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王敏杰;吕桃珍;左长京;马天顺
心肌活性是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血运重建治疗的意义在于挽救缺血损伤但仍具有活性的心肌。据报道血运重建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可改善以存活心肌为主的室壁段的心肌灌注及运动功能,但不可逆性心肌损害为主的室壁段则无改善。因此,有效、准确地评价心肌活性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目前,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和MRI已被用于检测存活心肌。其中心脏MRI技术发展迅速,在检测心肌活性方面也有诸多进展,有的已用于临床,有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将MRI技术对心肌活性的评价综述如下。
作者:苗翠莲;张兆琪;刘玉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布-加综合征是指由于肝静脉和/或其邻近的下腔静脉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有无血栓、侧支循环情况,对此病有决定性诊断价值,并可进一步行介入治疗。此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手术复杂,疗效差;而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已成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此病的介入治疗,国内已有较大宗的报道,但长的狭窄段开通的报道还不多见。现将1例患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浩洲;梁善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64岁。持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1年,间断咯血2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前肋间可闻及连续机械样杂音伴震颤。X线胸片示:左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瘤。 血管造影:常规经股静脉—右心室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表现为主肺动脉呈瘤样扩张,与左肺动脉交界处有约4.8cm×5.0cm对比剂均匀充盈之膨胀病灶;左肺动脉分支减少,未见肺静脉显影(图1)。当肺静脉显影充盈时,肺动脉病灶内仍可见对比剂滞留(图2),动脉期主动脉充盈,未见异常分流和血管显影(图3)。DSA诊断为肺动脉瘤。
作者:张厚安;唐朝;李玉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X线片及CT片因显影或曝光过度使照片黑化度过深,影响照片质量。现将笔者采用的照片密度减薄方法介绍如下。 材料与方法在明亮光线下,取一洗照片的方盘,方盘内放入2%的“84”消毒液1000ml,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将黑化度过深的X线片或CT片放入,并轻轻晃动,使照片与药液作用均匀,一般观察2~4分钟,待照片达到适当黑化度时即可取出晾干,一般不需漂洗。浸渍时间视影像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操作时可能会看到照片密度减淡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凭实际经验估计判断,否则影像有减得过淡的可能。笔者遇见26例中,有4例照片在药液中浸泡时间过久而引起黑化度过淡,另2例因过度翻动照片而引起照片药膜呈小块状脱落。
作者:张仁喜;陈家忠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与此方法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建立兔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结果两组动物中血管内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组(有效组)血浆和CSF中ET-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改善组(无效组)治疗前后ET-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兔椎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与该方法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跃伟;王光伟;丛培生;崔国祥;姜宇东;高鹏;黄正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热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肝功能改变。材料与方法选取1996年1月~1999年1月中晚期肝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A组45例为热(60℃)灌注化疗组,B组45例为对照化疗组,均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至肝动脉用ADM+MMC+5-FU+CDDP方案,间隔40天再次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并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 A组0.5、1、1.5年生存率(100%、80%、60%)较B组(84.4%、64.4%、35.5%)均有提高(P<0.05)。2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A组恶心、呕吐等副反应较轻。结论经动脉热灌注化疗可有效地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曹玮;王执民;梁志会;张洪新;王义清;郭卫平;齐连君;李文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81岁。因反复血尿11个月加重14天入院。1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血尿,运动后加重伴血块。自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亦无腰痛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可,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尿RBC 15~20个/HP,WBC 0~1个/HP。腹部平片及IVP见右肾盂内有一直径约3.0cm大小致密影,考虑为肾盂结石。CT平扫:右肾盂内见一约3.0cm×2.0cm×2.0cm边缘光滑的高密度结节影充满右肾盂,CT值108HU,诊断为肾盂结石(附图)。手术所见:右肾无增大,但肾盂扩张,其内充满肿物,遂切除右肾。术后病理诊断:肾盂移行细胞乳头状癌。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大片骨质溶解症又名鬼怪病、骨消失综合征及戈海姆(Gorham)综合征,是以单纯骨组织溶解破坏而无生骨能力的一组症候群。Jackson(1938年)首先报道,Gorham(1954年)正式描述了本病。病因不明。笔者遇见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65岁。无明显诱因上颌牙逐渐脱落,伴口臭与面部轻压痛,半年后上颌牙齿全部脱落,此外无其他不适,既往无特殊病史。拍片发现上颌骨全部消失。
