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DNA甲基转移酶3b (DNMT3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93份胃癌组织、93份胃癌癌旁组织及90份正常胃组织中DNMT1和DNMT3b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DNMT1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阳性表达分别为88.17%和68.89%,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内的阳性表达13.33%;DNMT3b在胃癌中阳性表达为18.28%和45.16%,明显低于正常胃组织内的阳性表达9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DNMT1和DNMT3b与胃癌的病理分化类型、肿瘤大小及胃液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有关(均P<0.05).结论 DNMT1和DNMT3b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紧密的关系,为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殷科;盛贤能;郭宇;戴永平;张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根据是否有MDRAB感染将61例开胸术后发生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DRAB患者(24例)和非MDRAB患者(37例),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MDRAB组术后住院时间较非MDRAB组长,住院总花费较非MDRAB组高,术后出现真菌感染和MODS率均较非MDRAB组高,病死率亦较非MDRA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例MDRAB患者中,11例死亡,病死率45.83%,对其预后进行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患者低肺功能、并发多重感染、是否经舒巴坦/替加环素早期治疗和患者经济情况良好4个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DRAB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及时给予舒巴坦/替加环素早期治疗是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
作者:徐世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5例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5例镜下肿瘤组织由明确的上皮及间叶两种成分组成彼此移行,上皮成分呈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其间为肉瘤样成分(梭形细胞成分占4/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和血管肉瘤样占1/5).肉瘤样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 (5/5例)、EMA (2/5例弱阳性)、SMA (2/5例)、CD68 (1/5例)、CD44V6(5/5例),P53 (3/5例)核阳性表达.随访结果:1例行膀胱旷置术后2年存活,3例分别于第1次术后18、90、180 d复发,失访1例.结论 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罕见,恶性度高,侵袭性强,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作者:黄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胸腺瘤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外科治疗的17例MG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例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及肺部感染,1例死亡;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2例,死亡1例.2例Ⅲ期患者术后3年复发并转移至肺,MG表现为Ⅱb型,经再次姑息切除,至今已1年余,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严格把握适应证、及早手术彻底及完善围术期管理,外科治疗MG合并胸腺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血清抵抗素(FSR)与脑梗死恶化的关系.方法 将14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评分分为恶化组和对照组.两组应用自动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APN,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FSR.结果 两组FBG及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恶化组APN较对照组低(P<0.01),FSR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 APN和FSR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林霞;王增宪;张丹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5例不稳定心肌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观察组,43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TNT)、血浆脂联素(APN)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室壁运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室性心律失常评分、心力衰竭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K、CK-MB及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治疗后APN、FMD较治疗前低(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APN、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尼可地尔能有效提高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潘华素;徐春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治疗下肢电瓶电解液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13例下肢电瓶电解液烧伤患者,积极清创后VSD治疗7~10d,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创面,供瓣区游离植皮封闭.结果 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臃肿,受力处无破溃,患者行走无异常.结论 VSD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治疗下肢电瓶电解液烧伤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作者:乐欣;吴天斌;邬薇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胃肠功能障碍为多种病因所致胃肠道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分为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良和屏障功能障碍3种类型.严重者表现为中毒性肠麻痹、腹腔高压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功能衰竭表现.加强对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防止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并提供机体适当的营养,已成为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江荣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继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将75例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中心静脉小导管内置胸腔负压闭式引流,对照组行常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两组术后肺复张时间及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内置联合负压闭式引流治疗继发性气胸具有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金雪文;巫天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重症创伤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数据显示每年约580万人死于创伤,每天约1.6万人因创伤死亡.院前急救、急诊室处理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处理是重症创伤救治过程中的3个关键性环节.重症创伤患者面临着3个死亡高峰期,即伤后数分钟内的死亡高峰、数小时内的早期死亡高峰以及1周后的晚期死亡高峰,ICU需要面对的通常是晚期死亡高峰.院前急救任务是发现危重患者并将其脱致伤环境,进行初步的紧急处理,就近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作者:朱建华;吴相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医院耐亚胺培南病原菌的耐药谱及临床分布,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总结386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病原菌敏感性试验资料.结果 386株耐亚胺培南菌株分布前3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45.1%)、铜绿假单胞菌(19.4%)和肺炎克雷伯肺炎亚种(18.2%);临床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居首位;386株耐亚胺培南病原菌对青霉素类的耐药率在71.4%~10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37.4%~100%;对头孢西丁耐药率在47.1%~100%;对头孢派酮/舒巴坦耐药率在23.5%~80.0%;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高度耐受,耐药率>90.0%,且呈多药耐药.结论 耐亚胺培南病原菌感染和多药耐药已十分严重,应严密检测和控制.
