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PDG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见习讨论课中的应用

王灵聪;许虹

关键词:内科, 见习, PDG, 教学
摘要:目的:为提高“西医内科学见习讨论课”(简称“讨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尝试改良PDG教学.方法:选择2009级和2008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讨论课”行改良PDG教学.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住院病历书写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结论:改良PDG教学,值得在中医院校的本科生临床各科见习课中进行推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治疗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治疗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含漱,疗程均为7天.评价溃疡愈合时间、治疗疗效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组平均溃疡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天、第7天治疗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甘草泻心汤含漱可有效治疗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缓解疼痛,缩短其溃疡愈合时间

    作者:张卫平;冉冉;王珏;徐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效果,旨在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实习的84名护生,随机分为传统带教组和分层带教组,每组各42名,实习结束后对所有护生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及教学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带教效果.结果:分层带教组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的分数明显高于传统带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带教组护生的对教学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带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静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学生应对灾害事件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训方式初探

    目的:调查医学生应对灾害事件能力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医学生对于灾害事件的处理能力.结果:对于国内外灾害事件的关注程度67.34%是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信息的占76.73%;结论:医学生应对灾害事件知识的普及和能力的提高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作者:李淑兰;吴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实施护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目前在国内逐渐兴起,并被各高校所认同和接受.我院为了提高护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在护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范宇莹;李秋洁;沈晓颖;仰曙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DCA理论在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PDCA循环理论的特点和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医学实践教学应用,并分析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医学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PD-CA循环理论在医学实践教学的应用模式,以达到推动医学实践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作者:张金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着力加强培训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以适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需求.科学、严格的管理决定着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也直接决定着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与服务能力,管理人员只有在实践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总结,寻找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能使得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目标.

    作者:刘铮然;何金鑫;王素华;白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以浙江大学医学部文化建设为例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有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为培养具有高尚医学文化意识和道德品格的优秀医务人才,浙江大学医学部在文化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既积极突出专业特色,又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优势.

    作者:任桑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科见习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作为当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优势,是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敏;张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

    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前期酝酿、制度确立、试点工作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四个阶段,开创了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建设高素质的临床医疗队伍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相关问题给出意见建议,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松鹤;蔡志华;李海涛;郭奕君;田丹;张英梅;苏景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逐步递进带教模式在妇产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逐步递进带教模式在妇产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妇产科进行实习的56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带教组)28名和观察组(逐步递进模式组)28名,然后将两组带教前与带教后出科前的妇产科基础护理知识及护理操作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带教后出科前的妇产科基础护理知识及护理操作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步递进模式在妇产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改善护生的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能力.

    作者:杨小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人际沟通是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技巧,不仅有助于医学生在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医学生对病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条件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疗,对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向贤宏;谭国胜;叶姗姗;李子平;罗柏宁;王淑珍;杨建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以学生为中心的BL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法(Blended Learing,BL)应用到妇产科理论教学中,探讨其教学效果.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2008级本科学生,1班36人,2班36人,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BL教学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形成性及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满意度、平时成绩等统计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在学生负担增加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助于知识体系建构、期末成绩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BL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性及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江延姣;李瑞兰;宁玉梅;吕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化颗粒防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新生化颗粒防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药物流产并出现产后子宫出血症状的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加用新生化颗粒,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完全流产率为89.3%,明显高于对照组76.5%(x2=5.86,P<0.05).治疗组清宫率为1.9%,对照组清宫率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P<0.05);治疗组子宫出血平均时间(10.83±3.33)d短于对照组(18.07±5.21)d.结论:新生化颗粒可缩短子宫出血时间、减少子宫出血量,用于防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一对一带教模式在提升产科实习护生综合素质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一对一带教模式在提升产科实习护生综合素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产科实习的6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名护生,对照组以常规带教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护生则按照一对一的模式进行带教,然后将两组护生带教前后的护理基础知识与操作评估结果及应急能力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带教后第4周时的护理基础知识与操作评估结果及应激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带教前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对一带教模式可有效改善产科实习护生基础护理操作与知识,对于改善其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夏卫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我国医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了当前我国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医学生自我定位、归属感、理论与实习脱节以及因为医学生报考研究生、就业压力、老师监管不到位和少数临床医生忽视教学等因素导致医学生实习效果不佳等.提出:(1)所有的理论课程在前3年学完、取消见习、第4年开始实习,即实习时间2年;(2)重视教学查房;(3)增加实习生工作量;(4)学习与患者沟通;(5)加强临床实习质量监控、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

    作者:苏震;周琦;张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雷贝拉唑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时的应用以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6例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经验性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治疗并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组患者则额外采用雷贝拉唑.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GMBF,胃粘膜NO2-/NO3-,血浆NO2-/NO3-和胃液pH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中能够迅速提高患者胃液pH,起到止血和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高志仁;朱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培养国际型医护人才交际技能的医学英语课程的研究

    依据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和医学英语教学特点,基于任务教学法模式中的做中学原则,根据不同专业选择教材;遵循阶梯形任务原则,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医学生,了解实际的交际技能;构建“以任务教学法为基础,以交际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全新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王菊;孙强;孙适;王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军队院校学员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学习的自我要求高,对学习环境要求高.通过讨论与分析,文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一是改革教学模式,开展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二是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三是增加硬件投入,建设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

    作者:张永亮;宋立新;牛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为了让医学生尽早进入医生角色,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学院安排临床本科二年级学生在暑假期间开展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活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矛盾,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方永奇;景学安;王君林;王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改良PDG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见习讨论课中的应用

    目的:为提高“西医内科学见习讨论课”(简称“讨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尝试改良PDG教学.方法:选择2009级和2008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讨论课”行改良PDG教学.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住院病历书写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结论:改良PDG教学,值得在中医院校的本科生临床各科见习课中进行推广.

    作者:王灵聪;许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