作者:杨晓玲;袁家骥;陈孟荣;章志霖;朱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26岁。自幼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查体:贫血貌,肝脾肋下8cm可触及。血色素29g/L,血红蛋白分析及染色体分析确诊为β海洋性贫血;肝功能血生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骨盆CT(GE Hispeed CT/i)检查见髂嵴内缘毛糙,似短发直立(图1)。腹部双能量CT扫描(平扫)显示:肝脾大,肝脾下缘达髂嵴水平,肝实质内呈均匀一致高密度,在120kVp下,CT值为92HU(图2);在80kVp下,CT值为115HU,与正常肝内血管的低密度影形成明显对照(图3)。脾实质密度均匀,CT值为46HU,脾门血管迂曲。
作者:朱俭;全显跃;温志波;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应用高场MR仪研究正常小儿不同月龄段的脑髓鞘与对应MRI信号特征。材料与方法 72例正常小儿在1.5T MR仪行头部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获取T1和T2加权像。结果 (1)髓鞘形成中的MRI信号变化:相对于灰质信号,未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长T2,在T1WI上呈高信号与灰质易区别;在T2WI上与灰质信号相近,成熟的髓鞘呈短T1和短T2,在T2WI上呈低信号,与灰质易区别。 (2)髓鞘形成至成熟时间:小脑上下脚、桥脑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内囊后肢后部出生时已成熟,小脑自出生~5个月,小脑中脚2~4个月,内囊前肢3~7个月,胼胝体后部、膝部分别是3~5个月、4~7个月,半卵圆中心2~7个月,枕顶叶白质3~9个月,额颞叶白质4~12个月。结论不同月龄段不同解剖部位正常脑髓鞘化具有各自MRI信号特征,有利于评判是否脑发育正常和患脑白质病,T1WI评估未成熟髓鞘较好,T2WI确定髓鞘是否成熟较好。
作者:徐海波;孔祥泉;熊茵;肖学宏;杨炼;周承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慢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搜集1988年10月~2000年12月因各种原因经手术治疗的慢性肺炎患者34例,其中慢性肺炎17例,机化肺炎16例,慢性肺炎合并机化性肺炎1例,均有术前胸片及CT扫描检查(薄层靶区及靶区HRCT 19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胸片表现:肺叶、肺段实变而根部无肿物8例,局灶性病变24例,可表现为不规则、类椭圆形及球形,边缘可清楚或模糊,密度均匀或不均,其余2例胸片未显示。 (2)CT表现:①局灶性病变26例,病变大径1.3~6.0cm,平均3.5cm;病变位于右肺16例(61.5%),左肺10例(38.5%),病变宽基底贴近胸膜15例(58%);轮廓光整10例,轮廓呈波浪状或锯齿状14例,呈沟回状2例;病变扁平状并宽基底贴近胸膜6例,病变中心层面与邻近层面之形态陡然变化5例;边缘可呈模糊(8例)、清楚(9例)、毛刺(9例);病变内水样低密度区9例且低密度区边缘较光整,小空洞3例,其内壁光整,空泡5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钙化3例;病变周边可见毛玻璃晕环(5例)、增粗血管影(9例)、长条索影(7例)、局部胸膜肥厚(12例);②肺叶、肺段实变8例,根部无肿物,伴支气管扩张4例。 (3)动态改变:胸片随诊11例,病变缩小8例,CT随诊5例,缩小4例。 (4)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12例,误诊为肺癌15例,性质待定7例。结论 (1)局灶性慢性肺炎常具有长轴贴近胸膜面扁平病灶的特点,在分析CT图像时应注意多层面连续观察。炎性病变内部低密度区边缘和小空洞内壁常较光整。病变周围可见条索影、增粗血管影及毛玻璃状晕环。 (2)病史较长的节段性实变而根部无肿物者应首先考虑慢性炎症性改变。 (3)CT必须结合胸片所见进行综合分析。 (4)应全面掌握临床及影像学随诊资料。
作者:黄遥;石木兰;李琳;吴宁;林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63岁。因肛周疼痛及便秘2个月加重10天就诊。查体:肛门指诊骶前可触及一8cm×9cm肿块,边缘光滑,质硬,固定,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平扫:骶尾骨中线区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并突入盆腔内,大小约8cm×8cm×12cm,边缘光滑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35~50HU,肿块左侧可见多个斑片状、点状钙化影及骨质碎片影。左侧梨状肌受累,直肠受压前移(附图)。
作者:何冬梅;赵新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分析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CT表现,提高对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5例28个经病理证实的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病变包括造釉细胞瘤9例,牙源性钙化囊肿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7例10个病灶,非角化囊肿8例。造釉细胞瘤常为多房或单房分叶状,均伴邻近结构侵犯;角化囊肿以单房分叶状为主,侵袭性不如造釉细胞瘤,囊内密度常不均;非角化囊肿常为类圆形,无侵袭性,囊内密度均一。结论 CT平扫对于显示病变的形态、结构特征优于传统X线检查,通过病变的形态特征可对大部分病变作出鉴别诊断。由于CT对囊内容物的显示缺乏特异性,对于形态近似的颌骨囊性病变的鉴别仍有一定限度。
作者:李威;张宇捷;姜英健;刘松龄;白人驹;张云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女,19岁。半年内晕厥4次,均为活动后发作伴胸闷、气急,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好转。查体: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Ⅲ级SM杂音,粗糙,向四周传导,与体位无关;心电图:右房、右室增大;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内占位,不除外粘液瘤。 MRI检查(图1~3):右室、右房增大,于肺动脉瓣平面起向上直达右肺动脉主干近段腔内见血管铸形异常信号,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除内侧与肺动脉壁部分相贴外,其前、后及外侧尚可见血管流空影,肿块边缘不光整。MRI诊断:首先考虑肺动脉主干内肿瘤。
