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动脉主干内粘液瘤一例

李建策;卢中秋;温新东;吴恩福

关键词:肺动脉瓣, 异常信号, 超声心动图, 右肺动脉, 右房, 血管铸形, 粘液瘤, 心电图, 内肿瘤, 高信号, 动脉内, 动脉壁, 肿块, 诊断, 杂音, 晕厥, 胸闷, 平面, 检查, 活动
摘要:患者女,19岁。半年内晕厥4次,均为活动后发作伴胸闷、气急,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好转。查体: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Ⅲ级SM杂音,粗糙,向四周传导,与体位无关;心电图:右房、右室增大;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内占位,不除外粘液瘤。 MRI检查(图1~3):右室、右房增大,于肺动脉瓣平面起向上直达右肺动脉主干近段腔内见血管铸形异常信号,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除内侧与肺动脉壁部分相贴外,其前、后及外侧尚可见血管流空影,肿块边缘不光整。MRI诊断:首先考虑肺动脉主干内肿瘤。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 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张树宝;刘雨成;黄连庆;孙西军;周莹;何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根据需求,科学命题

    我校是综合性医科大学,学员包括医疗系、护理系、麻醉系、药学系、卫生勤务管理系的中专、大专、专科升本科和5年制、7年制本科等多个层次,虽然基础不同,对影像学的需求各异,但所用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大纲则基本相同。如何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在大纲规定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评价、验收教学效果,是教研室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建立综合题库 规范、充实的题库是标准化考试的前提。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结合现代影像学进展,编制、建立标准化题库,并于2000年6月出版了《影像诊断学习题集》[1]。题库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将内容分为中初级、中高级两档,学员可各取所需。由于是标准化命题,虽然考试的题量大、内容活,但难度系数容易掌握。

    作者:王俭;贾宁阳;杨春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发育不全

    目的回顾性分析18例肺发育不全者的X线表现,探讨传统X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男5例,女13例,年龄出生后50分钟~33岁。其中6岁以内12例,均有较长病史,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和发热。18例中摄平片16例,支气管造影5例,CT扫描1例,支气管镜检6例,手术1例,尸检4例。结果 16例平片示左侧13例,右侧3例;患侧全肺野呈致密影11例,大部分肺野致密影5例;纵隔向患侧移位15例,未移位1例;健侧代偿性肺气肿14例,纵隔疝11例;患者肋间隙变窄12例。支气管造影示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呈盲端5例。支气管镜检示支气管闭塞1例,伴发骨骼畸形9例,心血管畸形2例。结论传统X线检查对肺发育不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可发现多种骨发育畸形。

    作者:和毓天;李常茂;徐赛英;姚庆华;蒋令;吴振华;严俊才;周平;王华明;朱明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长段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一例

    布-加综合征是指由于肝静脉和/或其邻近的下腔静脉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有无血栓、侧支循环情况,对此病有决定性诊断价值,并可进一步行介入治疗。此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手术复杂,疗效差;而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已成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此病的介入治疗,国内已有较大宗的报道,但长的狭窄段开通的报道还不多见。现将1例患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浩洲;梁善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33例曾于术前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病例,就以下X线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2)梗阻部位改变;(3)合并症X线征象。结果梗阻发生于盲肠及回盲部平面3例,仅表现为小肠梗阻改变;升结肠及结肠肝曲平面6例,其中5例出现盲袢综合征;左半结肠及直肠平面24例,均显示一般机械性肠梗阻特点,其中1例并盲袢综合征。全组33例中,14例(42.4%)于梗阻部位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肠腔狭窄或局部密度增高影,且梗阻部位征象显示与摄片体位有关;6例(18.2%)见肠穿孔或腹腔转移致腹膜炎征;4例(12.1%)可见慢性肠梗阻表现。结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X线平片检查,不仅可判断梗阻部位,部分病例还可依据梗阻部位表现判断梗阻原因。合理的摄片体位,有利于梗阻病因征象的显示。

    作者:刘燕;闵鹏秋;刘荣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单纯性肺动脉瘤DSA表现一例

    患者男,64岁。持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1年,间断咯血2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前肋间可闻及连续机械样杂音伴震颤。X线胸片示:左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瘤。 血管造影:常规经股静脉—右心室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表现为主肺动脉呈瘤样扩张,与左肺动脉交界处有约4.8cm×5.0cm对比剂均匀充盈之膨胀病灶;左肺动脉分支减少,未见肺静脉显影(图1)。当肺静脉显影充盈时,肺动脉病灶内仍可见对比剂滞留(图2),动脉期主动脉充盈,未见异常分流和血管显影(图3)。DSA诊断为肺动脉瘤。

    作者:张厚安;唐朝;李玉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螺旋CT扫描诊断输尿管异位开口一例

