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上)

顾伟中;樊树峰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 医学工作者, 机遇性感染,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医学影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恶性肿瘤, 携带者, 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工作, 联合国, 医务工作者, 淋巴结肿大, 中枢神经, 严重缺陷, 卫生组织, 体重减轻, 临床表现, 发病, 爆发流行
摘要:【编者按】 目前AIDS正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据联合国近公布的报告,全世界已有3 430多万人感染HIV,其中1999年新增感染者为550万,平均每天有近1.5万人遭感染,其蔓延情况以非洲和亚洲为严重。我国AIDS的发病和流行也已日趋严重,HIV携带者数量已接近流行爆发的边缘。联合国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的“安全危机”。AIDS在我国的流行相对较晚,因此我国大多医学影像工作者对其影像学表现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学习并掌握已有的AIDS影像学知识,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AIDS的警惕性,已是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作者全面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对AIDS的胸部、腹部和中枢神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介绍,本刊分“上、中、下”陆续刊登,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认识AIDS影像学表现,并作好迎战AIDS的准备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可造成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的严重缺陷,诱发各种机遇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常见的机遇性感染包括多种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约1/3的患者出现Kaposi肉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本病预后极差,一旦发病,死亡率几近100%。  自1981在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例以来,AIDS在全球流行很快,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 880多万人死于该病。据新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已有约50万HIV携带者。AIDS大有在我国大规模爆发流行的趋势。因此了解掌握有关AIDS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对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像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一例

    患者 男,21岁。头部被车撞伤半小时入院,有一过性昏迷,感头痛、头昏,无呕吐。体检:神志清,右枕部软组织轻微擦伤,右顶部可触及一约1.5cm×4.0cm大小的骨质凹陷区,其下缘有一长条状骨性隆起,该区头皮无破损、肿胀及疤痕。追问病史,患者于7岁时曾有右顶部受伤史,当时局部头皮血肿明显,未经治疗自行消失,此后头部无外伤或手术史。  X线检查: 右侧顶部有一约1.5cm×4.0cm的透光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后下缘有条状致密影(图1)。X线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  螺旋CT平扫: 骨窗显示右顶骨局部有一欠规则的骨质缺损区,边缘锐利,有硬化边,缺损区周围颅骨略向外隆起,稍似“火山口”状,人字缝距骨缺损区2~3cm,用SSD法三维重建显示上述骨质缺损略呈菱形,下半部区域有直径约0.6cm的骨碎片,下方有一长条形骨性隆起(图2)。软组织窗显示局部蛛网膜下腔略宽,部分嵌入上述骨缺损区,邻近脑组织呈片条状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同侧侧脑室稍扩大(图3)。CT诊断:右顶骨生长性骨折伴右顶叶局部脑软化。

    作者:全昌斌;许银武;杨文照;谢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憩室穿孔致腹腔脓肿一例

    患者 女,21岁。下腹部包块4月余,渐进性增大,以平卧时明显,无明显疼痛不适。因突发高热39℃,伴寒颤2天,继而出现腹部包块处阵痛难忍入院。体检:下腹部可触及一约12cm×8cm包块,质中,边界清楚,有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WBC 18.6×109/L。  B超: 下腹有一边缘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大小约9.5cm×5.8cm×10.5cm的包块,其内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B超诊断:下腹非均质性实性包块(考虑来自后腹膜)。  结肠钡剂灌肠(图1): 见中下腹一类椭圆形致密影,大小约11cm×7cm×13cm,边界较清,与结肠、直肠无关联。诊断:中下腹巨大肿块,性质待定,与大肠无关。  小肠钡餐检查(图2、3): 见钡头顺利通过十二指肠空肠曲后,改变体位于半仰卧位时,突然见部分钡剂自十二指肠水平部中段向下泻入腹腔,转动体位观察见下泻钡剂位于腹腔肿块影内,并勾画出约12cm×11cm×8cm类椭圆形、部分边缘欠光整的囊袋状含钡影。并且自十二指肠水平部有明显清晰完整粘膜皱襞向下伸入囊腔内,长约2~3cm,伸入粘膜起始处的十二指肠周围粘膜稍有扭曲和牵位,余十二指肠粘膜完整,管腔通畅,空回肠通畅。诊断:十二指肠水平部憩室穿孔并腹腔脓肿形成。  手术所见: 右中腹部一约16cm×13cm巨大肿块,形状欠规则,与腹膜、肠管(小肠)紧密粘连,充血水肿明显,壁厚,质脆,其上部与十二指肠水平部通过一窄颈相连,窄颈根部位于十二指肠肠圈内侧水平部。穿刺肿块内见大量脓液及食物残渣,量约1000ml。腹腔内水肿明显,粘连紧密。术后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穿孔并腹腔脓肿形成。  讨论 十二指肠憩室较常见,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发现率为20%,且多发生于30岁以上患者,好发于降部及水平部肠圈内侧。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某些肠壁上生长过程中所出现的薄弱点有关,如系膜血管进入肠壁处。此外,肠外病变所形成粘连、牵拉也是憩室的致病因素之一。十二指肠憩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消化道造影中发现。当憩室内食物残渣等排出受阻延迟,引起憩室炎症溃疡时,可出现相应的上消化道症状。十二指肠憩室穿孔形成腹腔脓肿罕有报道。  通过本病例说明了消化道造影检查的重要性,特别在腹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应把消化道造影检查作为腹部肿块诊断的必要检查之一。

