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科峰;赵国宏;贾丛凤;方志
患者女,54岁。乳腺癌根治术后1年,右上腹痛2个月入院。CT检查:肝内多个低密度灶。诊断:乳腺癌术后肝转移瘤。于1999年1月采用肝动脉化疗性栓塞后将药盒导管留置肝固有动脉内,药盒植于右大腿皮下,术后一般情况良好。间隔1~2个月经药盒滴注化疗药1次。第2次化疗后出现中上腹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减轻;第3次化疗后出现上腹疼痛加剧,呕吐,发热,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经药盒注射对比剂,见导管前端位于肝固有动脉内,左右肝动脉、肝总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2cm处完全阻塞,对比剂经肝固有动脉返流至胃十二指肠动脉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内(图1、2)。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变形,降部狭窄。
作者:彭志康;张迎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22岁。因反复胸闷、乏力8年余,伴胸痛6月余入院。8年前每于剧烈运动后即出现胸闷、乏力,休息后症状消失。半年前活动后症状加重并出现胸痛,有时在休息状态下持续3~5分钟后自动好转。查体:Bp 140/90mmHg(1mmHg=0.133kPa),心脏浊音界稍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B超及彩超提示:二尖瓣少量返流,左房、左室增大。室间隔中下段、前壁心尖段活动减弱。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明显增粗、扭曲,并见有较多的侧支逆行充盈左冠状动脉,随着充盈时间的延长可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及肺动脉显影(图1、2)。右心导管侧压:主肺动脉压35/8mmHg,平均压25mmHg;右心室压力38/8mmHg,平均压21mmHg。手术所见:切开主肺动脉,在肺动脉与主动脉交界处上方约2cm处有一直径0.5cm的小孔。行左冠状动脉主干缝合结扎、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左冠回旋支架桥、左内乳动脉-前降支架桥术。
作者:林琳;田建明;张维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9岁。以发热10天,腹部肿块1周入院。查体:腹平软,左肋缘下隐约可扪及一5cm×6cm肿块,境界不清,质中等,活动度较好,无触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X线检查:心肺(-)。钡剂灌肠见结肠脾曲段稍受压下移,肠腔未见异常改变。B超:于脾肾之间、胰尾外上方见一形态不规则、融合性弱回声团块。CT检查:于左上腹部胰尾区、左肾前方见一5cm×4cm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34HU,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增强后肿块显著均匀性强化(图1、2)。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脾门前下方与胃大弯之间有一实性肿物,呈暗红色,大小约5cm×4cm×4cm,质中等,局部大网膜包裹,与横结肠、胃粘连,界限不清,行分离切除肿块。病理报告:成肌纤维细胞瘤。
作者:黄友锦;卓启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复杂畸形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28例先心复杂畸形和大血管畸形患者术前同时接受DCE-MRA、平扫和/或电影以及X线心血管造影(CAG)检查。对DCE-MRA原始图像进行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和多轴位重建法(MPR)重建处理。以手术病理发现为基础,将MR图像与CAG进行诊断价值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CE-MRA所获取的图像对比鲜明,靶血管轮廓清晰,其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能力与C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88。2种检查方法均能良好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病变,DCE-MRA发现病变能力略优于CAG,两者显示病变符合率达93%。结论 DCE-MRA检查安全、无创,与CAG一样能显示复杂的、多部位的病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望部分替代常规血管造影而成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作者:梁波;冯敢生;孔祥泉;韩萍;刘定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LVA)的轴位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依据及不同CT扫描方式对LV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2例LVA和80例正常人耳部轴位HRCT图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前庭导水管均表现为位于岩骨后缘的浅小模糊骨切迹或与后半规管基本平行、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细短管状影。