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合理使用医用耗材与提高医疗质量的关系分析

季志寅

关键词:医用耗材, 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用耗材如人工血管、人工瓣膜及人工关节等使用量逐步增大,这对医院的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并早期康复至关重要.如何建立医院医用耗材的合理使用流程,加强长效耗材使用评估管理机制已成为医院医疗的核心问题[1].本文分析了医疗耗材使用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医用耗材运行规划,以更好的服务临床,以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切面超声诊断胎儿马蹄肾

    目的 探讨18~24周超声筛查胎儿马蹄肾的佳诊断切面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特检科行18~24周超声筛查的胎儿7 836例,重点观察胎儿肾脏结构,行多切面扫查,找出胎儿马蹄肾的佳切面.结果 共检出胎儿马蹄肾2例,此2例马蹄肾胎儿发现孕周为21周和23周,均在横切面及斜冠状切面被发现;漏诊1例,于出生后体检时被发现;胎儿马蹄肾发生率为0.038%.结论 胎儿肾脏的横切面及斜冠状切面对于胎儿马蹄肾的产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玉莲;孙中华;马海艳;叶丽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低分子肝素抗凝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的血凝影响及疗效评价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抗凝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的血凝影响及疗效.方法 收集76例肺癌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并记录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出血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Angle角、血栓大振幅(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结果 两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Ddimer、PT、APTT、TT、R、K、Angel、MA及CI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显著纠正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预防VTE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出血发生率.

    作者:付文辉;虞智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中枢神经损伤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52例中枢神经损伤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Tetrax平衡测试评估,并根据分析的结论予相应的平衡训练及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BBS及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两组BB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Tetrax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可了解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点,从而制订更合适的平衡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方法,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作者:朱美丽;胡江飚;陈海挺;陈赛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劈裂骨折(AO、A2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劈裂骨折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劈裂骨折患者,均采用双侧PKP术治疗,术中骨水泥的注入采用“二次填充技术”.评价术前及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评分(ODI)、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骨水泥的渗漏情况.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1.23 min.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穿刺椎体感染及邻近椎体骨折,术后平均随访10.24个月.术后即刻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至末次随访时,ODI评分、VAS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Cobb出现了明显的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39.13%.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劈裂骨折采用PKP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是进行微创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赖欧杰;胡勇;袁振山;孙肖阳;董伟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阴道三维彩超诊断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和30例经腹部三维彩超诊断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途径的彩超检查对于诊断的子宫切口妊娠准确率,并比较两种彩超的图像特征等.结果 经阴道三维彩超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经腹部三维彩超(P<0.05),经阴道三维彩超的误诊率显著低于经腹部三维彩超(P<0.05).经阴道三维彩超组6例(22.2%)表现为孕囊部分植入型.11例(40.74%)表现为混合包块型;5例(18.52%)表现为孕囊完全植入型;5例(18.52%)表现为宫腔型,分型结果与临床病理分型一致.经腹部三维彩超组10例(47.62%)表现为孕囊部分植入型;5例(23.81%)表现为混合包块型;6例(28.57%)表现为宫腔型,分型结果与临床病理分型不完全一致.结论 与经腹部三维彩超相比,经阴道三维超声对于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能力更强;并可用于子宫切口妊娠的分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俊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联合应用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接受内镜检查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经病理确诊的44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将通过术前使用普通内镜、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病理类型、浸润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结果 普通内镜、普通内镜+窄带成像、普通内镜+窄带成像+卢戈液染色对病灶的检出分别为52.27%(23/44)、88.64%(39/44)、100%(44/44).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48%与86.96%.超声内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0.91%(40/44).结论 联合使用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能够更加准确地明确病变性质、范围、浸润深度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徐前成;张新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A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7例ACL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17~57岁,中位年龄41岁.肿瘤均界限清,位于肾实质的皮质区,显微镜下观察呈多囊状结构,扩大的囊腔被覆单层扁平上皮.部分囊腔内含均一、嗜伊红的淋巴液.免疫组化染色中,肿瘤细胞显示D2-40胞浆阳性,AE1/AE3胞浆阴性.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87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ACL是一种良性的多囊性肿瘤,其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标记为D2-40,该肿瘤需要依据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与其他肾上腺囊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余晶晶;杨育生;陈东;陈鲧;杨芳;李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长链非编码RNA AFAP1-AS1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的作用和机制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AFAP1-AS1对结肠癌细胞侵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56例结肠癌组织和36例癌旁组织中AFAP 1-AS1的表达水平,分析AFAP 1-AS1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腺病毒感染的方法在结肠癌细胞系中过表达AFAP1-AS1,细胞穿孔实验确定AFAP 1-AS1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FAP1-AS1对AFAP1表达的影响.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AFAP1-AS1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其高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均无相关性(均P> 0.05),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均P< 0.05);AFAP1-AS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腺病毒后,结肠癌细胞AFAP1-AS1水平明显增加,穿膜细胞数目也明显增多(P<0.05);AFAP1-AS1过表达能抑制AFA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信息学预测发现AFAP1-AS1序列上存在3个AFAP1的互补结合区域.结论 AFAP 1-AS1在结肠癌组织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AFAP1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提示AFAP 1-AS1可能是结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潜在靶点和重要指标.

