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岭;胡兴平;彭陵;牛玉芯;周明涛;王中秋
例1 女,63岁。1年前发现上腹部有一拳头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感,未行诊治。肿物近日逐渐增大,并出现上腹胀痛,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来院就诊。 B超检查: 上腹部偏左可探及一30cm×30cm大小的不均匀实性团块,其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12.0cm×9.0cm,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诊断:腹腔实性占位并液化及出血。 CT检查: 上腹部偏左见一巨大囊实性肿物,约19.2cm×18.6cm×12.3cm,囊壁厚薄不均,并可见结节样突起。肿块前缘贴前腹壁,其分界尚清,上界与肝左外叶下缘分界不清。胃体位于该肿块下后方,明显受压变形,呈哑铃状。肿块与胰头及体部分界不清,胰管未扩张,胰尾基本正常(图1)。 手术所见: 胃小弯侧有一直径25cm类圆形巨大肿物,基底与胃小弯侧相连,表面不平似有多个结节,内部液化,为血水样腐臭液,约1000ml。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手术初步印象:胃体平滑肌肿瘤。病理:胃间质瘤。 例2 男,77岁。上腹部隐痛伴黑便20天。体检:腹平软,上腹部深压痛,可触及鸡蛋大小包块,肝脾未扪及。 B超检查: 于左上腹部探及一约4.0cm×4.5cm低回声光团,与胃底壁不能分离。B超提示胃底占位性病变。
作者:于书奎;陈学志;胡金安;付风魁;巩曰红;张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男,43岁。右上腹痛多年。体检:上腹软,皮肤巩膜黄染。 CT扫描: 见肝内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低密度影,分隔边缘清楚,并与肝内近端扩张胆管相通,囊内、肝内胆管、胆总管均见结石,肝包膜局部隆起(附图)。CT诊断:Caroli氏病Ⅰ型。 手术结果:先天性肝内胆管囊肿伴多发结石。 讨论 肝内胆管囊肿,又名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症或Caroli氏病,系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两型:Ⅰ型为肝内近端胆管囊状扩张,伴胆石和胆管炎,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Ⅱ型少见,特点是末端小胆管扩张而近端大胆管无或仅轻度扩张,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不伴结石和胆管炎。两型可伴有肾小管扩张,重者形成海绵肾。主要症状为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三联症,好发于男性。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可确诊。但部分无临床症状,主要与肝囊肿鉴别,肝囊肿不与胆管相通,胆管不扩张,无中心点征。与胰腺囊肿鉴别时,胰腺囊肿有胰腺炎史,CT平扫可确诊。
作者:莫彩建;王宁;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男,36岁。因突发性心前区疼痛,服速效救心丸未缓解,被动体位就诊。胸片示: 心影增大,升主动脉及弓部增宽,余未见异常。 B超示: 大量心包积液,主动脉窦瘤,未见破裂口。 MRI示: 主动脉窦局限性瘤样扩张,宽径约50mm,窦瘤上方升主动脉前壁可见一约5mm破裂口(图1、2),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存在,心底部大血管周围可见T1WI低、T2WI高异常信号,心包腔内可见弧形T1WI及T2WI均较高信号影,主动脉瓣区可见中等量返流,主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MRI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合并升主动脉破口,破入心包腔。心包穿刺抽出鲜血约100ml。 手术所见: 打开心包,心包腔内可见鲜血。主动脉窦呈瘤样扩张,其上方升主动脉前壁可见一约5mm破口并可见细小喷射血流。 讨论 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占先心病的1.8%,并非罕见,在心底部分流畸型中,发病率仅次于动脉导管未闭,居第二位。男性好发,为女性的4倍,青壮年多见,好发于右窦,破入右房、室常见,破入心包腔极少见。临床表现:未破时无症状,少数可见压迫的相应症状,破裂时立即产生明显症状,常出现突发胸痛、心悸、气短,甚至出现心衰。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常可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压迫冠状动脉可有心绞痛症状,破入心包则出现急性心包填塞。 本例急性发病,结合平片考虑主动脉窦瘤,B超可明确主动脉窦瘤及心包积液诊断,但B超未能充分显示窦瘤破口且心包积液性质难以确定。MRI显示主动脉窦瘤及心包积液非常确切,并结合心包积液的信号特点,可诊断为血性积液。本例因破裂口过小,未能充分显示破裂口的异常血流,给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主动脉窦瘤的存在,结合心包腔内血性积液及临床症状,诊断主动脉窦瘤破入心包腔并不困难。总之,MRI在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方面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占秋;张哲峰;马金秋;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中,ERCP检查可以对胆囊管位置异常的识别提供重要手术依据。