LVA的CT特点:(1)表现为“岩骨后缘深大三角形明显骨缺损影”者为多见; (2)“骨缺损影”边缘均清晰锐利,内端多与前庭或总脚呈“直接相通”表现; (3)前庭导水管中段大前后径均>1.5mm。结论轴位HRCT应以前述3个CT特点作为LVA的诊断依据,不应将实为内淋巴囊裂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宽度>1.5mm作为LVA的轴位CT诊断标准。轴位HRCT应作为LVA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苏丹柯;谢东;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13岁。偶然发现左上腹有一无痛性肿块。查体:腹平软,立位于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肿块,轻度触痛,质硬,可随呼吸轻度移动,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消化道钡剂造影见胃大弯一明显弧形压迹。B超:胰尾占位性病变。MRI检查:相当于左肾前间隙,胰尾部占位,大小约12cm×10cm×6cm,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见明显高信号,周边包膜T1WI及T2WI均呈等信号,部分胰体向前推移(图1、2)。诊断:胰尾肿瘤,胰母细胞瘤或胰腺乳头状实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及病理:探查腹腔无渗液,肝、脾、胃未见异常,肿瘤位于胰尾,靠近结肠系膜根部,大小约12cm×10cm×6cm,呈暗褐色,表面被膜欠完整,充分暴露瘤体并切除。病理报告:胰腺乳头状实性肿瘤(图3,HE×400)。
作者:陈志仁;姜春子;李凤霞;方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L5椎体的爆裂骨折本属少见,而L5和L3椎体同时爆裂则更为少见。我院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秋明;叶念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评价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患者的CT资料。男27例,女3例。轴位扫描22例,冠状位和冠状位加轴位扫描各4例,其中25例行HRCT扫描。结果骨折发生在眶内缘1例,筛骨眶板29例。结论 CT特别是HRCT能细致地显示眼眶内侧壁的解剖结构,能精确地显示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直接、间接征象和并发症,是重要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杰;罗晓燕;宋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膀胱癌以移行细胞癌多见,腺癌、鳞癌均较少见,腺鳞复合癌罕见。笔者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6岁。因反复出现终末血尿1个月加重2天入院。自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排尿困难和腰痛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RBC 10~14个/Hp,WBC 2~5个/Hp。B超检查:膀胱充盈一般,腔内未见异常。CT平扫示:膀胱顶前壁有一约4cm×3cm×2cm大小、界清的肿块影,向腔内外生长,CT值55HU,其中心有细小钙斑。CT诊断:膀胱肿瘤(附图)。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但报道很少,现就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因胸痛、吞咽困难并灼热感来我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尿、便常规正常。食管吞钡点片后前位发现主动脉弓上方食管上段受压,左后斜位食管后壁弧形受压,弧度较正位片为深并向前移位,食管压迹与正常食管的交角为光滑钝角(图1),钡剂通过顺利,管壁光整、柔软,粘膜皱襞规则,无破坏及中断现象。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片见主动脉弓下缘一粗大血管由左向右从食管后方越过中线(图2),经三维曲面重建,发现主动脉弓上方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依次显示,而近主动脉弓下缘见一多余的第4支,似象鼻样(图3、4),由左下向右越过中线向上延伸,诊断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作者:孙多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枢神经系统AIDS患者中,30%~75%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0%以神经症状为其首发症状。尸检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率达73%~79%。MRI对CNS病变的显示,不但有很高的敏感性,还有相当的特异性,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对病变的检出率和敏感性虽然不及MRI,但其普及率较高,增强CT和增强MRI一样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并可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故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AIDS的CNS病变可分为以下四类:(1)HIV感染; (2)机遇性感染; (3)肿瘤; (4)其他病变。
