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王敏杰;吕桃珍;左长京;马天顺
患者男,63岁。因肛周疼痛及便秘2个月加重10天就诊。查体:肛门指诊骶前可触及一8cm×9cm肿块,边缘光滑,质硬,固定,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平扫:骶尾骨中线区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并突入盆腔内,大小约8cm×8cm×12cm,边缘光滑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35~50HU,肿块左侧可见多个斑片状、点状钙化影及骨质碎片影。左侧梨状肌受累,直肠受压前移(附图)。
作者:何冬梅;赵新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从传统X线诊断学发展成为一门诊治兼备的新兴临床二级学科。高新设备的普及,业务范围的拓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而专业实习是培养影像科临床医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对影像专业本科生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尤以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部担负着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力求为实习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淑冰;许达生;余深平;李子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41岁。肛门阵发性疼痛2年,加重2个月,伴肛门部阵发性挛缩感。体检:骶尾部外观无异常,深压痛、叩击痛阳性,会阴部及右大腿后侧感觉减弱,该侧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4”字试验均阴性。 MRI表现:骶骨呈广泛性膨胀性破坏,累及S1~4节段,大小约8.1cm×9.0cm×4.8cm,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内见更低信号的分格结构(图1),T2WI表现为高信号,骶孔及骶管均见不同程度破坏,无明显分节现象,肿瘤轮廓清晰,与前方直肠有宽约0.8cm的间隙,两侧止于骶髂关节,上方止于腰骶椎间隙。静脉注入Gd-DTPA 12ml后,骶骨破坏区内见少许斑点状强化(图3)。MRI诊断:骶骨巨细胞瘤。
作者:张耀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64岁。持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1年,间断咯血2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前肋间可闻及连续机械样杂音伴震颤。X线胸片示:左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瘤。 血管造影:常规经股静脉—右心室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表现为主肺动脉呈瘤样扩张,与左肺动脉交界处有约4.8cm×5.0cm对比剂均匀充盈之膨胀病灶;左肺动脉分支减少,未见肺静脉显影(图1)。当肺静脉显影充盈时,肺动脉病灶内仍可见对比剂滞留(图2),动脉期主动脉充盈,未见异常分流和血管显影(图3)。DSA诊断为肺动脉瘤。
作者:张厚安;唐朝;李玉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布-加综合征是指由于肝静脉和/或其邻近的下腔静脉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有无血栓、侧支循环情况,对此病有决定性诊断价值,并可进一步行介入治疗。此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手术复杂,疗效差;而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已成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此病的介入治疗,国内已有较大宗的报道,但长的狭窄段开通的报道还不多见。现将1例患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浩洲;梁善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X线片及CT片因显影或曝光过度使照片黑化度过深,影响照片质量。现将笔者采用的照片密度减薄方法介绍如下。 材料与方法在明亮光线下,取一洗照片的方盘,方盘内放入2%的“84”消毒液1000ml,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将黑化度过深的X线片或CT片放入,并轻轻晃动,使照片与药液作用均匀,一般观察2~4分钟,待照片达到适当黑化度时即可取出晾干,一般不需漂洗。浸渍时间视影像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操作时可能会看到照片密度减淡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凭实际经验估计判断,否则影像有减得过淡的可能。笔者遇见26例中,有4例照片在药液中浸泡时间过久而引起黑化度过淡,另2例因过度翻动照片而引起照片药膜呈小块状脱落。
作者:张仁喜;陈家忠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女,2岁。自出生后一直尿滴沥至今,自己不能控制。专科检查:外阴正常,尿道前庭处有淡黄色尿液流出。 CT检查: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25ml,注射速度1.0ml/s,延迟时间20min。行螺旋CT轴位扫描(pitch=1,层厚5.5mm,层距3.0mm)。轴位示右侧输尿管下端明显扩张,末端开口低于膀胱下部。左侧输尿管、双肾及膀胱均正常。螺旋CT大强度投影(MIP)清晰显示明显不均匀扩张的右侧下段输尿管,并见局部膨大及带样局限狭窄区,末段呈“鼠尾”状突然变细终止于膀胱后下方,通过旋转可清晰显示右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区(图1、2)。螺旋CT三维成像(3D)可把双侧输尿管及膀胱各标记成不同颜色,双侧输尿管形态及走行较MIP显示更为清晰,与膀胱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图3)。