    作者:熊斌;杨光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CT对子宫内膜癌各期的诊断价值,讨论子宫CT扫描的技术问题。 材料与方法 8例子宫内膜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手术前1周内行CT扫描,其中4例加作增强扫描。它们的临床分期是Ⅰ a期2例,Ⅰ b期3例,Ⅲ期1例,Ⅳ期2例。CT测量子宫内膜增厚标准: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后>5mm;子宫体增大标准:前后径>50mm。 结果 Ⅰ a期2例CT全部诊断正确(2/2);Ⅰ b期3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3),1例因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体前后径均正常,和1例因诊断时没有考虑子宫内膜增厚的指标,CT均诊断为未见异常(2/3);Ⅲ期1例CT诊断正确(1/1);Ⅳ期2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2),另1例因没有充分认识子宫内膜增厚的意义,CT误诊为附件结核、大量腹水。 结论 CT可以对子宫内膜癌作出比较理想的评价,保持膀胱的过度充盈,保证子宫处于直立位置,以及子宫增强CT扫描均有助于提高CT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确定性。

    作者:张玉忠;张雪林;王劲;赵云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兔实验性侧壁动脉瘤的模型建立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现用的介入治疗手段(如动脉瘤的瘤腔微弹簧圈栓塞)的不足之处已日益暴露出来。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但对任一介入疗法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动物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而建立动物模型是进行动物实验的前提[1]。本文选取临床神经介入涉及较多的动脉瘤进行兔动物模型建立可行性的探讨,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 材料与方法  选取实验用新西兰兔20只,体重3.5~4.2kg,雌雄不拘。肌注氯胺酮麻醉(每公斤体重1ml)。颈正中备皮、消毒,行纵行正中切口约7cm长。暴露、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及颈外静脉。选取颈外静脉1.5cm长,将其两端结扎、切断。再将一断端结扎,形成一盲袋,另一端开口留作吻合用。  在颈总动脉中部作一纵行椭圆形切口,约5mm长。阻断椭圆形切口两端的颈总动脉血流,将颈外静脉盲袋之袋口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吻合用8-0无创伤血管缝线,采用连续外翻吻合术式,吻合均一次成功。  吻合结束后行普通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瘤口、瘤颈及载瘤动脉情况。行DSA检查时用自动压力注射器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注射2ml碘必乐或60%泛影葡胺,注射速度2ml/s,摄片速度2帧/s。DSA机采用GE Prestige-VH型。

    作者:丁永红;耿坚;朱琼;程瑞新;张善生;张忠;丁乃时;戴大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膈肌囊肿一例

    患者 女,66岁。因心慌、咳嗽、乏力10天入院。  X线检查: 左膈顶外侧有一半圆形块影,横径约5cm,上缘光滑,下缘基底与膈肌不能分开,有一定透光度。透视见块影有宽基底与膈肌相连,呼吸时与膈肌活动一致。X线诊断:左膈肌良性肿瘤(附图)。  手术所见: 肿块位于左膈肌上,大小约5cm×5cm×4cm,半圆形,透过肿块壁可见其内淡黄色液体。切开肿块包膜进行分离,壁破裂后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肿块与肺及腹内脏器无粘连,将肿块完全切除,缝合修补缺损之膈肌。术后恢复顺利,住院17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膈肌囊肿。  讨论 膈肌囊肿少见,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X线表现为横膈局部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呼吸时肿块与膈肌运动完全一致,因囊内液体,肿块有一定透光度。CT、B超、人工气胸或气腹可帮助诊断。确诊需开胸手术及病理检查。

