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优维显300I用于CT增强的临床观察

田志梁;孙树华;韩萍

关键词:优维显, 增强扫描, 碘对比剂, 葡萄糖注射液, 明确诊断, 螺旋扫描方式, 副反应, 硫酸镁湿敷, 高压注射器, 质量, 显影, 无选择性, 扫描图像, 恶心呕吐, 快速扫描, 口服, 局部, 静脉滴注, 过敏反应, 动态扫描
摘要:笔者对无选择性的100例CT增强者,采用优维显300I行快速注射,观察注药反应,无提示性地记录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并采取对策,以求对药物的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估。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7~8月对100例用优维显300I CT增强者在术前口服或口含1%~3%稀浓度碘对比剂后,采用高压注射器Medrad以2~3ml/s的速率注射75~100ml,除动态扫描和CTA是在注射中定时以螺旋扫描方式分别摄取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或延时扫描图像外,其余均在注射对比剂后行螺旋式快速扫描。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Plus 4A。  100例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8~78例,其中60岁以上者25例。检查部位:头颈18例,胸肺15例,腹部66例,四肢1例。2 结果  增强扫描中,显影质量非常好,可获得明确诊断者73例;显影质量好,可获得可靠诊断者27例。诊断为阳性者83例,阴性17例。  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出现热感者43例,恶心3例,呕吐1例,头痛2例,无任何不适者51例;注射对比剂后,由于压迫不力而造成对比剂外溢引起局部肿痛者1例,但不属于过敏反应。根据碘对比剂副反应的分类,以上在注射对比剂过程中的反应均属第一级副反应,因此对于有热感者,只在CT侯诊室观察30分钟,无异常者未作任何处理。对恶心呕吐者给予口服扑尔敏8mg,并观察30分钟,仅1例较虚弱者另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留至观察正常后离去。对比剂有外溢者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缓解至正常。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岛津SCT 4500-T高压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 正常开机后,当计算机自检结束并进入球管老化状态时,按“Start”键(此时扫描条件为:50mA,80kV),球管不曝光,老化程序不能继续进行。EL显示:H.V. ERROR。跳过老化和空气较准程序使计算机进入“Ready”状态后,选择自由扫描程序(扫描条件:50mA,120kV),按“Start”键后,仍不能进行扫描,此时EL显示:H.V. ERROR 10. 。此故障出现之前,在扫描过程中球管经常发生放电现象。  故障分析及检修 根据上述故障现象和EL提示分析,故障应属于高压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无关。因此,在关机并全部切断电源后,打开高压控制柜以及扫描架“Gantry”。首先,从外观检查各部件是否有明显的损坏痕迹,经查未发现明显故障原因。EL提示(H.V. ERROR 10.)的意思是指:(1)管电压反馈电压小于3kV(0.22ms内); (2)放电原因影响的管电压立刻下降。关闭计算机,高压控制打到“Local”状态进行球管放电试验。试验发现无射线发出且状态指示灯S1、S3亮,故障指示灯FB.OK灯亮,说明球管无反馈电压。分析原因有两点:(1)球管损坏,无射线发出,故无反馈信号; (2)高压电压未加上。首先排除球管故障(是否损坏),将备用球管代替现使用中的球管,在“Local”状态下进行试验,结果故障现象同前,故可排除球管损坏,因此可判定故障原因是高压未加上。加不上高压可能是“IGBT”的保护熔断器F1损坏,打开“IGBT”的封闭箱,检测F1,发现F1确已损坏。更换F1后,在“Local”位进行测试时,开机即出现电源开关跳闸,F1熔断。分析F1损坏及电源开关跳闸的原因有两方面:(1)“IGBT”模块击穿; (2)高压油箱中的四极管击穿或油质变差(绝缘程度下降等)。首先排除高压油箱的故障,将高压油箱的输入端(也是“IGBT”的输出端)拆下,即抛开高压油箱部分,“Local”位进行试验,故障依旧,因此可排除高压油箱故障。排除以上原因,考虑故障可能集中在“IGBT”模块上。拆下两侧的模块进行测量发现A侧的“IGBT”模块损坏(其中2块已击穿,2块反向阻值下降)。更换A侧模块,为使“IGBT”安全可靠,4只模块应同时更换并选用同种型号,其性能、特性尽可能一致,如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的MG400QIUS11(SM2C77)。然后进行细致的调试,以使两侧波形尽可能一致,调试好后在“Local”位进行曝光试验,结果高压系统及球管曝光均正常。故障排除。  讨论 该故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球管的频繁放电产生的过大电流的冲击,致使“IGBT”模块击穿、溶断器F1损坏。因此,在CT的运行过程中,如果球管放电频繁,在排除球管损坏之后,应考虑“IGBT”击穿,检测确认后,应及时更换。