据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因胆囊管位置异常引起的胆管误伤可比剖腹胆囊切除术时增加1倍以上[1]。为此,笔者对37例45处各型胆囊管位置异常的ERCP检查进行分析,旨在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减少对变异胆囊管的损伤提供线索[2]。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经ERCP检查的130例中,显示胆囊管者81例,显示率为62.31%。其中有位置异常者37例(共45处),占显示胆囊管总例数的45.68%、ERCP检查总例数的28.46%。显示胆囊管的81例中,男44例,女37例,年龄33~79岁,平均55岁。胆囊管位置异常的37例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55岁。其中8例有重复异常。 Taourel等[1]将术中易被损伤胆囊管和肝内胆管分叉的位置异常分为5种类型:Ⅰ型:低位胆囊管。胆囊管与肝外胆管远段1/3处连接; Ⅱ型:中间位胆囊管。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左侧; Ⅲ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胆囊管紧密粘贴且平行于肝总管至少2cm长; Ⅳ型:短胆囊管。可见胆囊且胆囊管长度小于0.5cm; Ⅴ型:迷走右肝管。右肝内胆管直接进入总肝管、总胆管或胆囊管。
作者:梁长生;吴树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男,21岁。头部被车撞伤半小时入院,有一过性昏迷,感头痛、头昏,无呕吐。体检:神志清,右枕部软组织轻微擦伤,右顶部可触及一约1.5cm×4.0cm大小的骨质凹陷区,其下缘有一长条状骨性隆起,该区头皮无破损、肿胀及疤痕。追问病史,患者于7岁时曾有右顶部受伤史,当时局部头皮血肿明显,未经治疗自行消失,此后头部无外伤或手术史。 X线检查: 右侧顶部有一约1.5cm×4.0cm的透光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后下缘有条状致密影(图1)。X线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 螺旋CT平扫: 骨窗显示右顶骨局部有一欠规则的骨质缺损区,边缘锐利,有硬化边,缺损区周围颅骨略向外隆起,稍似“火山口”状,人字缝距骨缺损区2~3cm,用SSD法三维重建显示上述骨质缺损略呈菱形,下半部区域有直径约0.6cm的骨碎片,下方有一长条形骨性隆起(图2)。软组织窗显示局部蛛网膜下腔略宽,部分嵌入上述骨缺损区,邻近脑组织呈片条状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同侧侧脑室稍扩大(图3)。CT诊断:右顶骨生长性骨折伴右顶叶局部脑软化。
作者:全昌斌;许银武;杨文照;谢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CT增强扫描评价“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8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直径1~5cm)中,周围型肺癌63例,良性肺结节26例。分别于注射100ml碘对比剂前及注射后35秒、2分钟及5分钟对病灶进行薄层系列扫描。采用纵隔窗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27例肺癌出现“高密度点条征”,表现为增强后在肿块内、尤其是在其周边部出现显著高密度的点、条状影,所有良性结节均未见此征象。CT-病理对照证实:该点、条状高密度影是由于癌肿内较大的血管充盈对比剂所致。 结论 CT增强扫描“高密度点条征”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诊断肺癌的一个指征。
作者:周永生;张承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征并分析其病理、临床与MR影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搜集1989年1月~1999年12月57例病例,对其MRI和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5例经立体定向取活检证实。 结果 病理上9例有囊变坏死,33例边界清晰,3例有出血,8例有钙化灶,MR像上52例边界清晰,12例可见囊变坏死,绝大多数显著强化,临床上43例有颅内压增高症状,17例有尿崩症,14例有小脑症状。 结论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临床上多见于男性青少年,且很少超过30岁,临床表现能高度提示为松果体区肿瘤,但缺乏特异性,病理和MR影像的相关性较好,MRI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韩仰同;戴建平;王雅洁;李少武;刘翔;刘凤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笔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 男,28岁。自1997年10月起无任何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痰,有时痰中带血,剧咳时胸痛、欲吐,同时伴全身皮肤搔痒,无皮疹。外院对症治疗无效,于1998年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体温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声音略嘶哑,听诊左肺呼吸音弱。