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心理干预

陈用成;王小丹;李巧;高允锁

关键词:睡眠质量, 心理干预, 大学生, 症状自评量表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海南医学生睡眠质量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海南医学院抽取2010级两个班级,一个班为实验组,一个班为对照组,进行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用自制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IAII量表、PSQI和SCL-90量表效果测评。结果:用秩和检验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睡眠质量差值(Z=-3.203,P=0.001)、睡眠障碍差值(Z=-2.292,P=0.022)、日间功能障碍差值(Z=-2.051,P=0.040)和PSQI总分差值(Z=-3.370,P=0.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PSQI总分差值与SCL-90总分差值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54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睡眠质量较大的因素有是否干预(β=0.189),精神病性得分差值(β=0.457)和网络总分差值(β=0.148)。结论: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的不稳定期,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调整不良行为和提高心理素质,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 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情感虐待(Waldχ2=9.163,P<0.01),情感忽视(Wald χ2=4.750,P<0.05),性虐待(Waldχ2=4.519,P<0.05),躯体忽视(Wald χ2=4.602,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萍;柳雨希;陈西庆;王惠萍;李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校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高校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对江苏五所高校的编外辅导员的问卷调查,通过GM(1,N)建模,对影响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各影响因素的驱动系数极性均为正,且自我发展(1.0638)、经济报酬(0.8754)和工作环境(0.3433)的驱动系数较大。结论:影响编外辅导员离职倾向的三个关键性影响因素:自我发展、经济报酬和工作环境。

    作者:何蓓蓓;张雪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地震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恢复

    目的:研究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地震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恢复。方法:2014年8月23日到9月11日笔者和同事对巧家县共计258例就诊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 ICD-10)分析抑郁、恐惧和品行障碍情况。结果:重伤和轻伤各个时间段之间心理状态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2,P=0.000)。轻伤者心理状态较重伤者普遍好,恢复也快。两组入院和出院的品行障碍在组间和组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入院抑郁发作和广泛焦虑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重伤组与轻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3.243,P<0.05)。重伤组和轻伤组入院和出院时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4.531,P<0.05)。结论:巧家县地震后重症和轻症患者心理状态均恢复良好,出院时比入院时心理恢复好。患者能很快恢复正常生活,以美好的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

    作者:夏永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复原力状况

    目的:研究护理专业大学生复原力的情况,分析影响其复原力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及预防,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广东药学院大一~大四护理专业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58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由刘兰兰编制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并用SPSS 19.0做统计分析。结果:①护理本科生在性别方面总体复原力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于男生(F=5.001,P<0.05);②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的复原力水平高(F=7.687,P<0.05);在家庭支持方面,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1,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5)。在朋友支持方面,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9,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5)。在自我掌控方面,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5,P<0.05);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5,P<0.05)。结论:护理专业女生比男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社会交往、家庭支持、朋友支持、自我掌控等维度影响大学生复原力水平。

    作者:刘蕴;杜文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维度

    本文为研究社会中某一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构建出社会适应能力维度体系。即民族风俗习惯、认知水平、本能抑制、社会环境4大维度以及相应维度的细分影响因素。

    作者:董鹏美;周荔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目的:探讨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学习投入量表(LES)对藏族初中生982人进行整群施测。结果:①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分别为(2.132±2.110)和(3.309±3.261);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69,P<0.01),而女生学习投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0.24,P<0.01);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总分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7.820,40.563;P<0.01);②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439(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为密切的是学习态度因子;③藏族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偏爱因子共同解释学习投入变量自我和谐的16.4%的变异。结论: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作者:周鹏生;吕欢;杨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团体心理干预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情感表达家属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情感表达家属的影响。方法: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情感表达的家属55例分成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研究组给予团体心理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采用CFI-CV量表、LSI量表及SES量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的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高情感表达分值比之前降低(t=5.570,P<0.01),生活满意度分值比之前提高(t=-5.095,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高情感表达分值较前降低(t=1.766,P>0.05),生活满意度分值较前提高(t=-0.42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团体心理干预可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情感表达家属的高情感表达性,同时可以提高家属的生活满意度。

    作者:王海燕;安忠国;崔蓉;丁璐;徐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家庭综合知信行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评价