    作者:赵相立;谷凤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肩袖全层撕裂的MRI表现

    目的 总结肩袖全层撕裂的MRI表现。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肩关节MR造影证实的肩袖全层撕裂的MR图像。 结果 21例肩袖全层撕裂均发生在冈上肌腱。在T2W序列上,6例(28.9%)表现为冈上肌腱断裂并断裂端的回缩;12例(57.1%)表现为冈上肌腱变薄或增粗并伴有贯穿冈上肌腱全层的高信号;1例(4.7%)表现为冈上肌腱增厚并未贯穿全层的下表面高信号;2例(9.3%)冈上肌腱的形态和信号未见异常。 结论 冈上肌腱的断裂并回缩以及冈上肌腱形态增粗或变细并伴有贯穿肌腱全层的异常高信号为全层撕裂的主要MRI表现。

    作者:郑卓肇;谢敬霞;范家栋;运动医学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比剂肝脾MR成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对比剂,Ferumoxides及SHU-555A在肝脾MR成像中的效应。 材料与方法 36例已知为肝转移癌患者于SPIO造影前后进行T2WI快速自旋回波成像(T2WI TSE)及T1WI梯度回波快速去相位成像(T1WI FLASH)。扫描仪为1.0T MR机。18例患者行Ferumoxides增强后90分钟进行MR成像;另18例行SHU-555A快速团注增强,注药后即刻、30秒及480秒行T1WI FLASH成像,10分钟行T2WI TSE成像。测量肝脾、肝转移癌SPIO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计算两种SPIO对比剂在肝脾、肝转移癌增强前后SI变化的百分比(percentage signal intensity change,PSIC)及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lesion-to-liver 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及其变化(ΔCNR)。 结果 在T2WI TSE图像上,两种SPIO对比剂造成的肝实质SI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Ferumoxides引起的脾信号下降显著大于SHU-555A(P<0.05)。两种SPIO对比剂均导致肝转移癌CNR显著增高。T1WI FLASH图像上,两种对比剂均可导致延迟像上肝脏SI的轻度下降及肝转移癌CNR下降,两者肝脏PSI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1WI上两种对比剂均可导致脾脏SI显著升高,两者脾脏PSI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两种SPIO在肝脏的T1及T2增强效应相似,而脾脏的T2增强效应,Ferumoxides强于SHU-555A。

    作者:陈峰;Ward J;Robinson PJ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增强扫描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采用CT增强扫描评价“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8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直径1~5cm)中,周围型肺癌63例,良性肺结节26例。分别于注射100ml碘对比剂前及注射后35秒、2分钟及5分钟对病灶进行薄层系列扫描。采用纵隔窗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27例肺癌出现“高密度点条征”,表现为增强后在肿块内、尤其是在其周边部出现显著高密度的点、条状影,所有良性结节均未见此征象。CT-病理对照证实:该点、条状高密度影是由于癌肿内较大的血管充盈对比剂所致。 结论 CT增强扫描“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诊断肺癌的一个指征。