    作者:刘朝普;高劲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先天性肺结核:胸片在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部X线片在先天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1992年10月~1999年4月经细菌学检查或尸解证实的先天性肺结核5例进行分析。 结果 肺部X线表现虽复杂多变,但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弥漫性粟粒病变; (2)广泛分布的斑片-结节病变。 结论 胸部X线片在先天性肺结核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常能首先提出诊断,引导临床及时确诊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作者:徐晔;甘兰丰;余世才;林兰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恶性胆道梗阻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4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胆管癌15例,壶腹癌4例,胰头癌10例,转移性癌10例,原发性肝癌4例)行MRCP检查,结合PTC、ERCP检查、手术、病理结果、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43例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管及扩张胰管显示满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83.7%。肝门区癌肿MRCP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或类圆形信号缺损,肝内胆管扩张以肝门区为中心呈“枯枝”状或“蟹足”样扩张;肝外胆管癌胆管断端呈横形或“鸟嘴”样截断;壶腹癌胆管断端呈横形、“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胰头癌胆管断端呈“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90%(9/10)伴“双管征”;转移性癌肿MRCP表现与转移部位有关:转移至肝门附近与肝门区癌肿相似,肝外转移者与相应部位胆管癌、胰头癌相似,常规MRI可见明确转移肿块或淋巴结。 结论 MRCP是胆道恶性梗阻影像学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可为恶性胆胰肿瘤术前可切除性提供评价,对不可切除的癌肿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傅引弟;朱晓黎;胡春洪;丁乙;倪才方;刘一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原发性霍奇金病一例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笔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 男,28岁。自1997年10月起无任何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痰,有时痰中带血,剧咳时胸痛、欲吐,同时伴全身皮肤搔痒,无皮疹。外院对症治疗无效,于1998年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体温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声音略嘶哑,听诊左肺呼吸音弱。实验室检查:WBC 11.7×109/L,中性0.78,淋巴0.22。  X线检查: 左肺下野中内带见一约7cm×8cm类圆形肿块,位于左心缘旁,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均匀(图1)。X线诊断:(1)左肺包虫囊肿; (2)左肺周围型肺癌不排除。  手术所见: 左肺上叶(舌段)肺门处可见8cm×8cm大小肿块,质硬,周围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肿块与肺组织粘连紧,下肺叶与膈肌亦有显著粘连。因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重,无法切除,取肿大的淋巴结1枚。病理诊断:左肺霍奇金病。术后行2周放疗并化疗,7个月后复查左肺肿块缩小至3.6cm×3.6cm,1999年10月经CT及胸片检查左肺肿块影消失(图2)。随诊至今患者未出现新的病变。

    作者:戴畅;龚河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对肝癌供血的分析

    目的 探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的形成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观察和统计787例肝癌血管造影中见到的37例肝动脉狭窄闭塞者肝外侧支血管的部位及其发生率。 结果 右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是形成肝外侧支的主要血管,分别占40.5%、29.7%,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分别占8%、5.4%、8%。肝右叶7、8段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右膈下动脉,5、6段肿瘤主要来自胆总管周围动脉,肝左叶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胃左动脉。引起肝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原因为重复导管化疗和操作不当。 结论 肝动脉狭窄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成为肝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了解侧支血管发生的部位及其发生率对肝癌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经瀛;陈涓;张永春;潘纪戍;付顺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TA后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非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PTA后再狭窄率高达20%~35%,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1]。如何降低PTA再狭窄率的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对再狭窄的深入研究,对其病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基因治疗再狭窄成为可能。笔者现就基因治疗再狭窄的有关方面加以论述。1 PT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  尽管目前对再狭窄的机制不十分明了,但一般认为再狭窄过程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动物模型表明: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4个连续的重叠阶段,损伤初期是炎症及血栓形成阶段,大约持续数小时;然后是细胞增生和基质形成阶段,是形成再狭窄的主要阶段[2]。  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血管中层撕裂,内皮细胞剥脱,血小板粘附,聚集生成大量凝血酶并形成血栓。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RF),表皮生长因子(EGF),5-羟色胺,血栓素A2(TXA2),转化生长因子(TGF)。同时,沿损伤动脉壁聚集的炎性巨噬细胞分泌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及环氧化酶。机械性的压力和伸展可导致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释放。这些生长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单独或协同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膜受体,激活蛋白激酶的活性,触发由细胞质到细胞核的一系列信号传导,刺激核内调控蛋白结构并与基因组中特定的调控序列相互作用,开动一组与细胞增殖调控有关的特定基因的转录,如早期反应基因myc、fos等的表达,并在这些转录因子作用下激活细胞周期素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基因的表达,合成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调控细胞周期的进行,从而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大量增殖,由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合成大量的胶原及糖蛋白,并迁移至内膜,引起内膜增厚[3,4]。

