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红;耿坚;朱琼;程瑞新;张善生;张忠;丁乃时;戴大英
目的 比较两种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对比剂,Ferumoxides及SHU-555A在肝脾MR成像中的效应。 材料与方法 36例已知为肝转移癌患者于SPIO造影前后进行T2WI快速自旋回波成像(T2WI TSE)及T1WI梯度回波快速去相位成像(T1WI FLASH)。扫描仪为1.0T MR机。18例患者行Ferumoxides增强后90分钟进行MR成像;另18例行SHU-555A快速团注增强,注药后即刻、30秒及480秒行T1WI FLASH成像,10分钟行T2WI TSE成像。测量肝脾、肝转移癌SPIO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计算两种SPIO对比剂在肝脾、肝转移癌增强前后SI变化的百分比(percentage signal intensity change,PSIC)及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lesion-to-liver 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及其变化(ΔCNR)。 结果 在T2WI TSE图像上,两种SPIO对比剂造成的肝实质SI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Ferumoxides引起的脾信号下降显著大于SHU-555A(P<0.05)。两种SPIO对比剂均导致肝转移癌CNR显著增高。T1WI FLASH图像上,两种对比剂均可导致延迟像上肝脏SI的轻度下降及肝转移癌CNR下降,两者肝脏PSI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1WI上两种对比剂均可导致脾脏SI显著升高,两者脾脏PSI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两种SPIO在肝脏的T1及T2增强效应相似,而脾脏的T2增强效应,Ferumoxides强于SHU-555A。
作者:陈峰;Ward J;Robinson PJ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女,6岁。右膝关节疼痛、僵硬、跛行1年。体检:身高98cm,体重19kg,摇摆步态,双膝内翻畸形,双膝关节略大于同龄儿童,智力正常。其他物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既往及家族史无特殊,居住区无地方病。 X线表现: 两膝关节组成骨对称性骨骺及干骺端不规则,发育不良。骨骺内薄外厚,其内外两侧呈分节状和斑点状碎裂,胫骨干骺端呈斜坡状并向外突出,股骨髁及胫骨髁成角。髁间凹变浅,髌骨呈斑点状。干骺端及骨骺无骨增生硬化现象。双侧髋臼、股骨近侧干骺端及大粗隆骨骺粗糙不齐,股骨颈变短。双侧肱骨滑车、肱骨小头、桡骨小头骨骺均发育不良,尤其滑车骨骺为明显。肘、膝、髋关节组成骨均无干骺端及骨端骨硬化。X线诊断: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图1~4)。 讨论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又称遗传性软骨发育不全,罕见。病变多发,有家族性。1921年首先由Barringten-Ward报道。近年来国内报道的病例以骨骺闭合后骨关节改变的病例为多。真正骨骺生长发育期,尤其是4~5岁发病的病例很少。本例既有典型的骨骺发育不良表现,又有干骺端塑形不完整、成角不规则等干骺端发育不良改变。过去认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干骺端并不受累,干骺端X线改变是一种代偿性改变。本例干骺端之改变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可能有一定的病理基础。实际上骨骺的损害大多伴有干骺端和骨端的损害,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干骺端是否损害,目前尚缺乏病理与X线表现的对照研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病与儿童期大骨节病X线诊断的鉴别。儿童期大骨节病的骨关节改变与本病不论是临床症状、体征,还是X线表现,有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但儿童期大骨节病先期钙化带增宽硬化或干骺端硬化是其特征之一;而本病先期钙化带或干骺端则无明显硬化。
作者:曹若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笔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 男,28岁。自1997年10月起无任何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痰,有时痰中带血,剧咳时胸痛、欲吐,同时伴全身皮肤搔痒,无皮疹。外院对症治疗无效,于1998年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体温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声音略嘶哑,听诊左肺呼吸音弱。实验室检查:WBC 11.7×109/L,中性0.78,淋巴0.22。 X线检查: 左肺下野中内带见一约7cm×8cm类圆形肿块,位于左心缘旁,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均匀(图1)。X线诊断:(1)左肺包虫囊肿; (2)左肺周围型肺癌不排除。 手术所见: 左肺上叶(舌段)肺门处可见8cm×8cm大小肿块,质硬,周围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肿块与肺组织粘连紧,下肺叶与膈肌亦有显著粘连。因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重,无法切除,取肿大的淋巴结1枚。病理诊断:左肺霍奇金病。术后行2周放疗并化疗,7个月后复查左肺肿块缩小至3.6cm×3.6cm,1999年10月经CT及胸片检查左肺肿块影消失(图2)。随诊至今患者未出现新的病变。
