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娜
目的 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特征.方法 10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或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其中恶性甲状腺结节38例(恶性组),良性甲状腺结节68例(良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超声影像学结果以及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性别比、年龄、空腹血糖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B超检查示结节内血流、低回声及微钙化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及两者均升高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空腹血糖、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超声检查低回声、结节内血流情况及微钙化情况,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升高,这些特征均可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谢菲;王筱景;王丽群;李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 我国消化道癌的发病现状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列前5位的肿瘤.我国2015年胃癌新发病例约67.9万,死亡约49.8万,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的40%,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食管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第8位,在我国则居第4位,2015年新病例约47.8万,死亡约37.5万.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丁小云;蒋海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微小RNA-498 (miR-498)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在人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miR-498在人卵巢癌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OVCAR3)转染miR-498 mimics(模拟物)后,采用噻唑蓝(MTT)法观察人卵巢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miR-498在人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和凋亡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498 mimics后,SKOV3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均P<0.05);OVCAR3细胞也出现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均P< 0.05).结论 miR-498与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凋亡有关,在人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人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郑玲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超声诊断特点.方法 总结13例经临床及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肠系膜脂膜炎超声表现.依据超声诊断标准诊断13例.结果 13例病例中9例病变位于空肠肠系膜,3例位于回盲部、1例位于胰腺周围,超声表现分三期,典型的表现是腹腔内病变部位肠系膜形成包块.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超声检查有助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
作者:施建伟;徐信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大体观察、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本组病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3例患者出现肝转移,分别于术后5个月、7个月、10个月死于消化道出血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随访47个月,身体良好无复发,1例患者于7个月后失访.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癌罕见,术前诊断困难,病理免疫组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及生物治疗,病理类型决定其恶性程度和预后.
作者:刘芸;朱励民;陈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析60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的患者肛门疼痛时间分布的特点.结果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多在1~2 h开始出现肛门疼痛,疼痛的高峰期在术后3h左右,随后至术后12~15 h左右肛门疼痛分数呈递减趋势,16~24 h肛门疼痛分数呈递减趋势.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患者在术后1~2 d是疼痛峰值较高,随后疼痛逐渐呈递减的趋势;而在术后6~8 d的疼痛分数高于前期,之后患者肛门疼痛的分数逐渐下降.结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的肛门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根据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张全辉;邓永文;姚玉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有完整诊治过程记录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28例,采用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1个月后,10例显效,张口度恢复至40 mm,无偏斜,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消失;14例有效,张口度恢复至35 mm,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缓解;4例无效,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无改善.总有效率达到85.71%,其中张口度改善快2d,慢近1个月.经3~6个月随访,24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病程短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芮建功;方晓;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冰冻切片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和提升诊断准确率的措施.方法 对1 585例甲状腺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585例甲状腺疾病术中冰冻切片共确诊1 532例,总体确诊率为96.66%.与石蜡切片诊断完全符合1 520例(95.90%),基本符合12例(0.76%),假阴性22例(1.39%),延迟诊断31例(1.95%),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确诊率分别为98.28%、92.20%.结论 冰冻切片技术对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排除取材、制片、诊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不断积累诊断经验,能有效提高冰冻切片诊断准确率.
作者:阙金莲;廖旭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类似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方法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3例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UTROSC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谱.结果 2例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1例因体检偶然发现.肿瘤大直径分别为3 cm、5 cm以及6.3 cm.1例肿瘤表现为突向宫腔的息肉样肿物行肿瘤切除术,另2例肿物位于肌壁间行次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组织学上3例肿瘤均表现为索状、梁状以及缎带状、肾小球样的性索样成分伴有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性索样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5%,60%以及75%,2例肿瘤内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性索样成分:3例均弥漫表达钙网蛋白和孕激素受体;2例弥漫表达角蛋白AE1/AE3,1例局灶表达;3例局灶表达抑制素.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3例弥漫表达CD10,2例局灶表达SMA.3例肿瘤分别随访18、37、4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的证据.结论 UTROS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子宫肿瘤,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容易造成鉴别诊断混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具有多表型特点,具有向上皮、性索间质以及子宫内膜间质分化的特征.
