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学生D型人格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常向东;马丹英;薛玲;刘琳

关键词:D型人格, 孤独感, 心理健康, 大学生, D型人格量表, UCLA孤独量表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D型人格与孤独感的相关性,为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397名大学生使用D型人格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32.74%,其中男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16.62%,女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1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高为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28,P<0.001);②大学生D型人格的高孤独感比率明显高于非D型人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425,P<0.001);③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D型人格的负性情感因子(NA)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449,P<0.01),社交抑制因子(SI)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499,P<0.01).结论-D型人格的大学生更易表现出高孤独感倾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处于康复期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是否存在缺陷以及造成缺陷的原因.方法:对男性精神分裂症前瞻记忆状况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两组被试在前瞻记忆1、2任务和当前任务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6.085,-5.273,5.-772;P<0.01),而前瞻记忆的自评分数也存在显著差异(t=2.666,P<0.05).精神分裂组前瞻记忆与受教育年限呈正相关(r=0.425,0.444;P<0.05),前瞻记忆2与当前任务、自评问卷显著相关(r=0.472,-0.639;P<0.01).结论:男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前瞻记忆缺陷,可能与任务特性、教育年限有关.

    作者:曹旭敏;宋旭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构建与现状

    目的:东西审美文化的相互碰撞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审美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为了了解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价值观,需要重新构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体系.方法:使用审美价值观自编问卷对197名大学生进行初测,再补充施测126人.结果: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碎石图验证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包括深邃、形式化、沉浸和高雅4个维度,各维度的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86、0.780、0.690、0.634,;②闲暇时娱乐以网络为平台,以影视剧(77.6%)和听音乐(76.6%)为主来放松心情(87.2%)和舒缓压力(73.4%);③审美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在深邃、沉浸、高雅维度上均显著高于男性(t=-3.084,P<0.01;t =-3.893,P<0.001;t =-2.540;P<0.05),而男性在形式化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2.649,P<0.01);④审美价值观在高雅维度上存在显著城乡差异(t=2.027,P<0.05),在深邃、形式化、沉浸上不存在城乡显著差异;⑤文科生、理科生在深邃因子和高雅因子上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工科生(P<0.05).结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包括深邃、形式化、沉浸、高雅4个维度.当今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受网络影响较大,审美欣赏更注重深邃性,城乡与大中城市不同专业的学生存在审美差异.

    作者:王雪梅;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了解中职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探讨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中山市两所中职学校抽出高一、高二、高三的中职生共534名进行调查,对结果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中职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MHT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P均<0.05);②中职男生的希望感和路径思维显著高于女生(t=3.57,4.42;P均<0.05);高一、高三学生的希望感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F=3.51,P<0.05);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F=3.94,P<0.05);③希望感与MHT各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r=-0.11~-0.26,P<0.05);希望感与MHT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4(P<0.05).结论:中职男生比女生心理更健康、更具希望感;中职生希望感总体水平不高,性别、年级对希望感有显著影响;希望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预测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希望感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作者:罗月英;王才康;闻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自我接纳的关系

    目的:正确评价高中生自我接纳程度与学业自我妨碍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和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某县级高中6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总体来讲,男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女生(t=5.521,P<0.001);②独生子女的学业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13.435,P<0.001);③自我接纳可以较为显著地预测高中生学业自我妨碍.具体而言,自我评价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行为式自我妨碍,自我接纳总分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自我妨碍的各维度.结论:高中生的自我接纳程度能够较显著地预测其学业自我妨碍.

    作者:李宏;徐勇;何兴鑫;宋丽萍;侯晓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I-BREF)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至第6个月时,两组间的康复状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915,P<0.01);第9及12个月时有极显著差异(t=-3.589,-4.034;P均<0.001).生存质量方面,干预至第9个月时生理领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2.333,P<0.05),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评有非常显著差异(t=3.208,3.017,2.888;P<0.01);第12个月时生理领域仍有显著性差异(t =2.367,P<0.05),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评有非常显著差异(t=3.296,3.329,3.207;P<0.01).结论: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启堂;刘国友;宋君伟;张文佳;刘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及孤独感的相关性

    目的:考察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山东几所高职院校随机整群抽取284名学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男生(t=-12.722,P<0.01)、来自农村(t=2.869,P<0.05)、独生子女(t=2.081,P<0.05)有较高孤独感;生活事件(r =0.140~0.367,P<0.05)、消极应对方式(r=0.157,P<0.01)和社会支持(r=-0.251,0.296,-0.275;P<0.01)都与孤独感有显著相关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其中社会支持是生活事件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结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能有效降低其孤独感.