    患者女,2岁。自出生后一直尿滴沥至今,自己不能控制。专科检查:外阴正常,尿道前庭处有淡黄色尿液流出。 CT检查: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25ml,注射速度1.0ml/s,延迟时间20min。行螺旋CT轴位扫描(pitch=1,层厚5.5mm,层距3.0mm)。轴位示右侧输尿管下端明显扩张,末端开口低于膀胱下部。左侧输尿管、双肾及膀胱均正常。螺旋CT大强度投影(MIP)清晰显示明显不均匀扩张的右侧下段输尿管,并见局部膨大及带样局限狭窄区,末段呈“鼠尾”状突然变细终止于膀胱后下方,通过旋转可清晰显示右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区(图1、2)。螺旋CT三维成像(3D)可把双侧输尿管及膀胱各标记成不同颜色,双侧输尿管形态及走行较MIP显示更为清晰,与膀胱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图3)。

    作者:杨春波;周茂义;刘静;赵兴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皮素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与此方法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建立兔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结果两组动物中血管内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组(有效组)血浆和CSF中ET-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改善组(无效组)治疗前后ET-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兔椎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与该方法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跃伟;王光伟;丛培生;崔国祥;姜宇东;高鹏;黄正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GE 8800型CT机环形伪影的检修与分析

    故障1 扫描过程中,机器未报错误码,但重建后发现图像中央有一环形伪影,半径约为5.2cm。 故障检修先进行CA电子校准,但扫描时发现伪影依然存在。R级下用SUDS文件测试各通道参数,发现带线扫描后的354号通道数据很低,将此板与另一板调换,SUDS检查发现354号通道数据恢复正常,由此断定是原先的354号通道故障。紧急处理可用并道法,即取其相邻两道各用1只100欧电阻并接在该道上,然后重新做CA校准,发现伪影消失。待病人检查完毕决定试修此板。该板有16个通道,每道均由2片MC1458(双运放)、一片状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及两片八进一集成片组成,采取换元法,当更换1片MC1458后,试机发现故障排除,运行SUDS未见异常,至今此伪影再也没出现。

    作者:闵之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1.5T磁共振仪评估新生儿和婴儿的正常脑髓鞘

    目的应用高场MR仪研究正常小儿不同月龄段的脑髓鞘与对应MRI信号特征。材料与方法 72例正常小儿在1.5T MR仪行头部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获取T1和T2加权像。结果 (1)髓鞘形成中的MRI信号变化:相对于灰质信号,未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长T2,在T1WI上呈高信号与灰质易区别;在T2WI上与灰质信号相近,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短T2,在T2WI上呈低信号,与灰质易区别。 (2)髓鞘形成至成熟时间:小脑上下脚、桥脑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内囊后肢后部出生时已成熟,小脑自出生~5个月,小脑中脚2~4个月,内囊前肢3~7个月,胼胝体后部、膝部分别是3~5个月、4~7个月,半卵圆中心2~7个月,枕顶叶白质3~9个月,额颞叶白质4~12个月。结论不同月龄段不同解剖部位正常脑髓鞘化具有各自MRI信号特征,有利于评判是否脑发育正常和患脑白质病,T1WI评估未成熟髓鞘较好,T2WI确定髓鞘是否成熟较好。

    作者:徐海波;孔祥泉;熊茵;肖学宏;杨炼;周承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的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目的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ICAD患者进行3D-SCTA检查,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岁。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蔽法(SSD)和虚拟内镜法(VE)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3D-SCTA表现:(1)部位: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 (2)范围: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约50mm,短者约20mm。 (3)形态: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另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病变血管钙化2例,其中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另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作者:管永靖;凌华威;缪飞;陈克敏;胡锦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Askin瘤一例

    患者男,5岁。无诱因左前上胸壁间歇性钝痛1个月,无咳嗽、咯痰及咯血,近1周出现夜间低热。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部两侧对称,无红、肿及静脉曲张,左第2、3前肋间轻压痛,叩诊音浊,两肺呼吸音清晰。血常规正常。ECT报告:左前第3肋骨代谢异常活跃。

    作者:张伟;黄铨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骶尾骨原发性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肛周疼痛及便秘2个月加重10天就诊。查体:肛门指诊骶前可触及一8cm×9cm肿块,边缘光滑,质硬,固定,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平扫:骶尾骨中线区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并突入盆腔内,大小约8cm×8cm×12cm,边缘光滑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35~50HU,肿块左侧可见多个斑片状、点状钙化影及骨质碎片影。左侧梨状肌受累,直肠受压前移(附图)。