实验室检查:WBC 11.7×109/L,中性0.78,淋巴0.22。 X线检查: 左肺下野中内带见一约7cm×8cm类圆形肿块,位于左心缘旁,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均匀(图1)。X线诊断:(1)左肺包虫囊肿; (2)左肺周围型肺癌不排除。 手术所见: 左肺上叶(舌段)肺门处可见8cm×8cm大小肿块,质硬,周围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肿块与肺组织粘连紧,下肺叶与膈肌亦有显著粘连。因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重,无法切除,取肿大的淋巴结1枚。病理诊断:左肺霍奇金病。术后行2周放疗并化疗,7个月后复查左肺肿块缩小至3.6cm×3.6cm,1999年10月经CT及胸片检查左肺肿块影消失(图2)。随诊至今患者未出现新的病变。
作者:戴畅;龚河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女,22岁。于2000年9月7日分娩后感左臀部肿痛不适,后渐进加重,不能平卧,经抗感染与口服镇痛剂治疗无缓解。2000年10月26日摄X线片示左髋关节外上方4cm×4cm致密块影,后行CT检查见肿块位于髋关节后外上方软组织内,边界尚清楚。11月10日在硬麻下行左臀部包块摘除术,术中见左臀大肌与坐骨结节间有一包膜完整、界线清楚、大小为3.5cm×5.0cm的骨性肿块,并见直径0.5cm的4个小骨性肿块位于其周围(附图)。术后肿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骨化性肌炎”。 讨论 骨化性肌炎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为创伤后软组织基质中未分化的间胚叶细胞增殖所致。该患者产前无臀部外伤史,分娩后出现左臀部肿块、疼痛,继之发生骨化,其原因可能是初产,且胎儿过大(4.5kg)而分娩困难,导致臀部软组织损伤变性、坏死、出血,后血肿机化为骨化性肌炎。
作者:肖进;张欣;陈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37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38只外伤性晶状体混浊,术前均施行轴位CT扫描,其中33只外伤性混浊晶状体进行CT值测定。将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与对侧无白内障晶状体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外伤至CT扫描时间为3小时~26天。 结果 33只无外伤性晶状体CT值平均为114.6±6.4HU,外伤性混浊晶状体CT值平均为78.1±9.1HU,二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6.741,P<0.005)。外伤性白内障除密度降低外,尚可有大小和形态上的改变。 结论 CT是发现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眼外伤和前房混浊等而临床上确定外伤性白内障困难的患者。
作者:段建航;程敬亮;王振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对无选择性的100例CT增强者,采用优维显300I行快速注射,观察注药反应,无提示性地记录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并采取对策,以求对药物的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估。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7~8月对100例用优维显300I CT增强者在术前口服或口含1%~3%稀浓度碘对比剂后,采用高压注射器Medrad以2~3ml/s的速率注射75~100ml,除动态扫描和CTA是在注射中定时以螺旋扫描方式分别摄取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或延时扫描图像外,其余均在注射对比剂后行螺旋式快速扫描。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Plus 4A。 100例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8~78例,其中60岁以上者25例。检查部位:头颈18例,胸肺15例,腹部66例,四肢1例。2 结果 增强扫描中,显影质量非常好,可获得明确诊断者73例;显影质量好,可获得可靠诊断者27例。诊断为阳性者83例,阴性17例。 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出现热感者43例,恶心3例,呕吐1例,头痛2例,无任何不适者51例;注射对比剂后,由于压迫不力而造成对比剂外溢引起局部肿痛者1例,但不属于过敏反应。根据碘对比剂副反应的分类,以上在注射对比剂过程中的反应均属第一级副反应,因此对于有热感者,只在CT侯诊室观察30分钟,无异常者未作任何处理。对恶心呕吐者给予口服扑尔敏8mg,并观察30分钟,仅1例较虚弱者另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留至观察正常后离去。对比剂有外溢者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缓解至正常。
作者:田志梁;孙树华;韩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肩袖全层撕裂的MRI表现。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肩关节MR造影证实的肩袖全层撕裂的MR图像。 结果 21例肩袖全层撕裂均发生在冈上肌腱。在T2W序列上,6例(28.9%)表现为冈上肌腱断裂并断裂端的回缩;12例(57.1%)表现为冈上肌腱变薄或增粗并伴有贯穿冈上肌腱全层的高信号;1例(4.7%)表现为冈上肌腱增厚并未贯穿全层的下表面高信号;2例(9.3%)冈上肌腱的形态和信号未见异常。 结论 冈上肌腱的断裂并回缩以及冈上肌腱形态增粗或变细并伴有贯穿肌腱全层的异常高信号为全层撕裂的主要MRI表现。