作者:戴畅;龚河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对右下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54例临床考虑为右下腹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患者行CT检查,除1例回盲部肠结核外,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结果 54例中恶性病变38例,其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弥漫性肠壁增厚,包括肠外压性软组织肿块,肠周浸润,增强扫描检查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病变16例,主要是炎症性病变,CT表现为肠壁增厚,周围筋膜增厚,少有软组织肿块,轻或中等度强化。 结论 CT对右下腹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周述岭;胡兴平;彭陵;牛玉芯;周明涛;王中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HHCH)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 材料与方法 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4例。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PYM)混合乳剂,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 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8例肿瘤明显缩小,异常血管湖消失。 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王松;吉训明;王金胜;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李建华;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故障现象 正常开机后,当计算机自检结束并进入球管老化状态时,按“Start”键(此时扫描条件为:50mA,80kV),球管不曝光,老化程序不能继续进行。EL显示:H.V. ERROR。跳过老化和空气较准程序使计算机进入“Ready”状态后,选择自由扫描程序(扫描条件:50mA,120kV),按“Start”键后,仍不能进行扫描,此时EL显示:H.V. ERROR 10. 。此故障出现之前,在扫描过程中球管经常发生放电现象。 故障分析及检修 根据上述故障现象和EL提示分析,故障应属于高压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无关。因此,在关机并全部切断电源后,打开高压控制柜以及扫描架“Gantry”。首先,从外观检查各部件是否有明显的损坏痕迹,经查未发现明显故障原因。EL提示(H.V. ERROR 10.)的意思是指:(1)管电压反馈电压小于3kV(0.22ms内); (2)放电原因影响的管电压立刻下降。关闭计算机,高压控制打到“Local”状态进行球管放电试验。试验发现无射线发出且状态指示灯S1、S3亮,故障指示灯FB.OK灯亮,说明球管无反馈电压。分析原因有两点:(1)球管损坏,无射线发出,故无反馈信号; (2)高压电压未加上。首先排除球管故障(是否损坏),将备用球管代替现使用中的球管,在“Local”状态下进行试验,结果故障现象同前,故可排除球管损坏,因此可判定故障原因是高压未加上。加不上高压可能是“IGBT”的保护熔断器F1损坏,打开“IGBT”的封闭箱,检测F1,发现F1确已损坏。更换F1后,在“Local”位进行测试时,开机即出现电源开关跳闸,F1熔断。分析F1损坏及电源开关跳闸的原因有两方面:(1)“IGBT”模块击穿; (2)高压油箱中的四极管击穿或油质变差(绝缘程度下降等)。首先排除高压油箱的故障,将高压油箱的输入端(也是“IGBT”的输出端)拆下,即抛开高压油箱部分,“Local”位进行试验,故障依旧,因此可排除高压油箱故障。排除以上原因,考虑故障可能集中在“IGBT”模块上。拆下两侧的模块进行测量发现A侧的“IGBT”模块损坏(其中2块已击穿,2块反向阻值下降)。更换A侧模块,为使“IGBT”安全可靠,4只模块应同时更换并选用同种型号,其性能、特性尽可能一致,如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的MG400QIUS11(SM2C77)。然后进行细致的调试,以使两侧波形尽可能一致,调试好后在“Local”位进行曝光试验,结果高压系统及球管曝光均正常。故障排除。 讨论 该故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球管的频繁放电产生的过大电流的冲击,致使“IGBT”模块击穿、溶断器F1损坏。因此,在CT的运行过程中,如果球管放电频繁,在排除球管损坏之后,应考虑“IGBT”击穿,检测确认后,应及时更换。
作者:赵相立;谷凤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女,66岁。因心慌、咳嗽、乏力10天入院。 X线检查: 左膈顶外侧有一半圆形块影,横径约5cm,上缘光滑,下缘基底与膈肌不能分开,有一定透光度。透视见块影有宽基底与膈肌相连,呼吸时与膈肌活动一致。X线诊断:左膈肌良性肿瘤(附图)。 手术所见: 肿块位于左膈肌上,大小约5cm×5cm×4cm,半圆形,透过肿块壁可见其内淡黄色液体。切开肿块包膜进行分离,壁破裂后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肿块与肺及腹内脏器无粘连,将肿块完全切除,缝合修补缺损之膈肌。术后恢复顺利,住院17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膈肌囊肿。 讨论 膈肌囊肿少见,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X线表现为横膈局部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呼吸时肿块与膈肌运动完全一致,因囊内液体,肿块有一定透光度。CT、B超、人工气胸或气腹可帮助诊断。确诊需开胸手术及病理检查。
