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诊断

潘初;王仁法

关键词:Gorham-Stout综合征, X线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X线诊断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与其他溶骨性改变的疾患鉴别。材料与方法 3例经病理证实的Gorham-Stout综合征,其中单发于肋骨2例,肋骨、肱骨、肩胛骨多发1例。回顾性研究其X线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例均呈进行性大片骨质溶解破坏;长骨破坏区残端削尖变细,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无软组织肿块,病理性骨折不愈合等X线征象,具有一定病变特征。结论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特点,X线可提示本病的诊断,但须排除其他可引起溶骨性改变的疾病。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动脉主干内粘液瘤一例

    患者女,19岁。半年内晕厥4次,均为活动后发作伴胸闷、气急,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好转。查体: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Ⅲ级SM杂音,粗糙,向四周传导,与体位无关;心电图:右房、右室增大;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内占位,不除外粘液瘤。 MRI检查(图1~3):右室、右房增大,于肺动脉瓣平面起向上直达右肺动脉主干近段腔内见血管铸形异常信号,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除内侧与肺动脉壁部分相贴外,其前、后及外侧尚可见血管流空影,肿块边缘不光整。MRI诊断:首先考虑肺动脉主干内肿瘤。

    作者:李建策;卢中秋;温新东;吴恩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硬化结肠壁增厚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结肠壁增厚的CT影像特征,评价其与肝硬化进展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69例肝硬化中,39例为CT增强扫描,30例为平扫。分析CT像上结肠壁增厚(>3mm)的征象、发生率、分布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的关系,10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44.9%肝硬化患者显示结肠壁增厚,与对照组(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7.4%主要发生于右半结肠,22.6%为全结肠受累,表现为环状同心型增厚或结肠袋的结节状增厚;66%的患者强化不明显。肝硬化结肠壁增厚在肝功能A、B、C各级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4%、58%及75%,其发生、发展与Child-Pugh分级成正相关,主要与白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结肠壁增厚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右半结肠为好发部位,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白蛋白水平降低及门脉高压可能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汤光宇;吴访宏;王骐;李伟;顾伟中;叶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骶骨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1岁。肛门阵发性疼痛2年,加重2个月,伴肛门部阵发性挛缩感。体检:骶尾部外观无异常,深压痛、叩击痛阳性,会阴部及右大腿后侧感觉减弱,该侧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4”字试验均阴性。 MRI表现:骶骨呈广泛性膨胀性破坏,累及S1~4节段,大小约8.1cm×9.0cm×4.8cm,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内见更低信号的分格结构(图1),T2WI表现为高信号,骶孔及骶管均见不同程度破坏,无明显分节现象,肿瘤轮廓清晰,与前方直肠有宽约0.8cm的间隙,两侧止于骶髂关节,上方止于腰骶椎间隙。静脉注入Gd-DTPA 12ml后,骶骨破坏区内见少许斑点状强化(图3)。MRI诊断:骶骨巨细胞瘤。

    作者:张耀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血色病一例

    患者男,26岁。自幼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查体:贫血貌,肝脾肋下8cm可触及。血色素29g/L,血红蛋白分析及染色体分析确诊为β海洋性贫血;肝功能血生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骨盆CT(GE Hispeed CT/i)检查见髂嵴内缘毛糙,似短发直立(图1)。腹部双能量CT扫描(平扫)显示:肝脾大,肝脾下缘达髂嵴水平,肝实质内呈均匀一致高密度,在120kVp下,CT值为92HU(图2);在80kVp下,CT值为115HU,与正常肝内血管的低密度影形成明显对照(图3)。脾实质密度均匀,CT值为46HU,脾门血管迂曲。

    作者:朱俭;全显跃;温志波;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 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张树宝;刘雨成;黄连庆;孙西军;周莹;何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33例曾于术前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病例,就以下X线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2)梗阻部位改变;(3)合并症X线征象。结果梗阻发生于盲肠及回盲部平面3例,仅表现为小肠梗阻改变;升结肠及结肠肝曲平面6例,其中5例出现盲袢综合征;左半结肠及直肠平面24例,均显示一般机械性肠梗阻特点,其中1例并盲袢综合征。全组33例中,14例(42.4%)于梗阻部位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肠腔狭窄或局部密度增高影,且梗阻部位征象显示与摄片体位有关;6例(18.2%)见肠穿孔或腹腔转移致腹膜炎征;4例(12.1%)可见慢性肠梗阻表现。结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X线平片检查,不仅可判断梗阻部位,部分病例还可依据梗阻部位表现判断梗阻原因。合理的摄片体位,有利于梗阻病因征象的显示。