作者:郑卓肇;谢敬霞;范家栋;运动医学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研究螺旋CT肾盂造影对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肾癌18例,肾囊肿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共35例作前瞻性增强研究,注射对比剂80~100ml后延迟4分30秒行肾脏输尿管上段螺旋CT扫描,回顾性重建间隔2.5mm,重建图像传送至工作站。采用多轴向多方位重建(multiplanar projection volumetic reconstruction,MPVR)及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 结果 肾盂显示佳,观察病灶与肾盂关系更为明确,病灶形态显示更为全面。 结论 螺旋CT肾盂造影有助于肾实质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1次检查中可达到多种目的。
作者:张兴伟;凤伟;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内单发环形病变58例的CT扫描资料,包括星形细胞来源肿瘤19例,室管膜瘤4例,脑转移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脓肿16例。 结果 幕上单发环形病变因病理基础不同,出现相似和不同的CT征象;病变部位、形态、强化程度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脑内环形病变可出现壁结节,它对脑肿瘤诊断有较特征性意义,多发壁结节对环形星形细胞来源肿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环壁脐样凹陷在星形细胞来源肿瘤、脑转移瘤、脑脓肿三者中出现率相近,无明显定性价值。 结论 CT对正确诊断幕上单发环形病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葛建立;王培军;邵成伟;储可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两种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对比剂,Ferumoxides及SHU-555A在肝脾MR成像中的效应。 材料与方法 36例已知为肝转移癌患者于SPIO造影前后进行T2WI快速自旋回波成像(T2WI TSE)及T1WI梯度回波快速去相位成像(T1WI FLASH)。扫描仪为1.0T MR机。18例患者行Ferumoxides增强后90分钟进行MR成像;另18例行SHU-555A快速团注增强,注药后即刻、30秒及480秒行T1WI FLASH成像,10分钟行T2WI TSE成像。测量肝脾、肝转移癌SPIO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计算两种SPIO对比剂在肝脾、肝转移癌增强前后SI变化的百分比(percentage signal intensity change,PSIC)及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lesion-to-liver 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及其变化(ΔCNR)。 结果 在T2WI TSE图像上,两种SPIO对比剂造成的肝实质SI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Ferumoxides引起的脾信号下降显著大于SHU-555A(P<0.05)。两种SPIO对比剂均导致肝转移癌CNR显著增高。T1WI FLASH图像上,两种对比剂均可导致延迟像上肝脏SI的轻度下降及肝转移癌CNR下降,两者肝脏PSI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1WI上两种对比剂均可导致脾脏SI显著升高,两者脾脏PSI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两种SPIO在肝脏的T1及T2增强效应相似,而脾脏的T2增强效应,Ferumoxides强于SHU-555A。
作者:陈峰;Ward J;Robinson PJ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女,30岁。10年前左小指冻伤后发现近节屈侧有一黄豆大小的肿物,局部无红肿热痛感。指关节活动自如。近2个月肿物突然增大并伴有疼痛入院。查体:左手小指近节屈侧有一凸出肿物约2.2cm×2.5cm,皮温、肤色正常,质地硬,活动度差,轻度压痛,近侧指关节屈曲受限。 X线检查: 左小指近节指间关节软组织梭形肿胀,掌侧软组织可见一大小约1.5cm×1.8cm、边界清楚、椭圆形骨样密度肿物,其内密度不均,见点状钙化,近节指骨远端掌侧骨皮质局部轻度受压,指间隙正常(附图)。X线诊断:左手小指骨软骨瘤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 肿物包膜完整,色泽灰白,呈分叶。源自近侧指间关节囊、屈侧指骨膜及尺侧背腱膜。 病理所见: 肿物有纤维性包膜,实质由软骨细胞增生而成;部分细胞增生明显,呈纤维细胞样,部分基质有钙化;周边有破骨细胞反应。病理诊断:(左小指)成软骨细胞瘤。 讨论 成软骨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和成软骨结缔组织,典型X线表现:肿瘤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骨骺端,呈偏心性边缘硬化透亮区,易突破骨皮质而形成软组织肿块,50%有钙化。复习文献,迄今已报道600余例[1,2],其中有10例发生于掌指骨,且均具有典型X线征象。本例病变起源于软组织,实属罕见。