作者:刘朝普;高劲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例1 女,63岁。右颞部发现肿物10个月,近2个月来右半侧头部胀痛且逐渐加重。查体:右颞部可触及一5cm×7cm大小肿物,前上部较硬,下方较软似囊性,有压痛。 颅骨平片: 示右颞部有一8cm×7cm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内有少量纤细的骨嵴(图1)。X线诊断:颅骨巨细胞瘤。 CT平扫: 于右颞部见长约7cm一段颅板有断断续续的骨质破坏,残存骨呈膨胀性改变,局部见有软组织肿块分别突向颅外和颅内(图2),邻近脑组织受压。 术中见肿瘤约9cm×9cm×3cm,破坏颅骨全层,肿瘤与硬膜之间有间隙可以分开,将肿瘤整体切除。病理报告:颅骨转移的透明细胞癌。 例2 女,71岁。左额部疼痛1年余,加重伴局部隆起及左眼流泪半年。查体:左额部有一3cm×3cm大小的隆起,质地中等,局部皮肤潮红、压痛。左眼流泪并眼睑下垂。 颅骨平片: 示左额部有一8cm×8cm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锐利略有波浪形,无硬化(图3)。X线诊断:颅骨良性肿瘤。 CT平扫: 示左额部大片状骨质破坏,其内有部分残留骨,破坏区边界整齐,相应部位有约8cm×7cm×6cm的软组织肿块向颅内外突出。左眶上壁破坏消失,眶内侧壁骨质不完整,左筛窦内有软组织密度充填。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有不均匀强化,相邻的硬脑膜增厚并明显强化。CT诊断:颅骨骨源性肿瘤。
作者:田军;王玉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女,30岁。10年前左小指冻伤后发现近节屈侧有一黄豆大小的肿物,局部无红肿热痛感。指关节活动自如。近2个月肿物突然增大并伴有疼痛入院。查体:左手小指近节屈侧有一凸出肿物约2.2cm×2.5cm,皮温、肤色正常,质地硬,活动度差,轻度压痛,近侧指关节屈曲受限。 X线检查: 左小指近节指间关节软组织梭形肿胀,掌侧软组织可见一大小约1.5cm×1.8cm、边界清楚、椭圆形骨样密度肿物,其内密度不均,见点状钙化,近节指骨远端掌侧骨皮质局部轻度受压,指间隙正常(附图)。X线诊断:左手小指骨软骨瘤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 肿物包膜完整,色泽灰白,呈分叶。源自近侧指间关节囊、屈侧指骨膜及尺侧背腱膜。 病理所见: 肿物有纤维性包膜,实质由软骨细胞增生而成;部分细胞增生明显,呈纤维细胞样,部分基质有钙化;周边有破骨细胞反应。病理诊断:(左小指)成软骨细胞瘤。 讨论 成软骨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和成软骨结缔组织,典型X线表现:肿瘤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骨骺端,呈偏心性边缘硬化透亮区,易突破骨皮质而形成软组织肿块,50%有钙化。复习文献,迄今已报道600余例[1,2],其中有10例发生于掌指骨,且均具有典型X线征象。本例病变起源于软组织,实属罕见。
作者:张衷宇;何平;张解港;冯永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双对比X线征象。 材料与方法 对经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的20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X线表现,从病变形态、大小、数目、部位及范围、胃腔胃壁及功能改变、胃粘膜皱襞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胃粘膜皱襞异常肥大12例(60%),多结节6例(30%),不规则浅大溃疡4例(20%),巨大软组织块影2例(10%),多种形态病灶并存14例(70%);病变大小超过5cm者16例,占80%;呈多发者18例(90%);胃壁增厚变僵18例(90%),胃蠕动减弱但存在者20例(100%);胃腔明显缩小狭窄仅1例(5%)。 结论 病变的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及范围广泛,胃壁增厚但保持一定的柔软性和蠕动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重要X线征象,且X线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王孝英;杨炼;韩萍;代雯;刘克昌;吴汉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对无选择性的100例CT增强者,采用优维显300I行快速注射,观察注药反应,无提示性地记录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并采取对策,以求对药物的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估。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7~8月对100例用优维显300I CT增强者在术前口服或口含1%~3%稀浓度碘对比剂后,采用高压注射器Medrad以2~3ml/s的速率注射75~100ml,除动态扫描和CTA是在注射中定时以螺旋扫描方式分别摄取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或延时扫描图像外,其余均在注射对比剂后行螺旋式快速扫描。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Plus 4A。 100例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8~78例,其中60岁以上者25例。检查部位:头颈18例,胸肺15例,腹部66例,四肢1例。2 结果 增强扫描中,显影质量非常好,可获得明确诊断者73例;显影质量好,可获得可靠诊断者27例。诊断为阳性者83例,阴性17例。 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出现热感者43例,恶心3例,呕吐1例,头痛2例,无任何不适者51例;注射对比剂后,由于压迫不力而造成对比剂外溢引起局部肿痛者1例,但不属于过敏反应。根据碘对比剂副反应的分类,以上在注射对比剂过程中的反应均属第一级副反应,因此对于有热感者,只在CT侯诊室观察30分钟,无异常者未作任何处理。对恶心呕吐者给予口服扑尔敏8mg,并观察30分钟,仅1例较虚弱者另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留至观察正常后离去。对比剂有外溢者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缓解至正常。
