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耿生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根据是否有MDRAB感染将61例开胸术后发生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DRAB患者(24例)和非MDRAB患者(37例),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MDRAB组术后住院时间较非MDRAB组长,住院总花费较非MDRAB组高,术后出现真菌感染和MODS率均较非MDRAB组高,病死率亦较非MDRA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例MDRAB患者中,11例死亡,病死率45.83%,对其预后进行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患者低肺功能、并发多重感染、是否经舒巴坦/替加环素早期治疗和患者经济情况良好4个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DRAB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及时给予舒巴坦/替加环素早期治疗是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
作者:徐世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54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哮喘组,检测患儿外周血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比较哮喘组细菌感染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哮喘组感染指标阳性患儿常规治疗与抗生素加强治疗的哮喘缓解率.结果 细菌感染阳性患儿14例,阳性率为25.93%.细菌感染阳性患儿平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529.35±42.7)×106/L,阴性患儿为(419.28±31.5)×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细菌感染阳性患儿中,7例接受了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85.71%(6/7);未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儿中,常规治疗有效率为28.57%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哮喘患儿抗生素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江进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推进筋膜瓣联合改良原位回植法修复指体末节3型脱套性离断的疗效.方法 49例(58指)末节3型脱套性离断患者,采用推进筋膜瓣联合改良原位回植法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58指中56指回植皮片及甲床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指坏死,需二次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患指功能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5~8mm.结论 推进筋膜瓣联合改良原位回植法是治疗末节3型脱套性离断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王科杰;董春钢;王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治疗下肢电瓶电解液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13例下肢电瓶电解液烧伤患者,积极清创后VSD治疗7~10d,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创面,供瓣区游离植皮封闭.结果 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臃肿,受力处无破溃,患者行走无异常.结论 VSD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治疗下肢电瓶电解液烧伤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作者:乐欣;吴天斌;邬薇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罗氏ECLIA测定血清抗-CCP抗体,并评价其重复性、回收率、溶血、脂血及胆红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组、其他风湿病组、正照对照组及10例接受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融合剂治疗患者的血清动态抗-CCP抗体浓度.结果 批内变异和日间变异均<4%,回收率为94.8%;胆红素< 415 μmol/L,三酰甘油<25.4 mmol/L,血红蛋白<5g/L; 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0.845~0.952);对RA的诊断灵敏度为79.5%,特异性为93.1%,阳性似然比11.5,阴性似然比0.22.结论 ECLIA法可以快速、准确及方便的检测出血清抗-CCP浓度,在临床RA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克;李素蘋;金珍木;秦冰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白塞病(BD)为1937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Behcet首次报道而得名.BD以反复发作的口腔、外生殖器溃疡及眼色素层炎为特征,可累及全身多种脏器,如皮肤、关节、动静脉、胃肠道、肺、肾及神经系统.神经白塞病(NBD)是在BD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其发生率为4%~49%.文献中有关于NBD的DWI表现报道指出NBD病灶ADC值增高[1].本文笔者报道1例NBD不寻常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金美玉;金洪国;陈雅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 24例男性患者中,同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14例(58.3%);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8例(33.3%),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有吸烟及酗酒史18例(75.0%).6例女患者中,1例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同时有血管中度以上狭窄;产褥期血栓形成的1例患者有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所有患者中无前后循环同时受累的,3例男性患者有不同脑区同时受累,大脑半球病变以基底节区病变为多.结论 生活方式对三高症状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损多较轻,且多为单一病灶,一般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恢复较快.
作者:黄悦士;吴宇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建立Balb/c小鼠CT26人工种植模型,研究复方藤梨根制剂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及高剂量给药组,各20只,分别皮下接种造模,造模后第2天开始连续灌胃3周.给药组予低浓度0.5 g/ml、中浓度1g/ml及高浓度2g/ml复方藤梨根制剂灌胃,空白对照组及荷瘤对照组每天以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所有小鼠第22天处死,观察各组的瘤质量、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肿瘤VEGF的表达.结果 中、高剂量给药组的瘤质量、抑瘤率与低剂量组和荷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中、高剂量给药组的VEGF的表达与荷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复方藤梨根制剂能抑制肿瘤生长,下调了CT26瘤体中VEGF表达,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方红明;郭勇;王辉;蒋一玲;王晓艳;董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术后预后的术前不孕因素.方法 对263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年龄、不孕时间、盆腔炎病史、生育史(继/原发不孕)、异位妊娠史、盆腹腔手术史、输卵管通畅程度对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263例患者中,术后不孕者有174例,不孕率66.2%.继发/原发不孕、异位妊娠史、盆腹腔手术史术后不孕及成功妊娠患者不孕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不孕时间、流产史、盆腔炎病史以及输卵管通畅程度方面两者术后不孕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盆腔炎病史、输卵管阻塞或通而极不畅和流产≥3次是术后不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术前不孕因素与术后预后相关.