    作者:尚鸣异;王建华;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CT三维肾盂造影对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初步研究螺旋CT肾盂造影对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肾癌18例,肾囊肿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共35例作前瞻性增强研究,注射对比剂80~100ml后延迟4分30秒行肾脏输尿管上段螺旋CT扫描,回顾性重建间隔2.5mm,重建图像传送至工作站。采用多轴向多方位重建(multiplanar projection volumetic reconstruction,MPVR)及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 结果 肾盂显示佳,观察病灶与肾盂关系更为明确,病灶形态显示更为全面。 结论 螺旋CT肾盂造影有助于肾实质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1次检查中可达到多种目的。

    作者:张兴伟;凤伟;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RI诊断主动脉窦瘤合并升主动脉破口一例

    患者 男,36岁。因突发性心前区疼痛,服速效救心丸未缓解,被动体位就诊。胸片示: 心影增大,升主动脉及弓部增宽,余未见异常。  B超示: 大量心包积液,主动脉窦瘤,未见破裂口。  MRI示: 主动脉窦局限性瘤样扩张,宽径约50mm,窦瘤上方升主动脉前壁可见一约5mm破裂口(图1、2),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存在,心底部大血管周围可见T1WI低、T2WI高异常信号,心包腔内可见弧形T1WI及T2WI均较高信号影,主动脉瓣区可见中等量返流,主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MRI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合并升主动脉破口,破入心包腔。心包穿刺抽出鲜血约100ml。  手术所见: 打开心包,心包腔内可见鲜血。主动脉窦呈瘤样扩张,其上方升主动脉前壁可见一约5mm破口并可见细小喷射血流。  讨论 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占先心病的1.8%,并非罕见,在心底部分流畸型中,发病率仅次于动脉导管未闭,居第二位。男性好发,为女性的4倍,青壮年多见,好发于右窦,破入右房、室常见,破入心包腔极少见。临床表现:未破时无症状,少数可见压迫的相应症状,破裂时立即产生明显症状,常出现突发胸痛、心悸、气短,甚至出现心衰。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常可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压迫冠状动脉可有心绞痛症状,破入心包则出现急性心包填塞。  本例急性发病,结合平片考虑主动脉窦瘤,B超可明确主动脉窦瘤及心包积液诊断,但B超未能充分显示窦瘤破口且心包积液性质难以确定。MRI显示主动脉窦瘤及心包积液非常确切,并结合心包积液的信号特点,可诊断为血性积液。本例因破裂口过小,未能充分显示破裂口的异常血流,给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主动脉窦瘤的存在,结合心包腔内血性积液及临床症状,诊断主动脉窦瘤破入心包腔并不困难。总之,MRI在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方面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占秋;张哲峰;马金秋;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眼球肿瘤的CT表现

    目的 研究眼球肿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球肿瘤的CT表现。 结果 成视网膜细胞瘤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5例,睫状体神经鞘瘤1例,脉络膜骨瘤1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其CT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CT可清楚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和强化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姚倩东;杨光;莫显斌;杨春;崔志荣;秦蕾;张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和球囊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随访研究

    目的 研究食管恶性狭窄内支架治疗和良性狭窄球囊扩张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 191例有较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149例食管恶性狭窄置入了内支架,93例置入支架前后作了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占65%);42例良性食管狭窄作了球囊扩张治疗。门诊行食管造影和/或内镜检查随访115例,通过电话或信件随访34例。 结果 随访观察1~56个月,其中3例支架发生轻度移位,但仍能覆盖病变全长,未作特殊处理。42例死亡,均为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2~34个月,平均9.5个月。恶性食管狭窄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29例,因食物在支架内阻塞1例,因肿瘤生长发生狭窄24例,因支架上端组织增生发生狭窄4例。发生再狭窄的29例均再次作了内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治疗。 结论 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食管狭窄能有效解除吞咽困难;应用带膜支架和同时作放化疗,可防止因肿瘤生长发生再狭窄,并能有效封堵食管气管瘘;吻合口和贲门癌狭窄应用防返流支架,可预防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球囊扩张治疗良性食管狭窄,只要扩张充分,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崔进国;孙兴旺;潘新元;闫奎;王玉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上)