作者:朱从伦;沈慧;史雪琴;方立武;贺海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耳穴压籽配合放松训练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1例,进行腹部热敷+音乐放松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压籽.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籽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毛丹旦;周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木村病的诊断水平及鉴别.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6例,术前6例均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术前4例误诊,分析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 木村病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且病灶单侧性多见,病灶密度均匀,强化明显;本组6例中误诊为恶性肿瘤、Castleman病、转移瘤、结核各1例.结论 木村病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误诊率高,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作者:胡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改善.方法 根据随机数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息心电图与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疗效,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心肌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较治疗前低(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疗效满意,血脂及心肌酶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陈国藩;周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术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70例,行术前IGRT患者35例(R+S组),放疗结束4周行手术治疗;行单纯手术治疗患者35例(S组).术后统计两组手术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 R+S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88.6%)、1年生存率(91.4%)均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R+S组和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 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IGRT有利于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手术切除率和短期生存率,但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影响.
作者:庞林荣;陈俊;黄佳;李晖;徐彩虹;陆静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在淋巴结肿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FNAC资料,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 126例淋巴结中,FNAC诊断为恶性的69例(54.76%),可疑恶性7例(5.56%),良性50例(39.68%).经手术病例证实恶性淋巴结80例(63.49%),良性淋巴结46例(36.51%),FNAC诊断的敏感性92.50%,特异性96.65%,误诊率4.35%,漏诊率为7.50%.结论 FNAC为淋巴结肿大患者提供安全、快速、准确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虞飞燕;金海;徐志;邵水儿;范贤斌;王振华;顾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患的就诊情况与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4年在浙江省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精神疾患的就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总计32908人次,确诊精神疾患2 756例,其中男1 213例,女1 543例,男女比为1:1.27,确诊病例中新发病例1 441例,3年累计发病率2.23‰;发病以40~59岁、20~3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且就诊人次数每年春季明显增多;各类确诊的精神疾患中精神分裂症(47.42%)、睡眠障碍症(17.63%)、抑郁症(12.70%)位列前三位.结论 2012-2014年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的精神疾患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精神疾患的发病与人群性别、年龄、时间等多因素有关.
作者:万强军;周旭;余军;黄美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纯化疗及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用治疗Ph阳性首次就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次就诊ALL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联合组(20例),分别采用常规VDCP化疗方案和在此基础上加用TKI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诱导缓解率、总缓解率、中位总生存时间,随访生存率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 联合组患者诱导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随访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联用TKI治疗Ph阳性首次就诊ALL可有效提高临床缓解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毒副作用发生风险.
作者:王英条;杨建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血浆活性、基因突变在过敏性紫癜(HSP)和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N-HSPN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酶水解底物法检测患儿血浆PAF-AH活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检测患儿血浆型PAF-AH基因第9号外显子-994位点的基因型,并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基因突变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根据PAF-AH基因位点突变与否,将HSP患儿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结果 HSP患儿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儿童(P<0.05),HSPN组患儿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N-HSPN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与健康对照组PAF-AH基因-994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4.95%、1.25%,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8%、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PN组与N-HSPN组患儿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2.50%、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突变组患儿镜下血尿、蛋白尿的发生率高于未突变的患儿(均P< 0.05),基因突变组患儿mAlb、TRF异常率高于未突变患儿(均P<0.05),而α1-MG、IgG的异常率两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HSP患儿血浆PAF-AH活性降低可能参与了HSP、HSPN的发病过程;其第9外显子-994位点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张琦;童文娟;孙建新;康国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运脾消食颗粒对厌食症大鼠模型血清瘦素、锌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因模拟法建立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分别对模型大鼠摄食量、体质量以及血清瘦素、锌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第7天,模型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大鼠摄食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摄食量平均下降23.6%.第1、7天,各组大鼠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4天,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1、28天,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瘦素、锌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两个治疗组血清瘦素、锌水平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运脾消食颗粒对厌食症模型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发挥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瘦素、锌含量来实现的.
作者:杜晨光;徐丁洁;丁培杰;曹颖;郑彩慧;白素芬;柳月娟;董玉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和比较CT与B超对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的诊断价值及互补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确诊为PEA患者的CT、B超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观察.诊断均以临床保守治疗2~4周复查,临床症状及包块消失来确诊本病.结果 20例PEA中,B超检查15例,正确诊断12例,2例误诊,1例检查为阴性,诊断准确率为80.0%(12/15);CT检查18例,正确诊断17例,其中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4.4%(17/18).结论 CT与B超均是诊断PEA的有效手段,其诊断准确性相当,对过于肥胖或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CT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许轲;许伶俐;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李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肠外营养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可用性及疗效.方法 对10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测量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前(术前5d)、术前1d、术后7d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的变化,并观察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行肠外营养支持患者术前1d、术后7d较未实行营养支持前比较,BMI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P、ALB、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F术前1d较营养支持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外营养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郑飞;于慧敏;高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