作者:杨春波;周茂义;刘静;赵兴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POEMS综合征,至今国内报道仅20余例,笔者得见1例,就此例结合文献作一复习[1~4]。 患者男,51岁。因多汗、皮肤暗红、色素沉着,胸部汗毛变粗、硬而黑,皮肤增厚;下肢痛、行走无力,或伴麻木。性机能减退。腰穿后发现脑脊液中异常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神经科曾拟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后去上海华山医院等地,经检查确诊为POEMS综合征。 讨论所谓POEMS综合征包括:(1)多发性神经病(polgneuropathy);(2)脏器肿大(organomegaly);(3)内分泌病变(endocrinlpathy);(4)M蛋白(M protein);(5)皮肤改变(skin changes)。POEMS即取此5组病变的英文第一个大写字母。
作者:徐德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分析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CT表现,提高对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5例28个经病理证实的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病变包括造釉细胞瘤9例,牙源性钙化囊肿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7例10个病灶,非角化囊肿8例。造釉细胞瘤常为多房或单房分叶状,均伴邻近结构侵犯;角化囊肿以单房分叶状为主,侵袭性不如造釉细胞瘤,囊内密度常不均;非角化囊肿常为类圆形,无侵袭性,囊内密度均一。结论 CT平扫对于显示病变的形态、结构特征优于传统X线检查,通过病变的形态特征可对大部分病变作出鉴别诊断。由于CT对囊内容物的显示缺乏特异性,对于形态近似的颌骨囊性病变的鉴别仍有一定限度。
作者:李威;张宇捷;姜英健;刘松龄;白人驹;张云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大片骨质溶解症又名鬼怪病、骨消失综合征及戈海姆(Gorham)综合征,是以单纯骨组织溶解破坏而无生骨能力的一组症候群。Jackson(1938年)首先报道,Gorham(1954年)正式描述了本病。病因不明。笔者遇见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65岁。无明显诱因上颌牙逐渐脱落,伴口臭与面部轻压痛,半年后上颌牙齿全部脱落,此外无其他不适,既往无特殊病史。拍片发现上颌骨全部消失。
作者:杨晓玲;袁家骥;陈孟荣;章志霖;朱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 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例,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作者:陈卫霞;宋彬;闵鹏秋;刘燕;钟克祥;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磁共振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新的成像技术、方法不断出现。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ingle shot fast spin echo,SSFSE)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序列,这种超快速扫描可使每层图像成像时间为2~3秒甚至1秒以下,减少了生理和不可控制的胃肠运动对图像的影响,产生高清晰度和高对比度的图像,目前在腹部的应用及其诊断价值已受到广泛的重视。1 基本原理 人体内含水丰富,含水量即1H数量的差别为磁共振成像的基础[1]。含水丰富的组织及纯水分子由于快速平动而趋向于使自旋-自旋作用产生的磁场不均匀性平均化,从而降低了T2弛豫效应,使T1时间延长,在长T1序列中,信号强度与水分含量成正比。
作者:郑晓林;王承缘;朱文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故障现象定位和扫描过程中,床面移动失控,床面向扫描架方向运动(进床),且自动状态下不能自停,直到撞底。该故障刚开始时偶尔发生,但逐渐发生频繁,在做CR定位像时发生故障,则定位像呈镜像图样,断面扫描成像正常。 故障分析与检修由于故障时有时无,表现为软故障,给检测带来困难。首先分析床面驱动控制电路。根据图示的电路,测得计算机控制接口电路M19(8255)的PC口输出的指令信号在不同床面运动模式下的编码(表1)。
作者:何仕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校是综合性医科大学,学员包括医疗系、护理系、麻醉系、药学系、卫生勤务管理系的中专、大专、专科升本科和5年制、7年制本科等多个层次,虽然基础不同,对影像学的需求各异,但所用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大纲则基本相同。如何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在大纲规定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评价、验收教学效果,是教研室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建立综合题库 规范、充实的题库是标准化考试的前提。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结合现代影像学进展,编制、建立标准化题库,并于2000年6月出版了《影像诊断学习题集》[1]。题库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将内容分为中初级、中高级两档,学员可各取所需。由于是标准化命题,虽然考试的题量大、内容活,但难度系数容易掌握。
