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skin瘤一例

张伟;黄铨儒

关键词:浅表淋巴结, 临床检查, 静脉曲张, 肺呼吸音, 代谢异常, 血常规, 外伤史, 上胸壁, 间歇性, 夜间, 胸部, 咯血, 咯痰, 肋骨, 叩诊, 咳嗽, 患者, 低热, 报告
摘要:患者男,5岁。无诱因左前上胸壁间歇性钝痛1个月,无咳嗽、咯痰及咯血,近1周出现夜间低热。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部两侧对称,无红、肿及静脉曲张,左第2、3前肋间轻压痛,叩诊音浊,两肺呼吸音清晰。血常规正常。ECT报告:左前第3肋骨代谢异常活跃。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色病一例

    患者男,26岁。自幼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查体:贫血貌,肝脾肋下8cm可触及。血色素29g/L,血红蛋白分析及染色体分析确诊为β海洋性贫血;肝功能血生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骨盆CT(GE Hispeed CT/i)检查见髂嵴内缘毛糙,似短发直立(图1)。腹部双能量CT扫描(平扫)显示:肝脾大,肝脾下缘达髂嵴水平,肝实质内呈均匀一致高密度,在120kVp下,CT值为92HU(图2);在80kVp下,CT值为115HU,与正常肝内血管的低密度影形成明显对照(图3)。脾实质密度均匀,CT值为46HU,脾门血管迂曲。

    作者:朱俭;全显跃;温志波;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房间隔缺损术后下腔静脉引流入左心房的影像学诊断(附3例报告)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仍是此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下腔静脉引流入左房是临床少见而严重的手术失误,临床医生很难联想这种情况的发生,而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我科曾在心血管造中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13岁。5岁时在外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半年出现紫绀,杵状指,2000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心率72次/分,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唇轻度紫绀,杵状指;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股动脉血氧饱和度仅为85.6%。

    作者:徐仲英;张岩;凌坚;扬伟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前列腺肉瘤的CT诊断二例

    例1 男,39岁。尿频、尿急并腰痛半年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肿大,质柔韧,表面光滑,无压痛。血清PSA阴性。CT平扫示前列腺呈椭圆形增大,约12.2cm×9.7cm×9.0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35HU;直肠、膀胱受压变形(图1)。手术见前列腺巨大肿块,呈鱼肉状,质韧,与直肠、膀胱壁均有粘连。病理诊断:前列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 例2 男,42岁。间歇性尿频、尿急、排尿困难3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增大,质韧,无压痛。血清PSA阴性。

    作者:杨亚英;宋光义;姜永能;王筱莉;陆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心肌活性MRI研究及进展

    心肌活性是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血运重建治疗的意义在于挽救缺血损伤但仍具有活性的心肌。据报道血运重建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可改善以存活心肌为主的室壁段的心肌灌注及运动功能,但不可逆性心肌损害为主的室壁段则无改善。因此,有效、准确地评价心肌活性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目前,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和MRI已被用于检测存活心肌。其中心脏MRI技术发展迅速,在检测心肌活性方面也有诸多进展,有的已用于临床,有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将MRI技术对心肌活性的评价综述如下。

    作者:苗翠莲;张兆琪;刘玉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左侧多囊肾并肾盂癌、多发性肾结石、巨大肾积水及膀胱种植癌一例

    患者男,69岁。间歇性无痛伴肉眼血尿半年,呈暗红色,无凝血块。每次持续数天不等,可自行消失。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中带结石残渣等症状。查体:左侧腹部触及不规则巨大包块,约20cm×20cm大小,有囊性感,轻叩痛。实验室检查:尿RBC(++++)。X线平片见左肾区有多发圆形、不规则形及沙粒样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图1)。

    作者:侯永教;王保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X线诊断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与其他溶骨性改变的疾患鉴别。材料与方法 3例经病理证实的Gorham-Stout综合征,其中单发于肋骨2例,肋骨、肱骨、肩胛骨多发1例。回顾性研究其X线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例均呈进行性大片骨质溶解破坏;长骨破坏区残端削尖变细,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无软组织肿块,病理性骨折不愈合等X线征象,具有一定病变特征。结论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特点,X线可提示本病的诊断,但须排除其他可引起溶骨性改变的疾病。

    作者:潘初;王仁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 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例,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作者:陈卫霞;宋彬;闵鹏秋;刘燕;钟克祥;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1.5T磁共振仪评估新生儿和婴儿的正常脑髓鞘