    作者:周永生;张承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对右下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对右下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54例临床考虑为右下腹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患者行CT检查,除1例回盲部肠结核外,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结果 54例中恶性病变38例,其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弥漫性肠壁增厚,包括肠外压性软组织肿块,肠周浸润,增强扫描检查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病变16例,主要是炎症性病变,CT表现为肠壁增厚,周围筋膜增厚,少有软组织肿块,轻或中等度强化。 结论 CT对右下腹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周述岭;胡兴平;彭陵;牛玉芯;周明涛;王中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CT诊断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58例的CT扫描资料,包括星形细胞来源肿瘤19例,室管膜瘤4例,脑转移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脓肿16例。 结果 幕上单发环形病变因病理基础不同,出现相似和不同的CT征象;病变部位、形态、强化程度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脑内环形病变可出现壁结节,它对脑肿瘤诊断有较特征性意义,多发壁结节对环形星形细胞来源肿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环壁脐样凹陷在星形细胞来源肿瘤、脑转移瘤、脑脓肿三者中出现率相近,无明显定性价值。 结论 CT对正确诊断幕上单发环形病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葛建立;王培军;邵成伟;储可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囊管位置异常的ERCP检查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中,ERCP检查可以对胆囊管位置异常的识别提供重要手术依据。据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因胆囊管位置异常引起的胆管误伤可比剖腹胆囊切除术时增加1倍以上[1]。为此,笔者对37例45处各型胆囊管位置异常的ERCP检查进行分析,旨在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减少对变异胆囊管的损伤提供线索[2]。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经ERCP检查的130例中,显示胆囊管者81例,显示率为62.31%。其中有位置异常者37例(共45处),占显示胆囊管总例数的45.68%、ERCP检查总例数的28.46%。显示胆囊管的81例中,男44例,女37例,年龄33~79岁,平均55岁。胆囊管位置异常的37例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55岁。其中8例有重复异常。  Taourel等[1]将术中易被损伤胆囊管和肝内胆管分叉的位置异常分为5种类型:Ⅰ型:低位胆囊管。胆囊管与肝外胆管远段1/3处连接; Ⅱ型:中间位胆囊管。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左侧; Ⅲ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胆囊管紧密粘贴且平行于肝总管至少2cm长; Ⅳ型:短胆囊管。可见胆囊且胆囊管长度小于0.5cm; Ⅴ型:迷走右肝管。右肝内胆管直接进入总肝管、总胆管或胆囊管。

    作者:梁长生;吴树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兔实验性侧壁动脉瘤的模型建立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现用的介入治疗手段(如动脉瘤的瘤腔微弹簧圈栓塞)的不足之处已日益暴露出来。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但对任一介入疗法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动物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而建立动物模型是进行动物实验的前提[1]。本文选取临床神经介入涉及较多的动脉瘤进行兔动物模型建立可行性的探讨,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 材料与方法  选取实验用新西兰兔20只,体重3.5~4.2kg,雌雄不拘。肌注氯胺酮麻醉(每公斤体重1ml)。颈正中备皮、消毒,行纵行正中切口约7cm长。暴露、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及颈外静脉。选取颈外静脉1.5cm长,将其两端结扎、切断。再将一断端结扎,形成一盲袋,另一端开口留作吻合用。  在颈总动脉中部作一纵行椭圆形切口,约5mm长。阻断椭圆形切口两端的颈总动脉血流,将颈外静脉盲袋之袋口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吻合用8-0无创伤血管缝线,采用连续外翻吻合术式,吻合均一次成功。  吻合结束后行普通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瘤口、瘤颈及载瘤动脉情况。行DSA检查时用自动压力注射器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注射2ml碘必乐或60%泛影葡胺,注射速度2ml/s,摄片速度2帧/s。DSA机采用GE Prestige-VH型。

    作者:丁永红;耿坚;朱琼;程瑞新;张善生;张忠;丁乃时;戴大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一例