作者:张大海;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72岁。右侧腰部及上腹部疼痛2年余,偶感尿频、尿痛,小便后为著,无肉眼血尿。查体:血压16/12kPa,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双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未见异常。B超:左肾下极肾盂内探及一2.7cm×3.1cm低回声光团,形态尚规则,均质回声,周围见少量液体环绕。B超诊断:左肾盂内肿瘤。CT平扫:左肾盂下部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CT值约34HU,边缘规整,大小约2.7cm×3.0cm,邻近肾窦脂肪受压变薄,肾脏离心性增大。增强扫描后软组织肿块于动脉期明显均质强化,CT值160HU,与肾实质强化程度一致;延迟5分钟后肿块密度下降,但较正常肾实质密度略低,CT值91HU。CT诊断:左肾盂肿瘤(图1~3)。与半年前CT表现相比,病灶无明显变化(患者半年前曾行肝脏CT检查,仅扫到病灶一部分,当时漏诊)。手术所见:左肾下极可触及质硬肿块,大小约3cm×3cm×2cm,界限不清,肾周粘连较重,行左肾切除及左输尿管切除术。
作者:张国梁;周仰光;徐希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内胶质瘤术后不同时期的MRI增强特点,客观地评价脑胶质瘤切除程度。材料与方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13例脑胶质瘤,对照组包括15例脑膜瘤和13例脑内血肿。于手术后早期(3天内)、中期(10天左右)、后期(1~2个月)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产生非肿瘤组织强化的原因,找出检查的佳时期。结果术后3天内的早期MRI检查(EPMRI)能正确反映颅内手术情况,而中期及后期的检查中有许多干扰因素,可出现非肿瘤组织强化,影响正确的判断。结论术后3天内MRI检查可作为评价胶质瘤切除程度的确切手段。
作者:金德康;倪瑞军;金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63岁。因腰部疼痛、左侧肢体乏力1天入院。查体:痛苦面容,左腰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心肺听诊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CT平扫: (1)腰椎:腰1~3椎体水平左侧竖直肌、腰大肌内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大小约4.0cm×5.5cm×8.0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正常肌纹理被破坏,肌间隙消失,腰2左侧横突、椎体及椎板呈虫噬状骨质破坏(图1)。 (2)头颅:左顶叶表面皮髓质交界处见2cm大小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图2)。 (3)胸部:双肺野见无数散在分布数mm至5cm大小结节影,以左下肺野及胸膜下多见,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图3)。CT诊断:腰1~3椎体水平左侧腰大肌、竖直肌肿块,考虑为横纹肌肉瘤可能性大,并双肺、颅内转移。
作者:周必生;司建荣;姜兆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螺旋CT增强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HCCs)诊断的作用,探讨部分小HCCs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搜集158例共186个病灶。临床记录初诊主诉、肝炎、肝硬化史和AFP。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病灶的包膜和边缘、出血坏死囊变及透明细胞变等。CT扫描记录病灶平扫的密度和均匀性及动脉期和门脉期有无强化、均匀性和轮廓等改变。结果 80.4%的病例有肝炎、肝硬化病史。66.5%的患者AFP阳性。术中见肝硬化者占83.9%。28%的病灶有完整包膜,29%的病灶包膜不完整。20.4%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内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CT平扫发现不到71.7%的病灶。动脉期强化呈高密度者占78.3%,等密度8.5%,低密度13.2%。低密度主要由坏死造成,透明细胞变可能是原因之一。结论动脉期大部分小HCCs病灶出现强化,不强化者占13.2%。其动脉期不强化的常见原因是坏死,透明细胞变可能为另一原因。
作者:涂备武;周康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血栓清除术的过去与现在血栓清除术应追溯到1932年Lahey报道的外科性血栓清除术,他成功地经股动脉切开取出了股动脉内栓子。1960年Greenfield在X线透视下采用股静脉切开经导管成功抽吸出肺动脉栓子,开始了应用X线设备和导管抽吸血栓的先例。1978年Horvath提出对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所致的急性血栓采用导管抽吸的方法加以清除,此后,经皮导管血栓清除术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发展。初,应用与一般造影导管无明显差异的抽吸导管外加外套管对血栓进行抽吸即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aspriration thrombectomy,PAT),在下肢急性血栓性闭塞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较外科Fogarty导管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程度和对血管壁的损伤。