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毛春梅;高颖颖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诊断的8例肺MALT淋巴瘤及其组织腊块,对组织腊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回顾性总结该病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点、治疗、预后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肺MALT淋巴瘤: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4例通过手术诊断,4例通过经皮肺活检诊断;所有标本免疫组化CD20、PAX-5阳性,CD3、CD10、CD23、Bcl-6及cyclinD1阴性.4例手术患者中,3例术后无其他治疗,1例行1周期CHOP方案化疗;非手术的4例忠者分别进行了不同周期以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获得不同程度的效果.结论 肺MALT淋巴瘤发病率低,病因欠清楚,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并排除其他疾病后明确.
作者:吴仕波;方建晨;吴宏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老年性闭合性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均采用PFNA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为30~70 min,术中出血40~120ml.10例患者术前血红蛋白<90 g/L者给予输红细胞悬液1~2 U.本组1例术后第8天因心功能衰竭放弃治疗,余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行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优31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91.5%.结论 PFNA适合于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而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吴雪华;蒋曙;吴昶;李阳;周越远;吴赟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42例AEEG检查的脑卒中后癫痫样发作患者和42例常规脑电图(EEG)检查患者的脑电图情况.结果 AEEG检查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EEG.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多在早期发作.结论 AEEG监测可提高脑卒中后癫痫的脑电图异常检出率,特别是在夜间也能监测到癫痫样活动,无论对脑卒中后癫痫的早期诊断还是治疗后的复查都有实用价值.
作者:陈红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托吡酯40例、丙戊酸钠40例、卡马西平40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组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统计癫痫的发作频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及脑电图检查,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静脉取血检测血药浓度,监测毒性血药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托吡酯组总有效率为92.5%,丙戊酸钠组为70.0%,卡马西平组为62.5%,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卡马西平组(14.37±2.43) μg/ml,丙戊酸钠组(116.6-3.3) μg/ml,托吡酯组(6.6±1.8) μg/ml.结论 脑炎后癫痫的患者的治疗首选托吡酯,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其次,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够提高给药的安全性.
作者:丁松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弥漫性间质肺疾病(DILD)是一组临床特征相似免疫病理过程各异的众多肺疾病组成的疾病谱,病因不明者占65%,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早期表现为肺泡炎,晚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此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与转归的关键.临床上一旦出现胸部X线、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改变,疾病已属于中晚期.而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来收集检测ILD患者下呼吸道炎症免疫效应细胞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变化,对ILD的发病机制,免疫病理过程以及诊断、鉴别诊断和判定病变的活动性和估计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180例可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血清行HCV-RNA定量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CV含量,酶法检测ALT水平,分析HCV-RNA定量与后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中HCV-RNA阳性率为46.7%,抗-HCV阳性率为49.4%,ALT异常率为46.7%; HCV-RNA阳性患者中抗-HCV阳性率及ALT异常率与HCV-RNA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CV-RNA含量与抗-HCV滴度、ALT异常率及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CV-RNA的临床价值较大,结合抗-HCV及ALT检测有利于提高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
作者:冯群灿;陈俊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PN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多起病隐袭,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少数以血红蛋白尿起病,血栓形成者更少,与国外不同.结论 确诊试验中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细胞CD55、CD59是灵敏、特异的办法.
作者:熊学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90min,术中出血150ml,其中1例发生术后出血,再次手术发现脾静脉分支出血,术后恢复良好;12例患者术后随访3~3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情况下,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和部分低度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斌;李宏;周新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讨论分析甲状腺癌发病人群的构成情况、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同顾性分析291例甲状腺癌住院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结果 291例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为1∶3.5,发病中位年龄45岁,B超检查均能发现肿块.术后石蜡病理示:乳头状癌277例(95.2%),滤泡状癌6例(2.1%),髓样癌7例(2.4%),未分化癌1例(0.3%).除1例未分化癌患者未行手术外,其余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本组资料中甲状腺癌患者以分化型甲状腺癌为主,常规B超检查可提高检出率;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性质、TNM分期及患者情况而采取个体化方案.规范、系统的内分泌治疗和必要时的放射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童珍君;李健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10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其中观察组(n=50)口服米非司酮5.0 mg/d,对照组(n=50)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临床指标、血脂指标、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48/50),高于对照组的84%(42/50) (P<0.05);治疗后的观察组的雌二醇(E2)、促卵泡生(FSH)、潮热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等临床指标及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生存质量评分标准,观察组为(132±48)分,对照组为(10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运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其临床疗效较高,但应注意尽量采用小剂量口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冯金辉;支霜;王晓峰;汪期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门诊治疗时间5~10d,经治疗,所有患者热退、无咳嗽、肺部体征消失,治疗2周后复查胸片显示所有患者肺部炎性反应均吸收,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规范治疗.
