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的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管永靖;凌华威;缪飞;陈克敏;胡锦清

关键词: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ICAD患者进行3D-SCTA检查,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岁。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蔽法(SSD)和虚拟内镜法(VE)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3D-SCTA表现:(1)部位: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 (2)范围: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约50mm,短者约20mm。 (3)形态: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另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病变血管钙化2例,其中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另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根据需求,科学命题

    我校是综合性医科大学,学员包括医疗系、护理系、麻醉系、药学系、卫生勤务管理系的中专、大专、专科升本科和5年制、7年制本科等多个层次,虽然基础不同,对影像学的需求各异,但所用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大纲则基本相同。如何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在大纲规定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评价、验收教学效果,是教研室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建立综合题库 规范、充实的题库是标准化考试的前提。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结合现代影像学进展,编制、建立标准化题库,并于2000年6月出版了《影像诊断学习题集》[1]。题库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将内容分为中初级、中高级两档,学员可各取所需。由于是标准化命题,虽然考试的题量大、内容活,但难度系数容易掌握。

    作者:王俭;贾宁阳;杨春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房间隔缺损术后下腔静脉引流入左心房的影像学诊断(附3例报告)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仍是此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下腔静脉引流入左房是临床少见而严重的手术失误,临床医生很难联想这种情况的发生,而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我科曾在心血管造中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13岁。5岁时在外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半年出现紫绀,杵状指,2000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心率72次/分,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唇轻度紫绀,杵状指;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股动脉血氧饱和度仅为85.6%。

    作者:徐仲英;张岩;凌坚;扬伟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骶尾骨原发性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63岁。因肛周疼痛及便秘2个月加重10天就诊。查体:肛门指诊骶前可触及一8cm×9cm肿块,边缘光滑,质硬,固定,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平扫:骶尾骨中线区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并突入盆腔内,大小约8cm×8cm×12cm,边缘光滑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35~50HU,肿块左侧可见多个斑片状、点状钙化影及骨质碎片影。左侧梨状肌受累,直肠受压前移(附图)。

    作者:何冬梅;赵新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左侧多囊肾并肾盂癌、多发性肾结石、巨大肾积水及膀胱种植癌一例

    患者男,69岁。间歇性无痛伴肉眼血尿半年,呈暗红色,无凝血块。每次持续数天不等,可自行消失。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中带结石残渣等症状。查体:左侧腹部触及不规则巨大包块,约20cm×20cm大小,有囊性感,轻叩痛。实验室检查:尿RBC(++++)。X线平片见左肾区有多发圆形、不规则形及沙粒样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图1)。

    作者:侯永教;王保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浅谈医学影像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从传统X线诊断学发展成为一门诊治兼备的新兴临床二级学科。高新设备的普及,业务范围的拓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而专业实习是培养影像科临床医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对影像专业本科生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尤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部担负着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力求为实习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淑冰;许达生;余深平;李子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单纯性肺动脉瘤DSA表现一例

    患者男,64岁。持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1年,间断咯血2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前肋间可闻及连续机械样杂音伴震颤。X线胸片示:左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瘤。 血管造影:常规经股静脉—右心室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表现为主肺动脉呈瘤样扩张,与左肺动脉交界处有约4.8cm×5.0cm对比剂均匀充盈之膨胀病灶;左肺动脉分支减少,未见肺静脉显影(图1)。当肺静脉显影充盈时,肺动脉病灶内仍可见对比剂滞留(图2),动脉期主动脉充盈,未见异常分流和血管显影(图3)。DSA诊断为肺动脉瘤。

    作者:张厚安;唐朝;李玉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日本岛津SCT-3000TX型CT机故障分析与检修