但此技术需要反复推进与抽出导管,抽吸导管的移动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内膜夹层是其主要并发症)和栓子的脱落(远端栓塞),其次,此种抽吸方法因受到抽吸导管管径的限制难以清除大量的血栓。因此,在大血管栓塞(如主动脉、腔静脉、肺动脉等)中不适合。此后,很多学者应用物理学原理对抽吸导管进行了改进,概括起来主要有机械血栓清除术、超声溶血栓术及流变溶栓术。其中机械血栓清除术又因导管端推进器的设计不同而有很多种类型[1~4],主要有Amplatz血栓消融术(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旋转血栓切除术(rotational thrombectomy)、Gunther抽吸血栓清除术(gunther aspriation thrombectomy)。这些技术清除血栓的原理主要是应用导管端推进器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涡流来促使血凝块溶解,使之变成微小颗粒(主要为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及血凝块残渣)。超声溶血栓术是应用超声探头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振动波使没有弹性、僵硬的血凝块破裂,而不损伤具有顺应性的正常血管壁。此技术的缺点是导管僵硬、直径太粗以及超声探头不能随意操作,限制了血栓清除术的应用。流变溶栓术(hydrolyser thrombectomy)早是Drassler等[5]于1992年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相应的流变溶栓导管,其治疗的基本原理是运用高速高压盐水冲刷血栓,并经同一导管抽吸出被冲刷下来的血栓碎块,使栓塞的血管获得再通。Muller等于1996年对其溶栓导管进行了改进,在单轴导管内额外加入导丝,这样可使导管重复通过栓塞的血管,并将直头导管改成30°弯头导管,以便冲刷附壁血栓。这种导管不受管径限制,避免了其他溶栓术众多的并发症,如血管损伤大出血、远端栓塞等,对大、小血管栓塞都可进行治疗,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康顺;单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的可行性、操作技术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用微创穿刺器械,对23例需行门静脉插管介入治疗而不适合采用经皮穿肝或手术置管等方法的肝癌患者,在X线导引下采用经皮穿脾的方法行门静脉插管。结果 20例(86.96%)患者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获得成功,3例(13.04%)失败(均因脾静脉穿刺失败)。1例(4.35%)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腹痛伴腹腔内出血,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皮穿脾途径行门静脉插管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门静脉插管方法。
作者:王建华;邵国良;颜志平;程洁敏;王小林;龚高全;刘清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ipoleiomyoma,ALL)的CT诊断价值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LL的CT表现,并与19例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ALL多见于女性。外向性ALL(周边型肿瘤)病灶较大,直径大于4cm。肿瘤出血及自发性肾破裂是本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3例多脂肪及少脂肪ALL CT可作出诊断,脂肪成分很少或无脂肪的ALL应结合B超、MRI诊断。结论 CT对ALL及瘤内出血、自发性肾破裂多能作出明确诊断,对确定治疗方式有指导作用。少或无脂肪成分ALL B超、MRI检查较敏感。
作者:潘爱珍;甘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右踝部疼痛2年,有踝关节扭伤史。查体:外踝部表面骨性隆起,压痛明显。CT检查:右跟骨前段呈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5.5cm×4.0cm×3.5cm,其内正常骨小梁结构消失,可见斑片状、辐射状骨质硬化(图1),内外侧骨皮质向外膨胀,远端内侧及前缘骨质硬化,厚度达1.2cm,前缘骨皮质多处不连,并向内错位(图2),跟骨周关节未见特殊。CT诊断:跟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病理性骨折。
作者:刘禄明;杨天金;冯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23岁。胸部肿块5年,近2个月来肿块明显增长,大如核桃,轻微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按胸壁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查体:胸骨柄右侧可见4cm×3cm大小的肿块,质中等,表面光滑,触压痛阳性,边界清,活动度差。右侧胸锁关节处可见1.5cm×1.0cm大小的肿块,与锁骨关系密切,质硬。X线表现:胸骨前上方可见一密度增高且不均匀的肿块影,其内有1cm×4cm的钙化灶,病变区骨质结构模糊不清,似有破坏征象(附图)。
作者:潘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