    目的:探讨知信行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及其家属给予相关行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疾病指导和随访。并采用相关问卷和量表对两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间相关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及随访后,干预组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2.57,P<0.05),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t=-2.99,P<0.05)、一般病理学(t=-0.35,P<0.05)评分低于对照组, ITA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2.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

    作者:陶婵梅;丁淑艳;诸雅芳;李雪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学留守儿童自尊与社会支持的浅析

    目的:探讨小学留守儿童自尊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 S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某市3所小学3~6年级的355名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①自尊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r=0.09,P<0.05)、支持总分存在显著相关(r=0.11,P<0.05);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量表得分(t=-2.59,P<0.05)和社会支持的总分(t=-3.72,P<0.01),主观社会支持(t=-3.72,P<0.01),客观社会支持(t=-6.08,P<0.01),对社会支持利用度(t=-6.03,P<0.01)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年级的儿童在客观支持(F=3.889,P<0.01)、支持利用度(F=4.351,P<0.01)以及支持总分(F=3.14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社会支持和自尊相关显著,留守儿童由于低社会支持而导致低自尊。

    作者:陈嫒;赵珍珍;唐辉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团体心理干预在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干预在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采用2011年泌尿外科指南推荐治疗方法,治疗1组30例采用指南推荐治疗联合健康教育,治疗2组30例采用指南推荐治疗联合团体心理干预,治疗期间各组患者每周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NIH-CPSI)进行评分,比较分析不同组间患者治疗期间8次NIH-CPS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2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和治疗1组(t=8.212,P<0.001;t=2.876,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团体心理干预是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ⅢB型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捷;顾昭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奥氮平和帕利哌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代谢影响

    目的:探讨奥氮平和帕利哌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奥氮平治疗(38例,奥氮平组)和帕利哌酮治疗(38例,帕利哌酮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做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胰岛素、C肽、甘油三酯、胆固醇、瘦素,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共观察4周。结果:治疗第4周末,奥氮平组餐后1h、2h的血糖值比治疗前明显升高(t=2.47,4.75;P<0.05),而帕利哌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奥氮平组(23.5%,8例)患者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高于帕利哌酮组(2.7%,1例),差异有显著性(χ2=4.542,P<0.05)。结论: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血糖值的影响大于帕利哌酮。

    作者:刘毅;廖世棚;戢秋明;李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组式”农疗改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小组式“农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诊断标准的83例长期住院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组式”农疗组为研究组共45例,非农疗组为对照组共38例。“小组式”农疗包括每2天1次进行2小时农业劳动。6个月后评估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结果:训练前,两组比较PSP和NOSIE的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PSP =0.60,P>0.05);而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PSP评分及NOSIE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总积极因素因子和病情总评分明显改善(t分别为-3.14,3.67,2.74,3.46,2.52;P<0.05),而其他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前后,研究组PSP评分、NOSIE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抑郁、总积极因素因子分、总消极因子分及病情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2,-14.18,-10.12,-10.73,2.66,3.27,-17.59,2.07,-12.79;P<0.05),训练后均明显好于训练前成绩,而NOSIE中精神病表现和迟缓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88;P>0.05)。结论:“小组式”农疗是一种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治疗方法,有条件可以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士巧;崔卫东;赵幸福;金圭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浙江省部分体检人群生活方式及心理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目的:研究浙江省部分体检对象的血压一般情况,探讨和分析其受各因素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间来院体检的2679名体检对象。采用袖带加压法测量血压值,根据填写一般情况及生活方式调查表获取其他数据信息。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压值在不同年龄、血型、职业这几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F=-2.997~17.104,P<0.05);在不同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压力来源的状态下,血压值均有显著差异( F=1.910~18.386,P<0.05);各因素影响大小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0.149~0.307,P<0.01),发现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出行方式均与高血压患病有着较大影响。结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运动习惯均对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大帮助,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子。

    作者:姚雪芬;宋洁;叶云霞;王琳;钟晓燕;周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究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水平的作用。方法:以15名自愿参与并经过筛选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每周1次总共8次的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干预前中后期均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焦虑自评量表以及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对成员进行施测。同时,收集成员的主观报告并作定性分析,探究正念对个体的具体影响。结果:①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状态焦虑水平上,中测相较前测,后测相较前测,分数降低都具有显著性(t=3.423,5.968;P<0.01);在特质焦虑水平上,中测相较前测,后测相较中测,后测相较前测,分数降低都具有显著性( t=2.484,2.409,0.05;t=5.154,P<0.01);②焦虑自评量表:中测相较前测,后测相较前测,分数降低都具有显著性(t=5.530,5.614;P<0.01);③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在“有觉知地行动”1项上,分数呈现先显著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正念水平整体有所提高;④成员主观报告正念在缓解焦虑、改善个体身心健康与生活状态方面有积极作用。结论: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水平以及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钟佳涵;李波;刘素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心理干预