作者:黄永将;陈海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1 病例患者,男性,64岁,因“被人发现神志不清3h余”入院.入院3h余前被人发现躺在地上,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呼吸存在,无抽搐,周边无呕吐物.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殊.否认烟酒嗜好,否认中毒病史.入急诊时患者呈昏睡状态,生命体征尚平稳,查头颅CT(封四彩图10)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右肺多发结节,血糖5.07 mmol/L,予补液催醒等治疗.
作者:徐华燕;徐俊;谢江文;苏立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内皮素-1 (ET-1)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25例)给予硝酸异山梨酶片联合阿司匹林片的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每天给予参麦注射液100 ml,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和ET-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52.0%,P< 0.05).对心电图疗效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76.0% vs 48.0%,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ET-1的表达均较治疗前低,而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且能对血清中hs-CRP和ET-1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孙汉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罗氏ECLIA测定血清抗-CCP抗体,并评价其重复性、回收率、溶血、脂血及胆红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组、其他风湿病组、正照对照组及10例接受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融合剂治疗患者的血清动态抗-CCP抗体浓度.结果 批内变异和日间变异均<4%,回收率为94.8%;胆红素< 415 μmol/L,三酰甘油<25.4 mmol/L,血红蛋白<5g/L; 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0.845~0.952);对RA的诊断灵敏度为79.5%,特异性为93.1%,阳性似然比11.5,阴性似然比0.22.结论 ECLIA法可以快速、准确及方便的检测出血清抗-CCP浓度,在临床RA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克;李素蘋;金珍木;秦冰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蓓艳;胡江飚;陈海挺;陈赛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卵巢癌术后抑郁的关系.方法 检测134例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浆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抑郁障碍情况评价.结果 134例患者术后1周抑郁障碍情况评价显示,出现轻度抑郁18例(抑郁组).发现抑郁组与无抑郁组患者术前IL-2、IL-6、II-8和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卵巢癌患者术后发生的抑郁障碍和术前细胞因子水平上升有关,提示肿瘤相关的抑郁障碍和免疫系统有关系.
作者:陈凯英;邓德厚;方美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MM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 比较84例急性期、60例恢复期MMP患儿和84例健康儿童,以及肺部是否纤维化的MMP患儿的血清IL-2、IL-6、IL-8、IL-10、TNF-α及hs-CRP的浓度.结果 MM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IL-8、IL-10、TNF-α及hs-CRP水平均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儿童(均P< 0.01),IL-2明显低于恢复期与健康儿童(P<0.01);肺部纤维化患儿胸水中IL-8、TNF-α高于、IL-2低于其血清及肺部无纤维化患儿胸水中炎性因子浓度(均P< 0.01).结论 IL-2、IL-6、IL-8、IL-10、TNF-α及hs-CRP在MMP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IL-2、IL-8、TNF-α与肺部纤维化关系密切.
作者:王明美;沈燕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钙敏感受体(CaSR)在缺氧复氧性大鼠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45份原代培养4d的大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钙阻断剂组、CaSR激动剂组和钙耗竭组,各9份.用饱和氮气pH6.8的D-Hands液培养心肌细胞3h,再用含20%新生牛血清的DMEM液培养心肌细胞9h,复制心肌缺氧/复氧模型.测定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不同组CK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复氧组、钙阻断剂组及CaSR激动剂组CK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钙耗竭组与正常组CK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阻断剂组、CaSR激动剂组及钙耗竭组的CK含量均低于缺氧/复氧组(均P< 0.01); CaSR激动剂组的CK含量高于钙阻断剂组和钙耗竭组(均P<0.05).结论CaSR参与大鼠缺氧复氧性心肌细胞损伤.
作者:鲍晓明;江隆福;徐淑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肿瘤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53.0%,焦虑的发生率为32.7%[1],而焦虑及抑郁是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心医院肿瘤放疗科对30例恶性肿瘤抑郁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湘英;彭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WHO在全球发出倡议,强调婴儿在出生6个月内应进行纯母乳喂养,并建议6个月后可以添加辅食,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出生后2年或更长时间[1].但近年来母乳喂养率持续下降,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满意度也很低,母乳喂养的支持组织存于形式.针对母乳喂养失败原因的分析,产妇生理原因乳头内陷直接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2],乳头内陷指女性乳房的乳头不凸出于乳晕平面,甚至凹入陷于皮面之下,致局部呈火山口状[3],是一种较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
作者:陈晓美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