    故障现象定位和扫描过程中,床面移动失控,床面向扫描架方向运动(进床),且自动状态下不能自停,直到撞底。该故障刚开始时偶尔发生,但逐渐发生频繁,在做CR定位像时发生故障,则定位像呈镜像图样,断面扫描成像正常。 故障分析与检修由于故障时有时无,表现为软故障,给检测带来困难。首先分析床面驱动控制电路。根据图示的电路,测得计算机控制接口电路M19(8255)的PC口输出的指令信号在不同床面运动模式下的编码(表1)。

    作者:何仕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前列腺肉瘤的CT诊断二例

    例1 男,39岁。尿频、尿急并腰痛半年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肿大,质柔韧,表面光滑,无压痛。血清PSA阴性。CT平扫示前列腺呈椭圆形增大,约12.2cm×9.7cm×9.0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35HU;直肠、膀胱受压变形(图1)。手术见前列腺巨大肿块,呈鱼肉状,质韧,与直肠、膀胱壁均有粘连。病理诊断:前列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 例2 男,42岁。间歇性尿频、尿急、排尿困难3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前列腺Ⅲ°增大,质韧,无压痛。血清PSA阴性。

    作者:杨亚英;宋光义;姜永能;王筱莉;陆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X线诊断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与其他溶骨性改变的疾患鉴别。材料与方法 3例经病理证实的Gorham-Stout综合征,其中单发于肋骨2例,肋骨、肱骨、肩胛骨多发1例。回顾性研究其X线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例均呈进行性大片骨质溶解破坏;长骨破坏区残端削尖变细,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无软组织肿块,病理性骨折不愈合等X线征象,具有一定病变特征。结论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特点,X线可提示本病的诊断,但须排除其他可引起溶骨性改变的疾病。

    作者:潘初;王仁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动脉热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热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肝功能改变。材料与方法选取1996年1月~1999年1月中晚期肝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A组45例为热(60℃)灌注化疗组,B组45例为对照化疗组,均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至肝动脉用ADM+MMC+5-FU+CDDP方案,间隔40天再次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并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 A组0.5、1、1.5年生存率(100%、80%、60%)较B组(84.4%、64.4%、35.5%)均有提高(P<0.05)。2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A组恶心、呕吐等副反应较轻。结论经动脉热灌注化疗可有效地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曹玮;王执民;梁志会;张洪新;王义清;郭卫平;齐连君;李文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硬化结肠壁增厚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结肠壁增厚的CT影像特征,评价其与肝硬化进展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69例肝硬化中,39例为CT增强扫描,30例为平扫。分析CT像上结肠壁增厚(>3mm)的征象、发生率、分布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的关系,10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44.9%肝硬化患者显示结肠壁增厚,与对照组(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7.4%主要发生于右半结肠,22.6%为全结肠受累,表现为环状同心型增厚或结肠袋的结节状增厚;66%的患者强化不明显。肝硬化结肠壁增厚在肝功能A、B、C各级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4%、58%及75%,其发生、发展与Child-Pugh分级成正相关,主要与白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结肠壁增厚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右半结肠为好发部位,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白蛋白水平降低及门脉高压可能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汤光宇;吴访宏;王骐;李伟;顾伟中;叶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POEMS综合征

    POEMS综合征,至今国内报道仅20余例,笔者得见1例,就此例结合文献作一复习[1~4]。 患者男,51岁。因多汗、皮肤暗红、色素沉着,胸部汗毛变粗、硬而黑,皮肤增厚;下肢痛、行走无力,或伴麻木。性机能减退。腰穿后发现脑脊液中异常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神经科曾拟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后去上海华山医院等地,经检查确诊为POEMS综合征。 讨论所谓POEMS综合征包括:(1)多发性神经病(polgneuropathy);(2)脏器肿大(organomegaly);(3)内分泌病变(endocrinlpathy);(4)M蛋白(M protein);(5)皮肤改变(skin changes)。POEMS即取此5组病变的英文第一个大写字母。