    作者:田原;王瑞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本文综述了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进而对临床工作人员进行指导,防止误诊.分别从行为学、动物实验、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探讨甲状腺功能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琼;卫家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987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探讨1987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872篇大学生自杀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发表了3篇以上文献的第一作者文献量13.2%(不足50%);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文献量87.3%;期刊类型以高校学报为主,文献量23.5%.结论:大学生自杀研究的作者成熟度不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且地区分布不均衡.

    作者:刘国华;张桂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鲁甸震后初中生创伤后成长的状况

    目的:了解鲁甸震后灾区初中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方法:对灾区7年级和8年级同学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后测于震后210天进行.前测中,将被试的创伤程度划分为(0,1,2,3,4)5种不同程度.后测中,对灾区1249名中学生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女同学与男同学存在创伤后成长的显著差异(t=-2.323,P<0.05),7年级同学和8年级同学的创伤后成长得分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t=-2.704,P<0.01).性别和年级两个人口学变量的效果量都很低,对创伤后成长几乎无影响.创伤程度不同的被试创伤后成长不存在显著差异(F=1.489,P>0.05),但创伤程度与创伤后成长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后,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创伤后成长提出针对性的积极建议.结论:被试在震后取得创伤后成长,其中性别、年级、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成长几乎无影响,但创伤后成长与创伤程度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

    作者:杨春慧;戴晓玉;冯江平;张月;邹欣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叙事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成年子女心理韧性的干预

    目的:探讨叙事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成年子女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叙事疗法对45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成年子女进行心理干预,用心理韧性量表(RSA)评分来测定干预前后的效果,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未成年子女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047,P<0.05),采用叙事疗法治疗组较干预前心理韧性得分有显著性提高(t=-12.64,P>0.01).结论:叙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韧性干预有效.

    作者:谭新国;刘玉芝;息培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抑郁、焦虑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情况,分析导致抑郁、焦虑症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948名大学生用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调查抑郁、焦虑症状,同时获得一般情况,分析统计数据.结果:抑郁症状检出率41.14%,得分为(47.88±12.57),高于普通大学31.50%(33.74±9.06)(x2 =34.40,t=34.62,P<0.01);焦虑症状检出率22.57%,得分为(42.62±9.65),高于普通大学11.02%(30.38±6.74)(t=39.04,x2=99.37,P<0.01).经卡方检验,女性、有宗教信仰者、维吾尔族及文科大学生抑郁、焦虑检出率高于男性、无宗教信仰者、其它民族及理科大学生(P<0.01);藏族大学生抑郁、焦虑检出率高于汉族大学生(P<0.05);蒙古族大学生焦虑检出率高于汉族大学生(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抑郁、焦虑呈正相关(r=0.708,P<0.01).结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及得分高于普通大学.女生、有信仰者、维吾尔族、文科大学生是内地民族大学中抑郁、焦虑的高危人群.

    作者:张富花;张俐花;张雯;王蕊菊;祝凤玲;庄剑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的关联性

    目的:探讨大学生饮酒行为的现状、后果及其与预期同辈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健康行为干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两所综合大学的429名1~3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大学生自我实际饮酒量、频率和饮酒后果,以及预期其他大学生饮酒量、频率和其他健康相关行为等.结果:大学生饮酒量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9,P<0.05).排除性别差异后,在5种饮酒场合中不同学校男生的饮酒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生仅在自己房间中的饮酒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预期同辈的饮酒量、预期同辈由饮酒导致的不利后果与大学生自身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的结果显示,预期同辈饮酒量,自身吸烟频率及性别能够有效预期个体的饮酒行为.结论: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可以由性别、自身吸烟行为及其预期同辈饮酒量预测,可以尝试通过促进大学生彼此交流、共同建立校园行为规范的方式对大学生饮酒行为进行干预.

    作者:赵佳;张丝艳;李文胜;李红;徐震雷;官锐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广州某高校2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得分在微信网龄上差异显著(F=6.08,P<0.01),1年以内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1年以上的学生,在每天使用微信时长维度上差异显著(F=12.22,P<0.01),1小时以内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1小时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F=5.47,P<0.05);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6,P<0.05);③在微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是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对孤独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在微信环境中,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密切相关,可通过提高网络社会支持水平尤其是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来减少孤独感.