    患者 女,6岁。右膝关节疼痛、僵硬、跛行1年。体检:身高98cm,体重19kg,摇摆步态,双膝内翻畸形,双膝关节略大于同龄儿童,智力正常。其他物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既往及家族史无特殊,居住区无地方病。  X线表现: 两膝关节组成骨对称性骨骺及干骺端不规则,发育不良。骨骺内薄外厚,其内外两侧呈分节状和斑点状碎裂,胫骨干骺端呈斜坡状并向外突出,股骨髁及胫骨髁成角。髁间凹变浅,髌骨呈斑点状。干骺端及骨骺无骨增生硬化现象。双侧髋臼、股骨近侧干骺端及大粗隆骨骺粗糙不齐,股骨颈变短。双侧肱骨滑车、肱骨小头、桡骨小头骨骺均发育不良,尤其滑车骨骺为明显。肘、膝、髋关节组成骨均无干骺端及骨端骨硬化。X线诊断: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图1~4)。  讨论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又称遗传性软骨发育不全,罕见。病变多发,有家族性。1921年首先由Barringten-Ward报道。近年来国内报道的病例以骨骺闭合后骨关节改变的病例为多。真正骨骺生长发育期,尤其是4~5岁发病的病例很少。本例既有典型的骨骺发育不良表现,又有干骺端塑形不完整、成角不规则等干骺端发育不良改变。过去认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干骺端并不受累,干骺端X线改变是一种代偿性改变。本例干骺端之改变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可能有一定的病理基础。实际上骨骺的损害大多伴有干骺端和骨端的损害,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干骺端是否损害,目前尚缺乏病理与X线表现的对照研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病与儿童期大骨节病X线诊断的鉴别。儿童期大骨节病的骨关节改变与本病不论是临床症状、体征,还是X线表现,有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但儿童期大骨节病先期钙化带增宽硬化或干骺端硬化是其特征之一;而本病先期钙化带或干骺端则无明显硬化。

    作者:曹若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恶性胆道梗阻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4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胆管癌15例,壶腹癌4例,胰头癌10例,转移性癌10例,原发性肝癌4例)行MRCP检查,结合PTC、ERCP检查、手术、病理结果、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43例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管及扩张胰管显示满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83.7%。肝门区癌肿MRCP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或类圆形信号缺损,肝内胆管扩张以肝门区为中心呈“枯枝”状或“蟹足”样扩张;肝外胆管癌胆管断端呈横形或“鸟嘴”样截断;壶腹癌胆管断端呈横形、“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胰头癌胆管断端呈“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90%(9/10)伴“双管征”;转移性癌肿MRCP表现与转移部位有关:转移至肝门附近与肝门区癌肿相似,肝外转移者与相应部位胆管癌、胰头癌相似,常规MRI可见明确转移肿块或淋巴结。 结论 MRCP是胆道恶性梗阻影像学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可为恶性胆胰肿瘤术前可切除性提供评价,对不可切除的癌肿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傅引弟;朱晓黎;胡春洪;丁乙;倪才方;刘一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TA后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非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PTA后再狭窄率高达20%~35%,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1]。如何降低PTA再狭窄率的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对再狭窄的深入研究,对其病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基因治疗再狭窄成为可能。笔者现就基因治疗再狭窄的有关方面加以论述。1 PT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  尽管目前对再狭窄的机制不十分明了,但一般认为再狭窄过程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动物模型表明: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4个连续的重叠阶段,损伤初期是炎症及血栓形成阶段,大约持续数小时;然后是细胞增生和基质形成阶段,是形成再狭窄的主要阶段[2]。  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血管中层撕裂,内皮细胞剥脱,血小板粘附,聚集生成大量凝血酶并形成血栓。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RF),表皮生长因子(EGF),5-羟色胺,血栓素A2(TXA2),转化生长因子(TGF)。同时,沿损伤动脉壁聚集的炎性巨噬细胞分泌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及环氧化酶。机械性的压力和伸展可导致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释放。这些生长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单独或协同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膜受体,激活蛋白激酶的活性,触发由细胞质到细胞核的一系列信号传导,刺激核内调控蛋白结构并与基因组中特定的调控序列相互作用,开动一组与细胞增殖调控有关的特定基因的转录,如早期反应基因myc、fos等的表达,并在这些转录因子作用下激活细胞周期素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基因的表达,合成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调控细胞周期的进行,从而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大量增殖,由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合成大量的胶原及糖蛋白,并迁移至内膜,引起内膜增厚[3,4]。