作者:陈丽萍;付先虎;汪期明;张仕铜;李冬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支气管结核疾病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在肺结核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由于支气管结核疾病患者的病灶部位有大量干酪或胶冻状坏死物附着于病变黏膜或阻塞支气管的管腔,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难以使病灶部位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化疗效果比较差,甚至会产生耐药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
作者:袁虹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躁动是颅脑损伤一种常见的症状,任何刺激和生理不适都可使患者躁动[1].高压氧(HBO)治疗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促醒效果明显.空气加压舱是一个高压高氧密闭的特殊治疗容器,升压、降压均需一定的时间,若治疗中患者因躁动出现机械性损伤或非计划性拔管等意外,医护人员不能立即进舱采取有效措施,易使治疗依从性下降.本研究拟总结颅脑损伤躁动患者HBO治疗的预见性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郑燕珍;金慧君;周建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胃肠功能障碍为多种病因所致胃肠道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分为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良和屏障功能障碍3种类型.严重者表现为中毒性肠麻痹、腹腔高压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功能衰竭表现.加强对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防止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并提供机体适当的营养,已成为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江荣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视频喉镜在急诊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0例需要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救治的急诊患者分为视频喉镜组和普通喉镜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插管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与普通喉镜组比较,视频喉镜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P<0.05),插管时间及插管不良反应少(均P< 0.05).结论 视频喉镜下气管插管在急诊急救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作者:林肖琴;张近波;许国斌;董美平;朱金强;史朝红;鄢来超;曹烈祥;吴仙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米索前列醇及吲哚美辛栓联合手动负压流产吸引器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2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A、B组,每组61例.两组均术前1h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术前30 min直肠内放置吲哚美辛栓100mg.A组使用手动负压流产吸引器手术,B组使用传统电动负压吸引术.分别观察两组宫颈软化、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宫颈软化、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效果A组优于B组,术后满意度A组(98.36%)高于B组(8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吲哚美辛栓联合手动负压流产吸引器应用于人工流产术,能有效软化扩张宫颈,镇痛效果明显,手术并发症少,方法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裘亚娟;赖玲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钙敏感受体(CaSR)在缺氧复氧性大鼠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45份原代培养4d的大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钙阻断剂组、CaSR激动剂组和钙耗竭组,各9份.用饱和氮气pH6.8的D-Hands液培养心肌细胞3h,再用含20%新生牛血清的DMEM液培养心肌细胞9h,复制心肌缺氧/复氧模型.测定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不同组CK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复氧组、钙阻断剂组及CaSR激动剂组CK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钙耗竭组与正常组CK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阻断剂组、CaSR激动剂组及钙耗竭组的CK含量均低于缺氧/复氧组(均P< 0.01); CaSR激动剂组的CK含量高于钙阻断剂组和钙耗竭组(均P<0.05).结论CaSR参与大鼠缺氧复氧性心肌细胞损伤.
作者:鲍晓明;江隆福;徐淑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5例不稳定心肌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观察组,43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TNT)、血浆脂联素(APN)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室壁运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室性心律失常评分、心力衰竭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K、CK-MB及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治疗后APN、FMD较治疗前低(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APN、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尼可地尔能有效提高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潘华素;徐春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比较印度白内障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300眼白内障患者,150例150眼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150例15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患眼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裸眼视力≥2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裸眼视力≥20/60及矫正视力≥2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后囊破裂手法小切口组1眼(0.67%),超声乳化组2眼(1.33%);术后第1天手法小切口组角膜水肿12眼(8.0%),超声乳化组23眼(15.3%).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低并发症率,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技术特别适合大规模的防盲及基层和暂时尚无超声乳化条件的单位.
作者:余威德;俞存;李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继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将75例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中心静脉小导管内置胸腔负压闭式引流,对照组行常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两组术后肺复张时间及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内置联合负压闭式引流治疗继发性气胸具有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金雪文;巫天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原因及降低中转开腹率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LC的5 796例中的95例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手术中79例一次性完成相应手术,延期开腹16例术后再次完成相应手术,术后恢复顺利,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LC中转开腹常见原因为手术野出血、胆管损伤、胆囊病变严重及术前漏、误诊等;提高术前诊断水平及手术医生操作水平、严格掌握LC手术适应证,可降低中转开腹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龚利挺;陈晓岗;姜建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介入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诊治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慢性阻塞性及多支复杂冠脉病变的患者.然而随着介入治疗不断增加,常需要较长时间注入大剂量的对比剂,易引发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导致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不断升高[1].目前CIN已成为院内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位致病因素,发生CIN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会增加患者的远期病死率[2].笔者回归性分析89例PCI治疗并发CIN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PCI并发CIN的危险因素,并寻找相应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瑛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