    作者:刘燕;闵鹏秋;刘荣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单纯性肺动脉瘤DSA表现一例

    患者男,64岁。持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1年,间断咯血2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前肋间可闻及连续机械样杂音伴震颤。X线胸片示:左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瘤。 血管造影:常规经股静脉—右心室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表现为主肺动脉呈瘤样扩张,与左肺动脉交界处有约4.8cm×5.0cm对比剂均匀充盈之膨胀病灶;左肺动脉分支减少,未见肺静脉显影(图1)。当肺静脉显影充盈时,肺动脉病灶内仍可见对比剂滞留(图2),动脉期主动脉充盈,未见异常分流和血管显影(图3)。DSA诊断为肺动脉瘤。

    作者:张厚安;唐朝;李玉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硬化肝内门-体循环交通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内门-体循环交通的发生率及CT表现。材料与方法复习连续10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合并或不合并肝癌)的增强CT扫描表现,统计各部位侧支循环的比例,并着重描述肝内门-体循环交通的CT表现。结果肝内门-体循环交通4例(4%),加上另外发现的2例,共6例,均为经肝左内叶门静脉左支脐静脉隐窝部至左内叶或左外叶实质内,再与副脐静脉交通的类型。交通静脉均走行于肝左内叶,其大径可达2.2cm。5例合并存在其他部位侧支循环,包括食管粘膜下2例,食管和胃粘膜下、食管粘膜下和胃左、脾周和椎旁静脉曲张各1例。结论肝内门-体循环交通虽不常见,但应引起重视,以提高肝内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及有助于提示临床医师注意肝性脑病的可能性。

    作者:陈宇;石木兰;蒋力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GE 8800型CT机环形伪影的检修与分析

    故障1 扫描过程中,机器未报错误码,但重建后发现图像中央有一环形伪影,半径约为5.2cm。 故障检修先进行CA电子校准,但扫描时发现伪影依然存在。R级下用SUDS文件测试各通道参数,发现带线扫描后的354号通道数据很低,将此板与另一板调换,SUDS检查发现354号通道数据恢复正常,由此断定是原先的354号通道故障。紧急处理可用并道法,即取其相邻两道各用1只100欧电阻并接在该道上,然后重新做CA校准,发现伪影消失。待病人检查完毕决定试修此板。该板有16个通道,每道均由2片MC1458(双运放)、一片状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及两片八进一集成片组成,采取换元法,当更换1片MC1458后,试机发现故障排除,运行SUDS未见异常,至今此伪影再也没出现。

    作者:闵之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Askin瘤一例

    患者男,5岁。无诱因左前上胸壁间歇性钝痛1个月,无咳嗽、咯痰及咯血,近1周出现夜间低热。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部两侧对称,无红、肿及静脉曲张,左第2、3前肋间轻压痛,叩诊音浊,两肺呼吸音清晰。血常规正常。ECT报告:左前第3肋骨代谢异常活跃。

    作者:张伟;黄铨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房间隔缺损术后下腔静脉引流入左心房的影像学诊断(附3例报告)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仍是此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下腔静脉引流入左房是临床少见而严重的手术失误,临床医生很难联想这种情况的发生,而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我科曾在心血管造中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13岁。5岁时在外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半年出现紫绀,杵状指,2000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心率72次/分,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唇轻度紫绀,杵状指;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股动脉血氧饱和度仅为85.6%。

    作者:徐仲英;张岩;凌坚;扬伟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 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例,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作者:陈卫霞;宋彬;闵鹏秋;刘燕;钟克祥;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酷似肾盂结石的肾盂癌一例

    患者男,81岁。因反复血尿11个月加重14天入院。1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血尿,运动后加重伴血块。自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亦无腰痛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可,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尿RBC 15~20个/HP,WBC 0~1个/HP。腹部平片及IVP见右肾盂内有一直径约3.0cm大小致密影,考虑为肾盂结石。CT平扫:右肾盂内见一约3.0cm×2.0cm×2.0cm边缘光滑的高密度结节影充满右肾盂,CT值108HU,诊断为肾盂结石(附图)。手术所见:右肾无增大,但肾盂扩张,其内充满肿物,遂切除右肾。术后病理诊断:肾盂移行细胞乳头状癌。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CT对膀胱癌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的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前分期与术后随访中C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39例膀胱癌CT资料,将其分为4型,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基底部浸润深度、邻近侵犯和术后复发的表现。结果乳头状有蒂5例,非乳头状有蒂6例,乳头状宽基底5例,非乳头状宽基底13例;浸润粘膜层5例,粘膜下层及浅肌层各6例,深肌层5例,浆膜或纤维膜及膜外3例;邻近侵犯16例;术后复发/再发17例,输尿管扩张8例,淋巴结转移3例。结论膀胱癌浸润粘膜层与粘膜下层表现相似;浅肌层和深肌层受侵可参考间接征象有助于诊断;浆膜或纤维膜及膜外受侵时,其表面不光滑呈齿状或纤维条索状粘连;膀胱癌腔内常侵犯输尿管入口;薄层扫描能显示膀胱壁受侵。