    目的: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海南医学生睡眠质量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海南医学院抽取2010级两个班级,一个班为实验组,一个班为对照组,进行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用自制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IAII量表、PSQI和SCL-90量表效果测评。结果:用秩和检验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睡眠质量差值(Z=-3.203,P=0.001)、睡眠障碍差值(Z=-2.292,P=0.022)、日间功能障碍差值(Z=-2.051,P=0.040)和PSQI总分差值(Z=-3.370,P=0.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PSQI总分差值与SCL-90总分差值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54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睡眠质量较大的因素有是否干预(β=0.189),精神病性得分差值(β=0.457)和网络总分差值(β=0.148)。结论: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的不稳定期,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调整不良行为和提高心理素质,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用成;王小丹;李巧;高允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合理情绪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并研究合理情绪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药物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4月我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期8周。对照组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结果:试验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合理情绪疗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对于患者治疗前后的SAS、HAMA评分中进行比较,发现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AS、HAMA分明显降低(t=6.6496,8.937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情绪疗法在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作者:詹潮勇;张鸿飞;刘昱君;朱飞奇;张子盈;李华静;刘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团体辅导对流动儿童焦虑情绪的干预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流动儿童焦虑情绪改善的作用。方法:筛选出56名焦虑评分较高的郑州市流动儿童,按照自愿原则,分成两组:26例接受为期8周、共计8次的团体辅导,作为研究组;30例为对照组,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所有受试者在研究前及结束后分别接受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测查。结果:①经过8次团体辅导干预后,研究组在广泛性焦虑因子上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5);在躯体化/惊恐因子上,研究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t=-4.389, P<0.01);在分离性焦虑因子上研究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t=-3.690,P<0.01);②经过8次团体辅导干预后,研究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149, P<0.01)。结论: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流动儿童的焦虑情绪,促进其积极应对压力。

    作者:李峥;王体宾;孔德荣;邵玉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418名陆军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抑郁程度军人的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F=13.241,P<0.001;F=7.807,P<0.001;F=2.736,P<0.05;F=35.060,P<0.001);②相关分析表明,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存在显著性相关(r=0.037,-0.265,-0.165,-0.490;P<0.01);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抑郁的预测力较强,能够预测军人抑郁35.5%的变异量,且认知重视对抑郁具有促进作用,自我安慰、情感求助、行为抑制对抑郁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是军人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黄华涛;冯正直;王立菲;杨国愉;吴高杰;马振坤;陈琳;刘派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中生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目的:了解高中生学习适应的基本情况,探讨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潍坊某中学的678名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然后获得期中考试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结果:①高中生学习适应总体状况较好,学习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占75.8%;②学习适应在性别、年级、文科理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学习技术总体状况显著地优于男生(t=-3.472,P<0.01),女生的学习态度显著地好于男生(t=-2.612,P<0.05);高二学生的心身健康显著高于高一(t=-2.277,P<0.05);文科生的学习技术显著地优于理科生(t=2.212,P<0.05);③学习环境能够显著地预测语文成绩(β=0.106,P<0.05);学习态度能够显著地预测数学成绩(β=0.186,P<0.05);学习技术能够显著地预测英语成绩(β=0.078,P<0.05)。结论:高中生学习适应总体状况较好,学习适应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作者:姜能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学儿童被父母忽视类型与其情感能力的关系

    目的:探讨小学儿童被父母忽视类型与情感能力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安庆某小学135名小学儿童作为被试,使用儿童被忽视量表和情感能力自评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小学儿童被父母忽视类型各维度与情感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0.340~-0.202,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安全忽视能显著预测情感能力(R2=0.340);回归方程显著(F=16.962,P<0.001)。结论:父母降低对儿童的安全忽视有助于孩子的情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安全忽视。

    作者:杨秀飞;古宇杰;李伟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