    作者:尚鸣异;王建华;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后腹膜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患者 男,31岁。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不适伴腰酸,劳累后更明显,休息后不能缓解。无恶心、呕吐,亦无发热和明显疼痛。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超声检查: 左肾背侧与脾脏之间有一片状略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约为15cm×10cm大小。团块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不均匀。诊断为后腹膜左肾旁实质性肿块。  CT检查: 左肾后外方见一大片低密度阴影,约15cm×10cm大小,境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为-81HU,增强后肿块中可见多个血管影强化,左肾明显受压被推移向前(图1)。CT诊断:脂肪肉瘤可能性大。  MRI检查: 左肾后外方见大片异常信号影,约25cm×15cm×10cm大小,边缘清,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图2~4),该异常信号影中可见多个流空影,左肾明显受压向前推移。MRI诊断:后腹膜脂肪肉瘤。  手术所见: 肿瘤位于后腹膜左肾中下极后方,约25cm×15cm×10cm,向上及向前蔓延,将整个左肾包裹其中,肿瘤切面呈鱼肉样。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后腹膜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顾海燕;朱炯;陈克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间质瘤二例

    例1 女,63岁。1年前发现上腹部有一拳头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感,未行诊治。肿物近日逐渐增大,并出现上腹胀痛,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来院就诊。  B超检查: 上腹部偏左可探及一30cm×30cm大小的不均匀实性团块,其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12.0cm×9.0cm,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诊断:腹腔实性占位并液化及出血。  CT检查: 上腹部偏左见一巨大囊实性肿物,约19.2cm×18.6cm×12.3cm,囊壁厚薄不均,并可见结节样突起。肿块前缘贴前腹壁,其分界尚清,上界与肝左外叶下缘分界不清。胃体位于该肿块下后方,明显受压变形,呈哑铃状。肿块与胰头及体部分界不清,胰管未扩张,胰尾基本正常(图1)。  手术所见: 胃小弯侧有一直径25cm类圆形巨大肿物,基底与胃小弯侧相连,表面不平似有多个结节,内部液化,为血水样腐臭液,约1000ml。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手术初步印象:胃体平滑肌肿瘤。病理:胃间质瘤。  例2 男,77岁。上腹部隐痛伴黑便20天。体检:腹平软,上腹部深压痛,可触及鸡蛋大小包块,肝脾未扪及。  B超检查: 于左上腹部探及一约4.0cm×4.5cm低回声光团,与胃底壁不能分离。B超提示胃底占位性病变。

    作者:于书奎;陈学志;胡金安;付风魁;巩曰红;张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CT、DNA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表现与DNA含量、S期比值(SPF值)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水平。 材料与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石蜡包埋标本的细胞核DNA含量(DI、PI值)及SPF值,并与相应CT征象对照,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果 (1)NSCLC的DI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癌组织的倍体率为74.4%,癌旁组织为57.1%,而正常肺组织均为二倍体。NSCLC患者中异倍体组的SPF值明显高于二倍体组。 (2)NSCLC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DNA异倍体率越高,SPF值也越大。 (3)CT显示NSCLC肿瘤大直径>3cm者,DI、PI、SPF值均高于≤3cm者;肿块边缘出现短毛刺征、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及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肿瘤,具有较高的DI、PI、SPF值(P<0.01)。 结论 NSCLC的CT征象与DNA含量关系密切,可以间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曹爱红;王绪;黄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发大块状颅骨转移瘤二例

    例1 女,63岁。右颞部发现肿物10个月,近2个月来右半侧头部胀痛且逐渐加重。查体:右颞部可触及一5cm×7cm大小肿物,前上部较硬,下方较软似囊性,有压痛。  颅骨平片: 示右颞部有一8cm×7cm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内有少量纤细的骨嵴(图1)。X线诊断:颅骨巨细胞瘤。  CT平扫: 于右颞部见长约7cm一段颅板有断断续续的骨质破坏,残存骨呈膨胀性改变,局部见有软组织肿块分别突向颅外和颅内(图2),邻近脑组织受压。  术中见肿瘤约9cm×9cm×3cm,破坏颅骨全层,肿瘤与硬膜之间有间隙可以分开,将肿瘤整体切除。病理报告:颅骨转移的透明细胞癌。  例2 女,71岁。左额部疼痛1年余,加重伴局部隆起及左眼流泪半年。查体:左额部有一3cm×3cm大小的隆起,质地中等,局部皮肤潮红、压痛。左眼流泪并眼睑下垂。  颅骨平片: 示左额部有一8cm×8cm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锐利略有波浪形,无硬化(图3)。X线诊断:颅骨良性肿瘤。  CT平扫: 示左额部大片状骨质破坏,其内有部分残留骨,破坏区边界整齐,相应部位有约8cm×7cm×6cm的软组织肿块向颅内外突出。左眶上壁破坏消失,眶内侧壁骨质不完整,左筛窦内有软组织密度充填。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有不均匀强化,相邻的硬脑膜增厚并明显强化。CT诊断:颅骨骨源性肿瘤。