    目的应用高场MR仪研究正常小儿不同月龄段的脑髓鞘与对应MRI信号特征。材料与方法 72例正常小儿在1.5T MR仪行头部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获取T1和T2加权像。结果 (1)髓鞘形成中的MRI信号变化:相对于灰质信号,未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长T2,在T1WI上呈高信号与灰质易区别;在T2WI上与灰质信号相近,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短T2,在T2WI上呈低信号,与灰质易区别。 (2)髓鞘形成至成熟时间:小脑上下脚、桥脑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内囊后肢后部出生时已成熟,小脑自出生~5个月,小脑中脚2~4个月,内囊前肢3~7个月,胼胝体后部、膝部分别是3~5个月、4~7个月,半卵圆中心2~7个月,枕顶叶白质3~9个月,额颞叶白质4~12个月。结论不同月龄段不同解剖部位正常脑髓鞘化具有各自MRI信号特征,有利于评判是否脑发育正常和患脑白质病,T1WI评估未成熟髓鞘较好,T2WI确定髓鞘是否成熟较好。

    作者:徐海波;孔祥泉;熊茵;肖学宏;杨炼;周承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 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张树宝;刘雨成;黄连庆;孙西军;周莹;何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骶骨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1岁。肛门阵发性疼痛2年,加重2个月,伴肛门部阵发性挛缩感。体检:骶尾部外观无异常,深压痛、叩击痛阳性,会阴部及右大腿后侧感觉减弱,该侧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4”字试验均阴性。 MRI表现:骶骨呈广泛性膨胀性破坏,累及S1~4节段,大小约8.1cm×9.0cm×4.8cm,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内见更低信号的分格结构(图1),T2WI表现为高信号,骶孔及骶管均见不同程度破坏,无明显分节现象,肿瘤轮廓清晰,与前方直肠有宽约0.8cm的间隙,两侧止于骶髂关节,上方止于腰骶椎间隙。静脉注入Gd-DTPA 12ml后,骶骨破坏区内见少许斑点状强化(图3)。MRI诊断:骶骨巨细胞瘤。

    作者:张耀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慢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研究慢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搜集1988年10月~2000年12月因各种原因经手术治疗的慢性肺炎患者34例,其中慢性肺炎17例,机化肺炎16例,慢性肺炎合并机化性肺炎1例,均有术前胸片及CT扫描检查(薄层靶区及靶区HRCT 19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胸片表现:肺叶、肺段实变而根部无肿物8例,局灶性病变24例,可表现为不规则、类椭圆形及球形,边缘可清楚或模糊,密度均匀或不均,其余2例胸片未显示。 (2)CT表现:①局灶性病变26例,病变大径1.3~6.0cm,平均3.5cm;病变位于右肺16例(61.5%),左肺10例(38.5%),病变宽基底贴近胸膜15例(58%);轮廓光整10例,轮廓呈波浪状或锯齿状14例,呈沟回状2例;病变扁平状并宽基底贴近胸膜6例,病变中心层面与邻近层面之形态陡然变化5例;边缘可呈模糊(8例)、清楚(9例)、毛刺(9例);病变内水样低密度区9例且低密度区边缘较光整,小空洞3例,其内壁光整,空泡5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钙化3例;病变周边可见毛玻璃晕环(5例)、增粗血管影(9例)、长条索影(7例)、局部胸膜肥厚(12例);②肺叶、肺段实变8例,根部无肿物,伴支气管扩张4例。 (3)动态改变:胸片随诊11例,病变缩小8例,CT随诊5例,缩小4例。 (4)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12例,误诊为肺癌15例,性质待定7例。结论 (1)局灶性慢性肺炎常具有长轴贴近胸膜面扁平病灶的特点,在分析CT图像时应注意多层面连续观察。炎性病变内部低密度区边缘和小空洞内壁常较光整。病变周围可见条索影、增粗血管影及毛玻璃状晕环。 (2)病史较长的节段性实变而根部无肿物者应首先考虑慢性炎症性改变。 (3)CT必须结合胸片所见进行综合分析。 (4)应全面掌握临床及影像学随诊资料。

    作者:黄遥;石木兰;李琳;吴宁;林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螺旋CT扫描诊断输尿管异位开口一例

    患者女,2岁。自出生后一直尿滴沥至今,自己不能控制。专科检查:外阴正常,尿道前庭处有淡黄色尿液流出。 CT检查: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25ml,注射速度1.0ml/s,延迟时间20min。行螺旋CT轴位扫描(pitch=1,层厚5.5mm,层距3.0mm)。轴位示右侧输尿管下端明显扩张,末端开口低于膀胱下部。左侧输尿管、双肾及膀胱均正常。螺旋CT大强度投影(MIP)清晰显示明显不均匀扩张的右侧下段输尿管,并见局部膨大及带样局限狭窄区,末段呈“鼠尾”状突然变细终止于膀胱后下方,通过旋转可清晰显示右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区(图1、2)。螺旋CT三维成像(3D)可把双侧输尿管及膀胱各标记成不同颜色,双侧输尿管形态及走行较MIP显示更为清晰,与膀胱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图3)。