作者:田志梁;孙树华;韩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现用的介入治疗手段(如动脉瘤的瘤腔微弹簧圈栓塞)的不足之处已日益暴露出来。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但对任一介入疗法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动物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而建立动物模型是进行动物实验的前提[1]。本文选取临床神经介入涉及较多的动脉瘤进行兔动物模型建立可行性的探讨,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 材料与方法 选取实验用新西兰兔20只,体重3.5~4.2kg,雌雄不拘。肌注氯胺酮麻醉(每公斤体重1ml)。颈正中备皮、消毒,行纵行正中切口约7cm长。暴露、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及颈外静脉。选取颈外静脉1.5cm长,将其两端结扎、切断。再将一断端结扎,形成一盲袋,另一端开口留作吻合用。 在颈总动脉中部作一纵行椭圆形切口,约5mm长。阻断椭圆形切口两端的颈总动脉血流,将颈外静脉盲袋之袋口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吻合用8-0无创伤血管缝线,采用连续外翻吻合术式,吻合均一次成功。 吻合结束后行普通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瘤口、瘤颈及载瘤动脉情况。行DSA检查时用自动压力注射器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注射2ml碘必乐或60%泛影葡胺,注射速度2ml/s,摄片速度2帧/s。DSA机采用GE Prestige-VH型。
作者:丁永红;耿坚;朱琼;程瑞新;张善生;张忠;丁乃时;戴大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中,ERCP检查可以对胆囊管位置异常的识别提供重要手术依据。据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因胆囊管位置异常引起的胆管误伤可比剖腹胆囊切除术时增加1倍以上[1]。为此,笔者对37例45处各型胆囊管位置异常的ERCP检查进行分析,旨在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减少对变异胆囊管的损伤提供线索[2]。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经ERCP检查的130例中,显示胆囊管者81例,显示率为62.31%。其中有位置异常者37例(共45处),占显示胆囊管总例数的45.68%、ERCP检查总例数的28.46%。显示胆囊管的81例中,男44例,女37例,年龄33~79岁,平均55岁。胆囊管位置异常的37例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55岁。其中8例有重复异常。 Taourel等[1]将术中易被损伤胆囊管和肝内胆管分叉的位置异常分为5种类型:Ⅰ型:低位胆囊管。胆囊管与肝外胆管远段1/3处连接; Ⅱ型:中间位胆囊管。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左侧; Ⅲ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胆囊管紧密粘贴且平行于肝总管至少2cm长; Ⅳ型:短胆囊管。可见胆囊且胆囊管长度小于0.5cm; Ⅴ型:迷走右肝管。右肝内胆管直接进入总肝管、总胆管或胆囊管。
作者:梁长生;吴树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37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38只外伤性晶状体混浊,术前均施行轴位CT扫描,其中33只外伤性混浊晶状体进行CT值测定。将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与对侧无白内障晶状体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外伤至CT扫描时间为3小时~26天。 结果 33只无外伤性晶状体CT值平均为114.6±6.4HU,外伤性混浊晶状体CT值平均为78.1±9.1HU,二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6.741,P<0.005)。外伤性白内障除密度降低外,尚可有大小和形态上的改变。 结论 CT是发现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眼外伤和前房混浊等而临床上确定外伤性白内障困难的患者。
作者:段建航;程敬亮;王振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眼球肿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球肿瘤的CT表现。 结果 成视网膜细胞瘤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5例,睫状体神经鞘瘤1例,脉络膜骨瘤1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其CT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CT可清楚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和强化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姚倩东;杨光;莫显斌;杨春;崔志荣;秦蕾;张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CT对子宫内膜癌各期的诊断价值,讨论子宫CT扫描的技术问题。 材料与方法 8例子宫内膜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手术前1周内行CT扫描,其中4例加作增强扫描。它们的临床分期是Ⅰ a期2例,Ⅰ b期3例,Ⅲ期1例,Ⅳ期2例。CT测量子宫内膜增厚标准: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后>5mm;子宫体增大标准:前后径>50mm。 结果 Ⅰ a期2例CT全部诊断正确(2/2);Ⅰ b期3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3),1例因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体前后径均正常,和1例因诊断时没有考虑子宫内膜增厚的指标,CT均诊断为未见异常(2/3);Ⅲ期1例CT诊断正确(1/1);Ⅳ期2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2),另1例因没有充分认识子宫内膜增厚的意义,CT误诊为附件结核、大量腹水。 结论 CT可以对子宫内膜癌作出比较理想的评价,保持膀胱的过度充盈,保证子宫处于直立位置,以及子宫增强CT扫描均有助于提高CT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确定性。
