麻木5天,加重伴双下肢麻木3天.查体:左上肢肌力较健侧差,躯干自乳头上3cm以下无感觉,左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无异常,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均消失,膝跳反射亢进.
作者:胡必富;李文艳;章万勇;汪军;王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髓母细胞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MRI诊断、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2例髓母细胞瘤,其中8例为原发性髓母细胞瘤,4例为髓母细胞瘤转移;8例有增强MRI扫描资料,1例作颈胸椎MRI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8例原发性髓母细胞瘤中,1例表现为两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状病灶,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4例病变居于第四脑室内;2例病变侵犯桥臂;1例表现为完全囊性病变.4例髓母细胞瘤转移中,1例为上颈髓内转移;1例为颈、胸椎多发椎体转移;2例为两侧大脑半球内多发转移.结论髓母细胞瘤的不典型表现可为两侧小脑半球多发病变,居于第四脑室内或侵犯桥臂、完全囊变等,其不典型转移方式可为骨转移、脑内或脊髓内转移等.
作者:苗重昌;刘雨成;周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改进光化学大鼠大脑中动脉(MCA)血栓形成模型,使之更适于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材料与方法经雄性Wistar大鼠股静脉缓慢注入12.5mg/kg体重血卟啉衍生物的同时,用波长630nm氦-氖激光照射左侧MCA近侧段15min,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白色血栓形成.然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1h开放使其再通.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血栓的特点,MRI观察梗死灶.结果改进后的光化学方法可使MCA被照射段形成闭塞性血小板血栓;MCA供血区形成较大的梗死灶且较稳定.结论改进后的光化学大鼠MCA血栓形成模型仅夹闭双侧CCA 1h后开放,使溶栓药物到达血栓部位的途径更接近临床实际,并形成较大且稳定的梗死灶.因其造价低廉,故更适于脑梗死的溶栓研究.
作者:崔建岭;张云亭;吴恩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48岁.因右下腹包块半年余入院.查体:右下腹可触及3.0cm×4.0cm包块,压痛,移动度小,大小便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8.9g/L;G 0.72;L 0.25;M 0.03;RBC 4.44×1012/L;HGB 141g/L;PLT 265g/L.
作者:李蓓;张爱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女,44岁.近4年来经常前腹胀伴下坠感,痛经明显,但月经周期正常.查体:子宫大小正常,可活动,无压痛.子宫左前方触及9cm×8cm×8cm囊性肿块,与子宫相连,不易分开,但上盆壁无粘连,无压痛.
作者:唐建华;阎伟伟;张开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技术对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6例经B超发现尿路扩张患者采用重T2WI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U检查,其中41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结果 46例尿路梗阻性病变包括:良性狭窄19例,先天性异常10例,输尿管结核5例,输尿管癌3例,外在性病变4例,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病变1例.MRU均清楚显示尿路影像,能确定有无梗阻,展示梗阻端的形态和特征,对梗阻水平的定位及梗阻原因的定性均有较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IVP检查.结论 MRU是安全、有效的非侵袭性影像检查方法,特别适用于IVP禁忌症和肾功能丧失者.可多方位、多角度成像,结合常规T1WI、T2WI可获得可疑部位的大量信息,以达到明确诊断目的.
作者:肖志军;刘怀军;高国栋;尚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刘江;胡望远;舒锦尔;沙水泉;肖根仕;虞升华;潘勇浩;厉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24例恶性,6例良性,7例炎性)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90ml).记录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及灌注值,孤立性肺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时间-密度曲线大斜率/大动脉强化值.结果恶性(37.98±17.97HU)与炎性(43.86±14.2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5.65±6.43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47>0.01).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20.78%±4.14%)明显高于良性(2.00%±2.26%)与恶性(14.63%±6.22%)结节(P<0.001;P=0.021<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78.39±55.18ml/min/10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2.13±2.84ml/min/100g)与恶性(33.91±15.58ml/min/100g)结节(P<0.001;P=0.001<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9.36±9.57HU)与良性(37.73±8.39HU )结节增强前的CT值明显低于恶性(45.73±4.21HU)结节(P=0.04<0.05;P=0.014<0.05).炎性与良性结节增强前的CT值无显著差异(P=0.836>0.01).结论 MSCT动态增强能提供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慎江;肖湘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陶志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29岁.干咳1个月入院.无发热、胸痛、咳血等症状.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右肺门上一类圆形阴影,边缘光整.右侧位示病变位于右肺门上方气管后缘(图1).CT扫描: 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段支气管后壁旁可见一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外缘光整,大小约2.5cm×2.5cm,密度均匀,CT值57HU.肿块与支气管后壁无分界,纵隔内结构正常.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图2).MR平扫示: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段支气管后壁旁一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灶,信号均匀,边界清晰(图3、4).
作者:高建华;惠萍;张瑞平;谷洪;张茂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联合运用多种MRA序列和/或3D FSPGR序列观察正常国人的Willis环形态及其类型.资料与方法行MRA检查的正常国人167例.图像分析采用联合分析方法,根据Willis环完整情况将Willis环形态分为Ⅰ型(Willis环完整)、Ⅱ型(Willis环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Ⅲ型(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Ⅳ型(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然后根据组成血管发育情况,各类型又分成典型型、变异型、发育不良型和混合型4种亚型.结果 167例正常国人中,Ⅰ型占44.31%(74/167),Ⅱ型占41.92%(70/167),Ⅲ型占6.59%(11/167),Ⅳ型占7.19%(12/167).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64.97%(217/334),前交通动脉显示率为87.43%(146/167),A1段发育不良者占5.69%(19/334),未显示者占1.80%(6/334).P1段发育不良者占12.87%(43/334),未显示者占1.20%(4/334).结论利用MRA对正常国人Willis环形态进行分型,可为今后有关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陈述花;于铁链;张云亭;刘国栋;陆国庆;范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