    作者:解超;苏平;马天星;黄明;张治平;高德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根据需求,科学命题

    我校是综合性医科大学,学员包括医疗系、护理系、麻醉系、药学系、卫生勤务管理系的中专、大专、专科升本科和5年制、7年制本科等多个层次,虽然基础不同,对影像学的需求各异,但所用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大纲则基本相同。如何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在大纲规定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评价、验收教学效果,是教研室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建立综合题库 规范、充实的题库是标准化考试的前提。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结合现代影像学进展,编制、建立标准化题库,并于2000年6月出版了《影像诊断学习题集》[1]。题库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将内容分为中初级、中高级两档,学员可各取所需。由于是标准化命题,虽然考试的题量大、内容活,但难度系数容易掌握。

    作者:王俭;贾宁阳;杨春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1.5T磁共振仪评估新生儿和婴儿的正常脑髓鞘

    目的应用高场MR仪研究正常小儿不同月龄段的脑髓鞘与对应MRI信号特征。材料与方法 72例正常小儿在1.5T MR仪行头部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获取T1和T2加权像。结果 (1)髓鞘形成中的MRI信号变化:相对于灰质信号,未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长T2,在T1WI上呈高信号与灰质易区别;在T2WI上与灰质信号相近,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短T2,在T2WI上呈低信号,与灰质易区别。 (2)髓鞘形成至成熟时间:小脑上下脚、桥脑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内囊后肢后部出生时已成熟,小脑自出生~5个月,小脑中脚2~4个月,内囊前肢3~7个月,胼胝体后部、膝部分别是3~5个月、4~7个月,半卵圆中心2~7个月,枕顶叶白质3~9个月,额颞叶白质4~12个月。结论不同月龄段不同解剖部位正常脑髓鞘化具有各自MRI信号特征,有利于评判是否脑发育正常和患脑白质病,T1WI评估未成熟髓鞘较好,T2WI确定髓鞘是否成熟较好。

    作者:徐海波;孔祥泉;熊茵;肖学宏;杨炼;周承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胆囊术后十二指肠及其周围炎误诊一例

    患者女,59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反复发作多年,加重半月入院。以进高脂饮食后明显,疼痛向右侧肩背部放射,无畏寒、发热。查体:痛苦面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压痛(+)。B超提示:(1)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结石;(2)胆囊内异常回声,考虑肿瘤、胆泥。实验室检查:WBC 34.7×106/L,N 0.9。 手术探查: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约12cm×5cm×5cm,壁增厚,水肿,内有脓性胆汁及小结石,胆总管宽约1.2cm,胆总管下段触及较硬,胰头稍大,质较硬。切除胆囊,置入T型管,用刮匙在胆总管下段刮出泥沙少许。病理结果:慢性胆囊炎,胆总管为退变坏死组织。

    作者:李丽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日本岛津SCT-3000TX型CT机故障分析与检修

    故障现象定位和扫描过程中,床面移动失控,床面向扫描架方向运动(进床),且自动状态下不能自停,直到撞底。该故障刚开始时偶尔发生,但逐渐发生频繁,在做CR定位像时发生故障,则定位像呈镜像图样,断面扫描成像正常。 故障分析与检修由于故障时有时无,表现为软故障,给检测带来困难。首先分析床面驱动控制电路。根据图示的电路,测得计算机控制接口电路M19(8255)的PC口输出的指令信号在不同床面运动模式下的编码(表1)。

    作者:何仕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前列腺肉瘤的CT诊断二例

    例1 男,39岁。尿频、尿急并腰痛半年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肿大,质柔韧,表面光滑,无压痛。血清PSA阴性。CT平扫示前列腺呈椭圆形增大,约12.2cm×9.7cm×9.0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35HU;直肠、膀胱受压变形(图1)。手术见前列腺巨大肿块,呈鱼肉状,质韧,与直肠、膀胱壁均有粘连。病理诊断:前列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 例2 男,42岁。间歇性尿频、尿急、排尿困难3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增大,质韧,无压痛。血清PSA阴性。

    作者:杨亚英;宋光义;姜永能;王筱莉;陆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骶尾骨原发性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肛周疼痛及便秘2个月加重10天就诊。查体:肛门指诊骶前可触及一8cm×9cm肿块,边缘光滑,质硬,固定,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平扫:骶尾骨中线区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并突入盆腔内,大小约8cm×8cm×12cm,边缘光滑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35~50HU,肿块左侧可见多个斑片状、点状钙化影及骨质碎片影。左侧梨状肌受累,直肠受压前移(附图)。

    作者:何冬梅;赵新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