    作者:杨春波;周茂义;刘静;赵兴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的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目的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ICAD患者进行3D-SCTA检查,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岁。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蔽法(SSD)和虚拟内镜法(VE)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3D-SCTA表现:(1)部位: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 (2)范围: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约50mm,短者约20mm。 (3)形态: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另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病变血管钙化2例,其中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另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作者:管永靖;凌华威;缪飞;陈克敏;胡锦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Askin瘤一例

    患者男,5岁。无诱因左前上胸壁间歇性钝痛1个月,无咳嗽、咯痰及咯血,近1周出现夜间低热。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部两侧对称,无红、肿及静脉曲张,左第2、3前肋间轻压痛,叩诊音浊,两肺呼吸音清晰。血常规正常。ECT报告:左前第3肋骨代谢异常活跃。

    作者:张伟;黄铨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日本岛津SCT-3000TX型CT机故障分析与检修

    故障现象定位和扫描过程中,床面移动失控,床面向扫描架方向运动(进床),且自动状态下不能自停,直到撞底。该故障刚开始时偶尔发生,但逐渐发生频繁,在做CR定位像时发生故障,则定位像呈镜像图样,断面扫描成像正常。 故障分析与检修由于故障时有时无,表现为软故障,给检测带来困难。首先分析床面驱动控制电路。根据图示的电路,测得计算机控制接口电路M19(8255)的PC口输出的指令信号在不同床面运动模式下的编码(表1)。

    作者:何仕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皮素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与此方法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建立兔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结果两组动物中血管内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组(有效组)血浆和CSF中ET-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改善组(无效组)治疗前后ET-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兔椎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与该方法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跃伟;王光伟;丛培生;崔国祥;姜宇东;高鹏;黄正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根据需求,科学命题

    我校是综合性医科大学,学员包括医疗系、护理系、麻醉系、药学系、卫生勤务管理系的中专、大专、专科升本科和5年制、7年制本科等多个层次,虽然基础不同,对影像学的需求各异,但所用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大纲则基本相同。如何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在大纲规定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评价、验收教学效果,是教研室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建立综合题库 规范、充实的题库是标准化考试的前提。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结合现代影像学进展,编制、建立标准化题库,并于2000年6月出版了《影像诊断学习题集》[1]。题库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将内容分为中初级、中高级两档,学员可各取所需。由于是标准化命题,虽然考试的题量大、内容活,但难度系数容易掌握。

    作者:王俭;贾宁阳;杨春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女,62岁。咳嗽、咯痰,偶有痰中带血丝2个月入院。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示右肺门旁一椭圆形肿块阴影,大小约4.7cm×3.7cm,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其周围可见5个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图1),右肺门增浓,左肺未见异常,心、膈正常。右侧位片示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前段(图2)。X线诊断:右肺外围型肺癌并右肺转移。CT检查:层厚、层距均为8mm连续螺旋CT直接增强扫描,右肺上叶前段见一不规则密度增高影,边缘尚清但不规整,内部密度不均,可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囊变区,CT值为29HU,大截面约4.2cm×6.0cm,病灶无明显强化,肺门、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图3)。 手术所见:右肺上叶前段扪及多个结节状肿物,大者直径约4cm,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纵隔肺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病理所见:肉眼见一叶肺大小约14cm×12cm×5cm,距肺门2.5cm处可见结节状肿物6个,大者8.0cm×3.0cm×2.8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硬。病理诊断:右肺支气管及肺平滑肌肉瘤。

    作者:赵锦桥;刘学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浅谈医学影像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从传统X线诊断学发展成为一门诊治兼备的新兴临床二级学科。高新设备的普及,业务范围的拓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而专业实习是培养影像科临床医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对影像专业本科生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尤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部担负着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力求为实习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淑冰;许达生;余深平;李子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33例曾于术前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病例,就以下X线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2)梗阻部位改变;(3)合并症X线征象。结果梗阻发生于盲肠及回盲部平面3例,仅表现为小肠梗阻改变;升结肠及结肠肝曲平面6例,其中5例出现盲袢综合征;左半结肠及直肠平面24例,均显示一般机械性肠梗阻特点,其中1例并盲袢综合征。全组33例中,14例(42.4%)于梗阻部位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肠腔狭窄或局部密度增高影,且梗阻部位征象显示与摄片体位有关;6例(18.2%)见肠穿孔或腹腔转移致腹膜炎征;4例(12.1%)可见慢性肠梗阻表现。结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X线平片检查,不仅可判断梗阻部位,部分病例还可依据梗阻部位表现判断梗阻原因。合理的摄片体位,有利于梗阻病因征象的显示。

    作者:刘燕;闵鹏秋;刘荣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