    作者:田军;王玉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对肝癌供血的分析

    目的 探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的形成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观察和统计787例肝癌血管造影中见到的37例肝动脉狭窄闭塞者肝外侧支血管的部位及其发生率。 结果 右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是形成肝外侧支的主要血管,分别占40.5%、29.7%,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分别占8%、5.4%、8%。肝右叶7、8段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右膈下动脉,5、6段肿瘤主要来自胆总管周围动脉,肝左叶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胃左动脉。引起肝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原因为重复导管化疗和操作不当。 结论 肝动脉狭窄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成为肝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了解侧支血管发生的部位及其发生率对肝癌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经瀛;陈涓;张永春;潘纪戍;付顺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上)

    【编者按】 目前AIDS正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据联合国近公布的报告,全世界已有3 430多万人感染HIV,其中1999年新增感染者为550万,平均每天有近1.5万人遭感染,其蔓延情况以非洲和亚洲为严重。我国AIDS的发病和流行也已日趋严重,HIV携带者数量已接近流行爆发的边缘。联合国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的“安全危机”。AIDS在我国的流行相对较晚,因此我国大多医学影像工作者对其影像学表现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学习并掌握已有的AIDS影像学知识,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AIDS的警惕性,已是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作者全面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对AIDS的胸部、腹部和中枢神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介绍,本刊分“上、中、下”陆续刊登,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认识AIDS影像学表现,并作好迎战AIDS的准备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可造成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的严重缺陷,诱发各种机遇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常见的机遇性感染包括多种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约1/3的患者出现Kaposi肉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本病预后极差,一旦发病,死亡率几近100%。  自1981在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例以来,AIDS在全球流行很快,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 880多万人死于该病。据新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已有约50万HIV携带者。AIDS大有在我国大规模爆发流行的趋势。因此了解掌握有关AIDS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对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

    作者:顾伟中;樊树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眼球肿瘤的CT表现

    目的 研究眼球肿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球肿瘤的CT表现。 结果 成视网膜细胞瘤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5例,睫状体神经鞘瘤1例,脉络膜骨瘤1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其CT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CT可清楚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和强化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姚倩东;杨光;莫显斌;杨春;崔志荣;秦蕾;张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膈肌囊肿一例

    患者 女,66岁。因心慌、咳嗽、乏力10天入院。  X线检查: 左膈顶外侧有一半圆形块影,横径约5cm,上缘光滑,下缘基底与膈肌不能分开,有一定透光度。透视见块影有宽基底与膈肌相连,呼吸时与膈肌活动一致。X线诊断:左膈肌良性肿瘤(附图)。  手术所见: 肿块位于左膈肌上,大小约5cm×5cm×4cm,半圆形,透过肿块壁可见其内淡黄色液体。切开肿块包膜进行分离,壁破裂后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肿块与肺及腹内脏器无粘连,将肿块完全切除,缝合修补缺损之膈肌。术后恢复顺利,住院17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膈肌囊肿。  讨论 膈肌囊肿少见,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X线表现为横膈局部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呼吸时肿块与膈肌运动完全一致,因囊内液体,肿块有一定透光度。CT、B超、人工气胸或气腹可帮助诊断。确诊需开胸手术及病理检查。

    作者:刘朝普;高劲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介入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HHCH)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 材料与方法 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4例。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PYM)混合乳剂,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 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8例肿瘤明显缩小,异常血管湖消失。 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王松;吉训明;王金胜;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李建华;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