    作者:李翔;史志霞;李先鹏;许丰;金永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玻璃体液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玻璃体是一种少细胞而富含水分的细胞外基质(含水为98%)[1],呈透明的凝胶状态,主要由纤细的胶原结构、亲水的透明质酸和很少的玻璃体细胞组成玻璃体凝胶.玻璃体呈凝胶状态,约3.9 ml,占眼球80%的容积,除了在眼球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还能对视网膜和晶状体起到减震、支持作用,并能阻止大分子物质和细胞进入玻璃体,而维持其透明.玻璃体液化与许多眼病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如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玻璃体相关性青光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形成、睫状体平坦部炎症、视网膜色素变性及眼铜质沉着症等.玻璃体液化在这些眼病的发展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玻璃体液化机制进行研究以寻求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作者:陈萍萍;杨路;陈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术在中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在中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48例无神经功能损伤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后路经皮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椎体高度的变化,评估后凸畸形矫正能力;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量表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功能等变化;统计术后螺钉松动、断钉发生率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1.5h,平均1.3h,术中出血量50~160ml,平均ll0ml;术中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良好,48例均顺利出院.术后l周、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百分率、Cobb角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访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VAS、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随访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拆除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与术后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病例.结论 后路经皮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减少脊柱旁软组织的损伤,有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序列,伤椎在拆除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科军;楼超;刘飞俊;俞伟杨;何登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在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嗜铬细胞瘤患者50例,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4μg/ml,对照组泵注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及心率波动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血压、心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马骋;钱幸尔;沈晶;黄长顺;卢子会;陈益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鸡尾酒”注射在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鸡尾酒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镜术后肿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行膝关节镜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手术结束使用“鸡尾酒疗法”,对照组患者关节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术后12、24、48及72h时肿胀情况.结果 两组12h时肿胀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24、48及72 h时肿胀值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鸡尾酒疗法”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镜术后消肿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邵永科;施松青;袁耀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甘露醇疗程与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

    目的 探讨甘露醇疗程与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20%甘露醇125ml,每8小时应用1次,疗程10d;观察组予20%甘露醇125 ml,每8小时应用1次,疗程15d.两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0、14天行颅脑CT检查,评估血肿体积及脑水肿体积.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10 d时脑水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时观察组脑水肿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疗程的甘露醇应用容易导致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

    作者:张焕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行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康复效果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主要急重症之一,具有病情复杂,发病急骤及临床预后差等特点[1].近年来静脉溶栓被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在促进脑补血流灌注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及降低致死致残率方面具有确切疗效[2].以往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但因急性脑梗死治疗护理是长期持续整体,在居家康复阶段往往难以得到积极有效护理干预,不利于远期康复效果提高[3].持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将护理干预自出院阶段延伸至居家康复阶段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保证患者在出院后可获得完整有效护理服务,进而改善总体疗效[4].本文旨在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行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康复效果及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丽萍;王静;周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早期康复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抗抑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与治疗第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治疗2、4周末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末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早期康复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作者:徐永明;忻立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职业倦怠量表在手术室护士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

    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压力主要的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1].手术室是一个相对特殊部门,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出现职业性倦怠[2-5].目前测定工作倦怠感量表有较为经典的Maslach和Jackson制定的工作倦怠感量表(MBI)、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疲劳形象模拟量表(VAS-F)、疲劳量表-14(Fs-14)、疲劳评定量表(FAI)、多维疲劳量表(MFI-20)、BFI工简单疲乏量表(BFI)、多维疲劳目录-简明版(MFSI-SF)[6-8].

    作者:陈慧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不同激素用药方案治疗儿童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的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激素方案治疗儿童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激素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08年35例(A组,按2000年指南方案治疗),2016年40例(B组,按2009年指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尿蛋白转阴时间,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率及激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尿蛋白转阴时间(8.11-4-1.57)d,B组尿蛋白转阴时间(9.11-4-l.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个月、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B组(均P<0.05);两组患儿12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激素相关性眼病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儿库欣面容、感染、消化道症状、肝损害、身材矮小、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000年方案控制短期复发优于2009年方案,未增加激素不良反应.

    作者:陈静;孙建新;宗冬梅;康国贵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62例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预后.方法 收集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应用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舌下免疫治疗;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仅应用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鼻部症状、药物用量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药物用量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有效缓解鼻部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费长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宁海县儿童尿液筛查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尿液筛查早期发现儿童泌尿系统疾病,减少或延缓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方法 门诊就诊的8 970例儿童,其中有451例因初步尿液筛查异常,再次就诊本院门诊留取尿液标本,通过第2次尿液筛查并作尿沉渣镜检,判定细菌性尿、血尿和蛋白尿结果.结果 初步尿液筛查有异常者451例,再次复查异常者131例,发现尿路感染41例(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4例,其中1例出现右肾萎缩),血尿60例,蛋白尿24例,合并血尿及蛋白尿6例.结论 儿童通过尿液筛查并进行长期随访,可发现部分隐匿性泌尿系统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有助减缓或防止病情发展成为CKD.

    作者:葛主辉;毛建华;李玉峰;陈斌斌;章惠彬;郭琴华;童静渊;葛红旵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31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良性阵发性眩晕102例(44.16%).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发生与劳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老年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作用有关,尤其加强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人群的监测和干预.

    作者:邢渭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宁波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