作者:张衷宇;何平;张解港;冯永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食管恶性狭窄内支架治疗和良性狭窄球囊扩张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 191例有较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149例食管恶性狭窄置入了内支架,93例置入支架前后作了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占65%);42例良性食管狭窄作了球囊扩张治疗。门诊行食管造影和/或内镜检查随访115例,通过电话或信件随访34例。 结果 随访观察1~56个月,其中3例支架发生轻度移位,但仍能覆盖病变全长,未作特殊处理。42例死亡,均为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2~34个月,平均9.5个月。恶性食管狭窄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29例,因食物在支架内阻塞1例,因肿瘤生长发生狭窄24例,因支架上端组织增生发生狭窄4例。发生再狭窄的29例均再次作了内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治疗。 结论 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食管狭窄能有效解除吞咽困难;应用带膜支架和同时作放化疗,可防止因肿瘤生长发生再狭窄,并能有效封堵食管气管瘘;吻合口和贲门癌狭窄应用防返流支架,可预防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球囊扩张治疗良性食管狭窄,只要扩张充分,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崔进国;孙兴旺;潘新元;闫奎;王玉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HHCH)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 材料与方法 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4例。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PYM)混合乳剂,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 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8例肿瘤明显缩小,异常血管湖消失。 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王松;吉训明;王金胜;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李建华;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眼球肿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球肿瘤的CT表现。 结果 成视网膜细胞瘤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5例,睫状体神经鞘瘤1例,脉络膜骨瘤1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其CT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CT可清楚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和强化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姚倩东;杨光;莫显斌;杨春;崔志荣;秦蕾;张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 男,31岁。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不适伴腰酸,劳累后更明显,休息后不能缓解。无恶心、呕吐,亦无发热和明显疼痛。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超声检查: 左肾背侧与脾脏之间有一片状略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约为15cm×10cm大小。团块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不均匀。诊断为后腹膜左肾旁实质性肿块。 CT检查: 左肾后外方见一大片低密度阴影,约15cm×10cm大小,境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为-81HU,增强后肿块中可见多个血管影强化,左肾明显受压被推移向前(图1)。CT诊断:脂肪肉瘤可能性大。 MRI检查: 左肾后外方见大片异常信号影,约25cm×15cm×10cm大小,边缘清,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图2~4),该异常信号影中可见多个流空影,左肾明显受压向前推移。MRI诊断:后腹膜脂肪肉瘤。 手术所见: 肿瘤位于后腹膜左肾中下极后方,约25cm×15cm×10cm,向上及向前蔓延,将整个左肾包裹其中,肿瘤切面呈鱼肉样。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后腹膜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顾海燕;朱炯;陈克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