    【编者按】 目前AIDS正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据联合国近公布的报告,全世界已有3 430多万人感染HIV,其中1999年新增感染者为550万,平均每天有近1.5万人遭感染,其蔓延情况以非洲和亚洲为严重。我国AIDS的发病和流行也已日趋严重,HIV携带者数量已接近流行爆发的边缘。联合国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的“安全危机”。AIDS在我国的流行相对较晚,因此我国大多医学影像工作者对其影像学表现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学习并掌握已有的AIDS影像学知识,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AIDS的警惕性,已是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作者全面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对AIDS的胸部、腹部和中枢神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介绍,本刊分“上、中、下”陆续刊登,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认识AIDS影像学表现,并作好迎战AIDS的准备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可造成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的严重缺陷,诱发各种机遇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常见的机遇性感染包括多种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约1/3的患者出现Kaposi肉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本病预后极差,一旦发病,死亡率几近100%。  自1981在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例以来,AIDS在全球流行很快,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 880多万人死于该病。据新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已有约50万HIV携带者。AIDS大有在我国大规模爆发流行的趋势。因此了解掌握有关AIDS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对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

    作者:顾伟中;樊树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激光相机的灰度级调节

    现代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如CT、MR、DSA等都是采用数字化成像,因此数字激光相机取代了传统的模拟相机,成为主要的医学影像输出设备。临床使用中经常会出现主机监视器图像效果与打印胶片不一致的情况,表现为本底黑化度不足、整体均匀度差、亮区发灰等情况,这样会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造成漏诊或误诊。若常规的亮度补偿仍无法纠正,则需采用灰度级调节的方法来解决。1 灰度级调节的概念  影像胶片由亮区和暗区组成,对应不同的组织结构。输出胶片中由黑到白的程度称为灰度,不同的灰度对应相应的灰度级。激光相机接收主机传输的数字化信息是以二进制数值表示的影像数据,当然这些数据中不包含胶片的感光特性及显、定影液的化学特性等信息。对于相同的影像数据,如果采用不同比例的药液或使用的胶片感光度不同则得到的打印胶片效果肯定有较大区别。为此需要靠调节相机输出单元中记录激光强度的方法进行校准,这一过程称为灰度级调节。在更换其他品牌的胶片或旧的药液更新时就需要进行灰度级调节,以获得佳效果的影像胶片。  目前较新型号的激光相机都有自动调节灰度级的程序选项或设置,以保证良好的打印质量。可由用户设置定期进行该操作,在更换药水或胶片及清洗机器后也应执行该程序。但自动调节程序可调节的宽容度是有限的,当灰度级偏差过大时,自动校准程序将报错而不能正常进行,这时需要采用人工校准。

    作者:朱晓鸥;关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分娩致左臀部骨化性肌炎一例

      患者 女,22岁。于2000年9月7日分娩后感左臀部肿痛不适,后渐进加重,不能平卧,经抗感染与口服镇痛剂治疗无缓解。2000年10月26日摄X线片示左髋关节外上方4cm×4cm致密块影,后行CT检查见肿块位于髋关节后外上方软组织内,边界尚清楚。11月10日在硬麻下行左臀部包块摘除术,术中见左臀大肌与坐骨结节间有一包膜完整、界线清楚、大小为3.5cm×5.0cm的骨性肿块,并见直径0.5cm的4个小骨性肿块位于其周围(附图)。术后肿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骨化性肌炎”。  讨论 骨化性肌炎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为创伤后软组织基质中未分化的间胚叶细胞增殖所致。该患者产前无臀部外伤史,分娩后出现左臀部肿块、疼痛,继之发生骨化,其原因可能是初产,且胎儿过大(4.5kg)而分娩困难,导致臀部软组织损伤变性、坏死、出血,后血肿机化为骨化性肌炎。