    作者:池思晓;严晋;钟天送;张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学生D型人格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大学生D型人格与孤独感的相关性,为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397名大学生使用D型人格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32.74%,其中男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16.62%,女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为1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高为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28,P<0.001);②大学生D型人格的高孤独感比率明显高于非D型人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425,P<0.001);③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D型人格的负性情感因子(NA)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449,P<0.01),社交抑制因子(SI)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499,P<0.01).结论-D型人格的大学生更易表现出高孤独感倾向.

    作者:常向东;马丹英;薛玲;刘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情绪与职业决策困难

    目的:探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情绪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方法:运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以及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与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5,0.372;P<0.01),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负相关(r=-0.329,-0.318;P<0.01);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与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负相关(r=0.574,-0.619;P<0.01),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正相关(r=0.537,0.621;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学业情绪进入回归方程后,回归方程仍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学业情绪在核心自我评价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刘立敏;王美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解决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提高学习成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南通市两所综合性大学的1070名新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新生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专业及生源地的差异,女生高于男生(F=38.585,P<0.001),医科专业高于理工科和文科(F=13.155,P<0.001),城镇新生高于农村新生(F=5.705,P<0.05);学习适应呈现类似特征,女生高于男生(F=27.327,P<0.001),医科高于理工科及文科(F=19.166,P<0.001),城镇高于农村(F=17.119,P<0.001);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具有增益作用,路径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习适应对学习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为0.1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教育者应着力构建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新生学习适应水平,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仲亚琴;高月霞;陆青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文拉法辛与舍曲林治疗首发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与舍曲林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文拉法辛、舍曲林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6周、8周、26周末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袁(H 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HAMD总分比较:在治疗26周末,文拉发辛组和舍曲林组的HAMD总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96,37.547;P<0.001);②两组间抗抑郁显效时间比较:在治疗2周、4周末HAMD总分两组间比较,文拉法辛组比舍曲林组下降明显,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t=-3.269,-2.847;P<0.01).治疗1周末显效率文拉法辛组21.88%>舍曲林组0.00%,治疗2周末显效率文拉法辛组87.50%>舍曲林组5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26周末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和两组间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比较:文拉法辛组以头昏、血压升高、便秘和食欲减退等4种不良反应多见,舍曲林组以口干口苦、便秘、恶心呕吐等3种不良反应多见.结论:文拉法辛与舍曲林的抗抑郁作用在治疗2周后均显效,两种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肯定,总体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文拉法辛抗抑郁作用起效时间早于舍曲林,在治疗前4周文拉法辛抗抑郁作用的临床疗效优于舍曲林,更能较快控制患者抑郁症状.

    作者:曾永涛;段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学习投入量表(UWES-S),对长沙某高职院校4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79±0.64);高职生的学习投入处于中等水平(4.23±0.95);高职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习投入呈正相关,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预测效应(30%).结论: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有重要影响,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尤其是希望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投入水平.

    作者:刘湘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奥氮平、阿立哌唑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对照研究奥氮平、阿立哌唑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AD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随机接受6周的奥氮平(n=42)、阿立哌唑(n=36)治疗;采用多导睡眠图监测治疗前后睡眠呼吸功能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TS90%).结果:①治疗后6周时,奥氮平组AHI、TS90%较治疗前增高(t=3.101,2.613;P<0.01,0.05),MSaO2则有所降低(t=2.398,P<0.05);阿立哌唑组AHI、TS90%、MSaO2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奥氮平组治疗后6周时的AHI、TS90%均高于阿立哌唑组(t=4.219,3.674;P均<0.001),MSaO2则低于阿立哌唑组(t=3.286,P<0.001);②治疗后6周时,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AD病理行为量表(BEHAVE-A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6周时的MMSE、BEHAVE-A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对AD患者睡眠状态时的呼吸功能存在不良影响,阿立哌唑则影响甚微.

    作者:苏宗荣;赵汉清;徐乐平;江景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同伴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自尊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14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结果:①流动儿童城市身份认同对其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2.54,P=0.05),老家身份认同对其同伴关系没有显著预测作用(t=1.23,P=0.22);②流动儿童自尊对其同伴关系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9.84,P=0.000);③自尊在流动儿童城市身份认同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在流动儿童城市身份认同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城市身份认同通过自尊影响同伴关系.

    作者:李思南;袁晓娇;吴海艳;胡红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