作者:张玉忠;张雪林;王劲;赵云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征并分析其病理、临床与MR影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搜集1989年1月~1999年12月57例病例,对其MRI和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5例经立体定向取活检证实。 结果 病理上9例有囊变坏死,33例边界清晰,3例有出血,8例有钙化灶,MR像上52例边界清晰,12例可见囊变坏死,绝大多数显著强化,临床上43例有颅内压增高症状,17例有尿崩症,14例有小脑症状。 结论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临床上多见于男性青少年,且很少超过30岁,临床表现能高度提示为松果体区肿瘤,但缺乏特异性,病理和MR影像的相关性较好,MRI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韩仰同;戴建平;王雅洁;李少武;刘翔;刘凤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CT增强扫描评价“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8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直径1~5cm)中,周围型肺癌63例,良性肺结节26例。分别于注射100ml碘对比剂前及注射后35秒、2分钟及5分钟对病灶进行薄层系列扫描。采用纵隔窗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27例肺癌出现“高密度点条征”,表现为增强后在肿块内、尤其是在其周边部出现显著高密度的点、条状影,所有良性结节均未见此征象。CT-病理对照证实:该点、条状高密度影是由于癌肿内较大的血管充盈对比剂所致。 结论 CT增强扫描“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诊断肺癌的一个指征。
作者:周永生;张承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男,43岁。右上腹痛多年。体检:上腹软,皮肤巩膜黄染。 CT扫描: 见肝内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低密度影,分隔边缘清楚,并与肝内近端扩张胆管相通,囊内、肝内胆管、胆总管均见结石,肝包膜局部隆起(附图)。CT诊断:Caroli氏病Ⅰ型。 手术结果:先天性肝内胆管囊肿伴多发结石。 讨论 肝内胆管囊肿,又名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症或Caroli氏病,系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两型:Ⅰ型为肝内近端胆管囊状扩张,伴胆石和胆管炎,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Ⅱ型少见,特点是末端小胆管扩张而近端大胆管无或仅轻度扩张,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不伴结石和胆管炎。两型可伴有肾小管扩张,重者形成海绵肾。主要症状为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三联症,好发于男性。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可确诊。但部分无临床症状,主要与肝囊肿鉴别,肝囊肿不与胆管相通,胆管不扩张,无中心点征。与胰腺囊肿鉴别时,胰腺囊肿有胰腺炎史,CT平扫可确诊。
作者:莫彩建;王宁;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例1 女,63岁。1年前发现上腹部有一拳头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感,未行诊治。肿物近日逐渐增大,并出现上腹胀痛,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来院就诊。 B超检查: 上腹部偏左可探及一30cm×30cm大小的不均匀实性团块,其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12.0cm×9.0cm,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诊断:腹腔实性占位并液化及出血。 CT检查: 上腹部偏左见一巨大囊实性肿物,约19.2cm×18.6cm×12.3cm,囊壁厚薄不均,并可见结节样突起。肿块前缘贴前腹壁,其分界尚清,上界与肝左外叶下缘分界不清。胃体位于该肿块下后方,明显受压变形,呈哑铃状。肿块与胰头及体部分界不清,胰管未扩张,胰尾基本正常(图1)。 手术所见: 胃小弯侧有一直径25cm类圆形巨大肿物,基底与胃小弯侧相连,表面不平似有多个结节,内部液化,为血水样腐臭液,约1000ml。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手术初步印象:胃体平滑肌肿瘤。病理:胃间质瘤。 例2 男,77岁。上腹部隐痛伴黑便20天。体检:腹平软,上腹部深压痛,可触及鸡蛋大小包块,肝脾未扪及。 B超检查: 于左上腹部探及一约4.0cm×4.5cm低回声光团,与胃底壁不能分离。B超提示胃底占位性病变。
作者:于书奎;陈学志;胡金安;付风魁;巩曰红;张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