    作者:肖进;张欣;陈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HMRS在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1HMRS在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研究人脑梗塞中代谢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价1HMRS在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28例脑梗塞患者根据发作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内)2例;急性期(6小时后至2天内)6例;亚急性期(2天后至6周内)12例;慢性期(6周后)8例。将正常对侧相同部位20例作为自身对照组。应用定点分辨选择波谱(pointed resolved selective spectroscopy,PRESS)/TE 135ms CSI和两侧相对应部位PRESS/TE 135ms单体素采集。测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含胆碱类化合物(Cho)与对照组的比值及同侧NAA/Cho、NAA/Cr、Lac/Cho(乳酸/含胆碱类化合物)的变化。 结果 超急性期2例出现Lac而NAA、Cho、Cr改变不明显;急性期5例Lac增加,NAA开始减少,Cr稍降低,Cho未见明显改变;亚急性期Lac进一步增加,2例复查患者2周后Lac开始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浓度,NAA继续减少,Cr降低,Cho稍减少;慢性期NAA、Cr进一步减少,3例在病灶区仍检测到一定浓度Lac,5例未见明显的Lac,3例6个月后病灶边缘Cho浓度比对侧高,5例Cho降低。另外3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明显脂肪峰。同对照组比较,28例患者总的NAA下降明显,达(58±15)%;Cr次之,达(35±26)%;Cho相对稳定,仅(7.0±8.5)%。患者总的平均NAA/Cho、NAA/Cr比对照组,慢性期NAA/Cho、NAA/Cr比急性期显著下降(P<0.001)。 结论 Lac升高及NAA下降是反映缺血损伤可靠的敏感指标。1HMRS能非损伤性地监测脑梗塞的物质能量代谢及其生理化改变,对脑梗塞临床评价和疗效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田志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一例

    患者 女,6岁。右膝关节疼痛、僵硬、跛行1年。体检:身高98cm,体重19kg,摇摆步态,双膝内翻畸形,双膝关节略大于同龄儿童,智力正常。其他物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既往及家族史无特殊,居住区无地方病。  X线表现: 两膝关节组成骨对称性骨骺及干骺端不规则,发育不良。骨骺内薄外厚,其内外两侧呈分节状和斑点状碎裂,胫骨干骺端呈斜坡状并向外突出,股骨髁及胫骨髁成角。髁间凹变浅,髌骨呈斑点状。干骺端及骨骺无骨增生硬化现象。双侧髋臼、股骨近侧干骺端及大粗隆骨骺粗糙不齐,股骨颈变短。双侧肱骨滑车、肱骨小头、桡骨小头骨骺均发育不良,尤其滑车骨骺为明显。肘、膝、髋关节组成骨均无干骺端及骨端骨硬化。X线诊断: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图1~4)。  讨论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又称遗传性软骨发育不全,罕见。病变多发,有家族性。1921年首先由Barringten-Ward报道。近年来国内报道的病例以骨骺闭合后骨关节改变的病例为多。真正骨骺生长发育期,尤其是4~5岁发病的病例很少。本例既有典型的骨骺发育不良表现,又有干骺端塑形不完整、成角不规则等干骺端发育不良改变。过去认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干骺端并不受累,干骺端X线改变是一种代偿性改变。本例干骺端之改变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可能有一定的病理基础。实际上骨骺的损害大多伴有干骺端和骨端的损害,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干骺端是否损害,目前尚缺乏病理与X线表现的对照研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病与儿童期大骨节病X线诊断的鉴别。儿童期大骨节病的骨关节改变与本病不论是临床症状、体征,还是X线表现,有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但儿童期大骨节病先期钙化带增宽硬化或干骺端硬化是其特征之一;而本病先期钙化带或干骺端则无明显硬化。

    作者:曹若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CT诊断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58例的CT扫描资料,包括星形细胞来源肿瘤19例,室管膜瘤4例,脑转移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脓肿16例。 结果 幕上单发环形病变因病理基础不同,出现相似和不同的CT征象;病变部位、形态、强化程度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脑内环形病变可出现壁结节,它对脑肿瘤诊断有较特征性意义,多发壁结节对环形星形细胞来源肿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环壁脐样凹陷在星形细胞来源肿瘤、脑转移瘤、脑脓肿三者中出现率相近,无明显定性价值。 结论 CT对正确诊断幕上单发环形病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葛建立;王培军;邵成伟;储可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