作者:王俭;贾宁阳;杨春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与此方法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建立兔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结果两组动物中血管内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组(有效组)血浆和CSF中ET-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改善组(无效组)治疗前后ET-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兔椎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治疗前后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变化与该方法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跃伟;王光伟;丛培生;崔国祥;姜宇东;高鹏;黄正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ICAD患者进行3D-SCTA检查,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岁。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蔽法(SSD)和虚拟内镜法(VE)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3D-SCTA表现:(1)部位: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 (2)范围: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约50mm,短者约20mm。 (3)形态: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另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病变血管钙化2例,其中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另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作者:管永靖;凌华威;缪飞;陈克敏;胡锦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现代医学与高新科技的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较传统的放射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影像技术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时期,CT、DSA、MR、CR、DR、介入放射学、干式激光打印、数字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放射科的原工作格局,其内含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像技术人才,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1 影像技术教育的现状 新资料统计,到1997年全国已有35所高等医学院校设有医学影像学专业,大部分以影像诊断为主,有少数院校设有放射技术大专和本科班。
作者:余建明;冯敢生;曾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5岁。无诱因左前上胸壁间歇性钝痛1个月,无咳嗽、咯痰及咯血,近1周出现夜间低热。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部两侧对称,无红、肿及静脉曲张,左第2、3前肋间轻压痛,叩诊音浊,两肺呼吸音清晰。血常规正常。ECT报告:左前第3肋骨代谢异常活跃。
作者:张伟;黄铨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前分期与术后随访中C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39例膀胱癌CT资料,将其分为4型,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基底部浸润深度、邻近侵犯和术后复发的表现。结果乳头状有蒂5例,非乳头状有蒂6例,乳头状宽基底5例,非乳头状宽基底13例;浸润粘膜层5例,粘膜下层及浅肌层各6例,深肌层5例,浆膜或纤维膜及膜外3例;邻近侵犯16例;术后复发/再发17例,输尿管扩张8例,淋巴结转移3例。结论膀胱癌浸润粘膜层与粘膜下层表现相似;浅肌层和深肌层受侵可参考间接征象有助于诊断;浆膜或纤维膜及膜外受侵时,其表面不光滑呈齿状或纤维条索状粘连;膀胱癌腔内常侵犯输尿管入口;薄层扫描能显示膀胱壁受侵。
作者:解超;苏平;马天星;黄明;张治平;高德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女,62岁。咳嗽、咯痰,偶有痰中带血丝2个月入院。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示右肺门旁一椭圆形肿块阴影,大小约4.7cm×3.7cm,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其周围可见5个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图1),右肺门增浓,左肺未见异常,心、膈正常。右侧位片示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前段(图2)。X线诊断:右肺外围型肺癌并右肺转移。CT检查:层厚、层距均为8mm连续螺旋CT直接增强扫描,右肺上叶前段见一不规则密度增高影,边缘尚清但不规整,内部密度不均,可见类圆形略低密度囊变区,CT值为29HU,大截面约4.2cm×6.0cm,病灶无明显强化,肺门、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图3)。 手术所见:右肺上叶前段扪及多个结节状肿物,大者直径约4cm,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纵隔肺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病理所见:肉眼见一叶肺大小约14cm×12cm×5cm,距肺门2.5cm处可见结节状肿物6个,大者8.0cm×3.0cm×2.8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硬。病理诊断:右肺支气管及肺平滑肌肉瘤。
作者:赵锦桥;刘学兵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