    作者:何冬梅;赵新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骶骨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1岁。肛门阵发性疼痛2年,加重2个月,伴肛门部阵发性挛缩感。体检:骶尾部外观无异常,深压痛、叩击痛阳性,会阴部及右大腿后侧感觉减弱,该侧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4”字试验均阴性。 MRI表现:骶骨呈广泛性膨胀性破坏,累及S1~4节段,大小约8.1cm×9.0cm×4.8cm,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内见更低信号的分格结构(图1),T2WI表现为高信号,骶孔及骶管均见不同程度破坏,无明显分节现象,肿瘤轮廓清晰,与前方直肠有宽约0.8cm的间隙,两侧止于骶髂关节,上方止于腰骶椎间隙。静脉注入Gd-DTPA 12ml后,骶骨破坏区内见少许斑点状强化(图3)。MRI诊断:骶骨巨细胞瘤。

    作者:张耀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酷似肾盂结石的肾盂癌一例

    患者男,81岁。因反复血尿11个月加重14天入院。1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血尿,运动后加重伴血块。自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亦无腰痛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可,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尿RBC 15~20个/HP,WBC 0~1个/HP。腹部平片及IVP见右肾盂内有一直径约3.0cm大小致密影,考虑为肾盂结石。CT平扫:右肾盂内见一约3.0cm×2.0cm×2.0cm边缘光滑的高密度结节影充满右肾盂,CT值108HU,诊断为肾盂结石(附图)。手术所见:右肾无增大,但肾盂扩张,其内充满肿物,遂切除右肾。术后病理诊断:肾盂移行细胞乳头状癌。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及其X线分析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了解其对骨不连愈合的影响及其在X线方面的表现。材料与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制作肥大型骨不连模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利用体外冲击波行治疗组骨不连断端治疗,定期摄片观察。通过计算机扫描和处理,测量骨不连间隙变化,并行统计学t检验。结果冲击波治疗前、后24小时内治疗组骨不连间隙较对照组变窄0.66±0.24mm,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12周,治疗组骨不连愈合较对照组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肥大型骨不连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骨不连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钟俊;李家元;王以强;夏良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左侧多囊肾并肾盂癌、多发性肾结石、巨大肾积水及膀胱种植癌一例

    患者男,69岁。间歇性无痛伴肉眼血尿半年,呈暗红色,无凝血块。每次持续数天不等,可自行消失。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中带结石残渣等症状。查体:左侧腹部触及不规则巨大包块,约20cm×20cm大小,有囊性感,轻叩痛。实验室检查:尿RBC(++++)。X线平片见左肾区有多发圆形、不规则形及沙粒样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图1)。

    作者:侯永教;王保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及其在腹部的应用

    磁共振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新的成像技术、方法不断出现。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ingle shot fast spin echo,SSFSE)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序列,这种超快速扫描可使每层图像成像时间为2~3秒甚至1秒以下,减少了生理和不可控制的胃肠运动对图像的影响,产生高清晰度和高对比度的图像,目前在腹部的应用及其诊断价值已受到广泛的重视。1 基本原理 人体内含水丰富,含水量即1H数量的差别为磁共振成像的基础[1]。含水丰富的组织及纯水分子由于快速平动而趋向于使自旋-自旋作用产生的磁场不均匀性平均化,从而降低了T2弛豫效应,使T1时间延长,在长T1序列中,信号强度与水分含量成正比。

    作者:郑晓林;王承缘;朱文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动脉主干内粘液瘤一例

    患者女,19岁。半年内晕厥4次,均为活动后发作伴胸闷、气急,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好转。查体: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Ⅲ级SM杂音,粗糙,向四周传导,与体位无关;心电图:右房、右室增大;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内占位,不除外粘液瘤。 MRI检查(图1~3):右室、右房增大,于肺动脉瓣平面起向上直达右肺动脉主干近段腔内见血管铸形异常信号,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除内侧与肺动脉壁部分相贴外,其前、后及外侧尚可见血管流空影,肿块边缘不光整。MRI诊断:首先考虑肺动脉主干内肿瘤。

    作者:李建策;卢中秋;温新东;吴恩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用“84”消毒液作X线片及CT片密度减薄方法的体会

    X线片及CT片因显影或曝光过度使照片黑化度过深,影响照片质量。现将笔者采用的照片密度减薄方法介绍如下。 材料与方法在明亮光线下,取一洗照片的方盘,方盘内放入2%的“84”消毒液1000ml,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将黑化度过深的X线片或CT片放入,并轻轻晃动,使照片与药液作用均匀,一般观察2~4分钟,待照片达到适当黑化度时即可取出晾干,一般不需漂洗。浸渍时间视影像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操作时可能会看到照片密度减淡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凭实际经验估计判断,否则影像有减得过淡的可能。笔者遇见26例中,有4例照片在药液中浸泡时间过久而引起黑化度过淡,另2例因过度翻动照片而引起照片药膜呈小块状脱落。

    作者:张仁喜;陈家忠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