作者:刘俊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水化疗法对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术后造影剂相关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382例接受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分为无水化护理组、常规水化护理组和强化水化护理组,记录手术当天24h及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入量和尿量,检测冠脉血管成像检查术前当天、检查术后第2天、第3天血浆肌酐水平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并比较3组差异.结果 无水化护理组与常规水化护理组及强化水化护理组;常规水化护理组与强化水化护理组之间手术当天24h、术后第1天、第2天及第3天入量和出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冠脉血管成像检查术前3组血浆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脉血管成像检查术后第2天及第3天比较,无水化护理组与常规水化护理组及强化水化护理组之间血浆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水化护理组与强化水化护理组之间血浆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常规水化即能有效降低320排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技术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
作者:谢成芬;丰明俊;余爱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直肠给药与镇痛泵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90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直肠给药镇痛,对照组为常规镇痛泵术后镇痛.评价两组术后镇痛效果,肠功能恢复时间,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镇痛效果满意36例,镇痛满意率80.0%(36/45);对照组镇痛满意37例,镇痛满意度84.1%(37/45);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两组评分镇痛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实验组发生4例,对照组发生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用于临床术后镇痛既方便又经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江国斌;方红燕;曹飞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气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良恶性气道严重狭窄及气道食管瘘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气管下段、气管隆突及左右主支气管复合病变(狭窄或瘘)时,常需多次置入单管状或单分支状气道内支架,使医疗费用、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增加.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呼吸内科于2006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联合X线透视下,对12例隆突受累的复合气道病变病人置入Y型气道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为男性,年龄60~76岁,平均(68±10)岁.
作者:顾异香;吴宏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因病情重、变化快,往往需要紧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以挽救母婴生命安全.而紧急剖宫产术因抢救时间紧迫,患者有紧张、焦虑情绪,手术准备仓促,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平时积累经验,才能在急诊剖宫产术中做到临危不惧,并从容应变,积极配合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做好剖宫产手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对112例重度妊高症患者采取急诊剖宫产手术,在重度妊高征患者行急诊剖宫产术中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玉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子宫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4例胎盘位于前壁的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子宫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胎盘位于前壁,均行子宫上1/3体部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7例患者胎盘位于侧壁及后壁延伸至前壁,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2例胎盘植入面积较小,行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宫腔填塞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因出血难以控制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几乎均需行子宫切除术,根据影像学判断胎盘位置及植入情况选择子宫切口及果断切除子宫是降低产后出血量的关键.
作者:江元;应红军;范琦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安眠药中毒常表现肌无力、运动失调及言语不清,甚至昏迷;而老年患者年老体弱更易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心搏骤停等危险,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本文旨在探讨老年患者安眠药中毒的急救护理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眠药中毒患者83例,其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60~95岁,中位年龄73.5岁.服用安眠药种类为地西泮27例,艾司唑仑29例,羟哌氯丙嗪15例,氯丙嗪6例,奥氮平5例.根据中毒程度诊断标准,轻度55例,中度34例,重度5例.就诊距服药时间为15 min至10h.
作者:忻立敏;孙红儿;计小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三线放松法结合呼吸松弛训练对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 60例脑血管介入待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三线放松法结合呼吸松弛训练,2组患者在入院时及介入治疗前1h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计分、血压、心率测量,深睡眠量表计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SAS计分、血压、脉搏改变情况,及介入治疗前当晚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三线放松法结合呼吸松弛训练可有效改善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状态,为介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徐虹;马晶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结合高压氧(HBO)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疗效.方法 182例SCI患者随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NGF联合HBO组(NGF-HBO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常规组),NGF-HBO组予鼠NGF结合HBO治疗,对照组除不应用NGF及HBO治疗外,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NGF-HBO组126例中显效例78例,有效3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9%(117/126).对照组56例中,显效13例,有效2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0.7%(34/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GF结合HBO对脊髓损伤疗效肯定,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佘志峰;陈炜炜;蒋功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假阳性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3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23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阴性2 020例,可疑阳性150例(假阳性120例),阳性90例.120例假阳性患者平均年龄(29.67±14.23)岁小于全部2 230例患者的(50.67±20.83)岁(P<0.05);女性占65.83%及夜间皮试占28.33%,均高于全部皮试患者的49.69%和17.04%(均P< 0.05).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率高达5.38%,与受试者、皮试过程及护士心理因素有关,通过正确判断受试者反应、提高业务水平、正确进行皮试及强化护理质量教育等措施来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假阳性的发生.
作者:孙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