作者:李建策;卢中秋;温新东;吴恩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3年WHO公布了新的脑肿瘤组织学分类,即蓝皮书第二版(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DⅡ)。将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urs)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类。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包括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它们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即Ⅱ~Ⅳ级星形细胞瘤。而局限性者包括局限性生长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系旧分类中没有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在肿瘤分级上,根据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确定其恶性程度,采纳了Kenorhan分级法、Rigertz分级法及ST.Anne/Mago分级法的长处,仍分为Ⅰ~Ⅳ级,星形细胞瘤只分为Ⅱ~Ⅳ级。而Ⅰ级仍指局限性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作者:郎志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在常见脑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瘤患者进行固定层面、时间、速度、剂量增强扫描,然后用CT功能软件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后处理并分析。结果 15例脑膜瘤平均峰值109HU,增强高度59.8HU,峰时97s,曲线以速升-亚速降-缓降型为主(60%);19例胶质瘤平均峰值70.1HU,增强高度25.4HU,峰时223s,曲线以亚速升-缓升型为主(52.6%);转移瘤平均峰值74.5HU,增强高度33.5HU,峰时95.8s,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67%)。结论平均峰值与增强高度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到达峰值时间,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差别非常显著(P<0.01)。各种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不一,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张树宝;刘雨成;黄连庆;孙西军;周莹;何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69岁。间歇性无痛伴肉眼血尿半年,呈暗红色,无凝血块。每次持续数天不等,可自行消失。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中带结石残渣等症状。查体:左侧腹部触及不规则巨大包块,约20cm×20cm大小,有囊性感,轻叩痛。实验室检查:尿RBC(++++)。X线平片见左肾区有多发圆形、不规则形及沙粒样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图1)。
作者:侯永教;王保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结肠壁增厚的CT影像特征,评价其与肝硬化进展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69例肝硬化中,39例为CT增强扫描,30例为平扫。分析CT像上结肠壁增厚(>3mm)的征象、发生率、分布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的关系,10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44.9%肝硬化患者显示结肠壁增厚,与对照组(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7.4%主要发生于右半结肠,22.6%为全结肠受累,表现为环状同心型增厚或结肠袋的结节状增厚;66%的患者强化不明显。肝硬化结肠壁增厚在肝功能A、B、C各级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4%、58%及75%,其发生、发展与Child-Pugh分级成正相关,主要与白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结肠壁增厚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右半结肠为好发部位,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白蛋白水平降低及门脉高压可能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汤光宇;吴访宏;王骐;李伟;顾伟中;叶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ICAD患者进行3D-SCTA检查,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岁。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蔽法(SSD)和虚拟内镜法(VE)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3D-SCTA表现:(1)部位: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 (2)范围: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约50mm,短者约20mm。 (3)形态: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另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病变血管钙化2例,其中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另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作者:管永靖;凌华威;缪飞;陈克敏;胡锦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X线诊断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与其他溶骨性改变的疾患鉴别。材料与方法 3例经病理证实的Gorham-Stout综合征,其中单发于肋骨2例,肋骨、肱骨、肩胛骨多发1例。回顾性研究其X线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例均呈进行性大片骨质溶解破坏;长骨破坏区残端削尖变细,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无软组织肿块,病理性骨折不愈合等X线征象,具有一定病变特征。结论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特点,X线可提示本病的诊断,但须排除其他可引起溶骨性改变的疾病。
作者:潘初;王仁法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