    作者:徐德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 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例,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作者:陈卫霞;宋彬;闵鹏秋;刘燕;钟克祥;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及其X线分析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了解其对骨不连愈合的影响及其在X线方面的表现。材料与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制作肥大型骨不连模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利用体外冲击波行治疗组骨不连断端治疗,定期摄片观察。通过计算机扫描和处理,测量骨不连间隙变化,并行统计学t检验。结果冲击波治疗前、后24小时内治疗组骨不连间隙较对照组变窄0.66±0.24mm,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12周,治疗组骨不连愈合较对照组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肥大型骨不连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骨不连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钟俊;李家元;王以强;夏良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发育不全

    目的回顾性分析18例肺发育不全者的X线表现,探讨传统X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男5例,女13例,年龄出生后50分钟~33岁。其中6岁以内12例,均有较长病史,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和发热。18例中摄平片16例,支气管造影5例,CT扫描1例,支气管镜检6例,手术1例,尸检4例。结果 16例平片示左侧13例,右侧3例;患侧全肺野呈致密影11例,大部分肺野致密影5例;纵隔向患侧移位15例,未移位1例;健侧代偿性肺气肿14例,纵隔疝11例;患者肋间隙变窄12例。支气管造影示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呈盲端5例。支气管镜检示支气管闭塞1例,伴发骨骼畸形9例,心血管畸形2例。结论传统X线检查对肺发育不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可发现多种骨发育畸形。

    作者:和毓天;李常茂;徐赛英;姚庆华;蒋令;吴振华;严俊才;周平;王华明;朱明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 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张树宝;刘雨成;黄连庆;孙西军;周莹;何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皮素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与此方法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建立兔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结果两组动物中血管内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组(有效组)血浆和CSF中ET-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改善组(无效组)治疗前后ET-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兔椎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与该方法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跃伟;王光伟;丛培生;崔国祥;姜宇东;高鹏;黄正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33例曾于术前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病例,就以下X线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2)梗阻部位改变;(3)合并症X线征象。结果梗阻发生于盲肠及回盲部平面3例,仅表现为小肠梗阻改变;升结肠及结肠肝曲平面6例,其中5例出现盲袢综合征;左半结肠及直肠平面24例,均显示一般机械性肠梗阻特点,其中1例并盲袢综合征。全组33例中,14例(42.4%)于梗阻部位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肠腔狭窄或局部密度增高影,且梗阻部位征象显示与摄片体位有关;6例(18.2%)见肠穿孔或腹腔转移致腹膜炎征;4例(12.1%)可见慢性肠梗阻表现。结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X线平片检查,不仅可判断梗阻部位,部分病例还可依据梗阻部位表现判断梗阻原因。合理的摄片体位,有利于梗阻病因征象的显示。

    作者:刘燕;闵鹏秋;刘荣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长段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一例

    布-加综合征是指由于肝静脉和/或其邻近的下腔静脉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有无血栓、侧支循环情况,对此病有决定性诊断价值,并可进一步行介入治疗。此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手术复杂,疗效差;而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已成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此病的介入治疗,国内已有较大宗的报道,但长的狭窄段开通的报道还不多见。现将1例患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浩洲;梁善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硬化肝内门-体循环交通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内门-体循环交通的发生率及CT表现。材料与方法复习连续10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合并或不合并肝癌)的增强CT扫描表现,统计各部位侧支循环的比例,并着重描述肝内门-体循环交通的CT表现。结果肝内门-体循环交通4例(4%),加上另外发现的2例,共6例,均为经肝左内叶门静脉左支脐静脉隐窝部至左内叶或左外叶实质内,再与副脐静脉交通的类型。交通静脉均走行于肝左内叶,其大径可达2.2cm。5例合并存在其他部位侧支循环,包括食管粘膜下2例,食管和胃粘膜下、食管粘膜下和胃左、脾周和椎旁静脉曲张各1例。结论肝内门-体循环交通虽不常见,但应引起重视,以提高肝内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及有助于提示临床医师注意肝性脑病的可能性。

    作者:陈宇;石木兰;蒋力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